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黄兴厚 

黄圣志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廉德</p> <p class="ql-block"> 黄兴厚(1928——1985),福建永安籍,1928年出生于地处偏僻、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槐南村。8岁时,土匪卢兴邦进村,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其父黄家城受到惊吓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年仅40多岁。1940年,黄兴厚的大哥黄兴点被国民党抽壮丁,在三明梅列患痢疾不治而殁。大嫂改嫁,遗下出生6个月的侄子黄圣旗。缠小脚的母亲罗林妹抚养年幼的小儿子黄兴厚、女儿黄仙娥和孙子黄圣旗,生活十分艰难。她靠给财主家贩卖豆腐谋生,背着婴儿,挑着豆腐担,每天披星戴月地往返在乡间崎岖的羊肠小道上。罗林妹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地劳累奔波,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常常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寒冷的冬天,黄兴厚穿一件破单衣抱一只竹火笼度日。奶奶说,再不想办法,全家都会饿死的。 1944年冬天,国民党乡公所又开始抽壮丁。为了全家不被饿死,未满18岁的黄兴厚偷偷跑到乡公所打听消息,看谁家的孩子被抽壮丁不愿意去,要花钱买,他自愿卖壮丁去当兵。没几天,有个罗家的人找上罗林妹说,要用300块银元买黄兴厚当壮丁。奶奶不肯,说孙子年纪太小不能去。罗家人背着黄兴厚母亲找他本人,他同意了,收下罗家的银元托人转给母亲就离开了家乡。黄兴厚和另外几个“壮丁”被捆绑着从槐南押到永安县城,先在省保安团集训,后编入国民党70军。他参加1945年浙江省宁波接管,同年9月从浙江宁波乘美国军舰到台湾。内战爆发后,1946年底调往徐州。 </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黄兴厚所属集团军向解放军投诚,编入陈毅和粟裕领导的第三野战军12兵团。从此,他获得新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黄兴厚于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当涂正面登陆,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残军的追歼战,荣立三等功。5月,他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这支部队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军第51军8000余人;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军向东逃路。解放上海高桥时,黄兴厚炸毁敌人一个碉堡,缴获敌人两支步枪,荣获一等功,由张业安、刘其美介绍在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后,他担任淞沪警备任务。在准备解放台湾的军事训练中又荣获三等功。1950年1月,88师编入宋时轮将军麾下的第9兵团26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黄兴厚随部队赴朝参加第二次战役。在朝鲜的长津湖,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衣,顶着接近零下摄氏40度的酷寒,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打败美军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1951年3月15日,为阻击敌军进攻,争取时间,掩护第二批部队开进,以便开展决定性的第5次战役,26军赶赴抱川、涟川地区,执行防御任务。黄兴厚所在的炮兵部队坚持38天。在腥风血雨的38个昼夜里,他经受了包括美军空降突击队在内的各种攻击,经受了铺天盖</p> <p class="ql-block">地的炮火轰炸。在这次战役中,他受到美军毒气弹袭击,脑神经受损严重,荣获二等功。1952年6月,他从朝鲜回国治病。黄兴厚治好伤病归队,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少尉军衔。这年在部队所在地山东省威海卫(威海市)经组织批准,跟山东省文登县的鞠洪兰结婚。</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从部队转业时,他响应党组织号召,自愿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青海省工作。6月,组织上安排他到青海省公安厅劳改局。不久,他又要求到条件更加艰苦、距省城200多公里的哇玉香卡劳改农场哲亥麦分场。这里是茫茫戈壁古战场所在地。这一带在唐时叫大非川,历史上著名的大非川战役就发生在这片草原上。这里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一天到晚都能听到呼呼的风声。黄兴厚担任中队长。当时,他的长女黄圣香才二三岁。他带领他的中队干部为党的事业,日以继夜地工作着,无怨无悔。儿子出生十个多月生病,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到医院治疗而夭折。他工作出色,多次受到上级机关的表彰,荣获“积极分子”奖章一枚。他小时候没有读过书,是在革命队伍里学文化,扫除了文盲。他对党、对毛主席无比热爱,有朴素的阶级感情。有一天,他被医院检查出患有急性黄疸肝炎,组织上非常关心,调他回到省城西宁市工作并住院治疗。 1965年春,他从青海回到故乡探亲,受到当地政府和乡亲的热情接待。在那兵荒马乱的旧社会,槐南因当壮丁和逃难外出的人很多,但能活着回到家乡的却很少。在这次探亲过程中,黄兴厚深深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乡亲的盛情,同时也感到水土适应,因此他萌发叶落归根的思想。这时他的病也日益严重,不能再坚持在高原工作。于是他回到青海后,就向单位提出退休申请。因为“文革”耽误,他的请求直到1970年才被批准。</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夏天,他带着一家老少退休回到槐南。党组织根据有关政策和他的要求,派专人在村里为他兴建一幢平房,让他安度晚年。他晚年慢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饱受病魔折磨。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从不在家人面前表露出半点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槐南的“文化大革命”也如火如荼,黄兴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永安县革委会的负责人找他谈话,要他担任槐南公社“四清”工作队长。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跟公社武装部翁亚锁部长一起抓运动。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但批斗的对象却是无辜的干部群众,给许多人造成无端的伤害。“文革”结束后,许多被伤害的人理解他、原谅他,但他无法原谅自己</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槐南。他带着赎罪的心情,重新振作起来,不顾体病心衰,仍然坚持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当时,槐南公社党委书记唐连波找到他,要他发挥老干部的威信和作用,深入到社队宣传党的新时期的路线政策,他又是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为了紧跟形势,他自费订阅《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受公社党委派遣,下到槐南村第六村民小组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跟乡亲一起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农村改革,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4日,黄兴厚病故,享年59岁。根据文件要求和他本人愿望,遗体火化。这在当时的偏僻农村还是第一例,为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带了个好头。(本文有关资料选自永安市档案局第150号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