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先献给我敬爱的父亲

鼠王

<p class="ql-block"> 追 忆 父 亲</p><p class="ql-block"> 肖 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像坚如磐石的大山,顶天立地,为我遮风挡雨,保护我人生平安。父亲,像宽阔厚实的胸怀,海纳百川,给了我莫大的包容,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父亲,像刚直不阿的法官,一丝不苟,对我严肃苛求,有时不近情理的刻板。父亲,像一本教科书,启迪思想,教会我如何品尝人生的苦辣酸甜。</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祖上生活在胶东海边。为了谋生,奶奶怀着身孕跟爷爷闯过山海关。父亲在丹东呱呱坠地,降临人间。不幸的是年幼丧父,孤儿寡母携尸骨长途跋涉,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母子相依为命,度日如年。奶奶虽目不识丁,但深谙读书重要,紧衣缩食,送父蒙学,启迪志远。父亲年幼虽少,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年少十四,已为乡村小学教书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然而好景不长,日冦侵占胶东,烧杀抢掠,国无宁日,生灵涂炭。</p><p class="ql-block">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奶奶深明大义,国家为先。虽是孤苗独子,却义无反顾,送父抗战。从此,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  从我开始有比较清晰的记忆,父亲中等身材,文弱清瘦,神奕貌端。高高的鼻梁,两道剑眉下的双眼炯炯有神,腰杆笔挺,衣服鞋帽永远是一尘不染,是个标准的美男。父亲平日比较严肃,很少和我们说笑,唯一与我们一起娱乐是在文革时,晚饭后大树下父亲拉着京胡,我唱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宿舍院里的大人小孩围成圈,叫好观看,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自娱自乐,精神饱满。生活虽不富裕,却让人十分留恋。</p><p class="ql-block"> 父亲身材虽不够高大伟岸,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给我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印痕,这都源自父亲的躬行示范。</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奶奶面前永远是毕恭毕敬,对奶奶的谆谆教导和叮嘱叨念也总是言听计从,毫不厌倦。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我们兄弟三人也学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或饮食,或坐走,幼者后,长者先”……。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记得奶奶得了半身不遂后,父亲正好也身体有病,半天工作半天休养。听说针灸有效,他带病每天用自行车推着奶奶去医院,风雨无阻,从不管酷暑严寒。在奶奶的顽强坚持和锻炼配合下,一年后奶奶竟奇迹般的康复还原。亲友和邻居们都说好人好报,这更是孝道至爱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小时候我觉得他无所不能,从记忆中的片段可见一般。家里的水电、家具、自行车等样样他都会修理,组装晶体管收音机、做家具、根雕艺术品还有好几件。凡是带弦的常用乐器,他信手拈来,弹拉自如,乐起指端。父亲还写了一手好字,我们兄弟小时候写毛笔字都是比照他写的字描红临帖,原字照搬。父亲的这些能耐让我从心里佩服有加,甚至有点敬而生畏,崇拜祈愿。</p><p class="ql-block"> 我逐渐长大,有了自已的思维和“三观”,学会了分析观察,对父亲的人格品行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评判。</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无私的人。他两袖清风,哪怕是笔墨信笺,也分文不沾。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公用自行车摔打学练,而我们用公车骑玩他都极不情愿。76年我去当兵,父亲的老战友正好分管,但父亲说走后门的事坚决不办。他对自已的事,即便是财物金钱,也看得很淡。父亲先后两次把调整行政级别的名额让给同事,有人说他傻的可怜,可父亲却不屑一顾,好象这事与他无关。他积劳成疾,全身心工作受限,退休年龄未到,请辞让贤。领导找他谈话,好言相劝,先退二线。他坚持裸退,不给组织添乱,让年轻人放手干。相比有的人病而不退,誓死不下一线,父亲的高风亮节,让人赞叹。他视金钱如粪土,对名利更淡然。</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无畏的人。他爱憎分明,对党忠心耿耿,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不共戴天。他有典型的胶东人的性格特点,耿直气盛,执着倔强,宁折不弯,冻死迎风站。他不唯书不唯上,唯求真,仗义直言。他对职务待遇从不伸手,更不走上层路线,甘做一块砖,任由党来搬。他遗传并教给我们的是渗透到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家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用老百姓话说就是凭本事吃饭,刚直不阿,不卑躬屈膝,不溜顺拍马,不辱自已的人格,活得要有尊严。</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严谨的人。他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任劳任怨。他虽是报社总编,每期报纸所有版面逐句逐字校对把关。即使再忙甚至有病在身,也从不偷懒。他经常亲自主笔撰写材料,不应付、有深度,出新意,查资料翻书籍满满堆积桌案,每每交出合格答卷。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更是家常便饭。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他负责秘书处工作,虽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但他仍不敢怠慢。夜以继曰,不知疲倦,大会开得成功圆满,他人又瘦了一圈。平时他的书稿、资料笔迹工整,装订归卷,办公室窗明几净,整齐规范,就象他的衣着和发形文丝不乱。</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笃学的人。他自幼好学,兴趣广泛。琴艺书画、读书看报、广播电视、著书作诗,笔耕不辍,从不间断。他结合工作,主编出版了《讲科学破迷信》科普读物,写下了大量的文章书稿,见证了他的刻苦勤奋,功贵以专。他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患病卧床,也书报不离手,兴致高时还赋诗抒怀,聊发情感。他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兴趣,与时俱进,时尚达观。许多事物他不但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并亲自实践。他的动手能力极强,酷爱钻研,手工活精雕细刻,好不一般,各种工具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慈爱的人。他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比较严肃,不苟言笑,其实他的内心充满了仁慈与爱怜。过去的长辈大概都是大男子主义,遵循传统习惯。我当兵头一次探家,他嘘寒问暖,主动要陪儿子看场电影,这让我受宠若惊,感觉象梦境一般。他当上爷爷后,和善慈爱的心地一览无余的展现。舐犊之情,胜过自然。几时睡觉,多长时间,几时喝水,多少计量,何种营养,一日几餐,所喂食物,亲尝冷暖。所有事项,统计列表,一目了然。孩子们的成长日记,更是他的强项,倾注心血,累积成篇。虽然身心俱累,但他喜不自禁,看着“三朵金花”渐渐长大,簇拥在爷爷怀里撒欢,他那布满皱纹略显疲惫的睑上,露出了孩子般的满足感,象是在欣赏他精心完成的巨作,回馈上天。</p> <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1年,我感觉好象他并没有走远,他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脑海间。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父亲,我的身上有着他的血缘,而是他的精神不死,灵魂耀显。他的才华风骨、人品官德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遗传并校正着我的人生观。他传承下来的诗书礼义、忠孝悌信的书香门第家风,让我终生受益,虽经风雨,智渡险难。身为肖家后人,耕读传家,继承遗愿,厚徳载物,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父亲节于泉城</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