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放飞 ——记一个八旬老人的爱乐之旅

路岐(沈嘉麒)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撰文:路岐</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言</b></div><br> 2020年6月26日,是我八十周岁诞辰日。上海小三线联谊会第二届任光淼会长(上海小三线联谊群群主),在他上任伊始,首先,筹办了我的八十诞辰祝寿的庆贺聚会。这次聚会活动,有十五位小三线朋友参加,这使我激动万分。为此,事后,我特地撰写了一篇《知足开怀任坦荡——我的八十自叙与自寿诗》并制成美篇,以自励并与朋友们共勉。 <b>2019年6月16日上午在雅科酒家上海小三线联谊会为我举办八十寿宴活动集体合影照片。</b> <b>2019年6月16日上午在雅科酒家上海小三线联谊会为我举办八十寿宴活动我的个人留影。</b> <b>视频:“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记亲朋好友同庆我的八十寿辰。</b> 我在《八十自叙》中说道:“自视读书为性命,修其身寄情于卷帙。”“壹志刻厉,勤奋著书”。同时,我还在《筑梦、圆梦、梦圆——我的作家梦》和《与书为友 其乐无穷——我读书的一点感受》等文章里,对自己六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总结。然而,对于自己六十多年来,我在音乐创作的道路和历程,却没有去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 <b>2023年7月15日下午我与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王琰教授、研究生张妍的留影。</b> 2023年6月30日下午3点左右,正在午休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一看:原来是苏老师的来电(苏老师,全名叫苏世奇,原是贵州六盘水学院的教授,现在是安徽阜阳师范大学教授,他是一位音乐方面的著名专家。我所以认识他,是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徐有威教授介绍的。)<br> 苏教授在电话里,首先询问了我的手机号码。我告诉他之后,他就对我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王琰老师要求采访我。他们采访我的目的,就是想要了解一下上海小三线职工的音乐文化生活的情况。不一会儿,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王琰老师,主动加我微信,与我联系。最后,我们商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她给我发来了“访谈提纲”。到了约定日期和时间,我热情的接待了王琐老师和她的研究生同学。访谈中,我们谈得都很好,气氛很融洽。 通过这次访谈,却使我猛然幡醒,同时也及时提醒了我:“应该对自己六十多年来在音乐创作的道路和历程,需要进行一次认真而严肃的回顾与总结了。”于是,经过几天的思考,就有了现在的这篇《聆听·放飞——记一个八旬老人的爱乐之旅》。是为记。(路岐) 在我六十多年来音乐创作的道路和所经历的过程,我归结为两点,即:一是“聆听”,二是“放飞”。 <b> 一、聆听<br> (一)引乐人——我的父亲</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父亲:沈友良。</b></h3> 我的父亲,叫沈友良,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樊家桥人。生于1915年6月(阴历乙卯年四至五月),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1980年1月20日15:59分(阴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三),享年67岁。<br> 父亲是个非常喜爱阅读的人。他经常将中外文学名著,带回家里来看。那时,他喜爱阅读的好习惯,对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就在我11、12岁的时候,等我父亲上班后,也就是我阅读的大好时机。有时,我也常常将看不完的名著,带到学校去看,只要在我父亲下班前,将它放回原处就行(具体见《筑梦、圆梦、梦圆——我的作家梦》和《与书为友 其乐无穷——我读书的一点感受》等文章)。 同时,我父亲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那时,我们家里除了有一台无线电收音机之外,还有一部手摇的唱片机。一到周日休息天,我父亲就会拿出他珍藏的胶木唱片,为唱机加足发条后,放上唱针,就坐在竹躺椅上,静静地欣赏着音乐。<br> 在他所珍藏的胶木唱片里,都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著名女歌星们演唱的歌曲,如其中有:周璇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何日君再来》等;姚莉的:《得不到的爱情》、《玫瑰玫瑰我爱你》、《春风吻上我的脸》等;白光的《今夕何夕》、《如果没有你》、《葡萄美酒》、《等著你回来》等;吴莺音的《大地回春》、《好春宵》、《春光无限好》、《南风》等歌曲唱片,以及其它如西方著名的交响音乐与经典名曲唱片。他不仅喜爱听音乐,而且也会乐器。他会吹笛子和口琴。因此,在我14岁生日时,他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就是他从上海豫园城隍庙里买来的一只竹笛。后来,我参加工作后,在17、8岁时,也就学会了吹奏口琴和学拉小提琴了。 <b> (二)聆听乐圣</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b></h3>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者,也是我非常崇敬的伟大的音乐家之一。<br> 最初,我对于冼星海的简单生平事迹和音乐作品,还是在进小学读书后,经学校音乐老师的介绍才知道的。那时,在我嫩稚的心灵里,深深地爱上他的歌曲有:《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和《生产大合唱》中的《二月里来》,以及《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和《在太行山上》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9年在延安,冼星海(中)指挥《黄河大合唱》。