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学院首任院长卢长山

巴丹弱水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郑大一附院院史办</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陈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024年6月16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4月白求恩卫生学校高级班毕业,是抗战前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卢长山由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卫生部长,调任中原大学医学院工作。同年7月,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由苏州返汴后,卢长山作为军代表,接收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并出任改编后的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1月5日,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1952年9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并更名为“河南医学院”,卢长山是首任院长,党分组书记。1956年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卢长山被评定为行政十级(厅局级正职)干部。</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戴八角帽的卢长山(1950)</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6年8月24日,卢长山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上村乡孙庄。全家老少12口人,有耕地28亩,房12间,耕牛一头,牛车一辆,租地主耕地5亩,依靠种地为生,养活一家老小的中农家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调雨顺时靠着全家人辛勤劳作,农作物的收成尚能维持生计,稍有外欠。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卢父母省吃俭用挤出点钱来,仍然要供孩子读书认字。卢父虽然不认字,但他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的幼年是与同村的小伙伴一道,跟着村里私塾先生读了几年四书五经。卢家因家境不富裕交不起学费,每个学期给先生拿点粮食兑换,请先生吃一顿白面包的饺子。白面金贵卢长山他舍不得吃,一碗饺子只尝一个。小小的年龄他就懂得尊师重道,谦恭礼让。也是从这时起,卢长山学会了擀饺子皮。成家立业后每当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时,擀饺子皮又快又圆就成为他炫耀的资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是在吴桥县城上的高小,高小毕业在民国时期也算是文化人。1937年1月,他在津浦铁路吴桥县安陵车站(已拆除)当小学教员。可惜好景不长,卢沟桥事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昔日的宁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家乡沦陷,许多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团结起来,呐喊呼号抗日救国,毅然决然地加入抗日的革命队伍。1938年2月,卢长山来到距离家乡正南方向20多公里的山东省德县(德州)新组建的抗日政府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7月由共产党员侯盛林介绍,来到河北省南宫县参加八路军。他参加了129师组织动员,武装护送460名爱国青年去延安的任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战时期的延安,已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向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了当时中国最时髦的口号和最响亮的呐喊。卢长山他向往延安,因为红旗在这里漫卷,曙光在这里升起。他护送进步青年一起辗转两月,穿越敌占区奔赴延安。1938年9月,终于踏上了延安这片热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延安后,卢长山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开学后不久,组织上选调一部分学员去八路军卫生学校(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前身),卢长山通过文化课考试合格,转入距延安南60余公里的陕西鄜县(富县)张村驿,八路军卫生学校学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9月,国际友人白求恩倡议创办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为八路军培养医护人员,赢得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在位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创建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建成后,卢长山和全班学员奉命由陕西鄜县八路军卫生学校,集体转学至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第一期学习。</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求恩卫生学校</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不幸以身殉职,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师生参加了他的葬礼。1940年1月,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为白求恩题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枕。”从此,卢长山一生奉献在医疗卫生教育战线。他牢记毛主席教导,把白求恩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枕”,当作他的座右铭,时刻鞭策激励自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9月,卢长山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一年制的军医班毕业后,被选入该校高级班(研究生)继续学习,1943年4月毕业。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东军分区卫生处任医生。有次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1908.09.21~2008.10.24,河北省乐亭县人)的夫人刘树屏难产,没有学过妇产科的卢长山,情急之下参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成功进行了剖腹产,结果母子平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卢长山学历问题,查阅“河南大学干部登记简表”(194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干部登记册”(1950年4月20日),“中南职务干部(含中央职务干部)简略登记表”(1952年8月20日)文化程度一栏,分别显示卢长山是“简师”,“相当大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1月,卢长山升任冀东军分区卫生处医务主任。