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不知不觉,来上海已经五年了,说说我的上海印象!<br><br>所谓印象,是指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它一般是指偏感性的,甚至是有些 “肤浅” 的,而非理性的、深入的思考。<br><br>五年的时光,还是印象吗?相较于上海的浩瀚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它今天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五年实在是太短暂了,更何况这期间还有三年的疫情,那段连上海人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时光。<br><br>这篇短文,我想叙述一些碎片化的、随机的感受,未经深入思考的上海印象。<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远的南京路。</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头涌动的上海滩。</div> <div><br></div><div>一个人居住在上海,吃饱了不饿的日子和工作为主的基调,是我的常态,没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搅扰,自然就少了几分烟火气。<br><br>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所以,我的上海印象一定是偏颇的,更何况,人们所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和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有一些无奈的、挥之不去的。<br><br><br><br>上海人有优越感吗?<br><br>有的!毫无疑问,上海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个曾经的远东第一大繁华都市,当年曾将东京、香港远远的抛在身后,置身这座最早商业化的大城市,上海人对于财富的理解和热爱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历史的传承,使上海人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他们热爱和追求财富,但又鄙夷那些一夜暴富而没有品位的人,慢慢地,上海人有了自己的 “腔调”。<br><br>所谓 “腔调” 是指某个地域或群体的独特风格、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上海人的腔调和生活态度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br><br><br><br>上班路上,我经常和这位老先生擦肩而过,一个每天以这身行头晨运的人,内心一定有着固执的文化坚守和执着的审美传承。<br></div> <div><br></div><div>2022年3月的一天,下班路上,经过一间咖啡店,当时江边已经开始查码、测体温、落闸板,准备封控,这位红衣美女却依然坐在这里,沉稳淡定,兀自陶醉。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可以令她失去优雅!<br></div> <div><br></div><div>在这僻静的街道开一家小小咖啡店,与其说做的是生意,不如说玩的是情怀。<br></div> <div><br></div><div>把忙里偷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这也许是上海人的生活原则。<br><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喝咖啡是腔调,虽然它并不是上海人的专利,但要论咖啡馆的数量,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与上海相比。<br></div><div><br>据《2023中国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上海拥有8530家咖啡馆,位列全球第一,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咖啡文化也早已根植于海派文化基因,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在这8530家咖啡馆中,既有以上海为落地首选的约20家海外知名咖啡品牌,也有正在强势增长的本土连锁店,当然还有独具魅力的独立品牌咖啡馆。总体而言,这些独立品牌咖啡馆的出品还是不错的,在上海,想喝到一杯难以下咽的咖啡,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上海人有生意头脑,利益看得长远,也有包容心和同情心。<br><br>一次在汾阳路,天气突降暴雨,无处躲藏,附近只有一个小小的咖啡馆,大家都纷纷进去避雨,那个店很小,大概就是5-6平米的样子。这种情况,店家也是无奈,但这家的老板对每个人都很客气,也没有借机引导消费。<br><br>我还是心存愧疚,买了杯拿铁,点了块蛋糕,老板刚刚泡了一壶手冲咖啡,给了我一杯品尝。店里挤满了躲雨的人,但是,一共只有两个人消费,老板依然对每个人客客气气。<br><br>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家咖啡店,在汾阳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门口,它的名字叫“神珈沪”。<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上海人有鄙视链吗?<br><br>我想是有的,只是它的鄙视链不是很长,上海人最多帮你排个前五名,后面的就懒得排了,总之都是外省人,或者叫乡下人。<br><br>就像周立波当年的 “咖啡大蒜论”,我们是喝咖啡的,你们是吃大蒜的!尽管他后来也说了一些补救的话,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有鄙视链的,我相信是的。<br><br>当然,现在的情况也不同了,人口固化源自于我们之前的户籍制度,现在人才的自由流动,大量的外地精英涌入上海,既推动了上海的发展,又当仁不让的和本地人卷起来,这些人可能既吃大蒜,又喝咖啡!<br><br>不过也没关系,上海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城市注定包容,从历史维度看,上海滩从来就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先进的定会吸收,优秀的必将传承,所以才成就了海派文化。