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民俗衔接小初,城乡携手共同成长 ——南京市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交流展示暨张静工作室系列活动之一百三十四

江苏省张静网络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引导城乡学生积极参加文化传承与交流,落实新版课标精神,强化学科知识融合,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能,2024年6月13日—14日,在徐州市开发区中学,江苏省张静、闵凡思网络名师工作室通过主题为“诗韵民俗衔接小初,城乡携手共同成长”跨年段、跨区域的联合研修活动暨南京市“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交流展示活动”有效联结了徐州、南京两地中小学美术教师,打通了小学初中衔接通道,为青年教师专业培养做出了应该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一、课堂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 为了深入贯彻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将小学、初中美术教学无痕衔接,张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工作室青年教师围绕江苏地域文化选择了初中教材中“园林探幽”和“土与火的艺术”相关内容,闵凡思名师工作室两位老师紧紧围绕徐州乡土文化,选择了“泥人”和“汉印”校本内容,展示了4节精彩的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闵凡思工作室成员,徐州市桃园小学的刘玉兰老师带来了彰显徐州乡土文化的学习内容《汉代歌舞俑》。刘老师通过图片,带领学生欣赏了徐州博物馆中的汉代陶俑,又用对比的手法领略了汉俑人物造型粗犷、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最后通过三次分步作业帮助学生完成了陶俑造型体验,将汉文化根植于学生内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张静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王伟杰泡上一壶来自家乡的清茶,请同学们端着紫砂茶杯共品南京雨花茶,随着茗香在同学们唇齿间飘溢,师生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紧接着王老师又带领学生从“跨越远古的追溯”“器型功能的完美结合”“纹样图案的相得益彰”三个层面带领学生通过欣赏认知与自主学习,将陶器的发展史、器型纹样的演变史、陶器的时代创新循序渐进地阐释出来,最终学生用黑黄两色陶泥将心目中理想的陶器造型塑造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闵凡思工作室成员,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的孙猛老师带来了徐州地域特色学习内容《徐州汉印》。孙老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徐州老字号”等身边随处可见的印章作品着手,带领大家通过欣赏感受到印章的艺术特点,从而逐步领略徐州汉印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底蕴。最后,孙老师指导学生用“红笔画印”的方式快捷感受了汉印艺术的创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课,张静工作室主持人张静老师通过带领学生以“云游”的方式开启了“园林探幽”的学习历程。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同伴引领将园林基本组成部分建筑、山水、花木的艺术特点归纳出来,又通过欣赏对比的形式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手法和艺术旨趣有了深入理解。最后通过“选择小景”“勾画外形”“施以淡彩”创作出了园林主题团扇,让园林这件综合艺术瑰宝散发出了时代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二、地域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为深度交流两地中小学有效将地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做法,以及以地域文化成就学校办学特色、丰富“双减”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路径,两个工作室开展了6场讲座交流。</p><p class="ql-block"> 张静名师工作室:涵养家乡情怀新路径——一以“节气里的中国味”苏e直播课程为依托的实践创新</p><p class="ql-block"> 首先,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的朱江浩老师从南京和徐州的街头壁画谈起,将壁画的概念、壁画的发展脉络、壁画艺术边界以及如何坚守壁画本质进行了梳理。紧接着结合徐州、南京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从自身艺术创作为出发点,以城乡共建为背景,将其与祖国传统节日习俗有机链接,使壁画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传承走向创新的思路与做法与大家进行了有效分享。</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花港第一小学的赵洁老师和幕府山庄小学的秦怡老师围绕“祖国传统节日中的艺术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以祖国传统节日春节和24节气中的惊蛰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春节和惊蛰节气诸多民间传统习俗中,选择既有美好寓意又积极健康向上的习俗,将其与剪纸、绘画、泥塑、插花等民间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创作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创新精神,既有民间寓意又富时代风貌的作品,让所有参与直播学习的学生不仅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涵养自身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闵凡思名师工作室: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的策略研究</p><p class="ql-block"> 首先,工作室主持人闵凡思老师以实践研学的形式带领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参观了泥塑艺术工作室,用现场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将民间玩具系列、传统文化系列、现代文创系列的创作构想、技术要点、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为老师们以后的学科教学、社团辅导、特色建设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其次,特级教师族艳慧老师和张颖振老师分别以讲座的形式介绍了基于徐州汉玉和壮馍两个非遗项目,指导学生在现场走访、请教传承人的基础上,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和方式进行创作,使两个非遗项目在当代中小学学生之间传承、发扬的系列策略。</p> <p class="ql-block">  三、学习心得分享</p><p class="ql-block"> 四节紧密围绕江苏传统艺术、徐州乡土文化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展示和系列讲座交流活动结束后,来自张静、闵凡思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纷纷分享学习心得。老师们一致认为,四节课紧密围绕江苏文化和徐州乡土艺术展开教学,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与传统文化有机链接将涵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落到了实处。6位参与讲座交流的老师,分别紧扣祖国传统文化、地域乡土特色开发系列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双减”生活,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四、专家引领指导</p><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江苏省电教馆殷峭峰主任进行了线上指导,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理论与实际结合、交流与实践并重的研修方式:4位开课教师选择了凸显江苏传统文化的园林艺术、彩陶艺术、汉印艺术、彩俑艺术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不仅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将习总书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了实处,而且通过跨学校、 跨区域、同伴引领互助的研修形式,达成了有效的小初衔接教学样态,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研究的学习对象,为缩小城乡之间师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有效的示范。闵凡思工作室3位老师带领大家围绕泥塑、汉印、壮馍展开的主题培训,张静名师工作室的3位成员围绕“节气里的中国味”苏e直播课程介绍的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传统文化、基于“双减”的美育新路径,顺应学生艺术学习规律,注重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既强调了艺术课程合力育人的理念,又兼顾了跨学科育人和学科育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殷主任表示:本次两个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联合活动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两个个名师工作室能够沿着这样的足迹继续前行,也希望更多的名师工作室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小初衔接和城乡共建等更多的领域研究出更适合教师专业成长、更利于学生发展、更契合时代需要的研修模式,让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名师孵化功能更大、更强。</p>

工作室

名师

学生

老师

艺术

张静

徐州

闵凡思

文化

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