之前他作为医生只是针对病患,千方百计为伤病员解除病痛。升任医务主任后他的职责变了,他要考虑解决整个冀东军分区医护兵短缺,救治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使抗日前线负伤的官兵能及时得到救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参与筹建冀东军分区卫生培训队(四队)并兼任队长和教员,卫训队因陋就简自编教材,自制教具。1944年2月招收第一期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43人,采取边教学、边打仗、边抢救伤病员的模式,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方法是短、平、快。同年8月1日结业,结业后学员补充到前线部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计划9月份卫训队第二期招生,不料10月16日,冀热边特委在河北省丰润县皈依寨村召开的会议被日军发现,转移到杨家铺的800余名共产党干部,被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包围,因寡不敌众仅有120人突围成功,卫训队招收北京等地20余名高中文化程度的新生,尚未报到就全部牺牲。冀热辽军区卫生部部长王少奇(1912.04.26~ 1944.10.17,北平医学院毕业) 等十数名干部牺牲,冀东党组织遭到了空前的损失,迫使第二期招生推迟到1945年2月开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杨家铺牺牲的战友,卢长山始终念念不忘。1980年10月29日他在写给承德医学专科学校《承德医专沿革》一文中写到:“令人悲痛的是,卫生部在杨家铺被日寇包围后,在反击敌人的战斗中,他(王少奇)已壮烈牺牲。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人们还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卫训队第二期40余位学员来自前线部队卫生员,培训目的是提高救护水平,8月份结业。经过培训有了基础力量后,冀东军分区组建起一个100至200张病床的卫生所,后来又逐步组建起第二个卫生所,使前线伤病员能得到快速及时救治,有效地降低了非战斗减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带领的卫训队,当时所处环境十分艰苦。日伪军为了消灭冀东抗日武装,在西起长城古北口,东到山海关,东西长约 700 里,南北宽约 60里的地带,烧光村庄,砍倒树木,赶走居民,建立起一块“无人区”,使冀东八路军无法生存和隐蔽。卫训队也没有固定的队址,在河北省遵化县、丰润县、卢龙县、迁安县一带与敌人游击周旋,时常露天宿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给养十分匮乏,很难得到补充,生活和讲课异常艰难。遇到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围剿、扫荡时,就将伤病员隐蔽到山洞里和山岗树林里,或分散在农民家中。日寇撤退后,再集中进行伤员治疗和复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春,冀东军分区升格为冀东军区,军区卫生处升为卫生部,1946年卢长山任冀东军区下辖15军分区卫生处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罪恶的日本侵略军并未立即放下屠刀,他们不愿意接受投降的这个事实。在宣布投降次日,即8月16日拂晓,仍然对驻扎在丰润县潘家峪村的八路军冀东军区卫训队和医院进行包围,企图败军逆袭,一战雪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卢长山回忆:“8月16日在丰润县潘家峪村教学医疗基地被包围,在当地群众的密切配合下,突围战斗中李英同志英勇果断,带领一个武装班,冲上北面山头射击敌人,引诱敌人上山,让我们师生向西冲出包围圈,绕道向南,然后又回到潘家峪,伤病员和人民群众无一伤亡,取得反包围战斗胜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投降后,冀东军区卫生培训队易名冀东军区卫生学校(承德医学院前身),卢长山兼冀东卫校教导主任。学校由成立之初的十几个教员,到了1947年已经发展壮大到五十余位教员,其中不乏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员,也有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员。卢长山在校期间,共招收短期军医班、药剂班各四期,培训人数约400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夏卢长山调任冀东军区卫生部工作,冀东军区直属医院副院长马捷升(1919~不详,河北省唐县人),接任卢长山冀东卫校教导主任职务。</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巨川结婚照(194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鬼子投降,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沉寖在欢乐之中的卢长山,向爱慕已久的巨川表白,在战争中我与你并肩作战,胜利时你我紧紧相拥,愿我们彼此相爱到永远。等青丝变白发,你在,我在,海枯石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历了战争幸存活下来的人,他们往往要比普通人更珍惜生之珍贵,爱之不易,更珍惜爱到深处情更浓。在抗日胜利硝烟未烬的间隙中,1945年9月30日,卢长山和巨川举行了简单温馨的婚礼后,又奔赴战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娘没有妆容,没有婚纱,夫妻俩打着裹腿,上衣兜别钢笔,腰扎武装带,一身戎装,穿出了军人正气的模样。浅相遇,浓相知,淡相守,情更浓。管它有没有来生,有此爱,一生足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巨川,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26年9月18日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教会学校初中毕业。1943年9月,在晋察冀边区冀东军分区参加八路军,奋战在抗日前线。1946年3月,巨川被抽调到卢长山任教导主任的冀东军区卫生学校上学,是该校第一期一年制军医班学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巨川冀东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冀东军区卫生部医院,先后任卫生员、司药、军医等职。1948年出关作战,挺进东北,在四野九纵卫生部野战医院任军医,参加辽沈战役,在火线上抢救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巨川自从参加八路军后,无论是在冀东卫生学校上学,还是解放战争中在四野九纵野战医院工作,她自始至终一直在卢长山的直接领导下形影相随。两个人理想一致,信念共同,志趣共鸣。