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寻找心中的"美篇 " 外滩源篇 2022.10

李寿琪

<p class="ql-block">两年前写作本题名的"美篇"时,由于着眼于苏州河的贯通,缺少详细深入的介绍。随着苏州河贯通工程的逐渐完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苏州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苏</span>州河景点的新面貌揭示也越来越多 ,因此日前我选择了几个重点区域,陆续再参观,寻发现心中的"美篇"。*</p> <p class="ql-block">1.苏州河水闸与上海解放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白渡桥</span></p> <p class="ql-block">从苏州河溯流而上,面对黄浦江濒临苏州河的金山路大堤,可谓标准的苏州河溯流0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水闸选址在金山路与黄浦公园中间,闸与河同宽。据悉,新建河口水闸成为国内同类型水闸的第一个,水闸实现双向调水,为苏州河水质改善进一步奠定基础。原来的吴淞路桥水闸只能单向挡水,即只能引导苏州河水入黄浦江。而新水闸可实现90度灵活闭启,在黄浦江涨潮时将江水引入苏州河,能够改善苏州河干流及支流水质。</p><p class="ql-block">  新建水闸还将防汛和景观功能合而为一。水闸顶端高度为海拔6.26米,比吴淞路桥水闸高出40厘米,可以抵御黄浦江千年一遇的潮汛。河口水闸启用后,苏州河景观水位提高近一米,使外滩源临河的岸线可以按照内河标准建设防汛墙,为亲水岸线提供了安全保障。</p> <p class="ql-block">跃于水上的水闸。</p> <p class="ql-block">“飞流直下,玉花飞,溅珠玑"。有热心人士于200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4月9日外白渡桥向市民开放期间,事先占据有利地位,基本全过程拍摄了金山路水下水闸工作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新建苏州河河口水闸结构全部布置在水面之下,通过调节闸门高度,顶部溢流可形成小梯度瀑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幅宽102米的“小瀑布”。</span></p> <p class="ql-block">已消失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1年建成通车,</span>外白渡桥西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淞路闸桥,它曾经承担了防汛和跨河交通的重要作用。2009年10月17日,吴淞路闸桥拆除,其水闸功能由金山路水闸取代,从外滩地区穿越苏州河的车流主要走外滩地下隧道。这一段苏州河又恢复了1991年闸桥建设前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2019年年底,苏州河沿岸空间改造提升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当年遗留下的水泥桥墩。利用其建造了现在这个架设在防汛墙边的全钢结构观景平台。2020年冬至拍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口的几张照片都是我在南苏州河路近圆明园路口,这个平台上拍摄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2009年前的吴淞路闸桥)</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5日,参观证券博物馆顺路登上金山路大堤,观看横亘于苏州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面,</span>时隐咋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闸。</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846年开始建设,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在上海这种全钢桁架不只有一个,但就是这座桥是在英国制作运过来安装的。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现今沿用的是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2009年整体进厂维修,重新安装,仍保留原貌。</p><p class="ql-block">照片为2020年冬至,早上八、九点钟,在苏州河南路的观景台上拍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逆光外白渡桥。</span></p> <p class="ql-block">夕阳将金茂大厦染成了黄金大厦。</p> <p class="ql-block">早晨,朝阳照在钢梁上,在桥面映射出美丽的几何线条。她象征近代以来上海人既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又遵守规则,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夕阳将钢梁倒映在苏州河上,晚霞把小陆家嘴渲染上一层金黄。她完美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欢迎各方朋友的热烈情怀。</p> <p class="ql-block">乍浦路桥北岸远眺外白渡桥,背景的上海名片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外白渡桥标准像。 当年曾是上海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2022.10.16上午摄</p> <p class="ql-block">外滩视角看外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p><p class="ql-block">纪念塔建成于1993年,占地16000平方米。她的组成和布局融汇了中国建筑讲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巨大的下沉式广场是人们瞻仰和怀念先烈的主要空间。下沉式设计减少了周围建筑对广场上的人群视觉冲击,还减少了城市交通噪声。环型的墙面镌刻着上海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人民英雄纪念塔的三块枪状塔体,寓意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光荣牺牲的先烈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战役中,解放军指战员牺牲7613人,上海党组织、各界爱国人士和爱国群众100人在上海解放前夕牺牲。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之时,为了永远追念为上海人民革命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人民英雄,决定兴建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1994年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日建成。</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前,有一依据历史照片制作的陈列品,这是1950年5月28日的一份公示,指定这天是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奠基日,计划建造解放塔,落款是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和盛丕华副市长(签字)。</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下是一下沉式圆形广场,广场大半圈是反映上海红色史迹的大型浮雕,浮雕对面是外滩历史博物馆。2024年我慕名而来,静心了解我生活于此七十六年的城市光荣历史的标志地标。</p> <p class="ql-block">2 .外滩源</p><p class="ql-block">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有建筑于上世纪20年代至1936年15幢历史建筑。