</b></h3>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参加了音乐创作活动,使我对星海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逐渐有了比较完整和全面的了解。他,使我油然而生敬意。<br> 但在十年特殊时期中,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伙同林彪一伙,把特殊时期前所拍摄的一大批优秀故事片,全都被判处了“死刑”。其中,一部描写人民音乐家聂耳战斗一生的彩色故事片:《聂耳》,也被诬陷为“是为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歌功颂德”,进而把它打入了冷宫。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很是气愤。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冼星海,他是毛泽东主席亲自肯定的人民音乐家,总不会随便否定吧(这是种幻想。这说明我当时对“四人帮”的丑恶面目,还没有真正认清!当然,我也没有哪个政治水平去认清)。为此,我想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认真的介绍给青少年和广大群众。<br> 在1971年到1972年,我就开始注意收集以前在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回忆他的文章材料及有关对他的回忆书籍。再加上,我以前在新华书店有意识购买的许多有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写的歌曲集和对他的回忆录书籍。同时,还向有关人员发信,了解和收集冼星海的生平资料。 在认真收集和整理冼星海生平资料的基础上,1972年3月到1974年4月,我就着手写出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传》初稿。初稿脱稿后,由于所在单位,开始进行“批林批孔运动”。当时,为了避免因此遭受政治祸害。于是,我就将这部著作的创作工作,暂时搁笔停了下来。直到1976年10月党中央纷碎了“四人帮”之后,1978年,我根据新近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又重新构思编写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传》。1977年5月,当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的任大霖先生,专程来安徽拜访几个著名作家,途经徽洲地区的屯溪,到徽洲地区文化局文艺创作室来拜访(当时,我正在此业余担任《黄山新歌》音乐编辑)》在交谈中,我偶然谈到了此稿。任大霖先生说,我可以托在杭州的朋友转交冼星海的爱人(当时她在杭州市文化馆工作)钱韵玲同志看一下。于是,第二天我就将原稿交由任大霖先生带走,并转交钱韵玲同志审阅。直到1978年春节过后,才由任大霖先生从上海将原稿挂号邮寄给我,并附信说:钱韵玲同志已看了,认为可以,并提出两点修改意见,请自酌。这样,我又于1978年春节过后至1979年2月,对此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于是便有了第二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38年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合影。</b></h3> 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我从安徽徽州的山沟,按国家的政策,重新返回上海原单位工作。<br> 当时,因分配到新单位,加上刚接手新工作,故而,就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传》(第二稿),一直耽搁到1999年2月。那时,因为我在出版了五本诗集后,很想再出一本记实、传记文集。于是,我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传》(第二稿),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工作。1999年12月,就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聆听乐圣——路岐纪实、传记文集》(收入世纪之光传播中心文学部编辑的《世纪之光文学丛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著作:《聆听乐圣——路岐记实、传记文集》。</b></h3> <b>《聆听乐圣——路岐记实、传记文集》中《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传记》。</b> <b> (三)恶补不足</b><br> 在上海海运职工大学(上海海运学校)工作期间,我遇到了两位热爱西方古典音乐的盟友;一位是电讯专业教师孙鑫鑫,另一位是校长办公室秘书小萧(已忘大名了)。我们只要一碰面,就会不自觉地交流起聆听古典音乐的感受与体会。因为以前我在安徽徽州(皖南)上海小三线工作期间,没有条件聆听古典音乐。故所,在与他们交流时,总觉得自己的底气不足。尤其是在1988年,我为原工作单位:上海海运学校三十周年校庆,创作校歌《上海海运学校校歌》时,就感到由于因身居深山,自己对现代音乐的知识不足。于是,1989年1月至1989年12月,我就报名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歌曲创作班去进修。经音乐学院进修一年后,我就以优良的成绩结业。期间,我创作了15首群众歌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音乐学院函授部歌曲写作培训班结业证书(封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音乐学院函授部歌曲写作培训班结业证书(内页)。</b></h3> 由于歌曲创作班进修的需要,以及感到自己对现代音乐知识的不足。为此,我就到上海新华书店和上海音乐书店,购买了许多西方古典音乐的碟片、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介绍和有关讲解与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词典和手册。还购买了西方古典音乐五线谱作品集。