</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冀东军区卫生部第一届高干会议纪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07.27)</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3冀东军区15军分区卫生处长卢长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2月至1947年9月,卢长山任冀东军区卫生部医政科长,兼医院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5月,冀东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8月,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卢长山调任九纵卫生部副部长,兼九纵野战医院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9月,卢长山、巨川夫妇跟随九纵出关。出关后的第一仗,就是在五岭山阻击由锦州、兴城来援之敌,为八纵在杨家杖子全歼敌49军提供了胜利保障。杨家杖子战役胜利后,10月攻占辽西重镇朝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番号不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辽沈战役打响后,九纵突然奔袭直插锦州、义县之间敌纵深阵地,抵抗敌人的疯狂进攻,彻底切断了敌锦州、义县之间的联系。1948年10月14日,九纵活捉国民党东北“剿总”上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卢浚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攻锦战役结束后,九纵又迅速赶往大虎山地区,投入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九纵日夜兼程10月31日赶到营口附近,火力封锁出海口,堵住了企图由海路逃跑的国民党第52军。营口的解放,标志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辽沈战役中,卢长山因圆满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受到九纵首长奖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队序列的规定,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卢长山任解放军第46军卫生部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1月22日,卢长山、巨川夫妇跟随46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向华北开进,参加平津战役。46军在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了对天津国民党军的包围。1949年1月15日,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解放。平津战役胜利后,46军转移到河北省霸县(霸州)一带休整。</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荣获纪念章</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荣获“解放东北纪念章”(1948)、“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解放华中南纪念章”(1950)。</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初,46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大军南下,向华中地区进军。5月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到达中原地区后,中央军委决定中原军区与第四野战军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1950年1月,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卢长山、巨川夫妻俩被派往到中原军区所辖的中原大学医学院工作,开始了新的征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1月,以解放军二野四纵卫生学校为基础,合并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留汴人员,在原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组建中原大学医学院。中原军区卫生部部长齐仲桓(1910~1970.04.25,辽宁省法库县人)任院长,太岳军区第四纵队卫生部部长兼四纵卫生学校校长谭壮(1916.07.23~1992.09.26,湖南省隆回县人)任副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新中国的曙光即将来临。军事化的中原大学医学院成立当月,就吸引了一批思想进步,拥护共产党爱国的旧知识分子。他们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来到了中原大学医学院教书育人,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郝世襄,1890~1982,河南省开封人,皮肤性病学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郭者宜,1894.08.17~1966.12.03,河南省温县人,眼科学副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廷德,1914.07.06~1992.02.23,河北省青龙县人,生物学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好礼,1915.06.26~2007.04.30,山西省襄陵县,内科学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伯欧,1916.07.23~2008.05.11,河南省固始县人,内科学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庆镛,1919~不详,河南省方城县人,解剖学讲师。</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2月,党中央发出《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从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到渡江作战新解放的地区接管政权。中原大学医学院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办短训班的形式,培养解放军急需的医务人员,支援渡江战役,选拔干部南下接收原国统区的政权。这一阶段中原大学医学院任务繁重,组织结构、人事隶属关系亦多变更,人员组成、干部调动频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河南军区卫生学校和解放军58军卫生学校,并入中原大学医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支援前线,一批又一批中原大学医学院学员南下过江。计有一部二期、三期学生一部,二部、三部各一部分学生,四部全部学生,共400余人学生和干部,南下过江,参加渡江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月21日,中原大学医学院齐仲恒院长,谭壮副院长奉命南下过江。河南军区卫生部部长王太钧(1914.05~2008.06.04,江西省兴国县人)兼任中原大学医学院院长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底,随着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彻底摧毁,战事南移,河南省成为后方,开封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医学院开始向正规化教育迈进,医院也逐步由接收解放军伤病员过渡到治疗普通民众疾病。