<br><br><br><br>海派文化注重对艺术的追求,上海市文旅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度,上海有165家博物馆;100家美术馆,其中,国有美术馆27家,非国有的73家,后面的这个数据很重要,非国有得以生存,可见这个市场的庞大。<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很多富有特色的书店,不只是阅读和售卖的场所,更成为网红打卡地,像思南书局、朵云书店。<br><br>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有马多如簇。<br><br>是不是真的这么灵验,我不知道,也许我读的书还不够多,但是我知道,当一个人食不果腹的时候,他只有一个烦恼,但当他衣食无忧的时候,他会有很多烦恼,而读书是解除这些烦恼的好办法。<br><br>也有人说,人生80%的遗憾,都可以靠读书治愈。<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相较于国乐和西洋古典音乐,爵士乐绝对是一个小众的群体,阶段性的巡演和驻唱很普遍,但是,可以持续经营的爵士乐场所并非易事,靠猎奇和游客是无法支撑的,而上海的爵士吧场所还真的不少。<br><br>和平饭店的老爵士吧,已然是上海的一张名片,自1980年起,这里每晚演出爵士乐,演奏者的平均年龄已达83岁,爵士吧还曾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最佳酒吧”。<br><br>每当《夜上海》、《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的音乐响起,歌手复古的唱腔会将你带回到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br></div> <div><br></div><div>如果说老爵士吧是蹭了和平饭店的流量,那么位于南京东路139号 “外滩-中央” 4楼的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Jazz At Lincoln Center Shanghai),就真的是吃爵士饭的,据说它是美国林肯爵士乐中心在全球的唯一分中心,于2017年9月开业。<br><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上海对于旧建筑的保育是很好的,但是,有些传统的老街区也日渐消失,虽然它们可能承载着无数人的历史,无数人的岁月,无数人的苦乐,无数人的记忆,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们日渐式微,这也许就是发展的代价,进步的代价,并非对错那么简单。<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喜新厌旧” 是正常的心态,或者说人们乐于拥抱未来,这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正因为如此,对现有事物和旧事物的珍视,真的是难能可贵。<br><br>就像那个“其貌不扬”的胜利电影院,是个开发房地产的好地方,很佩服上海的历届决策人,竟然没有对它下手,今天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才觉得弥足珍贵。<br><br>什么是历史?历史不是流逝的时光,而是时光里积淀的故事。面对历史建筑的时候,请我们慢一点,稍微的冲动都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遗憾。<br><br></div> <div><br></div><div>旧建筑的保育很重要,但是,保育是有成本的,所以,它们的活化更重要,一些曾经的工厂被重新利用,商业、休闲,如 EAK-天物,它曾是上海航海仪器总厂。<br><br><br><br>当年龙华机场的油罐,也被改造成艺术中心和公园,成为徐汇滨江的一道景观。五个储油罐隶属于中国最早建成的机场——上海龙华机场(1966 年停用)。<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汾阳路152号和156号,两栋德国双连体花园住宅,也叫并立花园,属于 “优秀历史建筑”,最早为大东电报公司及其他一些洋行的高级职员住所,后为军统局局长戴笠的的私人官邸,文革时期,林彪的儿子林立果曾在此居住。<br></div> <div><br></div><div>如今,152号已经沦落到对外招揽住宿,其设施甚至比一些客栈的档次还低。<br></div> <div><br></div><div>这些老式的花园洋房,维修保养的成本很高,如果不在商业旺区,就很难生存,它不但要有历史,还要有故事,而且,还必须是现代人感兴趣的故事。<br><br><br><br>并立花园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汾阳路150号,上海人称之为 “白公馆”,它曾是法国籍冒险家司比尔门的私家花园,抗战胜利后,时任国防部长白崇禧及其家人(包括其子白先勇)在此居住,故称 “白公馆”。<br></div> <div><br></div><div>其实,白崇禧父子在此居住的时间并不长。<br><br>住的时间虽不长,但是名人效应还是有的,白崇禧毋庸多言,军阀新桂系的代表人物,时任 “中华民国国防部长”。而其子白先勇也不遑多让,今时今日,人们对白先勇的兴趣要远远超过他的父亲。<br><br>这些年,白先勇到处弘扬昆曲,他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保留了昆曲艺术的传统精髓,更将西方歌剧、芭蕾和东方戏曲相结合,融入时尚元素,吸引了广大年轻观众。<br><br>除了艺术成就,白先勇的性取向也素来是话题之一,1984年,他的长篇小说《孽子》出版,描写“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描述“同性恋者的世界”,也写出 “整个世界加在同性恋者身上的歧视所造成的创伤”。<br><br>他曾在香港的采访中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但这种性取向并没有妨碍他写出缠绵凄婉、催人泪下的男女恋情。<br><br>白公馆的故事,既有历史,又有传承,其物业的价值可想而知。<br><br>如今的白公馆是上海沪剧院的沪剧历史展览厅,沪剧也曾经红火过,当年创作出《罗汗钱》、《红灯记》、《雷雨》、《芦荡火种》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伟大领袖们曾纷纷接见。