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家常菜(二)——乌梛菜熬肉</p><p class="ql-block"> 吴小街</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邻村同学录取到县城一所普通中学,意味着三年的苦读生活即将开始。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有亲戚说普通高中很难考上大学,劝他还不如放弃。同学坚决不肯,他对父母说:“给我一个机会,我三年背梛菜罐子也要把高中读完!”</p><p class="ql-block"> 一个梛菜罐子,是多少人的回忆,浸透着多少寒门学习的辛酸和泪水!</p><p class="ql-block"> 乌梛菜制作过程费时费力,还需要阳光。田里的圆包菜吃不完,把一片一片叶子洗干净后放在阳光下晾晒几天,等到叶子晒蔫晒干后切碎,放一个盆里,撒上盐不断揉搓,一直搓到叶子渗出汁液为止,装入陶瓷坛子里,码放一层撒一层盐,十天半个月后取出在饭甑上蒸熟后,放阳光下晒得色泽黝黑,具有淡淡的咸味。乌梛菜要晒得一点水分都不能有,然后用袋子密封扎紧便于贮藏。</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家里有个读书的人,乌梛菜每年都要准备一些。读中学的一个星期要准备两大罐乌梛菜。再苦都不能苦孩子,做父母的都尽可能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单纯炒乌梛菜是难以下咽的。</p> <p class="ql-block"> 谁是乌梛菜的最佳搭档?当然是肉。</p><p class="ql-block"> 过年腌制的咸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慢慢熬出油来,咸肉特有的香味从厨房飘出来,路过的人都说:“好香啊,今天改善伙食呀!”</p><p class="ql-block"> “哪里哟,孩子回来了,明天早晨带菜去学校吃。”主人在厨房里应答。</p><p class="ql-block"> 锅里的肥肉片滋滋作响,等到两面略略焦黄时,将泡软的乌梛菜拧干水分倒入锅中,一阵白色烟雾升起,乌梛菜与咸肉的邂逅,别看乌梛菜黑兮兮的,并不美观,但和咸肉一起互相激发,晒干的乌梛菜煮开后慢慢舒展开身子,它舒张身子贪婪吸收咸肉的油脂和咸味,咸肉因乌梛菜的吸收鲜而不咸,乌梛菜因咸肉的渗透酥而不腻,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乌梛菜不怕油多。”确实,锅里刚刚还看得出来金黄的油脂一下就被乌梛菜吸收完毕,原先还是干瘪的乌梛菜有了油脂的光亮和油腻,在灯光下闪闪发亮。</p><p class="ql-block"> 乌梛菜熬肉还有个特点就是吃个五六天都不会霉变,哪怕上半年空气再潮湿依然香如故。</p> <p class="ql-block"> 乌梛菜熬肉也不是家家都吃得起,家庭条件不好的就用乌梛菜炒小鱼干,就比平时多放点油就好了。实在拿不出手的家庭就只能委屈孩子了,只能带一罐纯乌梛菜了。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见过不少同学的菜罐子就只有乌梛菜,而且因为时间长,油脂少,乌梛菜都有点点白斑……</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吃住条件都差的年代,带乌梛菜罐子读书成为家长激励孩子们读书的方式:“要想扔掉锄头棍子,想成为拿国家工资的人,就只有努力读书!”</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梛菜罐子见证了寒门学子艰苦的读书史,它源源不断为他们提供精神养分,正是无数个梛菜罐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p><p class="ql-block"> 乌梛菜熬肉也是我们家里饭桌上的家常菜,农村人经常下地干活,没有那么多讲究,早晨喝稀饭来不及炒菜,炒个乌梛菜可以应付好几天。多少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还会吃上妈妈做的乌梛菜而幸福无比。顽固的口味一辈子难以改变,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图片来自网络,最后一份图看起来油光满满,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这是奢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