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霞浦县溪南半岛,距大海不远,青山环抱之中,弥勒山麓下有一座秀美古老的村寨,因形状似弯月而得名,它就是被誉为畬族历史文化名村的——半月里。</p><p class="ql-block">畲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山里的民族,自称“山哈”,即山客的意思。 </p> <p class="ql-block">半月里,曾名“半路里”,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村庄东望玉兔山,与白露坑村有一山之隔,背靠状如弯月的弥勒山山麓,南临双福桥水库。半月里被誉为“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有近3百年历史的龙溪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世儒大厝、雷位进故居、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氏宗词(均被省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的附属保护单位)。村民雷其松是个热心收藏文物的有识之士,他自费办起“畲族民俗博物馆”,收集了相当数量的涉及畲族人民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历史文物,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许。</p> <p class="ql-block">这位司机小哥热情满满,因为他的推荐,我们才得以一睹古村风貌</p> <p class="ql-block">龙溪宫始建清雍正八年,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由斗、升、翘、昂、拱组合。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众厅、神厅、神龛等。其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形成远观四方,近视八角的藻井。其工艺繁琐细致,达到一斗三出跳,独具畲族建筑特色。宫中供奉有畲民信仰的神祇薛元帅(唐代大将薛仁贵)、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仙)、平水明王(杨从仪,宋朝大将,治水功臣)和雷万春元帅(唐代大将)。最为称奇的是这里山区村民也崇奉海神妈祖。龙溪宫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氏宗词和雷氏三古宅为附属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龙溪宫侧一棵300年大榕树,高15米,胸围10.6米,树冠直径近50米。</p> <p class="ql-block">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由于这个少数民族源自广东地区,所以他们的语言听上去和广东人所说的粤语十分接近,全国畲民使用的畲语的底层与秦汉之前潮州早期畲家语言相同。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但在广东的海丰、增城、惠阳、博罗等极少数畲族使用接近瑶族“布努”语(属苗语支)。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畲族皆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p> <p class="ql-block">半月里的𤲞族传承人私藏民俗博物馆,内容丰富多彩,使参观的游客更加了解到𤲞族的风俗民情习惯。</p> <p class="ql-block">雷世儒,清朝武举人,他武艺高强又善于经商,曾带领许多村民经商,生意通达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他们将当地的茶叶等产品通过海运销往福州,在福州购得丝织品、布料等销往台湾,再将台湾的大米、糖等运回霞浦销售,从而使雷世儒积累了资金。道光年间建大厝,大小房间38间,柱子126根,占地1300平方米。古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且存文物颇丰。是闽东地区重要的畲族文物古迹。2005年半月里龙溪宫、雷世儒大厝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均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到雷家第四代雷志茂时,才迁到了海边。</p><p class="ql-block">雷志茂年轻时曾外出求学,开阔了眼界,一次回乡途中,路过海边一个名为“半路里”的地方时,发现官道从此经过。他料定此处以后发展必然会好,于是动员全家迁来此地。</p> <p class="ql-block">来到“半路里”后的雷家人,又根据这里的地形特征,为村庄重新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是为“半月里”。</p> <p class="ql-block">半月里村的村民大都姓雷。清康熙二十二年,雷氏先人先是把家安顿在了霞浦境内的深山里,靠种些地瓜、茶叶,挖些笋子为生。</p> <p class="ql-block">这位𤲞族老奶奶是一个网红名星哦,与她拍照会找你收费。</p> <p class="ql-block"> 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p> <p class="ql-block">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习俗让女子从小就缠足,这些都是当时女子穿的鞋子。叫三寸金莲。</p> <p class="ql-block">凭借着村庄海陆通达的地理优势,人们在这里做起了茶叶买卖。他们把当地的茶叶运往福州,又把省城的布料、丝织品卖到台湾,回程时,再运回台湾的特产。</p> <p class="ql-block">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p> <p class="ql-block">畲人的工艺品主要是竹篾编制物和草编制物。在土产市场上,畲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样享有盛誉。唐代刘禹锡有诗云:“长刀短笠去烧畲。”所谓“长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镰刀和斗笠。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编制之。此物尖头圆沿,轻便灵巧,十分实用,故有“短笠”之称。</p> <p class="ql-block">畲族民俗博物馆:展示了1600余件的展品,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文化。这里展示了畲族人民的生活用品和传统服饰,是了解畲族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渐渐聚集了大量财富半月里人,开始着手翻建村落,龙溪宫、雷氏祠堂、举人府等大厝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有一格的体育活动。尤其是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解放前,畲族群众习武是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则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p> <p class="ql-block">新嫁娘的婚床,生一下沾沾喜气。</p> <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古官道的衰落,曾经热闹的半月里渐渐沉寂下来。到2002年时,村里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800元。</p><p class="ql-block">不甘贫穷的半月里人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但出村的道路破败不堪,限制了村庄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为了走出大山,大家开始投入精力修路。条件稍好的家庭捐了钱,没钱的家庭就投入劳动力。</p> <p class="ql-block">没有原料钱,大伙儿便利用歇工的时间到处捡石料,并自发地分成修路小组分段施工。</p><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的时间,一条平整的简易乡村公路终于建设完成。从此,村里的农产品卖得出去,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p> <p class="ql-block">留下老厝 建起新村</p><p class="ql-block">路通了,村里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村里的清代大厝,因年久失修,出现了漏雨、损毁的情况,住起来十分不便。</p><p class="ql-block">大家想要修缮祖宅,但一合计,比盖新房还要贵。拆掉重建,又舍不得。</p> <p class="ql-block">为此,村民们向当地政府求助,在古村旁又开辟出一片空地,建起了一座新村。建新村的同时,政府又投入了130万元资金,用于修缮古村。</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半月里人在住进新村的同时,还保住了古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到古村祭拜。很多人还在古村当起了导游,摆上了小摊。</p> <p class="ql-block">悠然漫步村中,青砖黛瓦,飞棱重檐的畲家古民居,曲折迴转青石铺路的街巷,饱经岁月风霜,古韵古香悠长。</p> <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前,畲族人走出深山,闯出新天地。今天的半月里人延续着传统,拥抱着时代,也见证着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半月里不仅是一个可以欣赏到畲族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的地方,还是一个深入了解畲族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这里的古建筑、古民居众多,每一处都承载着畲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见证,历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霞浦不仅有大海滩涂,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且还是全国唯一的畲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半月里。</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村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畲族传统文化。若能在农历三月三的乌饭节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更加浓郁的畲族风情。刚打制出来的糍粑、售卖畲族土特产的小摊,以及充当文字功能的畲族山歌等,都能在这天见到。</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半月里正是靠着旅游和茶园、果园,每年收入能达到上千万元,村民的日子过得富足又惬意。</p> <p class="ql-block">2012年,半月里村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几年间,政府投入了3000多万元,不仅完成了新村的水电气改造,还把道路都铺上了沥青。每年都有13万游客来到这里,寻古探幽,感受畲族风情,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水涨船高,达到22000元。</p> <p class="ql-block">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又回到龙溪宫,这里宁静祥和,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不妨来半月里村住下,享受一次静心凝神的生活,洗涤心灵的浊气,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使您的身心更加轻松愉快健康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