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过《围城》的电视剧,然后买了原著小说,细读了至少5遍。后来又买了《我们仨》,读后更增添了对钱、杨二位先生的景仰之情。今年端午节,本着“寻江南文脉,过端午佳节”的愿望,来到江苏无锡,拜访钱先生的故居。<div> 近年提到无锡,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鼋头渚的樱花。无锡的樱花固然美,但更美的应该是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要知道,无锡可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这里名人辈出。这次是我初探无锡的文化之旅,那么钱先生的故居则成为首要目标。</div> 根据导航,我一路找到了故居前。老实说,在大门口拍这张照片时,我的心中有些悲凉。因为大家可以看到,四周全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把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味的幽静宅院重重包围起来,显得那么不协调。虽然我也明白,首先要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但是若有一种方式,既可以保护好历史,又能让大家安居乐业,岂不是更好吗? 大门旁边的石板上刻有介绍,我就不再啰嗦了。只略提一下其中的“古井三口”确实还在,有的井水依旧清澈,有的井水则有些浑浊,由于拍出来的效果不好,我就没放在文中了。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钱先生的塑像,我趁没人的时候赶紧抢拍一张。塑像后面屏风上画着一株古槐,画旁配有诗句:“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这两句诗源自元好问的《眼中》,钱先生自号“槐聚”,正是取自于此。 再往里走,就是大厅,里面正中挂着“绳武堂”的匾。绳武二字典出《诗经·大雅》之“绳其祖武”,履践祖先足迹,继往开来之意。从这一点上看,钱家确实一直延续着家风。下面几张图片都是在大厅内拍的。 参观完大厅后,我穿过上面这道门,来到了模拟钱先生和杨先生书房的两个室内,里面分别摆放着他们的著作。 参观完后,一回头,从进来的门中返看大厅,又是一番景色。 参观完大厅及旁边的书房后,我拐到天井,来到其他的展览室参观。整个故居前半部分被划分为十五个参观区域,按照钱先生的生平排序,从出生、求学、成家,到著述、年表,其中还有来自清华大学档案馆的八页钱锺书档案复制件。 其中最让我莞尔一笑的是记录钱先生幼时抓周的记录,下面我就通过几张照片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惠山泥人是无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于此处,可谓相得益彰。 接下来我四处闲逛,拍照时尽量避开周边的高楼大厦与现代化设施,试图还原当年钱先生一家在幽静的环境中读书写作的氛围。 当然我也明白,要维护故居的费用也相当可观,所以里面开辟有文创店、茶室、书吧也让人理解,只要不破坏原有的建筑和家具就行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很好玩的地方。虽然室内有说明,很多人却不知道如何去玩。在这件作品摆放的室内有一面墙,墙上有一排摆成“❤”形的灯,只要打开您手机上的手电筒,对准其中的一盏灯照射约十秒,这盏灯会变红,然后它旁边的灯会依次变红,最后形成一颗红心,而当年钱先生和杨先生写的一字情书“您”和“怂”就会在这颗红心中显得格外耀眼。这是多么浪漫的设计呀,重现了当年两位先生的爱情故事。由于我玩了之后,后面的游客都争相去点灯、拍照,所以我无法拍下无人时的场景,只好含笑退出。 虽然故居不大,里面的文化氛围却让我流连忘返。但有始就有终,我也依依不舍地从古色古香的出口慢慢往回走了。 走出故居,在面对大门右边的墙壁上有钱先生一家三口的雕像。我面对着他们的雕像,心中感叹:钱先生钟爱书籍,一生与书为伴。钟书既是他的名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我也是喜欢读书之人,也希望像先生一样,对知识保持永远的热爱和敬畏,用自己的努力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