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定府最后一次武考、说较场坝的变迁。

PWK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乾隆13年即1748年,官至礼部尚书、画家董邦达(1696~1769)绘制的四川嘉定府城图,那时嘉定府选武的较场坝位于会江门到迎春门一线明城墙东面那一遍四四方方的河滩地,仅迎春门外有些房屋民居、四周还有旌旗招展。北面的上、中河街那遍地盘也仅是福泉门外有些民居房屋。</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百年,到1862~1866的同治年间,嘉定乐山筑起了外城墙~清城墙。较场坝,中上河街,珠泗塘环周已纳入到外城中去了,新纳入的新城决不是一遍光秃秃的河坝,必有百年岁月年轮的轨迹~乐山的一辈辈先人在工商活动中的沉淀出来的商铺、饭馆、酒肆棧房、作坊、住所…,及由此而组成的街道。至于啥样子,查府志与县志,均文语不详,也许是工商业者的轻义重利及凡夫走卒的庸俗生活很难上史书所致。 </p><p class="ql-block"> 处于三江交汇之处的较场坝自从纳入外城内后、拥有回江门、天禄门、紫气门、凌云门、安澜门等水城门及码头,尤其是枯水期间仍可通航因此而无可替代的肖公嘴码头,这在江城乐山是得天独厚,独领风骚。较场坝成了在乐山商品货物的流通中心,交换中心,是古城商业活动的助推器、发动机,教场坝处于巨变中。</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40年、到1902年(光绪25年)的2~3月,乐山教场坝举行了最后一次武童生考试。这,轰动了嘉定古城百姓、人们纷纷涌向了较场坝、乐山城万人空巷。乐山现代教育家杜高崇先生(1892~1988)当时年仅十一~二岁、也目睹了这次武考,他留下的珍贵回忆录中让今天的人开了眼界、也看出了120多年前较场坝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一九O二年二三月,嘉定府举行武童生考试。上一届是一八九九年。考期一到,府所在地的乐山格外热闹。</p><p class="ql-block"> 早在考试前几天,各县考生纷纷云集乐山。他们一般年龄在十八至三十来岁之间,有的身背弓箭,腰佩宝剑,牵着骏马;有的骑在马上,气宇轩昂进得城来。古话说:穷不习武,富不教书。因为习武要备马添剑,而养马又得请马夫一人,开销很大,所以一般武考生都是殷实人家的子弟。</p><p class="ql-block"> 他们进得城后,由于有马匹之赘,也为了习武的方便,一般不住栈房,而是找房屋宽展,地点适当的人家户居住。我家当时住桂花楼,亲眼看见海棠湾有两户人家把房子租赁给武考生住。这些考生一大早起床,就在月咡塘、龙头山、海棠湾一带练武。那时的海棠湾有个水塘,周围是一大片空地。龙头山一带也是平展展的空坝子。因此,考生在这些地方骑马射箭,舞枪弄棒是宽绰有余的。吃过早饭,考生们又要在住处读兵法,策略之类的军事理论书籍。临考前,他们是很忙的。</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听说,前清时乐山出过一个武进士,姓曾。我的叔岳祖父是一个武举人,他的儿子陈小楼和侄子陈鸣岐,是武秀才。我叔岳祖父家住土主乡。我下乡玩时看见他家门口挂有一块黑漆金字匾,上写“武魁”二字。家里附近还专门修有一个“马道子”,供平日骑马射箭用。我还有一个姓帅的亲戚,也习武,但没有考上武秀才。</p><p class="ql-block"> 武考内容分笔试和武试两种。笔试考兵法、策略,在什么地方考,我记不得了。武试的科目有几项,其中考骑马射箭是在今较场坝进行。</p><p class="ql-block"> 在本世纪初年,迎春门至萧公嘴一带,有一道自顺城街延伸而来的古城墙,绕今濠沟街,到会江门,至萧公嘴安澜门。迎春门至萧公嘴河煸有一条街,即今板厂街。在板厂街与城墙之间,是一片狭长的空地,即为较场坝。较场坝原无房子,因为三年一届,府县要在此举行武童生的考试,所以平时只有一些小商小贩临时在此盎个棚子,摆上小吃之类的摊子,熙熙攘攘的,也还热闹。</p><p class="ql-block"> 开考的早晨,城里就相当拥挤了。因为三年才有一次的武童生考试,谁不想去一饱眼福?我匆匆吃过早饭,就随叔父和长兄一路去较场坝看热闹了。那些年辰,大家都吃两顿饭,吃完早饭上街,也就是十来点钟光景。这时迎春门一带已人山人海了。