<br><br><br><br>白公馆的设计师,就是上海建筑史上大名鼎鼎的邬达克,他设计的建筑是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匈牙利建筑师在上海留下了30多栋建筑,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美国总会、浸信会大楼(真光大楼)、绿屋等等。<br><br>提到邬达克,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一个作品 —— 武康大楼!从建筑艺术和建筑工艺的角度,它不一定是邬达克最经典的作品,但它一定是今天上海滩最大的网红之一。<br><br><br><br>今天,去武康大楼、安福路等地打卡,被称为上海旅游的几大俗之一,所谓 “俗” 就是跟风打卡、人人都去的意思,我不记得自己去过几次?<br><br>但是,如果你没有去过武康大楼,我仍然建议你去一次,毕竟那些嘲笑你的,都是去那里 “俗” 过的人,否则,连资格都没有。<br><br><br><br>当年的武康路与淮海中路两条路相交,形成了一个自然的30度街角,邬达克因地制宜地将大楼(当时叫诺曼底公寓)设计成三角形,像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今天的上海寸土寸金,想不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地皮就是如此的金贵,见缝插针的 “纸片楼” 倒成了今天的靓丽风景。<br><br>其实,上海这种利用路口转角的建筑很多,只是其他建筑不似武康大楼这般 “纸片”,我在乍浦路口也见过一个,堪称肥胖版的武康大楼。<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 —— 周杰伦《千里之外》<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依然是浓雾散不开,只可惜,这次的故事不是在城外,而恰恰是在城内!<br><br>疫情三年,真的不愿再提起,但它毕竟占据了我在上海一半以上的时间,它也是上海脸面上的一块疤痕,盖不住,挥不去,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对于疫情,上海人并不怕,或者说不是很怕。<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当年的上海,曾以精准防控而闻名全国,2022年1月中,静安区的 “霓裳茶舞” 奶茶店,以20多平米的面积荣膺全国最小中风险地区,据说在它封闭期间,隔壁的理发店还照常营业。<br><br>后来,故事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变成了另外一个剧本。<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关于疫情,人们有许多思考、学术上的、体制上的、决策上的、道德上的、人性上的......每个人都有很多理据,有亲身经历,有亲眼目睹,有道听途说,有合理推测。哪个是问题的根源?我不敢妄下结论,也许你说对了真相,却说错了真相背后的答案。<br><br>英国思想家罗素曾经说过:“提到过去,每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br><br>但是,有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生命几何?自由几何?尊严几何?<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疫情给每个人带来的伤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个体差异很大,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正受到伤害的,也许不是我们的鼻腔和肺泡,而是看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东西,听到了一些不愿听到的消息。<br><br>1976年10月之后,40多年过去了,成长了几代新人,我们曾相信时代变了,过去的已然过去,可惜,疫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那些东西本应该只属于我们的父辈和我们那代人,但却像隐性基因一样,传承到今天,在我们不曾留意之间,随疫情显露,并影响到我们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br><br><br><br>上海是个名人荟萃的地方,近现代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学者、文化名流,一座建筑、一条街道不知道可以叙述多少故事!今天的上海,同样是人才辈出,多的是知识分子,但是有多少人敢于出来为时代呐喊,为民众发声?<br><br>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说:<br><br>“知识分子跟知识多寡无关,知识分子跟一种社会自觉和社会选择有关。什么叫知识分子?就是超越你的专家身份而认为我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而更重要的是当面对暴力、面对强权的时候,我选择挺身而出,我选择可能要舍弃身家来为弱势群体代言,为他发声,为他抗争!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是知识分子,你不做了回去当专家,你就不是了。它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身份,不是一个稳固的社会地位,它是一种社会的选择”。<br><br>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上海也许还是个知识分子匮乏的地方。<br><br><br><br>关于疫情,确实不愿再提起,还是说点悠闲的事儿,说说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繁花》,这部剧让人们的视线再度聚焦上海,剧中的建筑、街道、美食瞬间掀起一轮新的打卡热潮。尤其是那条已被人们慢慢淡忘的黄河路,又重新人潮涌动。<br></div> <div><br></div><div>苔圣园,就是剧中至真园的原型,最多故事的发生地,比起剧中摄影棚里的建筑逊色不少,没有那么高大亮丽,但它确实从上世纪1993年那个喧嚣的黄河路经营到现在,今天,如果你在高德地图里面输入 “苔圣园”,仍然会跳出7-8家的门店。<br><br><br><br>黄河路全长只有755米,路上的知名建筑不多,从南边进入,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国际饭店的西饼屋,人们从早到晚排着长队买蝴蝶酥,这并不是《繁花》之后的现象,多年如此。