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旅(十三) 地拉那(副本)

追根溯源

<h1></h1><h1> <font color="#ff8a00"><b> 地拉那</b></font></h1><h1><br></h1><h3> <i><b><font color="#167efb"> 蔡小雪</font></b></i></h3><div><i><b><font color="#167efb"><br></font></b></i></div><h1> 为了看日出,2017年10月14日的早上,我和夫人不到六点就起床了。因昨天入住IZGREV宾馆很晚,没有看清该宾馆的面目,出了宾馆的正门,就看见前面有个椭圆形游泳池,走到游泳池边,回头一看,宾馆是个白色的四层楼,楼后面的山上是一片片绿中带黄的树林。游泳池左边有条通往湖边的小路,我们顺着小路,来到湖边,回头一看,使我们很惊讶,原来宾馆的楼是建在半山坡上,有十多层,非常气派。</h1> IZGREV宾馆的正门及游泳池 从湖边看IZGREV宾馆大楼 <h1>  到了湖边,有成群成群的水鸟在湖面上飞翔,鸟儿们时而钻入水中,时而飞向天空,好是自在。有人已加好照相机准备拍下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因天上的云少而且很薄,太阳还在山背后未升起时,天上的云稍有一点红,当太阳从山背后升起时的那一刻就发出光芒万丈,太阳倒影在湖面上,稍微再升高一点,强烈的阳光照得睁不开眼,让我们很失望没有看到冉冉升起的情景。</h1> 架好照相机准备拍照 太阳升起前后 <h1>  从湖边回来,我们抓紧时间吃早餐,以便赶路去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我们旅行团的成员都是50、60后,都经历过文革,一提起阿尔巴尼亚,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文革中,我国当时将其称之为,“山鹰之国”、“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同志加兄弟”等等。换言之,当时认为,阿尔巴尼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但是,阿尔巴里亚究竟如何?当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h1><br><h1>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简称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国土面积为28,748平方公里,人口为288万。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古老的民族之一,14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几个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独立,1928年成立阿尔巴尼亚王国,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起改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雄鹰,沿自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领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鹰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征,故此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之称。阿尔巴尼亚为欧洲中最不发达和低收入的国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显著的改进。2014年6月,欧盟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h1> 街头黑色的双头雄鹰的塑像 <h1>  当我们快到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时,大家都有点兴奋,唱着当年《宁死不屈》电影的主题歌。早上九点,已到边境海关检查站。这次与之前其他国家不同,克罗地亚司机伊万特地与我们换了10欧元,将10欧作为小费送给阿尔巴尼亚海关边检人员之后很快放行了。据导游介绍,这在其他欧盟国家是绝不可能,也是不允许的。一旦被发现该国会受到欧盟的严厉的制裁。但在阿尔巴尼亚海关,如果不送钱,将会受到刁难,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过关。我想,虽然阿尔巴尼亚已作为欧盟候选国,但还未正式加入欧盟,现在还不受欧盟制度的约束,加之该国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国穷与制度似乎有很大关系,因此该国与越南、柬埔寨等穷国腐败程度相差无几。</h1><p class="ql-block"><br></p><h1> 刚刚进入阿尔巴尼亚不久,我们的大巴就停到路边的山坡上。原来,这里已经可见大大小小的碉堡,据说,这都是阿尔巴尼亚用中国当年的援助款修建的,遍布全国各个山头,共有70 万个之多。近前观看,都是水泥整体浇筑后整装而成,十分坚固,大小不等,现在全部被废弃。小的碉堡入口已被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堵塞了,大的碉堡进去后一股羊粪味,熏得人难受。当时中国并不富裕,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将节约省下来的钱援助他们数百亿美元,结果就这样被浪费掉了,怎能不让我们寒心。</h1> <p class="ql-block">布满碉堡的山坡</p> <h1>  路边的小酒店很干净,靠墙的酒柜上方摆放着15面各国的国旗,中国国摆放在位置正中间,看到这一点,让我们感觉到阿尔巴尼亚老百姓对中国人还是十分友好的,心里多少得到一点安慰。</h1> 酒柜上方摆放着15面各国的国旗 <h1>  看完碉堡,我们继续向地拉那行使。在行使中,导游介绍,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是全国第一大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它位于国土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西距亚得里亚海岸40公里 ,人口约353,400人。境内多山,地中海气候,居民大部分信奉穆斯林教。</h1><br><h1> 抵达地拉那后,最先参观的就是所谓的“金字塔”。据导游介绍,“金字塔”是当年霍查时期,其女儿设计建设的,计划建成后作为霍查的纪念馆。