连城墙上也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不过大都是男人。那年辰,妇女出门看热闹是很少的,特别是在敞坝子上看,更忌讳。不过,这里得附带讲几句,一九O二年的乐山也有了“劝脚会”,这是争取妇女解放的先驱组织。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从小就得维“小脚”(即所谓“三寸金莲”),“劝脚会”就在街头设立宣传点,向广大妇女宣传缠脚的危害,提倡放脚。这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p><p class="ql-block"> 考试开始了。考生头戴红帽子,手指戴玉石搬指,身穿边扣前后开叉的袍子,卷起白色的“马蹄袖”(所谓马蹄袖,是在袖口外接一截,吊直呈尖形,挽上呈马蹄形),腰间系上二寸来宽的缎带,腰带正中挂一块白玉扣子,脚着靴子(靴面料和衣料一般是绸缎),早早到较场坝等候。骑马射箭是很好看的。在萧公嘴北面几米处,挖有一个“马窝子”(所谓马窝子,即是一个直径三米左右、深一米左右的圆坑),从马窝子挖出一条宽约二米、深一米左右的“马道子”,直至四圣官(今较场坝小学校)。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牵着马,精神抖撤地恭候在马窝子附近。号令一下达,就一个一个地依次跑马射箭。在城墙脚下,几丈远距离之间就裁有一个木桩,一共三个,每个木桩上都钉有箭靶子,每个箭靶子上都有一轮红色圆靶心(用红纸剪贴上去的)。考生骑马从马窝子出发,扬鞭策马,然后开弓射箭。而府县台大人和监考的官员就坐在演武厅观看。演武厅的位置在萧公嘴至迎春门一半的地方,靠板厂街一侧。演武厅是临到武考前夕才搭成的,属于临时简易建筑。演武厅面西,长三四丈,宽二三丈。厅内设案桌,府县台大人和监考官坐在案桌后”。</p><p class="ql-block"> 可见马窝子与马道及那下沉一米的跑道的设置,固定了武考人骑马的路径与箭靶子的位置关系~从而保证了竞赛的公平、可见其煞费苦心。</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是考“立射”,我也去看了热闹。立射在嘉定府街门(今军分区)内考。嘉定府衙门在今府街,府街即因嘉定府治所在而得名。嘉定府衙门正门开在府堂上,面向今府街小学。今府街小学处,当年是一堵“照墙”。衙门头门左右是两尊石狮。进头门后走一段路即是二门(又名仪门)。二门左为马王庙,住清兵;右为白衣庵,供有观音善萨。从三门进去要过很大一个坝子才是大堂。坝子左为兵、户、刑三房,右为吏、工、礼三房。大堂后面是二堂,再递进是三堂。“立射”在二门和大堂之间的坝子上进行。靶子安在二门,考生站在大堂前开弓。府县台大人和监考官员坐在大堂监考。</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是“演武”,地点在较场坝演武厅。我记得演武开始时,考生在演武厅外候</p><p class="ql-block">着,点一个进去一个。进去后,依次舞剑,耍刀棒,举重。剑是短武器,刀棒是长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单说举重。所谓举重,实际上是举一个锥形的石礅,石礅下方有两个耳朵,可以用双手抠住。石礅是很重的,考生弓身抠住石礅后,一气之下要双手举起推至头顶,直至双手打伸。” 注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比武用的石礅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杜老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可大致可勾纳出1902年教场坝的比武场及部份街道的大致分布图。那“马道”的北端便是后来“永善公”的地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4年由四川铁路学堂毕业生黄光泽绘制乐山城街道图较场坝部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杜老先生的回忆录中知道:从迎春门到肖公嘴有一条“板厂街”,它以西至明城墙是比武的较场坝~一条狭长坝子、比武骑射是从肖公嘴北面的马窝子骑马出发,策马沿马道向北到四圣宫(后来的较场坝小学)大门结束,中途搭箭向西的明城墙旁设立三个箭靶射去。