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W.G.;插图:W.G. 、选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配乐:《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王丽达。</span></p> <p class="ql-block">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渐渐弥散在逝去的光影里。今天是父亲节,屈指算来,爸爸离开我们已26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但爸爸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铁骨忠魂,时时影响着我;他对子女的无言父爱,点点滋润着我,从未离去……</p> <p class="ql-block">1、爸爸带我去【寻根】</p><p class="ql-block">1975年夏。结束了大学最后一期暑期旅行,匆匆赶往天津,践行陪爸回老家的“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坐了一夜火车好不容易到了。从车上卸下几个死沉的旅行包---都是妈妈执意带给乡亲们的吃喝用度。</p><p class="ql-block">刚下车爸爸就说:“这是常庄,离咱家还有十来里地呢!”我头“嗡”的一下子大啦---骄阳似火,知了在远处“叽嘹、叽嘹”地叫着;路边,连一片遮阳的树叶儿都没有。</p><p class="ql-block">望着摊了一地的包包儿,爸爸撅了一根树枝儿,把旅行包穿在一起,我在前、他在后,抬起来试试---“一、二、三!哎~”,抬是抬起来了,但我身子打着晃儿,腿不听使唤直“拌蒜”。</p> <p class="ql-block">爸知道,我腰在厂里搞基建时扭伤了,根本使不上劲儿。他便一个劲儿把树枝往前,把包儿往自己怀里拽!我用手使劲顶着树枝,歪着膀子蹒跚的晃悠着,就是挪不开步子。“还有十来里地呢,这可咋办?”爸爸愁的眉头紧锁……</p><p class="ql-block">“老伯!”一个推着独轮车的老乡来到面前:“你们这是要去哪儿?”他面对着爸爸:“瞅着你,像是这儿出去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这是你闺女?回来探家的吧?俺愿意送你们回家!”</p><p class="ql-block">太突然,我和爸一下愣住了。愣了会儿神,他惊喜万分地握着老乡手:“这是我闺女!我是咱诸葛乡埠前村哒~”爸爸环顾着家乡山水:“我三二年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已经四十多年啦。”</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我日夜想念家乡的山水,惦记着咱父老乡亲!今天终于回来啦!”爸爸激动地握着老乡的手:“那我就谢谢你!太感谢你啦!”</p><p class="ql-block">有了老乡的独轮车,所有行李都不在话下!伴着吚吚哑哑的乐曲,浏览着家乡路边的风光,一会儿就到家啦。</p><p class="ql-block">进院卸下行李,老乡撩起小褂擦擦汗,舀了瓢凉水一仰头“咕咚、咕咚!”喝完一抹嘴:“老同志,你们好生歇着,俺走啦!”我和爸急忙上前拉住他,执意留他吃饭。老乡笑了:“俺看你是咱这儿出去的老革命,心甘情愿送你们回家!这样儿,俺觉得咱的心,是近的!扯别的,俺觉得咱的心,就远喽~”说罢,推起独轮车吚吚哑哑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2、我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沂蒙山区虽穷,但民风异常淳朴---没上学的小孩儿,头顶有盘头发,脑后有条尾巴,一丝不挂在河里扑腾,尽情地撒欢儿。见着我们,眯着眼、咧着嘴、嘻嘻笑着,并不知害羞。</p><p class="ql-block">一天,跟着爸爸到亲戚家串门,走到村口就见一群妇女,各个都光着上身,只穿一条长裤,坐成一圈在纳鞋底。见着我们,她们都不好意思低下头,用胳膊护着前胸:“叫你们笑话啦!俺们这也是为了省点儿布哇~”我刚想叫:“大妈或大娘”,还没等开口:“姑奶奶~”不知谁开腔啦,惊的我瞪大双眼没敢答应。后来才知道---因为家里太穷,大伯结婚、生孩子都晚,结果我们家,就成了村里辈分最高的门户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二哥家。那时老家的主食是地瓜面煎饼,吃起来非常哏,咬不动!二嫂见状没言声,干脆给我们包饺子。在我们的坚持拒绝后,改吃玉米面煎饼。掺了不少玉米面的煎饼,吃起来又香又脆又好吃,可那是他们待客才吃的上等餐啊!为了菜肴更丰盛,二哥还把正下蛋的母鸡和他们赖以为生的兔子都杀了。</p><p class="ql-block">这下老爸可真急眼啦:“你们再这样我们就不住你家啦!”二嫂哭了:“你和俺婶子都是国家的功臣,也是俺家的恩人哪!那年闹饥荒,要不是你们不停地给俺们寄钱,俺们怕都熬不过去哪!”二嫂边说,边不停撩起衣襟抹眼泪:“这次俺婶子又是大包小包,从老到小从吃到穿都想到了。</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家来一趟。别说杀鸡宰兔子,就是割俺们的肉,俺们都心甘情愿哪!”二嫂说着哭着,弄得我也泪湿衣衫……我眼儿眨也不眨,盯着正在烧火做饭的二嫂---这是个典型的沂蒙山区妇女。她额前的一绺头发顺着一侧耳根垂下,粗布大襟衣裳穿在身上,有模似样;炉火映着她姣好的脸庞:“蒙山高 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添一把蒙山柴 炉火更旺,舀一瓢沂河水 情深意长……”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深处,被这纯朴的情、真挚的爱,深深撼动!