从此开始,我就对西方古典音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规模的恶补:我一面对照五线谱,一面聆听古典音乐。同时,抽空阅读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介绍和有关讲解与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词典和手册。 <b> 二、放飞<br> (一)初入乐坛</b> 在父亲喜爱音乐的熏陶下,在1957年3月至5月份,我报名参加了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工人歌曲创作学习班》,学习群众歌曲的创作。教我们作曲课程的老师,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音乐组组长、《广播歌选》月刊编辑屠咸若(注1)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我参加了工人文化宫组织的工人作曲组活动。<br> 在工人作曲组活动中,1958年9月,我创作的第一首歌曲《红菜子》,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月刊录用,刊登在《广播歌选》月刊1958年9月出版的第九期上。<br> 后来,我在1959年1月参军后,成为海军东海舰队的一名战士。在1959年8月份,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月刊组织了《七女夸新郎》歌曲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由于在1957年以后,极左的风潮渐渐地开始刮了起来,广播电台音乐节目的繁荣局面,在不断的遭到扭曲,音乐广播事业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月刊,刊登了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歌曲《七女夸新郎》。于是,就引起了一场褒与贬的大争论。于是,我就写了一篇积极肯定和大加赞扬的讨论文章:“也谈《七女夸新郎》”。此文刊登在1959年8月出版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月刊第八期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月刊。</b></h3> 1959至1965年,我在参加海军东海舰队直属部队文艺会演上,我创作的《打靶的窍门》(表演唱),荣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器乐曲《水兵送肥到公社》,荣获创作三等奖。同时,还创作了一些队列歌曲和文艺表演节目等作品。 <b>1963年12月我作曲《水兵送肥到公社》的演出剧照(弹月琴者是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3年12月我所创作的器乐曲《水兵送肥到公社》乐谱。</b></h3> <b>1964年我创作的表演唱《打靶的窍门》剧照(右一是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4年我创作的表演唱《打靶的窍门》的奖状。</b></h3> <b> (二)创作腾飞</b><br> 1965至1972年,从部队退役到上海海运系统工作。同时,又重新参加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作曲组的活动,并担任了作曲组组长,直至“文革”初期。<br> 期间,我主要创作与发表群众歌曲近百首,均刊登在《上海歌声》(上海音协主办)、《工人新歌》、《工农兵革命歌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编)及《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上海市文艺领导小组编)。同时,还曾担任过《工农兵革命歌声》和《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两个期刊的音乐编辑,并创作与发表群众歌曲近百首。其中,有些歌曲,曾刊登在上海《解放日报》、北京《人民日报》及国务院文化组主编的《战地新歌》等;其中有些歌曲,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教唱,并在群众中传唱,还由上海唱片厂灌录制作过三张唱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工农兵革命歌声》第四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务院文化组主编的《战地新歌》。</b></h3> 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作曲组担任作曲组组长期间,就是在1966年5月,我创作了《五好工人心最红》歌曲,发表在上海音乐家协会主编的《上海歌声》第5期第6—7页上。因为那时是流行以集体名义发表,所以,当时是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作曲组集体词曲名义发表的。后来,这首歌曲,分别由上海炼油厂演唱、上海实验歌剧院编舞,参加了1966年5月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的演出。<br> 在1966年8月,我又创作参加了《学习英雄刘英俊》歌曲,发表在上海音乐家协会主编的《上海歌声》第8期第12页上。也是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作曲组集体词曲名义发表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音乐家协会主编的《上海歌声》。</b></h3> 1968年10月起,我和茹银鹤、陈金艇合作创作《红太阳照亮安源山》组歌的任务以后,从10月21日起,就开始了《红太阳照亮安源山》组歌的创作。我们共用了近20天的时间,到11月10日完成了《红太阳照亮安源山》组歌的创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油画《毛主席去安源》。</b></h3> 《红太阳照亮安源山》组歌创作完成后,就由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高桥化工厂、上海机床厂和上海第九棉纺织厂革委会等单位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实施排练。