在马道中部靠板厂街侧临时搭了一个3~4丈长二丈宽的比武厅。</p><p class="ql-block"> 在“老唐子”的“嘉城地名谈”中说:较场坝中的“板厂街从萧公嘴至东大街,是临岷江的一条老街。”,与杜高崇先生叙述一致。而且就是大轰炸后较场坝的“较场坝街”,可见这条街是较场坝最老,最重要的一条街,这是因为它连接了常年能通航的肖公嘴码头及乐山城最主要的街道~东大街,不论它被称作“板厂街”、还是最后的“较场坝街”。而轰炸后命名的“板厂街”在杜老先生叙述的“板厂街的”东面,而且中间还隔了一个打铁街。</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参阅1934年由“四川铁路学堂”毕业生黄光泽先生测绘的乐山城街区地图时,杜老先生说的“板厂街”已是图中标注的“兴盛街”,新的“板厂街”在东面了。图中的“成衣街”即是我们后来称的“盐关街”,此份地图中自然少了后来才出现的“濠沟街”等三条街。注意图中“板厂街”的北面是“铁货街”~这是中国九叶派诗人翻译家陈敬容先生的出生成长地。注2.</p><p class="ql-block"> 杜先生的回忆中对于板厂街以东及各个水城门及码头市井状态语言不详,可能文章侧重于武考一事了。若结合清末民初乐山经济特点推断。我的观点是从四圣宫到天禄门即后来的盐关街,及紫气门的柑子码头街,凌云门的新码头街有的已俱雏形、有的已相当完善且商贸繁荣了。</p><p class="ql-block"> 若问今天的人、近代乐山在中国经济中有一席之地的产业是啥?上世纪中国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会告诉我们:白蜡与嘉定大绸!它如同宜宾的“五粮液”、泸州的“泸州大曲”,曾响誉中国,蜚声海外。</p><p class="ql-block"> 白蜡广泛应用于化工工业、轻纺工业、国防工业、医药、照明、神烛和工艺品等。为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乐山就是中国白蜡生产地及交易中心。从清末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乐山白蜡成交额每年达三千至五千担、即30~50万斤,蜡虫成交近万挑。并且还承担着清宫庭用蜡,贡蜡每年达上百担。</p><p class="ql-block"> 而嘉定府所属的峨眉、洪雅、夹江、乐山等地都盛产白蜡,以峨眉产量最大谓之“蜡海”;以乐山、夹江、井研的蜡质最好~谓之“团方蜡”。</p><p class="ql-block"> 白蜡是一种生物~蜡虫的分泌物,因此,也称之为“虫蜡”,在石化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虫蜡是工业与民用蜡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而蜡虫产于云南的昭通、大理,及四川西昌、富林等地,但蜡虫在当地又不下蜡!适合蜡虫下蜡的环境却在千里之远的乐山一带。因此先要将云南,西昌的蜡虫人工贩运到乐山,通过市场交易分散到千千万万农村的蜡户中、再将蜡虫放养到3~5年树龄的一株株白蜡树技上。</p><p class="ql-block"> 蜡虫产蜡非常独特:“其生产过程是将蜡虫(雄虫)用桐叶包成粽子形,每包约二十至三十颗,用针刺若干气眼,以叶柄成圈挂于蜡树枝上,蜡虫即由针眼中爬出游到树枝上,有规律地依次排列不停地吸食树浆”、不断地分泌蜡质,约二个月后口含树皮死去、名曰:“定杆”。如果李商隐有知,应将无题中的诗改为“蜡虫到死蜡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着蜡树的生长,蜡虫也就逐渐增大,(蜡虫开始如针头大,成熟时比芝麻大一倍),全身出现白色霉衣,即白蜡。随着时间的推移,蜡层也随之增厚,经两个月左右始成熟,丰收年的枝条,如像婴儿的手一样,又白又胖十分喜人。约在农历六、七月间将结蜡枝条砍下,剥下白蜡,将蜡放入锅中熔化煮沸,盛入大大小小的木盆、瓦盆,待其凝固后倾出即为毛蜡。”</p><p class="ql-block"> 根据蜡虫生长规律,每年四月初,举办一年一度的虫会,“市场设在较场坝,农历四月初开市,会场中悬挂着乐山商会对虫市的通告,届时旅店、饭店、茶店以及小食摊都很繁忙,尤以大中型旅馆为甚,入夜灯火辉煌,通霄营业,满市蜡虫都陈设于店门堂口上,嘉定府各县蜡农和经商会核准的经纪人云集市场,经经纪人介绍看货议价,成交极一时之盛。虫会时间约一个月。”