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源山南行D22(6月15日)

水岩

<p class="ql-block">今第一目标:青朴修行地</p> <p class="ql-block">远䁘雅鲁藏布江</p> <p class="ql-block">路景</p><p class="ql-block">藏民相信,人死後可以通过附近画於山崖上的“天梯”爬上天国,因而在藏族有些地区的很多山崖上,都绘有这样的“天梯”。</p><p class="ql-block">这是藏族的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寄托,是家属为死者画的,家属觉得这样可以让死者登着梯子去天堂。</p> <p class="ql-block">圣地青朴</p><p class="ql-block">青朴修行地引三面环山,山谷正南面敞开处正对着雅鲁藏布江的宽广河谷,观景非常有气势。青朴修行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是一处风景气候皆佳的地方,是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和凡夫俗子都将这里当成修身悟法圣地的原因。加之寂护、莲花生、赤松德赞等吐蕃时期的著名历史名人和众多高僧活佛曾在这里修行过,留有众多圣迹。所以青朴与桑耶寺共负盛名,朝拜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青朴周围的山峦多数是黄土色的荒山秃岭,惟有在这个山沟里,树木葱绿,野花启遍开,溪水潺潺,鸟类群居,一派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时,有许多经卷都被埋在这里,后弘期早期不少掘藏师在此掘藏。所以,青朴与桑耶寺共负盛名,藏族人认为到了桑耶寺而不去青朴,就等于未到桑耶。</p> <p class="ql-block">现青朴修行地主要有二部分。下部主要为青普寺。</p> <p class="ql-block">觉姆们在做早课</p> <p class="ql-block">而寺后山上则有不少远道而来的苦修者在此潜心修行。</p> <p class="ql-block">第二目的地:桑耶寺</p> <p class="ql-block">桑耶镇四川绵州饭店用午饭</p> <p class="ql-block">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p><p class="ql-block">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寺庙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东大门为正门。</p> <p class="ql-block">莲花生大师</p> <p class="ql-block">挂经幅</p> <p class="ql-block">第三目的地:雍布拉康</p> <p class="ql-block">“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p><p class="ql-block">雍布拉康传为西藏最早的建筑,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地方建造的宫殿。</p><p class="ql-block">这座宫殿也成为历代吐蕃赞普的王宫,直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p> <p class="ql-block">晚仍住山南好运宾馆,晚饭处也与昨相同</p> <p class="ql-block">正由于桑耶寺、雍布拉康等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故山南被称为藏之源。</p> <p class="ql-block">看到中国地理单之蔷的一篇文章,较长,有时间可看看,很契合我们西藏的所行所见。</p><p class="ql-block"><u>山崖式的建筑:不仅是为了防御,还有神和美</u></p><p class="ql-block"> 提起拉萨,我的头脑中会立刻浮现出布达拉官的形象来,速度之快令我吃惊,几乎是拉萨这个词一默念出来,布达拉宫的形象就同时出现了。而且它的形象是如此鲜明:好像是从一座若石裸露的山顶上生长出来的宫殿,“之”字形的一条山路在顶部涂着红色的白墙的围护下盘旋而上,有着城墙一样宽阔墙体的建筑是白宫,白宫的上部是一层层、一排排涂成黑边框的窗户,再向上两侧的白宫簇拥出中央的红宫,红宫的屋顶附着鎏金的铜瓦,宫殿的最顶端矗立三座鎏金宝塔,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布达拉宫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建造在拉萨河畔一座孤山——红山上。红山山顶海拔3700米,相对山下的河谷平原,高出近百米、红山地势陡峻,有的部分是近乎直立的陡壁。布达拉宫它完全是依山势而建,好像在一定的高度开始,用建筑物把山包裹起来似的,因此造出来的布达拉宫与整个山体浑然一体,山伤佛是宫,宫仿佛是山。整个布达建筑面积十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所以有布达拉宫不仅高,而且大。