这里是近代上海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轫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外白渡桥南下第一幢建筑是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总领事署。</p><p class="ql-block">1843年11月14日,第一任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不过是租借民宅建立临时领事馆。1846年他和上海道签订土地章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购入了外滩与苏州河之间的126亩土地,划了公共租界的第一片区域,兴建领事馆,在公共租界的土地章程上,这个地点叫李家厂。巴富尔被撤职后接任</span>的阿利国到任,于1849年将领事馆迁入外滩新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46年英国领事与上海道台签订《土地章程》的事件除殖民侵略因素外,也可以看作是上海城市被近代化的一个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1870年12月23日,领事馆不慎被烧毁了,现存的是由格罗斯曼和鲍伊斯设计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作为旅游打卡地——"外滩源"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领事馆曾被改做上海市政府第二政策研究室等多家办公场所,现作为“外滩源一号”,1994年2月15日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1996年随外滩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阻给了某公司。</p> <p class="ql-block">整修过的建筑,可谓气宇轩昂。幸好铭牌还在,历史未被遗弃。</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属于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四坡顶,蝴蝶瓦,两层均有券廊,砖木结构。为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该建筑外观呈正方形,平面呈"回"字形,中间为天井。</p> <p class="ql-block">建筑周围不乏不少古树名树,百年银杏,苍松古柏。葱翠的花草和宽敞的草地,使建筑看起来更为恬静和高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中山东一路33号出来,沿围墙到南苏州河路,再访两年前没有详细观看的老建筑。这里不仅尽心欣赏优美建筑,还看到了动人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二年前,我从窄浦路桥南岸,沿南苏州路到外白渡桥时,无意中发现这座满身朝霞的哥特式建筑,却忘记了她不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阳光普照,史迹生辉,</p><p class="ql-block">历经劫难,再证历史。</p> <p class="ql-block">事后得知,这座建筑是建成于1886年的新天安堂,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称为Union Church)。</p><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借给旅沪闽人使用。1958年,上海市各基督教堂实行联合礼拜,新天安堂建筑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2005年,灯具公司迁出,新天安堂被腾空,将复原其尖塔,并计划恢复原有的用途。2007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新天安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p><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新天安堂遗址被夷为平地,拆卸全部构件后进行“落架大修”。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依原图纸重建了东侧礼拜堂和尖塔。</p><p class="ql-block">原新天安堂的设计师是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他为教堂确定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在中部设计了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因此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教堂的外墙系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天安堂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都相当精致,在当时获得很高的声誉。新天安堂与上海近代史息息相关,它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同时也打开了上海近代文明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隔河相望新天安堂</p> <p class="ql-block">建筑堪优美,稚童更可爱;</p><p class="ql-block">历史应牢记,未来当可期。</p> <p class="ql-block">用建筑美陶冶"小画家"</p> <p class="ql-block">"画家"悉心体会建筑美。</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苏州路76号的划艇俱乐部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建筑,外滩现存的最古老的百年地标性建筑。那天,我在惊喜观赏新天安堂时偶然发现近旁的俱乐部,这使我想起几十年前第一次看到它时很费解的往事。当时苏州河黑臭难闻,外白渡桥这一带苏州河又是水上繁忙地段,"这个俱乐部能‘划船‘吗?不过是以前洋人吃饱饭撑的,早该铲除了",我想。随着阅历增加也逐步改变了过去幼稚的想法,并关心起其历史。</p><p class="ql-block"> 原名划船俱乐部(又名,原英产划船总会),建于1905年,由玛礼逊洋行设计,折衷派建筑风格。顶部为维多利亚风格,用黑白灰中性色调和褐色结合,墙面用褐色,门窗用灰白色装饰,突出豪华与大气,局部巴洛克装饰。原建筑由中部会所和西翼游泳池,东翼船库三部分组成,现保留为中部所建筑和原西翼游游池的门楼。原东翼船库建筑因建设吴淞闸桥需要于1989年拆除。</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划船俱乐部为近代上海社会文明吹进些许欧美风尚,现在划船俱乐部得到修复,既保护了历史遗产,又促进了黄浦江水上运动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隔河眺望原划船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划船俱乐部对面的原教会公寓。</p> <p class="ql-block">走了四分之三圈,来到了圆明园路,即原领事署的北面。马路跨街门楼上写"外滩源集"。告示地图说,这里建筑依次有,真光大楼、协进大楼等和还在施工的原中华基督教女青年联合会大楼,现改为女青年大楼。</p> <p class="ql-block">真光大楼</p> <p class="ql-block">兰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协进大楼</p> <p class="ql-block">哈密大楼</p> <p class="ql-block">3.外白渡桥周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这天是北半球最短的白天,早晨九点不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拥于苏州河边,静看黄浦江,与外滩隔河相望的上</span>海大厦南外墙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上海大厦担当过上海招牌的使命,手提包,旅行袋等不少上海产品都留下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拎包住店瞰浦江,早已不是非凡想。