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家房中秘术,男人练习则肾强、阳升、精锁,可以做到“金枪不倒·百交不泄”;女人练习则易潮、回春、增津,可以做到“易潮体质·容颜永驻”。房中之事,实际上男人是阴阳交合中的奉献者,女子则获得“补益”而年华永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性学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其重要的守则之一是积精少泄。如果能做到动而不泄或动而少泄,久之可使精气充沛,神形明慧。故蓄积阴精,甚为关键。《医心方》曾转引我国古医籍云:“夫阴阳之道,精液为珍,即能爱之,性命可保。凡施泄之后,当取女气以补重建。”本句意即,因为保精可固气,固气可全神,故夫妇性事最重要的是珍摄精液,如能保养精液,则生命可保持长久,故主张即使是泄精之后,也当取精气以自补,使精液复生。</p><p class="ql-block">又何以使精液复生呢?古人曾提出采取“九息压一”的办法以固精。所谓九息,就是内呼吸九次;所谓压一,就是男子感觉到将达到性高潮时,用左手指压阴囊后方,使欲泄之精还复于体液中,古人所谓:“取女气以自补”,指的就是九浅一深的方法:夫妇口吻对合,通气呼吸,并将此阴阳二气徐缓咽下,使气随着意愿而下移。直降移至下腹,可以助阴力及阴精的恢复。如此反复做三次即可,行九浅一深之法,待九九八十一次奇数之阳已尽满。趁阴茎尚硬实时即退出阴道,当其已竖但尚势弱时可插入阴道,这就是古人所称的“弱入强出”。</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可能会问,一般人都认为,男女交合以能泄精为达到性高潮而享美乐的标志,现今提出交合时要动而不泄或少泄精,这又如何能尽情享受性欲的愉快呢?古人认为,泄精后则身体常感倦怠乏力,耳苦于嘈杂嗡响,眼苦于睑垂欲睡,喉干咽燥,全身骨节倦怠乏力、虽泄精时暂有快感,但终因精力耗损而感不畅。若交合时摇动而适时控制泄精,则气力经常充沛,身体方便灵活,耳目显得聪明。在上述有关理论的启示下,导致了古代“还精补脑”等气功导引的开展。古代房中家这一“还精补脑”的命题,对现代医学来说,似乎较难置信。现代性医学认为,精动则难还,即使能还,也未必能补脑,故要求惜精则可,还精较难,补脑更显得难以理解。近来有人认为,“精大动”已是男子性G潮之极,此时精液已离睾丸,附睾而至输精管,有的已达射精管,故欲令其回返似不可能,但如抓住时机,或可抑其不射。</p><p class="ql-block">在“采阴补阳”与“采阳补阴”两种理论同时的利诱与威胁之下,阴阳交合成为一种两性之间的战争——谁先达到G潮,就意味着谁成为战败的一方,他(她)的“精气”就被对方获得,导致损己利人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房中术著作(绝大部分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的)非常喜欢使用战争术语,将“御女”视为“御敌”,有时干脆就将女方称为“敌人”,将女方达到性G潮称为“投降”或“宾服”。最突出的是明代房中术著作《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人们很自然会问:如此临深履薄、危险万状的性交,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房中术理论家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他们自有一番说辞,《医心方》卷二十八引《玉房秘诀》云:</p><p class="ql-block">采女问曰:交接以泻精为乐,今闭而不泻,将何以为乐乎?彭祖答曰:夫精出则身体怠倦,耳苦嘈嘈,目苦欲眠,喉咽干枯,骨节解堕,虽复暂快,终于不乐也。若乃动不泻,气力有余,身体能便,耳目聪明,虽自抑静,意爱更重,恒若不足,何以不乐耶</p><p class="ql-block">在稍后的房中术文献中,对何为“七损”与“八益”,有更为详细的论述。所谓“八益”,指用八种不同的体位姿势进行阴阳交合,这种交合要每天进行多次,若干天为一个“疗程”,据说可使男方身体强健,并可治疗女方一些与生殖系统有关的病症。所谓“七损”,指在七种不宜性交的状况下性交而导致的男方身体不适和性功能障碍;而治疗这些后果的方法,却仍是类似“八益”那样的多次进行不同体位姿势的不泄精交合。六益曰畜血。男正偃卧,令女戴尻跪其上,极内之,令女行七九数,数毕止。令人力强,又治女子月经不利。日七行,十日愈。六损谓百闭。百闭者,淫佚于女,自用不节,数交失度,竭其精气,用力强泻,精尽不出,百病并生,消渴目冥冥。治之法:令男正卧,女跨其上,前伏据席,令女内玉茎,自摇,精出止;男勿快。日九行,十日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