因为是建在平原的孤山上,因此布达拉宫好像横空出世的天上宫阔,远在十九公里之外,就能看见它磅礴的雄姿。就此而言,布达拉宫的确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界的奇葩,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但是这种倚山而建,与山合为一体的建筑物,在西藏布达拉宫却不是独一份,与此类似的建筑还有许多 。可以说布达拉宫只是这类建筑中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这类建筑在西藏比较著名的有山南地区乃东县的雍布拉康、日喀则市的江孜古堡、昌都地区丁青县的孜珠寺、阿里地区札达县的古格王朝遗址等。</p><p class="ql-block">有的专家把这类建筑称为宗堡式建筑,有的专家称之为山崖式建筑。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叫法,因为这种叫法形象地道出了这类建筑物最重要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关于为什么要把这类建筑建在山崖上有不同的观点,一派的观点认为是为了安全的需要,目的是防御:还有一 派的观点认为是与宗教信仰有关,是为了与神的世界沟通,当这些建筑是世俗政权的宫殿时,这些山崖式的建筑更想表达种“王权神授” 来自于天的观念。</p><p class="ql-block">建造宫殿,要考虑到防御,这是肯定的,但要把这些建筑建造在山崖上的主要目的归结为防御,显然太功利化,矮化了这些建筑的高大形象,也解释不了千百年来这些建筑为何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对向往西藏的人来说,这些建筑物好像是来自偶像的呼唤,充满了感召力和神圣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其实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的雍布拉康就是座山崖式建筑。它建造在山南地区乃东县雅砻河东岸一座名为扎西次日的山顶。这座宫殿的建造最能够回答为什么要把宮殿建造在山崖上。</p><p class="ql-block">西藏民间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 “地方莫早于雅砻,房屋莫早干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说的是藏族文明起源于雅砻河谷,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农田,最早的房屋和第一代藏王。</p><p class="ql-block">传说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是天神之子。一天他顺着天梯下降至雅砻河谷的赞塘平原时,被当地12名正在放收的苯教徒看到并拥他为王。此后,雅砻部落的人就修建了雍布拉康,作为王居住的官殿。</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雍布拉康当初要依山而建,为什么除了高高低低的房屋外,还要建座高高挺立的塔状高楼?</p><p class="ql-block">既然传说中提到拥立聂赤为主和建造雍布拉康的人是苯教的教徒,那么雍布拉康建在山上和其建筑形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自然要到苯教中去寻找。</p><p class="ql-block">苯教是诞生在西藏本土的宗教。在苯教的宇宙观中,万物皆有灵性.它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即天上(神的世界)、地上(人的世界)和地下(神魔鬼怪凶煞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苯教崇拜天神。在天神下凡时,总是先降临到一座大山上。在天神的身上混合了蓝天的神奇和与天相邻的高山的突兀与伟岸。在西藏,横空出世的雪山,总有云雾缭绕,雪山的白色山顶,往往与飘浮着白云的天空浑然一体,有时竟难以区别。因此,藏族的天神与山神有时候并没有分开。天神的住所慢慢由天上转到了雪山之上,山神中也慢慢有了天神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聂赤赞普,是顺着天梯从天而降,也可顺着天梯回归天上。在从拉萨去当雄的路上,我看到路边的岩壁上经常出现梯子式的图案。我问当地的藏族人平措:“那岩石上画的是什么?”“那是梯子,是佛教信徒画的上天堂的梯子。”平措回答说。平措的话让我回想起另一件有关梯子的事。在昌都我们去一处建在崖壁的寺庙,路上看到倾斜的悬崖底部,有许多树枝、木棍类的东西支撑在崖壁下面,寺里的僧人说那是信徒们立的天梯。</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西藏接触到的关于升天和借助梯子升天的事例。</p><p class="ql-block">“天梯”的说法体现了对天和在天之神的一种崇拜,也表达了想与天神相沟通的意愿。</p><p class="ql-block">以天为神,神的形象太难想象,以“高处”为神圣,必然寻找高处的替代物。