<p class="ql-block"> 北非,是非洲的北部地区。北隔地中海望欧洲,南接南部非洲,西临大西洋,东有红海。今天的北非是欧洲的后花园,而摩洛哥是北非的政治、经济中心。说是非洲国家,却看不到黑人,95%都是白种人,混血美女如云,这里是世界上最好色的国家,被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盘”,是摄影人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8日,我随广州兴趣岛摄影游学团赴摩洛哥,开启14天的游学活动。领队是珊珊老师,熟悉后,奶奶级的学姐们亲切的叫她“小吖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摄影指导蔡晓翔老师由成都飞往卡萨布兰卡与我们汇合,全团共16名学员,来自大连、内蒙、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p> <p class="ql-block"> 由广州飞往摩洛哥卡萨布兰卡,需在埃及首都开罗转小飞机。经过一个晚上的飞行,下午,从眩窗里腑看非洲:白云下,竭黄色的土地与山凹、沟壑起伏交错,像一幅幅移动的铜版画。</p> <p class="ql-block"> 飞机落地后,出卡萨布兰卡机场,当地导游江导已经站在大厅外的地坪上等着我们,接机、送机的车辆络绎不绝。江导是中国人,也是一个资深摄影师。他身材高大、健壮,普通话说得流利。黑人司机帮我们将行李箱装进后舱后,驾车向市区驶去。我们的心情随着窗外急速掠过的田野、伴着踏进异国它乡的燥动,沉浸在这次摩洛哥游学之旅的兴奋之中。</p> <p class="ql-block"> 车上,江导介绍国外与国内的不同。摩洛哥对中国很友好,开放免签政策。近年,中国来摩洛哥旅游的游客增多,但摩洛的治安不好,有抢夺飞车党、有盗窃小偷,司机和酒店的服务生庸懒不负责任,经常发生行李箱丢失事件。</p> <p class="ql-block"> 学员中,多数同学都出过国门,对国外的一些乱象有所了解,对江导的提醒也是放在心上,有些女同学将手机穿进吊绳里,挂在脖子上,防止盗抢。</p> <p class="ql-block"> 一、卡萨布兰卡</p> <p class="ql-block"> 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清真寺,是穆斯林信徒朝拜之地,也是摄影人趋之若骛的建筑拍摄地;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唯一的海上清真寺;它耗资六亿万美元建造,有可同时容纳3万穆斯林礼拜的大殿和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系。</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内,脱鞋。沿着设计考究的阿拉伯风格红毯走进殿堂,西式高大的格栅门窗透出的光线折射到地面,如镜子般,拖着长长的倒影。大厅上方,硕大的吊灯将圆顶穹隆映照得金碧辉煌。江导带着我们浏览这座宏大的建筑奇观,那富丽堂皇的装饰、精工细雕的壁画都彰显出艺术大师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来摩洛哥不只是观光旅游,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拍摄建筑风光、人文记实的实习任务。在高大、透亮的格栅门窗下、珊珊老师指导同学们完成逆光倒影、人体剪影拍摄技巧。</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摩洛哥游学的学员都是在兴趣岛摄影课堂平台上,学习了一年以上的资深会员,渴望线下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希望在实践中提高摄影技能。</p> <p class="ql-block"> 二、马拉喀什</p><p class="ql-block"> 红色的马拉喀什热情似火。街角、屋顶都涂抹上粉红色的颜料。街头上,小型汽车、出租车、中世纪古老观光马车汇聚一起,格外繁忙,大巴旅游车将游客倾泄到杰䃿纳广场的入口,又去拉下一批游客。这里是城市观光马车的起点,一排排高大的马匹拖着中世纪古老座驾等待游客,燥动的马儿不时撩起蹶子,打着响鼻,湿润的地面散发出尿澡味。</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马车观光市容。</p> <p class="ql-block"> 老城的杰马夫纳广场(不眠广场)是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露天市场,是非洲乃至世界最繁忙的广场之一。江导将我们集中在广场的一角,告诉我们拍摄街头人文注意事项和拍摄技巧。</p><p class="ql-block"> 街头人文拍摄是最难、也最考验人的项目。举起手机镜头,近距离的对着行人“咔嚓”一下,有时会引起被摄者反感、驱赶、甚至索要肖像权,只有过了心理承受关,才能拍出好片。大家将手机调到静音,用各种奇怪的姿势动作,隐蔽式拍摄。</p> <p class="ql-block">(吉林 梅子)</p> <p class="ql-block">(大连 桃子)</p> <p class="ql-block">(广州 纯甘)</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和欧洲面孔游客汇集大市场,杂耍班子敲盆打鼓,猴儿翻腾;站在高架台子上的“大胡子”卖力地吆喝着售卖水果、冰冻汁。 天空出现红蓝色,是我们摄影人捕捉最美的蓝调时刻。