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在塘下村

谭忠平

<p class="ql-block"> 喜在塘下村</p><p class="ql-block"> ——写于源公祠竣工庆典之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举国欢度新春佳节之际,甲辰年正月初六,我们受邀相聚塘下,见证源公祠竣工这一盛典。作为陈府外孙的我,谨向本大会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祝贺。</p><p class="ql-block"> 当今,农村祠堂的功能,远超于旧时祭祀范畴,它集文化、娱乐为一体,既是村民文化学习交流之中心,又是村民茶余饭后棋牌娱乐之场所。我与塘下村民一样,为公祠庆典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去年大年初二,我兄弟仨来到塘下拜年,欣悉我母亲陈府源公祠正值兴建中,我们颇觉兴喜,便当即捐款一万元,尽微薄之力,以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今年大年初二,当拜年的我们喜闻源公祠已全面竣工,于是特意前去瞻仰了一番。公祠大气、肃穆、庄严,且古色中兼有现代元素气息,可称厚重与时尚。</p><p class="ql-block"> 塘下人,有一种独有的智商稟赋,具有牛一般顽强与敢为性子,他们积极捐资,义务投劳,于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源公祠兴建工程。这是一番可敬可佩、可载史册、令人膜拜的大事业,真让塘下人为之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爱塘下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 自小以来,我就喜欢去舅父家玩,塘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经拥有许许多多美好往事,譬如:我在塘下后山里拣过橡子(又称苦涩子);我在西边料石塘中戏过水、洗过澡;我在村子前面大晒地上和大家玩过纸包、放过风筝。</p><p class="ql-block"> 每每大年初二,我和我兄弟都会到塘下来,去舅父家拜年,这不变定律,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我过耳顺之年了,但我/我们仍然坚持着拜年,说来真有点汗颜、不怕别人笑话。</p><p class="ql-block"> 我与塘下有着特殊渊缘。</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0年,全国连续闹灾荒,二月的一天,我母亲不顾自身将要分娩之安危,为了解决家人裹腹充饥之急,特意回到娘家塘下扯野草。就是那天、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阑,被留宿于娘家的母亲分娩生下了我。从那时起,“牛牯佬”便成为我终身绰号了。</p><p class="ql-block"> “牛牯佬”是源于茶陵洣江岸边、那头坚守不渝的铁犀,因此,人们爱把茶陵人称谓“牛牯佬”。江岸边那头铁犀,是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的茶陵人之象征。我为有这样一个绰号,能与茶陵连在一起,能与一种历史和时代连在一起,甚感无比自豪和荣光。我喜欢看似不够雅气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党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几年,塘下村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村里新楼林立,村民住进了洋房;村前屋后道路实施硬化亮化,让小车都能开到自家门口,有效改善了通行条件;村里开展了“厕所革命”,使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厕所一条街,得到彻底铲除;村民经济意识增强了,有的办起了农家作坊,有的开展了农耕种养业,有的跑到城里开设了餐馆。更令人可喜的是,塘下村学习风气越来越好、学习氛围与日俱增,每年考取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值得骄傲之处,也是塘下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 塘下村,人杰地灵,后生可畏,后激勃发,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风物长宜放眼量”,我诚望塘下人不骄不躁,继续奋进,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再创辉煌。正如人民日报曾刋有的一段话:“真正能给你撑腰的,永远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还有那个打不败的自己”。所谓知识储备,就是后辈人才的培养;所谓经济基础,就是村民的共同致富;所谓情绪稳定,就是持之以恒咬住目标。我把这段话赠予你们,愿世事无远弗届,肯博的你们,明天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今日,众览上下,喜盈盈的塘下,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烟花齐鸣,红旗腊腊,这一盛况,无不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分。我手抚胸口虔诚祈福,祝源公祠:人丁鼎盛、子孙瓜瓞;生活富足、经济富厚;平安健康、诸事顺遂。龙年塘下,龙行龘龘,前程朤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