西饼屋确实是在黄河路上,但是,如果你要问国际饭店,它宁愿说自己是南京西路170号!<br></div> <div><br></div><div>沿着黄河路再向里走,便是其貌不扬的长江公寓,以前叫卡尔登公寓,当年也是平淡无奇的住宅,只不过它曾是张爱玲在上海最后居住过的地方,近几年蹭着张爱玲的热度进入人们的视线。<br><br>至于汪小姐的排骨年糕,上海多得是,很难说哪家正宗、哪家最好吃,真的是见仁见智。<br><br><br><br>黄河路上又现外国朋友,这应该要拜《繁花》所赐,此前这里连本地朋友都不多了。<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人们热追的和平饭店,不知道哪个窗口是宝总的,一天80美金加两包中华烟。<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一个人的孤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一个人寻找另外一个人,一句话寻找另外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br><br><br><br>是繁花终会凋谢,终有繁花落尽时。剧中几位主人公也将退出舞台,但他们的恩恩怨怨却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尤其是宝总和李李,彼此映着对方的影子,人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在谢幕前再发生点什么,可惜,导演王家卫及时的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br>李李在接受调查放出来后,疲乏的昏睡在宝总的车里,宝总将车子开到普希金雕像附近,坐落在汾阳路、岳阳路、桃江路街心三角公园,宝总倚靠在车尾,点燃一支烟......<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普希金铜像始建于1937年2月10日,是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建,日军占领后,铜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只留下碑体。<br>抗战胜利后,1947年2月28日,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在原址上重建铜像。1966年,普希金铜像在 “文革” 肆虐中再一次被毁,有人看见一些人用绳子拖着铜像往东北走去,这一次,甚至连碑体也未能幸免。<br><br><br>“文革” 结束后,国家下拨经费推动城市雕塑建设,上海得到最多的5万元,市园林局承担资金缺口,在原址重塑雕像,并于1987年8月,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落成。<br><br>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完全解冻,故落成时也未举行任何仪式,第三座雕像就这样十分低调的揭幕了。<br><br><br>我一直不明白上海人为什么乐于给普希金立雕像,俄罗斯对上海的影响相较哈尔滨、大连、旅顺要小,俄国侨民的行为可以理解,那文革后的这座呢?况且,当时中苏关系并不友好。<br><br>普希金是俄国伟大的诗人、作家,被誉为 “俄国文学之父”,但中国人茶余饭后谈起普希金的无非两点,一是他的文学造诣,二是他与丹特斯的决斗。<br><br>普希金年轻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与娜·尼·冈察洛娃相遇后一见钟情,坠入爱河,随即结婚。但后来,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籍纨绔子弟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普希金对此十分气愤,与丹特斯决斗。<br><br>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禁卫军军官,决斗的结局可想而知,普希金负伤而死。<br><br>可能这个冈察洛娃的动物性基因遗传的比较多,面对两个异性的竞争,其中一个还是她的丈夫,她自己不决定选择谁、放弃谁,而是任由他们决斗,这一幕好生熟悉,它令我想起多年前热追的纪录片 —— 《动物世界》。<br><br><br><br>看来,决斗肯定不是上海人敬重普希金的原因,这不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特征。<br><br>普希金的文学作品很多,《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波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鲍里斯·戈杜诺夫》、《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暴风雪》……等等。<br><br><br><br>但是,被中国人熟读的作品其实并不多,能够打动上海人的会是哪一部?以我们中国人的熟知程度,我想应该是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如生活欺骗了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要悲伤,不要心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却常是忧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br>《繁花》里引用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并修改为:<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切都终将过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那过去了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div><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r><br><br><b>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回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r></b><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