我们登上广场二楼的露天咖啡厅平台,俯视夜色下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感受延续千年的生命力,并把这壮观的景色收进镜头里。</p> <p class="ql-block"> 三,伊芙兰小镇</p><p class="ql-block"> 伊芙兰小镇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中部。1929年,法国殖民后,把这里建造成欧洲的后花园。这里四季如春,绿植茂密,夏季滑草、冬季滑雪。在这里定居的欧洲人携带家眷、推着婴儿车,在草坪上晒太阳,或追逐嘻戏。</p> <p class="ql-block">(北京 王佩璋)</p> <p class="ql-block"> 珊珊老师带领我们街拍,蔡老师做指导。为避免与被摄者发生纠纷,珊珊老师提议每人集资100元第拉姆,给临时“模特”小费,大家都同意。珊珊老师的攻关、沟通能力极强,很快发现草坪上,蹒跚脚步的小女孩跑向席地而坐的奶奶,她先与奶奶打招呼,蹲下身,再拉起小女孩子的手,见小女孩不害怕了,一把抱起“小模特”让我们拍照,奶奶们都被逗乐了。</p> <p class="ql-block"> 在同学们的街拍中,我觉得来自浙江的祖宙军同学拍摄的作品很有故事性。他善于思考,简洁构图,将自己的想法融进照片,突出主题思想。</p> <p class="ql-block">(浙江 祖宙军)</p> <p class="ql-block"> 从祖宙军同学这幅作品里,我们看到“和平”的主题。如今欧洲地缘政治、经济形势不太稳定,在与西班牙隔海相望的非洲摩洛哥广场上,一个清纯的少女,在清晨的阳光中,安静的喂食着鸽子,享受和平、安定环境带来的自由,同时,也寄望着地球上的人类像鸽子一样,自由自在的翱翔,愿这世界里永远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p> <p class="ql-block">(浙江 祖宙军)</p> <p class="ql-block"> 四、撒哈拉沙漠</p><p class="ql-block"> 三毛在她的书中写到:沙漠,也许并非完全的寂静,但是它的空旷和深邃却给我带来了无比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国内的一些沙漠:腾格里、敦煌鸣沙山,但我最向往的是撒哈拉沙漠,那里有三毛的传奇故事,有金色、绸缎般的红沙漠。</p> <p class="ql-block"> 到达撒哈拉沙漠露营帐篷,已经是下午5点,大家都在整理行装 。我钻出闷热、火炉般的帐篷,金黄色的落霞从远边照射帐篷小窗,折射出连绵起伏的沙漠棱线。突然,我发现一行骆队经过,赶紧拿出手机,留下瞬间。</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向沙漠腹地跋涉。浩瀚的沙漠叠嶂起伏,举步艰难。来自北京的耿昆同学70多岁,腿有疾患,她坚持跟上队伍,总是最后一个爬到峰顶,危难不惧艰险,乐观应对风沙,用她独到的眼光拍摄出优秀作品。我被她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想到三毛的一句感言:阳光下的沙丘,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我们仍要活得灿烂。在耿昆同学的精神世界里,残疾不可怕,有了追求,活着才是精彩,我油然起敬,屏住呼吸,给她拍摄了一张肖像照。</p> <p class="ql-block">(耿昆作品)</p> <p class="ql-block">(耿昆作品)</p> <p class="ql-block"> 沙漠让我们忘掉年龄、放下矜持,肆意地甩掉鞋子、沙巾,在沙漠中跑、跳、滚、爬,炫丽的阳光,在我们的脸上留下灿烂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火一样的沙漠,激发出我的荷尔蒙,在沙漠中不断的奔跑,变换机位,捕捉、拍摄到一组让我心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五、舍夫沙万</p><p class="ql-block"> 舍夫沙万意为“遥望山峰”,是摩洛哥最迷人的蓝色小城。最奇特的是,所有游客大巴车都要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游客们背着大包、小包步行到山腰上的酒店。随后,行李箱由蓬蓬车转运到酒店,是要收小费的。通向山顶弯弯的路像重庆的山坡,爬几步汗水淋漓,但周围辚次节比的蓝色小屋,又让你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去欣赏、拍摄。</p> <p class="ql-block"> 城中有上百条长短小巷,山坡高低上下,弯弯曲曲。走进小巷像进入迷宫,有趣的是,不管怎么走,只要时间够,都能回到原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 都说蓝色使人感到抑郁、阴沉,而这里的蓝色却明快、绚烂,不夸张,不压抑,却能疗愈紧张、不安的情绪。蔡老师以独到的眼光,抓住平民的日常生活细节,运用明暗光线拍摄的作品,将小街里巷的人间烟火气息,展现在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蔡晓翔老师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像鱼儿得水似的在小巷里游走,不停的举起镜头,将小巷里的光影记录下来,包括小猫咪。</p> <p class="ql-block">(上海 舒圆)</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宁宁同学五十年代初出生,老三届知青,援疆青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后,爱上摄影。