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能与朱家林有一百二十天的零距离,也算是此生幸事了。祂几度沉睡又再三苏醒,那多舛的命运,道出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也昭示了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传说与现实</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朝灭亡后,朱元璋的后人逃难至那个三面环山,东面峪口的地方。因三面的山形连起来酷似凤凰,便成了后人口口相传的凤凰山。他们见那里虽然没有人烟,但是西山可种薯,东峪能播谷,南山可点豆,北山能植芝,中间还有一条夏日瀑水的溪流。就觉得此方水土是可以养猪的,“朱”、“猪”谐音,他们毅然在那里安了家落了户。</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朱”姓人家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他们天天念叨着:西糠山,东米峪,黑豆旺,黄豆旺,猪肥人也壮。男耕女织让那里的山更青,水更绿。</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两个会看风水的蛮人路过那里,见那地脉一路旺气,就想将那上等的风水破解。他们踏遍那里的山山水水,寻到南北山上各有一个山洞,北面那道长长的山岭,好像一柄梃杖,夏日瀑水的溪流里,有一个天然的石盆。于是编出咒语:前狼窝后狼窝,来了群小猪没藏下,梃杖岭,张血盆,黑猪亡了黄猪亡。蛮人还做了什么手脚,人们并不知道,只知道这咒语念出后,“朱”家人真就有了衰败的迹象。族人当机立断,合族迁出,到别处安家去了,只把亡人的几座坟冢和几通墓碑留在了那里。此地再度荒芜。</p> <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年间,局埠村向北通往此地的放牛道足有六老尺宽。“公”家端祖因在局埠村生活艰难,便选择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携子带孙,顺着放牛道到此地谋生。彼时,那里除了“朱”家的坟冢和墓碑,别无他物。</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局埠村的乡邻见端祖阖家迁走,却不知道他们迁到哪里去了。一日,端祖又回局埠村,人们问起去向,因当地人称坟地为林,便说迁去朱家林了。迄今为止,朱家林无一“朱”姓人家。</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朱家林的老屋茶馆,便是公家端祖最早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据一九八五年《山东省沂南县地名志》记载:“朱家林 位于公社驻地岸堤北4.5公里,三面环山,峪口东向,村处山峪西端,村南山坡树木茂密。355人,387亩耕地。相传清乾隆年间公氏自局埠迁此立村。因村近大片朱氏墓地,故名(当地人称坟地为林)。”</p><p class="ql-block"> 至清朝末年,“公”家好友“田”家,受“公”家之邀到朱家林为邻,“公”家割让已经开垦好的山地给“田”家养家糊口。六十年后,不但“公”家家族兴盛,而且“田”家也拥有了八十亩土地。</p><p class="ql-block"> “公”、“田”两家情同手足,世代相好。他们甚至把手足情意延伸为意念上的血缘关系,自古至今,朱家林的“公”、“田”两家,无一例通婚现象,几近于天下孔孟乃一家的恪守。今天的朱家林仍以“公”、“田”两姓人口居多。</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四年,土匪盛行,在“公”家后人公德庆的倡导下,于凤凰山的脊背(西山)修山寨。山寨占地3亩,寨墙高5米,南门和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炮楼。众乡邻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缺虚款项由公德庆兄弟二人补齐,凡是出力修寨之人,每天中午管小米粥一顿。因乡邻齐心协力,山寨一个冬天落成,直让“公”家的女婿李文焕文思泉涌:</p><p class="ql-block"> 修凤凰山记</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地利为祥。寨不在大,人和为良。问山之名兮,古云凤凰。问山之形兮,如燕翱翔。北联天马,西近水沧,左右双泉,源远流长。当时 土匪风起,人心恐惶。公君倡首,著文上苍。甲子孟冬,季旺修墙。不日而成,力赖四方。诗曰 卜云其吉,终焉云藏。</p> <p class="ql-block"> 山寨落成后,南门和东、西、北三面的炮楼上,各放一个瞭望哨,瞭望哨一旦发现远处的匪情,立即向山下村里发出信号,众乡邻第一时间聚集山寨之内,共同抗击土匪。</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四年修寨,守寨三年,终因土匪日益猖獗,一九二八年弃寨散去。朱家林三度荒芜。</p><p class="ql-block"> 至一九三四年匪乱日趋平稳,“公”家和邻人方又陆续回到朱家林。</p><p class="ql-block"> 如今,山寨旧址仍在,寨墙坍塌的垛垛山石,守住了山寨当初的平面轮廓。山寨旧址之上,新近建起的“三腊神宫”小庙,象一颗定海神针,把山寨最初的轮廓,紧紧地定在那里。(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