在霍查政府被推翻之后,这座“金字塔”尚未完全建成就被荒废,不过没有拆除,是一个看似烂尾却不是烂尾楼的建筑,由于它外形特别且建筑本身高大,算是地拉那的一个不太光彩的标志,现今已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水泥滑滑梯。它曾经是权势与个人崇拜的象征,随着东欧剧变而成现在的样子,它最主要的价值就是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h1> 地拉那的,“金字塔” <h1>  “金字塔”前有一个巨大的钟,它是用成千上万的子弹壳熔化铸造成的。要知道,1997年一场非法集资事件,导致无数阿尔巴尼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破产的群众走向街头游行示威,从政府机构中抢夺大量的枪支弹药与军警对峙,进而演变成武装冲突,许多公共设施被破坏,最终约2000人死于骚乱。为纪念死难者,期盼永久和平,市政府用小学生收集的骚乱中的子弹壳铸造成象征和平的钟,人们将它称之为“和平钟”。淘气的孩子在此爬上爬下,用脚蹬着钟,其下是一个喷水池,孩子们在这里嬉戏。只有在和平年代,孩子们才能在此地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让我们为和平祈祷吧!</h1> 在和平钟处玩耍的孩子 共享单车 <h1>  离开“金字塔”向北走,在街的两边树有很多人物雕像,虽然雕像下刻有文字,因不懂阿尔巴尼亚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都是谁,想必应该是该国家杰出的民族英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国尊重历史、对民族有贡献的人。</h1> 人物雕像 <h1>  穿过几条街,就来到斯坎德培广场。该广场是为纪念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而建造的。因该广场南部正在整修,被隔板隔住,看不清里面是啥模样。该广场很大,因此被导游称之为阿尔巴尼亚的“天安门广场”。奇怪的是该广场是有坡度的,中部高,四周低。不知是为了防止积水,还是有其他作用。我问导游,她也没有说清楚。</h1><br><h1> 广场的正北面是阿尔巴尼亚国家博物馆里面珍藏着该国大部分古代文物,其正门墙上的马赛克壁画颇引人注目,那时一群阿尔巴尼亚人,据说,秒回了从2000多年的祖先伊利里亚人到二战中阿尔巴里亚人的英勇不屈为祖国和民族奋战的光荣历史。广场的东面是阿尔巴尼亚国家歌剧院。可能是受古希腊的影响,在巴尔干每到一个大一点的城市就有一个歌剧院,反映出看歌剧是巴尔干地区的人民业余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剧在当地的广受到人们的喜爱。</h1> 阿尔巴尼亚国家博物馆 阿尔巴尼亚国家歌剧院 <h1>  该广场的南面树立着斯坎培德骑在战马上,挥舞着军刀,佩戴山羊头衔的塑像。斯坎德培出生于克鲁雅的一个 拜占庭帝国贵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鲁斯地区众多反抗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领主之一。当抵抗失败后,其父被迫臣服,并交出包括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在内的四个儿子作为人质。 乔治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后,在阿德里安堡接受了军事训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位统帅,在获得一系列胜利后,他被封为“阿纳夫特鲁·伊斯坎德· 贝伊”,意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老爷”,将其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提并论。其后成为他最常用的名字“斯坎德培”。 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乘匈牙利大将匈雅提·亚诺什率军讨伐奥斯曼帝国时举起反旗。他率领300名阿尔巴尼亚骑兵返回克鲁雅,用一封伪造的书信骗开城门,据而有之。此后,他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 在25年的时间里,斯坎德培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区中坚持对奥斯曼帝国进行游击战。1450年、1457年、1467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三度围攻克鲁雅城,但始终都未能成功。 据记载,斯坎德培一生中共指挥过25场战役,取胜了其中的24场。在他死后,奥斯曼帝国终于在1478年第四次克鲁雅围攻战中取得了成功。到1501年,奥斯曼帝国终于重新征服了阿尔巴尼亚。一部分 阿尔巴尼亚人逃散到意大利南部,而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到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之前,再也没有大规模反抗过奥斯曼帝国。</h1> 斯坎培德雕像 <h1>  在广场的东南角,坐落着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它始建于1789年,开始被命名为Molla Bey,多亏Haxhi Et´hem Bey的工作,寺庙于1823年竣工。哈奇•艾特海姆•培是帕查苏莱曼德的后裔,帕查苏莱曼德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位将军,是他在1614年的时候建立了地拉那城的。那时他仅仅建了一座清真寺、公共浴场和一家面包房;这就已经广泛流传开了,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对于一座城市已经很足够。这座清真寺被公认为是阿尔巴尼亚最漂亮的。</h1> 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 <h1>  该清真寺不大,但很精致,内部墙壁上的画代表着树木、瀑布、桥和大自然,在伊斯兰教的艺术中这可是很奇特的。根据该清真寺的规矩,进清真寺的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去。我们脱完鞋进入清真寺内部,果然名不虚传。虔诚的信徒在寺里祈祷……。</h1> 清真寺内 <h1>  清真寺门口,时不时就有年轻的小伙子向我们抛售圆珠笔等小商品,还有一个老人在清真寺门口乞讨,他像每一位施舍者行礼致谢。从中反映出阿尔巴尼亚的就业困难,失业人口较多,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h1> 乞讨者 <h1>  参观完斯坎德培广场,我们下榻到ARK宾馆,好好修正了一下,为明天的旅行积蓄体能。</h1> 下榻的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