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的工作中,遇见了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放疗患者,同大家一起分享下,有已经放疗了几年的,也有刚刚放疗结束的,都很有特色。对我来说,普通的常规放疗,因为太熟练的原因已经无法引起我的兴趣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肺部肿瘤患者,年龄大,有多年的肺气肿、多发肺大泡,肺功能极差。</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26日 患者放疗前</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22日 放疗后</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5日 放疗2年后</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患者在放疗前我也是有些担心的,不过还是坚持放疗了,经过放疗,肿瘤控制住了,放疗2年后依然是比较理想的,不过这个患者我并没有给他应用调强治疗,而是用了最简单的照射,这样虽然看起来计划不太好,可对患者本人来说却是最优解,因为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肺的受照体积,而且这样照射即使后期出现了放疗损伤,也是可以接受和容易处理的。通过这个患者,我们知道放疗并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治疗方法,我们要知道放疗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放疗我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相关的副反应能不能耐受?只有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第2位:2年前诊断为胃底贲门低分化腺癌,已经伴有进食阻挡感,外院给予6周期的免疫+化疗,患者进食阻挡感略有缓解,于几个月前再次出现进食阻挡感加重,行CT见胃底贲门区肿瘤复发,再次给予原方案2周期治疗,患者症状无改善,复查CT病灶无明显变化,第3次入院我给予了放射治疗,期间加用药物增敏。</p> <p class="ql-block">刚复发时,病灶比2年前还要大</p> <p class="ql-block">2周期免疫➕化疗后,病灶没什么变化</p> <p class="ql-block">放疗期间,病灶明显缩小</p> <p class="ql-block"> 患者放疗到22次后给予重新定位,那时候肿瘤已经明显缩小,患者症状也明显缓解。通过这个患者我们知道:虽然现在的肿瘤治疗早已经进入了免疫、靶向治疗时代,但任何治疗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利弊,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石之一,依然是不可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第3位:78岁,淋巴瘤患者</p> <p class="ql-block">放疗前</p> <p class="ql-block">放疗期间</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患者本身没什么特点,应用的调强技术本身也没什么难度和禁忌,主要是没法进行最初的体位固定。从上边的2个片子也知道体位是有一定的变化的,之所以拿出这个患者来,是告诉大家其实放疗是很灵活的,不必纠结于某一个步骤,只要能达到最终的疗效就可,过程都无所谓,我完整的经历了我院放疗的各个阶段,知道所谓的新方法和老方案在原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有模拟机的那些年中,即使患者不能平卧我也治疗过,在特定人群中甚至患者耐受性更好,更能顺利的完成治疗。</p><p class="ql-block"> 放疗虽然受机器的影响很大,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其实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提升的,关键还是需要思维的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常识:肿瘤学是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的下属二级学科,是和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等相平行的一个单独的学科,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内容都是独特的,所需要的临床思维也是要独立思考的,不能用普通的内科思维或是外科思维来进行治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常常有感慨,真是千人千面,不要去看说了什么,而要去看做了什么。借用鲁迅的话,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当然真实世界中也有吃饭砸锅的人,也有只说不做的人,也有损公肥私的人,很让人所不耻。</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真的是很难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