</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川、卢长山夫妇(1950)</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巨川、长女卢力群、卢长山,后排卢长山胞弟卢锐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7月,中原大学举校搬迁至武汉,医学院未随校南迁。同月,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由苏州返汴,与中原大学医学院合并,组成新的河南大学医学院。8月,卢长山和妻子巨川作为解放军代表,接收河南大学医学院,卢长山任河大医学院院长。 9月,河南大学医学院脱离河南军区卫生部领导。</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大医学院卢长山院长证明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04.2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大医学院三分院巨川副院长证明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04.24)</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7月,巨川任河大医学院和平三分院(河大医学院附设妇产科医院)副院长。1950年9月,她以“调干生”身份被调派到本院妇产科学系学习,1954年2月毕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军南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人才。河大医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停办了为战争需求而举办的各种短期速成班。撤销原一部(专修班)、二部(中级班)、三部(附设卫校)、四部(调剂班)、五部(附设助产学校),改办专科班和普通班,学制分别为一年和两年,使医学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新旧两个医学院学制不同,该如何统一学制,1949年10月23日,卢长山院长参加河南大学第三次扩大校务会议,并向医学院师生传达会议决议:</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河大医学院(国立河大医学院)一、二年级与现本校医学院二部三期专科混合编制,毕业年限为一年半。</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旧河大医学院三、四年级与现本校一部二期专科混合编制,毕业年限为一年半,或延长至二年、二年半。此项学员毕业后得按其进步情况,文化科学基础等条件,择优加以深造,学习年限另定之。</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医学院建筑教室、宿舍经费,由医学院修建费内提出10万斤小麦,本校经费内提出20万斤小麦,作为建筑费用。</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抗战时期在敌后解放区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军队教育管理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加强党对高等院校的全面领导,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建设人才,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学要开学,医院要开诊,医学院首先面对的困难是教师和医生缺乏。原国立河大医学院保送本院1949年毕业生韩宗芳医师(1927~不详,安徽省宿县人)去上海专学X光技术,由苏州返汴后被开封铁路医院(开封陇海医院)挖走,使河大医学院国际和平第一分院(郑大一附院前身)X光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7月,国立河大医学院由苏州返汴,面对荒芜的校园,荒废的医院,开课、复诊面临重重困难,一切从零开始。此时,开封铁路医院却趁机以提高薪金和级别为诱饵,拉拢我院由苏州返汴韩学善(五官科)、杨培衡(皮花科)、张耀先(外科)、王凝香(和平一分院)、闻福海(药理)、韩宗芳(放射科)、马永贞(和平一分院)等讲师和医师,以及护士长、护士、药师、会计等十多人集体跳槽,使原本人员紧缺的河大医学院雪上加霜。</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柏园呈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副主席牛佩琮的报告(1949.08.27)</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及时将此情况汇报给河南大学党委,后经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张柏园(1910~1994)状告到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1906.03~1967.10.19,河南省杞县人)、副主席牛佩琮(1910~1990.08.21,山西省定襄县人)处。省政府的介入,扼制住了开封铁路医院拉人活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尽快复课、复诊,卢长山把招聘各专业高职技术人员的工作,列入河大医学院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卢指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招才纳贤,重振河大医学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接纳以前曾经在本院工作过,后因战争离院的教师或医护人员。欢迎出国留学归来,或有意向返校工作的往届本校毕业生。截止1951年底,已招聘教授12人,讲师5人,助教6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招聘名单如下(按年龄排序,下同):</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芳洲,1886~1951,河南省长葛县人,皮花科、内科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褚通爵,1893~不详,浙江省杭州市人,妇产科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肇岐,1894.10~1985.02.04, 陕西省城固县人,卫生学副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仲彝,1895.01.19~1973.08.17,河南省淅川县人,外科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叔雅,1897~1972,湖南邵阳人,寄生虫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宏斋,1899~1956,河南省淅川县人,化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鼎銘,1902.03~1980.11,河南省淅川县人,内科副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惠远,1905.02.01~1991.10.15,河南省内黄县人,化学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一图,1906.10.18~1994.09.15,河南省息县人,药理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耿华亭,1909.08.29~1974