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无而以为用 ----读《道德经》之(十一)

风雨

我们总是教育子女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不能碌碌无为;我们往往追求人性的丰满,避免精神的空乏;我们向往生活的充实,唯恐梦想的虚幻。在有与无、满与空、实与虚之间,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而规避后者。然而,老子的思维则与此不同,可以启发我们以新的方式和角度思考,从而重新认识无、空、虚的的无尽妙用。<br>在《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老子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无”的功用,由此可以延伸开来,让我们获得“无之为用”的更为开阔和深刻的感悟:<br>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指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毂,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都是组成车轮的重要部件,其中间间隔都有空间。车轮最终行走的则是最外围的轮。但也正是因为辐与毂的空无,才使车轮有转动行走的功用。老子通过车轮的比喻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那些显性的、客观实在的事物才是有用的。事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作用的。如果没有中间空而似乎无用的辐与穀,仅靠外面圆形的轮是不可能成为行走的车轮的。所以,不仅是“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有用,“无”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往往是“有”与“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我们做需要的功用。<br>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引申泛指为盛装水、食物等物品的器皿。这类器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中间的空的。这种空使之具备了盛装的功能。除此之外,无论其用何种材质做成,也无论其外观如何的精美艺术,都不是其核心功用的体现。只是一种辅助的装饰和其它价值体现。所以,“空”才使器皿具有了核心的功能。<br>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种“空”的重要意义。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将“满”和“忙”看成了努力学习的充分条件。学校将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不仅是八节而是甚至可以是九节;晚上一般也都安排了强制的集中自习,还有家长自愿进行现场监督;周末也会抽出一天进行培优和补课。即使是剩下的最后一天星期日,家长还会见缝插针的安排课外学习和辅导。结果,忙得孩子完全沉浸于机械的、被动的学习中,缺乏了自主的、更广泛的学习和探索。没有了空暇和空间,孩子们又怎么能培养出一种全面而健康的兴趣爱好,从而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呢? 近期正好在听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伟大的艺术家的介绍。其中特别注意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成长和成就。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并没有受过非常系统的、体制性的教育。主要的学习和教育来自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由此也培养出了他们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达芬奇以绘画艺术而著称,但其也是机械设计者、建筑师,还发明了大量的先进而超前的武器装备。对流体力学、声波光波学都提出了最前沿的理论,至今还发挥着指导研究的作用。米开朗基罗是最著名的雕刻家,但其创作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宗教壁画成为永恒经典。他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更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杰作。这都说明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空”,才有可能创新创造出人生的“满”。<br>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牖,指窗户。窗户是在房子上开的一个孔,是一个空的,所以能引入明亮的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于是,房子才能用于住人并生活在其中。不仅房子如此,我们的头脑也是类似的。<br>人们很注重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然而,头脑也和房子一样,如果是一个完全封闭而没有交流的状态,则知识也会有淤塞,甚至陈旧和腐化。所以,人们有“脑洞大开”的说法,即给自己的头脑打开一扇窗户,留出时间和空间。既要敞开心扉,与外界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探讨,不断引入新鲜的知识观念;又要勇于抛弃那些陈旧过时的知识,滕挪出足够的头脑的空间,以便更多容纳别人的、不同的思想。如此空灵而谦虚的心灵,才能成就长久而充实的头脑。<br>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br>所以,“有”与“实”的确可以给人以便利,但“无”与“空”也能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总喜欢利用事物“实”的那部分,却很少意识到这功用正是“空”造就的。“实”与“空”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们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由此可见,我们既要不断充实我们的知识,又必须保持谦虚的胸怀。给自己的头脑预留一些时间空暇来思考和探索,又要拥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去接受新的思想。唯有保持空灵的心态,才能铸就丰满的人性。<br>风雨<br>2024年6月1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