</p><p class="ql-block"> 那数千乃至上万担、来自于蜡虫产地的挑夫与蜡虫,十挑、或二~三十挑、甚至50来挑为一帮,从1~2千里地之遥的南方昭通、西昌、乃至大理出发,奔走在这逶迤磅礴的乌蒙大山中,星夜兼程、时间达一~二十天,陆陆续续朝嘉定府较埸坝的虫市而来,这阵式何等壮观,何等热闹!这条由人的双肩挑起的产业键何其长也、成为人间一道独特的奇观、让今天的人难以想像。。</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见:那时沿城门及码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板厂街、盐关街、柑子码头街、新码头街等的饭馆,酒肆茶馆、棧房…是远客盈门,人声鼎沸,时间持续一个月之久。 而蜡虫价格大约是:40两白银/担,整个蜡虫交易会金额可达40 万两百银!板厂街东部应已发展成市了。注3.</p><p class="ql-block"> 而地处较场坝西北的“四圣宫(~曾是我小学1至3年级的启蒙之地)是较场坝的神,辖区较场坝一带水码头大,是嘉城烟、酒、糠、麻、白蜡、药材的集散地,大商号多。较场坝土地管得宽,四圣宫筹款便容易,乐山的炎帝会每当四圣宫接会做“会首”时,办得最为气派。扎“神宫”,办“会戏”,仅游街“高桩”、“平台”就多至十八台,真真的当了一番大爷。”。 促成了盐关街,罕当街及后来濠沟街的形成。注4.</p><p class="ql-block"> 而白蜡的交易市场在土桥街一带,因成品蜡易保存,不受季节限制,交易商人来自全国名地:湖北汉口的,上海的,河南的、陕西西安的…,年交易金额达100 万两百银。乐山白蜡产业兴盛从光绪时代延续到民国1937 年,随着石油化工兴起,抗战的爆发,乐山的虫蜡生产及交易便逐渐没落下去,被石化蜡取底。</p><p class="ql-block"> 随着1902年童生武试结束,“板厂街”西面那一遍狭长的较场坝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了,却是城市化难得的好地皮。到1934 年,乐山教场坝已变成了黄光泽笔下绘制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懂事后看到的较场坝是经1939年8.19 日寇大轰炸后重建的较场坝,与1934 年绘制的较场坝地图比:从会江门到迎春门间的明城墙脚东多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濠沟街、及四圣宫西面一条短而窄的罕当街(或喊当街)。“成衣街”改称为“盐关街”,由“板厂街”变为的“兴盛街”、最终定名为“较场坝街”。而“较场坝街”与东面的“板厂街”之间又多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打铁街”。轰炸后的板厂街南端点已不在肖公嘴码头,而是民国时川康绥暑少将参议员李廷相住宅前的坝子。而在天禄门到凌云门”之间、清城墙外又衍生了一条南北方向的府河碥街。</p><p class="ql-block"> 至此较场坝被由盐关、柑子码头,新码头,会江门四条东西走向的街,及由濠沟、较场坝、打铁,板厂,府河碥等5条南北走向的街分割,演变成街道纵横如网,成为乐山古城中巷道最复杂、人口最密集之地,如大树的年轮刻划着岁月的痕迹,且一直保持在上世纪8~90年代乐山老城改造之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乐山1939年“8·19”大轰炸后重建直至上世纪90年代老城改造前、达半个世纪的较场坝街巷的手勾地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1. 【乐山市志资料】1983第2期P46,杜峻森回忆录、曾永昌撰写。</p><p class="ql-block"> 注2. 【乐山市志资料】1983第二期封3. </p><p class="ql-block"> 注3. 【文史资料選輯】第3辑P66:邓惠民、辛文彬“乐山白蜡市场史话”</p><p class="ql-block"> 注4. 【乐山地名谈】 唐长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WK </p><p class="ql-block"> 2024.6.17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