.02.14,河南省滑县人,外科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成才,1909~不详,河南省唐河县人,生化学副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福魁,1909~不详,河北省盐山县人,药剂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兴善,1910~不详,天津市人,天津中央医院聘请的X光技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云锦,1911~,河南省长葛县人,小儿科主治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善新,1913~1982,江苏省江门县人,内科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何绍钦,1915~不详,广东省新会县人,物理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丁宝泉,1916.02.27~1989.04.17,河南省杞县人,内科副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葛福鸿,1916.03.13~1985.01.23,河南省杞县人,细菌学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国兴,1916.10~1997.03,山西省灵丘县人,外科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丁 樵,1917.08~1993.03,河南省获嘉县人,骨科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其鏖,1919.11.16~2008.01.24,河南省获嘉县人,耳鼻喉科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月波,1920.07~1983.04.28,河南省洛阳市人,内科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效房,1920.10~,河南省开封市人,眼科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钟杰,1920~不详,河北省高邑县人,绘图讲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岳桂芳,1920~1996,河南省兰考县人,妇产科医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武相义,1925~不详,山东省曹县人,物理学讲师。</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立河大医学院由苏州返汴前,因专科医师缺乏,和平一分院业务范围只以内科为主(含小儿科),外科(含手术室)、五官科为辅,神经与精神病科、针灸科、理疗科则以门诊为主。拥有病床:内科62张,外科34张,五官科10张。1949年9月份以后,开设了皮花科、眼科(9月从和平二分院调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2月12日,由苏州返汴的旧国立河南大学讲师、教授和旧职员组成的河南大学研究班结业。通过近半年的集中学习,转变思想观念,端正政治立场,净化政治灵魂,洗涤旧社会的痼疾。共产党采用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使他们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走向拥护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的道路上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业后回到河大医学院工作的原院长张静吾(1900.07.27~1998.08.14,河南省巩县人)教授,决心跟共产党走,受到河大医学院党组织的信任和委托,与卢长山院长、组织股长李自隆(1916.11~2000.03,山西省沁县人),一同到上海和南通等地招贤纳士,1950年2月份聘请到张静吾原在安顺军医学校的同事、学生六位教授:</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鹤皋,1905.02.04~1986.03.31,安徽省桐城县人,内科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苏恩,1907~2001,江苏省常熟县人,公共卫生学教授(借聘9月返沪)。</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董民声,1915.12.31~1999.12.0,浙江省嘉兴市人,耳鼻喉科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曲本钤,1916~2014.10.12,山东省文登县人,药理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寿汦,1920.03.21~2005.05.16,浙江省瑞安县人,寄生虫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国祯,1921.01.08~1997.09.18,安徽省合肥市人,外科学副教授。</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张静吾又通过书信联系或相互介绍,聘请到有意愿到开封工作的原安顺军医学校的其他四位教官。加上之前的六位教授加盟,扭转了河大医学院在建国初期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使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教育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生桂,1908.08.12~1967.12.20,河北省定县人,外科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秋林,1912.05.09~1987.11.30,山东省高唐县人,公共卫生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祥焘,1912.10.19~2009.08.09,江苏六合县人,耳鼻喉科学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 炯,1916.03.21~2006.06.21,江苏省常熟县人,外科主治医师。</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敬贤礼士,惜才爱才。冬天下大雪他心系这些教授们的冷暖,走门串户一家一户去查看各家的煤棚,看是否有取暖的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旧知识分子十分珍惜和重视,充分肯定了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栋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依靠的力量和源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1949年9月11日卢长山院长和张书元政委(随军南下)联名向河南大学校长呈文,推荐张静吾拟任河大医学院国际和平第一分院院长,王伯欧拟任该分院医务主任。</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张书元联名推荐报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09.11)</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报 告</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兹据医学院呈请副校长张柏园、稽文甫</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为国际一分院健全组织机构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分院本为企业机关,不健全无法营业,因之提议王伯欧在该院已久,且有威信,拟提升为医务主任,新任内科主任。