我彻底明白了:这些虽初次见面,且素昧平生的人们,他们就是我的亲人,这里就是我的家,是我的【根之所系】呀!</p> <p class="ql-block">3、我的【根之所系】</p><p class="ql-block">回家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去瞻仰了【沂水革命烈士陵园】。这里有他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在这里我了解到:从“七七事变”到全中国解放十多年,仅1939年夏到1943年底,日军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千人以上“扫荡”百余次,万人以上二十九次。</p><p class="ql-block">沂蒙山根据地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付出了惨重代价。2400万人中,被杀害达89万多,难民235万。沂蒙山地区420万人口中,先后有20多万人参军,120万支前,10多万将士牺牲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同样这片热土,为全国的胜利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敌作战7.8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创建革命根据地12.5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时,山东还没有中共直接领导的一兵一卒;到抗日战争结束,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基干武装已发展到 27万人,连八路军总司令部都不敢相信!</p><p class="ql-block">“都有自己的爹啊,都有自己的娘,省下最后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呀,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血洒战场……”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家乡,想起沂蒙山人民推着独轮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p><p class="ql-block">从抗日、解放战争的十几年间,沂蒙山根据地基本上村村有“红嫂”,户户有烈士。抗战时期,红嫂张淑贞和女儿于爱梅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张淑贞说就是舍上性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战时托儿所42个孩子一个没少,而她们的孩子夭折了四个。</p> <p class="ql-block">鲁南战役前,陈毅指示郯城县五天内建一座承重3吨以上的军用大桥。郯城立即组织300名木匠、200名铁匠、100名泥瓦匠、1200名青壮年突击队员,冒着刺骨的风雪建桥打桩。三天后,大桥就横跨沂河之上。淮海战役时,莒沂县400辆小车一路追赶部队,行程2000多里运送11万斤面粉。自带干粮吃完了,他们宁肯挨饿,也不动一粒军粮。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王步荣、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用献血和生命,写就的军民血肉相融的人间挚爱。面对沂蒙根据地的贫苦百姓、山山水水,陈毅元帅不止一次深情感慨:</p> <p class="ql-block">“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区的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啊!”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也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山区老姐姐们的恩情!”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为保我们国家领土不受日寇侵犯,八路军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死搏杀。</p><p class="ql-block">“都像花样的美啊,都像火样的旺,笑容背后的泪水,依然滚烫;相聚也不会忘,相别也不会忘;留给岁月的芳华,铭刻荣光!”沂蒙山的百姓们用他们对共产党八路军纯朴的情、深厚的爱,浇筑着红色江山的根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之所系】呀!</p> <p class="ql-block">一晃近五十年已经过去~爸爸带我回老家【寻根】时的那山那水、那情那景却历历在目,永难忘记。正是爸爸那无形的身教,让我了解到:沂蒙山根据地在两战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是老爸这无言的父爱,让我感受到:老区人民纯朴的民风和对共产党的真挚感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深深烙在了我心底,影响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渐渐弥散在逝去的光影里。今天是父亲节,屈指算来,爸爸离开我们已26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但爸爸对党和国家的铁骨忠魂,时时影响着我;他对子女的无言父爱,点点滋润着我,从未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