</p> <p class="ql-block">1934年它为英商所建,原名百老汇大厦,现代主义风格,承载着老上海的“摩天梦”,见证着那段弥足珍贵的流金岁月。80多年来曾经接待过上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显要。载入史册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这里签订了《上海公报》,如果知道以前这里是美租界,就会联想到其中的含义。</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不帮忙。照片背后的建筑故事或许能弥补缺陷。</p> <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北岸拐弯不远的黄浦路15号就是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1846年,英国人礼查(RICHADS)在黄浦江畔金陵东路外滩创建了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这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1857年移至现住址建造了一座维多利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饭店被誉为“上海著名的里程碑建筑”。创造了许多第一: 1867年率先使用煤气;1882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1883年第一个使用自来水,1901年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1908年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在这里首次亮相……众多的第一,使之成为当时最先进技术进入中国的窗口。1907年饭店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外商饭店,也是中国及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1959年更名浦江饭店。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饭店内挂牌成立。九十年代中期,浦江饭店恢复酒店业态。2018年12月,经过整修的浦江饭店变身为中国证券博物馆,继续着他的百年传奇!</p><p class="ql-block">1992年的一个早晨,寒风中为了一张股票交易证,在浦江饭店门前排了几个小时队。这次我与浦江饭店的第一次交集,却使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参观证券博物馆时,看到门口新增了一个历史标志牌:记录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周恩来和邓颖超曾乔装下榻博物馆的前身——礼查饭店311室,开展中共地下活动,博物馆在202挂牌“周恩来避难地”,以致纪念地。</p><p class="ql-block">证券博物馆特设了一反映浦江饭店的历史陈列室诚心参观,获益匪浅,感觉必须要真正了解故乡,否则会愧对一生。</p> <p class="ql-block">黄浦公园隔河看陆家嘴。</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从上海大厦到河滨大楼的苏州河北岸贯通工程建成了花园式绿色通道示意图,从东往西分别是蓝梦,时光,信使,星空四个苏州河北岸花园。</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前的蓝梦花园</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厦以西苏州河北岸的时光花园</p> <p class="ql-block">邮政博物馆南墙前的信使花园</p> <p class="ql-block">四川路桥堍至河南路桥堍苏州河北岸的星空花园</p> <p class="ql-block">4.乍浦路桥与四川路桥</p><p class="ql-block">乍浦路,又名二摆渡桥,1873年工部局建,木桥。桥南接虎丘路,北连乍浦路。以后工部局设计、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1927年竣工,总长72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时间驳船都能在桥下航行。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桥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照片摄于2020年12月22日早上8时15分)</p> <p class="ql-block">位于乍浦路桥南堍,虎丘路南苏州路转弯处的光陆大厦,建于1925年,其内部另设光陆大戏院,它是上海第一家开在大楼里的剧场(今虎丘路146号)该院由光陆大厦主人斯文洋行创建,专映欧洲电影,偶尔也租借给上海的西人话剧团,作为演出场地。1929年6月,由于经营不善,被远东游艺公司收购,增设有声电影设备,并与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签约,专映派拉蒙有声对白片,生意一时上升。但随着国泰、大光明等影院相继建成,该院生意大受影响,光陆大戏院无法维持,于1933年8月22日停业。不久又被兰心大戏院收购,作为分院于12月7日开业。1941年大平洋战阵爆发后,被日伪接管,后又转租给中华电影公司,改称文化电影院,主要放映新闻片。抗战胜利后,仍由原业主收还,改为美军俱乐部。1953年12月,改名曙光剧场。1956年,改为曙光新闻科教电影院。1964年,改为外贸曙光会场。(64年暑假我曾经得到一张内部电影票,来到此地,不经意间领略了华丽的内部装饰),1982年,改为上海国际贸易会堂。</p> <p class="ql-block">四川路桥,又名“里摆渡桥”,北接四川北路,南接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上海县自治志》称为“白大桥”。俗称“邮政局桥”。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总长度71米。</p> <p class="ql-block">一江栓住三名景,上海大厦、陆家嘴、外滩源连成一线。</p> <p class="ql-block">沐浴冬日暖阳,我又一次来到四川路桥桥堍的中国邮政博物馆,这座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1926年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邮政总局,至</span>今它的邮政功能还在延续。这天,发行新明信片,大厅里购片买票盖邮戳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边门通向的博物馆门可罗雀,几个三口之家在参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彼时邮政还保留着过去的方式,以官府为主的邮驿系统已经不适应当时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人向清政府提出现代邮政的概念,因此这里成了中国近代邮政的一个重要节点。后来</span>武汉,北京、天津等就有了第一批的中国近代邮政。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最好的邮政大楼。</p><p class="ql-block">伴随邮政大楼还有一段上海解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5日,解放上海的最后激战在苏州河两岸开战。解放军由南向北攻打外白渡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等。敌军凭借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邮政总局大楼、四行仓库等高层建筑居高临下封锁诸桥面,解放军因不能使用火炮和爆破等,使宽不过40米的苏州河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四川路桥,在那个五月,曾经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照片为1949年10月24日拍摄五个月前真实历史的重现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二摆渡桥、里摆渡桥及其周围建筑组成了本集"外滩源"。这里浓缩了近代上海的变迁,也代表了当代上海的飞速发展,更是我寻找的今日苏州河的"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