因为当时中国唱片厂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音乐组,也想搞唱片出版和电台播放录音。于是,我们就在衡山路中国唱片厂大录音棚里排练和录制唱片。那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音乐组,委派音乐编辑冯秉友老师具体与我们联系。 <b>刊登《红太阳照亮安源山》组歌的由上海市群众文艺小组编辑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东方红》歌曲专辑第14—15期)。</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组歌《红太阳照亮安源山》唱片与歌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组歌《红太阳照亮安源山》唱片与歌谱。</b></h3> 其实,我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音乐组编辑冯秉友老师,早在1968年6月,我在担任上海市革命群众文艺小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编辑部的音乐编辑工作时,就和他认识并一起合作了。那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为了配合中央发布的重大事件或中央报刊杂志上发布的社论或重大新闻,以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的发表。于是,每当有这类重大事件发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音乐组编辑冯秉友老师,就用电话第一个通知了我。而后,我就让其他两位同志到《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编辑部集合后,再一起赶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在电台吃了晚饭后,我们就根据事先拿到的新华社新闻样稿上的毛主席“最新指示”,将毛主席语录歌曲谱写好。然后,等中央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正式稿的发表。经与全国新闻联播稿校对无误后,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同时经电台文艺部领导审阅通过后,就由几个工厂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进行边教唱边录音。然后,等到中央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一结束,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就由上海电台新闻部在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后,将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播放出来。最后,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就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每天中午11:30分到12:00,在990千周档和晚上18:00到18:30分,在790千周档里播放教唱节目。同时,还将这首歌,刊登在第一天播放教唱日的《解放日报》上。 <b>刊登在上海《解放日报》上人民电台教唱的毛主席语录歌曲《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曲谱和教唱时间信息。</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歌曲《学习英雄刘英俊》曲谱。</b></h3> 1968年12月11至15日,上海工人革命文艺创作队在上海劳动剧场(现为“天蟾逸夫舞台”),连续五天公演由我与其他两位同志合作创作的组歌《毛主席去安源》,并由上海电视台在12月12日全场转播了当夜演出的盛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铺下革命轨》演出剧照。</b></h3> 红色歌曲:《毛主席指引革命路》,原来是由上海铁路局火车司机陈继光写的诗:《毛主席铺下革命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铺下革命轨,</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代列车我们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湖的水,安源的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韶山红日暖胸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汽笛一声天地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车轮转出新世界。</b></div></b> 后来,《人民日报》准备发表此歌,但考虑到“毛主席铺下革命轨”的“轨”字与“鬼”字同音,容易混淆视听。于是他们就将这首歌词作了大幅度修改,并将歌名修改为:《毛主席指引革命路》,同时,歌词作者署名为:“集体”。歌词如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指引革命路,</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代列车向前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越雄关,跨天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里风雷涌胸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闯千难,过万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迎来一个新时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车轮无阻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创造新世界。</b></div></b>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红色歌曲:《毛主席指引革命路》,是由上海合唱团重新录制演唱,并由歌唱家施鸿鄂领唱。 <b>视频:《毛主席指引革命路》,上海合唱团演唱,歌唱家施鸿鄂领唱。</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歌曲:《毛主席指引革命路》歌谱。</b></h3> 1972年2至6月,我参加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怎样识简谱》编写组的编写工作。该书于1972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br> 1974年1月,我支援安徽徽州皖南上海小三线的工作期间,在当地徽州地区文化局的文艺创作室编辑出版的《黄山新歌》杂志社,兼任过一段时间的音乐编辑,并创作发表了四首歌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徽州地区文化局创作研究室《黄山新歌》(合订本)。</b></h3> 1986年,我从安徽皖南上海小三线按政策调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海运职工大学(含上海海运学校)工作。此时,正适逢上海海运学校三十周年校庆。<br> 1988年3月,学校春季学期开学。有一天,我到学校教务科去看望王世忠老师。在交谈中,说起迎接海校建校三十周年和职大建校十周年校庆的事。当时,我就问王世忠老师:“学校建校30周年了,怎么没有一首校歌?”他回答说:“没有人会写啊!”于是,我就说:“我来写校歌。可是,歌词要有你们来写。因为我刚来学校,对本校历史还不太熟悉。”最后,王世忠老师就说:“写歌词,我来试试吧。不过,歌曲就要由你来谱,行吗?”当时,我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这样,我们就分头进行了各自的准备。同时,相约大家再碰一次头,商量一下歌词的修改事宜。<br> 在过了半个月之后,王世忠老师拿出了《上海海运学校校歌》的歌词。他说:“因为从来没有写过歌词,没有把握。所以,就请体育老师管兴斋帮忙修改了一下。”我接过他们写的《上海海运学校校歌》的歌词稿看,总的还可以,但这个歌词,写成了自由诗形式。所以,要为它谱曲,还要改成歌词格式。于是,我就对王世忠老师说:“歌词内容基本可以。但要谱曲,还要按歌词格式改。这样,就将《上海海运学校校歌》的歌词交给我来改吧!然后我再来谱曲。”到3月底左右,我谱好了《上海海运学校校歌》。以后,我又加了第二声部。最后,通过校领导的集体审阅和批准后,我就通过学生管理处和团委,先办了一期校歌教唱骨干培训班,由各个班级指派一名文艺骨干参加培训。经培训后,再由他们到各个班级去进行教唱。于是,在4月至9月份,全校各班级,即刻掀起了一个学校歌、唱校歌的热潮。为了巩固学唱校歌的成果,我经与学生管理处和团委商定:在9月中旬,举办了全校各班级校歌演唱大赛。 <b>我1986年10月调入上海海运职工大学后,于1987年9月10日第3个教师节在学校大门旁的留影。</b> 在上海海运学校工作期间,我遇到了一批热爱乐器吹奏的年轻教师,他们希望我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支管乐队。于是,我为在海校建校三十周年和职大建校十周年庆典上,能配合全场演唱《上海海运学校校歌》,在3月底,我就向学校领导打了一个《关于成立学校管弦乐队》的专题报告。结果,周沂校长不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还在经费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最后,一次性的批给了我们5000元,用予购买管弦乐队所需要的器材。就这样,我便迅速地组织起了我校第一支管乐队:“上海海运学校教工管乐队”。管乐队成立后,我们就利用每周六(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下午进行排练《上海海运学校校歌》和其它要在校庆庆典上表演的器乐曲。同时,为了活跃教职工教余文化生活,我又组织了喜爱唱歌的中青年教职工,成立了上海海运学校“教职工合唱队”。“教职工合唱队”成立后,曾参加过上海海运局和上海市交通系统职工大合唱比赛,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尤其是在1990年夏,我校“教职工合唱队”,参加上海市中专学校大合唱比赛时,最终获得了上海市中专学校大合唱比赛一等奖。 <b> (三)为三线讴歌</b><br> 上海小三线联谊会微信群,是2018年1月21日在陆家嘴艺术馆参观“尘封记忆.安徽小三线纪实摄影展”之后,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徐有威教授的倡议下,在小三线同行们的积极支持下,于是,上海小三线联谊会(筹)在微信中,正式建立起来了。<br> 在2018年7月底左右,上海小三线联谊会微信群里,大家对上海小三线各单位在皖南的地理位置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研。后来,大家又对小三线联谊会微信群的徽图和群旗,以及关于制作群组胸徽等事宜,又进行了热烈的探研和确定。<br> 对以上这些事情,我是热情支持和首肯的。但是,我自己又有一个新的想法。于是,我在小三线联谊会微信群里,表达了我的新想法:我觉得有一件遗憾的事,那就是还缺一首群歌。<br> 接着,我就起草了一首题名为:《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上海小三线联谊群之歌》的歌词。在2018年7月29日,我就在微信群里发表了《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上海小三线联谊群之歌》歌词(征求意见稿),并说:“今天我斗胆试作了一首群歌歌词:《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征求意见稿),先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后,我再试试谱个曲子。因此,希望大家都来参与提意见或建议活动,以便早日产生出我们上海小三线的群歌来。”<br> 歌词(征求意见稿)发表之后,就听到了大家的各种意见,并也提出了极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8月7日,我根据大家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对原歌词进行了较大修改,并着手进行了谱曲。谱曲完成后,又发到了微信群里,同时提出:“希望群里会识谱的朋友,帮我试唱一下。或者群里的朋友家里,有演奏乐器(最好是钢琴或电子琴),请帮忙弹奏一下,听一下乐器演奏的实际效果。”我还提出:“还请各单位有微信群,再帮忙转发一下,请懂音乐的朋友,也提供他们的意见,以便作进一步修改。”