她携手老伴两次自驾进藏,到新疆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图片(下图右宁宁)</p> <p class="ql-block"> 在摩洛哥游学课堂上,她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最基础的,得到老师的回答,她都认真的记录下来,课后再实践。她不耻下问的求知精神,躬身弯腰、聚精会神的拍摄姿态都让我们感动。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她拍摄的每一幅作品都以女性的细腻,表现出静态事物的美感,将线上学习到的“秩序中找变异,色彩中找对比”的理论发挥到顶点。</p> <p class="ql-block">(北京宁宁作品)</p> <p class="ql-block"> 六、拉巴特</p><p class="ql-block">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建筑以白色为基调,又有“白色之都”之称。拉巴特分新城、老城。最有名是穆罕默德六世的宫殿,草坪、花园式的私人领地,占地百余公倾,树木茂盛,绿地成荫。</p> <p class="ql-block"> 在拉巴特北端的布雷格雷河与大西洋的交汇处,还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乌达亚城堡。站在平台上俯瞰脚下的布雷格雷河,可以远眺大西洋。平台边上还有阶梯直接通向下面的海边。我从阶梯往下走时,斜射的阳光将我脚下的台阶分为阴阳两面,抬眼回望城堡墙角,一白衣黑帽男子走向墙角,我灵光一闪,举起手机快速对焦,心想:男子要是倚靠墙角最好,果然,男子靠近墙角,我毫不犹豫的按下快门。</p> <p class="ql-block"> 七、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跨海越洋,随兴趣岛摄影课堂摩洛哥游学14天,落地卡萨布兰卡,从南到北,经过马拉喀什、撒哈拉沙漠、菲斯古城、索维拉、伊夫兰小镇、舍夫沙万和拉巴特,行程千余里,拍下图片1000余张,积累了宝贵经验,收获丰厚。最大的收获是: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机位、多角度拍摄,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形状、线条、明暗、色彩、质感”的基础知识,合理构图,就能拍到不会太差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指导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珊珊老师手扶着手教我们看角度、找机位,调试角架。在那炎热的沙漠上、古城堡遗址中,她那活泼、煽情的优美身姿都感染着、调动起学员们的创作激情,她为大家拍摄的片子,张力四射,让同学们掩嘴惊叹。</p> <p class="ql-block">(珊珊老师)</p> <p class="ql-block">(珊珊老师拍摄)</p> <p class="ql-block"> 蔡老师游学课堂教学严谨,浅学易懂,他主动热情的将摄影知识传授到现场,不分白天、夜晚、餐厅、寝室,有问必答,与学员们亲密无间,被同学们拥戴。</p> <p class="ql-block"> 江导,我们亲切的喜欢叫他“卢卡斯”,他是中国大连人,穿上袍子,又是阿拉伯人。他知识渊博,欧洲史、摩洛哥民族文化史娓娓道来。他又像门神,在古城堡的九曲十八弯巷道口,都有他那高大的身影,保护着我们在海外的安全,而他手里提着的那架不菲专业相机,更隐秘了我们所不知的超级摄影大咖身份。</p> <p class="ql-block"> 再次,我在游学中结识了兴趣岛课堂上的 学姐、学妹及兄弟们,因为共同的摄影爱好,我们相遇在大洋彼岸;因为公共课堂,我们沟通交流无阻;因为共同目标,我们互学互补,学习气氛热烈融洽。他们中,有为大家义务服务,当好“保管”的桃子同学、有默默无闻的全程拍摄记录片的买津宏同学、有能歌善舞的梅子同学,还有其他的优秀学员们。</p> <p class="ql-block">(大连 桃子)</p> <p class="ql-block">(吉林 梅子)</p> <p class="ql-block"> 回到武汉,迟迟没有动笔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还沉浸在那段难忘的旅程中,久久没有平复。我也问自己,为什么花那么多的金钱,跑那么远的地方,值得吗?回来后,我得到了答案:做自己所爱的事情,勇敢地放飞自己,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不是金钱所能够衡量的。而且,我己收获了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明:</p><p class="ql-block"> 一、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为本人拍摄。</p><p class="ql-block"> 二、部分视频摘自买津宏同学公开发布在摩洛哥游学群内的短视频。</p><p class="ql-block"> 兴趣岛摄影课堂资深会员 黄建明 </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6日作于武汉</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