藏族是一个擅长把神偶像化的民族,把天、天神、天梯这些抽象物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们与大山的形象联系起来。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曾崇拜过天,崇拜过天神,但只有藏民族把对天和天神的崇拜转化为对山和山神的崇拜。这是因为只有西藏才有那些高入云端的雪山,也只有西藏那些终日白雪皑皑、人类难以到达的雪山才配神的称导。因为高不可攀,终日云雾缭绕.神秘莫测,这些山才可能被说成是天神的住所。内地那些放年娃放牛,樵夫打柴的低山、中山,你说是天神或天神的住所,首先放牛娃和樵夫就不相信。所以山低的地方搞不了神山崇拜。</p><p class="ql-block">西藏的“神山崇拜”最后形成了一整套仪式性的文化。转山就不说了,现在藏区广泛流行的神山祭祀活动还有“拉则”、“风马”“煨桑”等。拉则崇拜遍及整个藏区。拉则一词中的“位”, 藏语意为山顶,“则”是象雄语,意为器皿或宫殿,二者合起来意为山顶上的神宫。拉则祭祀就是一方的百姓在被认为是自己的神山的山顶、垭口等处用石堆、树枝、羽箭、经幡等筑起祭祀物,象征为神灵所依之处。“风马”是印在纸上的一种图案,纸呈四方形,长度和宽度一般在两寸左右,中央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四角印有虎、狮、龙、鹏四种动物。在山上祭祀的时候,把风马撒向空中,以此来祭祀山神。“煨桑”使用松柏树枝、蒿、石楠等香草的叶子焚起蔼蔼烟雾,以烟雾把天地连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在道路经过的山岭的垭口竖经播,抛风马;在山顶、山腰堆起玛尼堆、箭垛;在家里的屋顶燃起松柏枝,希望袅袅开起的烟雾把自己和天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民族把宫殿建在山崖上,是多么自然,多么符合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把宮殿建在山崖上,是两藏神山崇拜的信仰的体现,那些建在山顶和山合二为一的建筑,是神山的缩影,是旷野中庞然的神山在人世间的替代。</p><p class="ql-block">把建筑建造在高处,是为子人间与天上的沟通,是为了呼应神灵的召唤,是为了让精神世界找到安顿的处所,让心灵得到安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世纪开始聂赤赞普建造并居住在山崖式的建筑-雍布拉康,7世纪松赞干布搬到拉萨布达拉宫,这两处山崖式的建筑都是世俗帝王的宫殿。他们把宫殿建在山顶,接近天的地方,还用君权神授来为自己的权力增加权威性。从1645年起,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宮“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今日之规模。</p><p class="ql-block">如今布达拉宫成了藏民族历史文化的汇聚地、凝结点,是藏民族的文化展示中心。这除了与布达拉宫汇聚了各种文化典籍、宗教经卷、佛像唐卡及各种奇珍异宝有关外,也与布达拉宫建在山崖上挺立在半空中的恢宏形象密切相关。 </p><p class="ql-block">不仅布达拉宫如此,每一座山崖式的建筑,都在成为藏民族的一个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和节点。道路、人、信徒,向这里汇聚。每一座山崖式的建筑,都仿佛是天梯把人间与天庭连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信徒磕着长头,向着拉萨进发。在昌都的路上,傍晚,我看到山脊线上,有入举手加额,双手合起向着前面伸去,随着手臂的伸展,身体也跟着手臂向前匍匐,直到全身与大地合为一体。即将落下的夕阳在我的眼前,勾画出大地和他的剪影,他的每一次站起,俯下,站起,俯下……都在我的眼前像电影一样地放映。</p><p class="ql-block">忽然我想起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磕长头的信徒,他用身体丈量的这条长路的终点是什么?他心中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他心中的目标一定是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布达拉宫高耸在山崖上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整个白宫的外墙都涂上了白色,这让我想到了雪山的颜色,白宫之上的红宫还有红宫之上的鎏金佛塔,让我想起傍晚或者早晨,太阳照射雪峰呈现出的红色或金色的山顶,摄影师们总是在早晨或者傍晚等待那一刻“日照金山”的来临。</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官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西藏的雪山。谁能说那些设计布达拉宫的人不是像我一样一边想着雪山的模样,一边画着布达拉宫的蓝图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