<br> 在8月7、8日,群里的朋友,他们热心地请自己的邻居家朋友,进行多次试唱和演奏。最后,将弹奏相当完美的《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钢琴曲录音,制作成mp3或视频,发给了我。我观看和收听后,觉得她们都弹奏得相当好!而且,还相当完美。无论是音调、节奏和手法,都能完美无瑕地体现。最后,我就将《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上海小三线联谊群之歌》制成视频,再次在小三线联谊会微信群里,公开发表了。 <b>视频:《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上海小三线联谊群之歌)》</b> 在前段时期公开发表了《我们是小三线兄弟姐妹——上海小三线联谊群之歌》视频,在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和赞扬之后,我又着手进行了《上海小三线建设者之歌》歌词的创作。《上海小三线建设者之歌》歌词创作完后,我又发在微信群里,先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最后,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教下,我又对《上海小三线建设者之歌》歌词,的进行了修改,并将《上海小三线建设者之歌》歌词(最后定稿)再次进行公布,再次听取对《上海小三线建设者之歌》歌词意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三线建设者之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歌词最后定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岐作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棵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耸立在巍巍巅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她是黄山精神的传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种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遍在山川田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她是皖南青春的萌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群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奋斗在深山老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们是小三线姐妹弟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啊,姐妹弟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是小三线建设英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了亲人的幸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了家园的安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奋发图强为祖国换来万里晴空。</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条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流淌在崇山峻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她是浙皖美丽的彩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座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挺拔在云山雾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她是东方巨龙的象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有一群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奉献在三线热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们是小三线建设雄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啊,姐妹弟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是小三线建设英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了崇高的使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了革命的理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瑰丽青春为祖国描绘锦绣前程。</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3年7月18日初稿</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4年5月20日第二稿</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常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关注!谢谢!路岐。</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近照<br></b></div><b>作者简介<br><br>路岐,原名沈嘉麒,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办主任、教师等。退休后,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学会顾问等。著有文学作品集11部;上海小三线建设史著作4部。长篇小说一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