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大、小井龙”

观水楼主人陈军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我刚从乡镇小学调入城里不久。记得有一次校领导让我跟着总务主任将学校的旧课桌椅送往西门外“大井龙”民办学校,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大井龙”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和体育老师在总务主任的带领下雇佣了一辆龙马运输车,将课桌椅整齐有序地搬上车,我们坐在汽车后斗上颠颠簸簸向西门外的大井龙村进发。时值深秋,龙马车沿着麻阳溪弯弯曲曲的省道公路西行,两岸枯黄的垂柳与杂树不停从身后闪过,来往汽车呼啸穿梭,公路上扬起的尘灰裹满了河岸边的芦苇、树叶、枝干,大自然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灰褐色调子中。右边一栋栋七八十年代筑建的水泥砖瓦房高低错落紧挨着公路或山坡,制氧厂、羽龙厂、竹制品厂的各种设备、建材堆放路边,还有门口叠着厚厚“退役”大轮胎,用大排笔粘石灰在墙壁上刷写“补胎”、“充气”广告的汽车维修店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龙马车行驶约五里路后向右边的田埂岔路拐,晃荡摇摆中翻过一片橘子山到了西门郊外大井龙村,据说村里住着果农、菜农还有一些外乡移民。车子在学校一处空地停了下来,我们跳下车眼前呈现一栋20世纪70年代的单层平房,门和窗被深绿油漆涂的发亮,不大的教室内墙壁略显昏暗,鲜红的国旗贴在水泥黑板正上方,左右两边朱红广告颜料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大井龙小学。蔡姓校长和一位老师热情迎接我们,蔡校长是一位老教师,他和另一位刚退休老师为解决大井龙周围村民和民工子弟的读书问题,发挥余热义务办起了学校,共有三个班级,1到3年级各一个班,学生大概三十多人。大井龙小学是我们“手拉手”结对子的帮扶对象,学校毎年的青年教师比武或者开放周活动、六.一儿童节等都会邀请该校师生参与,我们送教、送学习物资也是常态,这就是大井龙给我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小井龙和大井龙是周边两条距离不远的山垄,小井龙离城区更近,它们都座落在建阳西门郊外。周末,我常与妻子、女儿去小井龙游玩,线路从北门太保庙沿着潭山方向西行。我们穿过一片竹林,横绕一个不算大的水塘,偶见市民在水塘边垂钓,悠然自得;从水塘边的田埂继续往西,几户篱笆瓦房呈现在眼前,房前屋后主人种着桃树、杏树、芭蕉、竹子等植物,竹篱边鸡、鸭、鹅成群追逐觅食,看家的黑狗匍匐在门前,见到外人便急促站起来条件反射“汪、汪”吼几声,女儿时常被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向前;沿着崎岖的黄泥巴路继续前行,左右两边山垄的人工杉木整齐有序映入眼帘,偶见毛竹穿插期间苍翠叠嶂、郁郁葱葱;穿过几处芦苇丛与菜园就能看到小井龙村了。小井龙大部分房子都是青、红砖瓦房,比较陈旧。偶见几栋三、五层楼高的洋房,紫藤、茶花点缀院中格外醒目;延着村中水泥巷子往前走,一排排小平房分布在左右两侧,这些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式工厂宿舍,木板门、生锈的铁杆窗特别富有年代感,这里居住着外来移民,也有附近工厂的职工,不宽的小巷里退休老人、农妇三、五成群手端饭碗,聚集家门口边吃饭边聊天,有些妇人坐在石凳上熟练地编织着毛衣,孩子们嘻嘻哈哈围坐门前手剥着刚刚采摘的新鲜竹笋好不热闹,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也恬淡悠闲,每经过这里都能感受到浓浓人间烟火味,一段“S”形下坡后走出小井龙到了西门外的麻阳溪省道公路。</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随着建阳城区西扩、武夷新区建设、南平大市搬迁等利好政策,“大、小井龙”周边的大片土地被政府征用。伴随而来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如“春笋”般拔地而起,景贤路、双龙路、人民西路、建平大道车水马龙,潭山隧道、潭阳隧道连接城区东西南北;古邑潭阳日新月异,建发、三迪、西城国际、正达名郡等一批高端房地产在此落地生根;体育公园、武夷新区体育中心、潭山智慧公园先后落成给西区生态城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现如今,原先小井龙的位置已经被人民公园取代,当年通往邵武方向的出城公路成为七贤公园,大井龙及周边大片土地建有崭新的实验小学景贤校区、实验幼儿园新校区、外国语学校、潭山实验学校等现代化学校,继续延续并拓宽了其教书育人的惠民功能。</p> <p class="ql-block">  “大、小井龙”的名字随着建阳城市建设、时代进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潭山巍巍、潺潺建水,朱子故里、文化之邦”,相信在新时代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在一辈辈勤劳智慧文明的潭城儿女共同努力下,这片沃土将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本文曾发表于《闽北日报》、《今日建阳》、《考亭文苑》等刊物,美篇对原文略有改动。</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陈军,字海立、号观水楼主人,高级教师,业余时间意笔草草、抒情达意,偶有书画、散文作品参展或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