张静吾在医学院任院长已久,且内部人员多为其学生,群众中有威信,具有相当社会基础,提议请他任一分院院长之职。现医务科长王明波同志提议任该分院院长或医学院教务主任,谨上。</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卢长山(院长)、张书元(政委)</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1950年9月11日 </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呈请河南省人民政府报告(1950.09.13)</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9月13日,河南大学校长吴芝圃、副校长张柏园、嵇文甫联名,呈请河南省人民政府吴芝圃主席(省主席兼河大校长)、牛佩琮副主席批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27日,经吴主席、牛副主席同意并批准后,河南大学发放聘书(129号),聘任张静吾为和平一分院院长,王伯欧为医务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卢长山的领导下,河大医学院迅速发展壮大,1949年8月河大医学院教职工编制176人,和平一分院编制人员130人,和平三分院编制人员7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9月2日,卢长山争取到中南卫生部拨给添置设备款项小米100万斤。河大决定此款拨出20万斤,分配给文学院、农学院各10万斤。余款80万斤用于医学院教研室、和平一分院手术室添置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基础医学教育已在前期部原有生理学馆(1932年建)、解剖学馆(1932年建)、病理学馆(1936年建)、细菌学馆(1936年建)、药理学馆(1946年建)的基础上,截止到1950年11月之前,建立健全了细菌学系,生理学系、解剖学系、病理学系、生化学系、化学系、药理学系、寄生虫学系、公共卫生学系。在后期部开设了内科学系、外科学系、五官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共13个学系。</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总理签发卢长山卫生厅副厅长任命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1.01.0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月5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任命书,卢长山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6年,我国采取“供给制”和“薪金制”两种形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参加革命的干部一律享受“供给制”,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吸收进政府机关的新干部及留用的旧政府职员,一律享受 “薪金制”。中原大学医学院时期的党政军干部和教师,享受的是供给制。河南大学医学院时期的讲师、教授和干部享受的是薪金制。卢长山是“专级供给制干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7月26日,河南省民政厅行政处发布关于《河南大学供给制享受中小灶人员名单》文件:根据政务院公布之《关于各级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中小灶伙食待遇标准的规定》,经审查评定医学院工作人员应享受小中灶待遇者如下:</span></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灶:卢长山(院长)</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灶:王明波(医学院教务课主任)、宋健(和平一分院副院长)、杜葆林(和平一分院监委)、盛智仁(医学院秘书室副主任)、陈恺(和平三分院院长)、李明清(和平一分院协理员)、戴汤文(河大秘书室副主任)、程鹰(医学院秘书室副主任)、张允昇(和平三分院监委)、颜静琪(医学院教务课副主任)。</span></li></u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9月8日,河南省委组织部下达关于卢长山、张书元同志任职通知:“同意医学院院长卢长山、政委张书元参加河大党委会为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的成立,每一处都洋溢着勃勃生机与繁荣景象。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民族复兴,掀起前所未有的学习文化的高潮。专科班的学生为了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以王自立(1928~不详,河南省沈丘县)为首的学生,要求学校延长学制,增加课程内容,把专科班改为本科班。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制的设置和招生计划,是由中南局卫生部制定的,医学院只有执行权,没有更改的权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们为了达到专升本目的,部分学生就在教师中进行串联,并得到一部分教师的支持。学生们找院领导卢长山、程鹰、王明波、颜静琪、张允升等人要求解决。当学生的诉讼要求没有得到院方满足后,就演变成了罢课。使部分教师与院领导之间,埋下了积怨的祸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2月6日,河南大学通知:“本校医学院附设(和平)第一分院及第三分院自即日起改为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大学医院及河南大学妇产科医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政府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组织抗美援朝志愿救护队,去为正在与侵略军进行战斗的中朝军民服务”的号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由卢长山院长和夏一图、孙生桂教授发起组建“河南大学医学院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的号召,得到全院医护人员的积极响应,2月26日,一支由外科吴国祯副教授带队的河大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组建完毕,整装待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3月10日,接到“中南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行动委员会”通知,志愿手术队除携带必须的生活用品、药品器械外,“希望各队均能备带小型X光机及汽油发电机各一部。”</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发给中南局卫生部姚克方副部长电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1.04.12)</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鉴于河大医学院尚无小型X光机及汽油发电机,开封市场又无现货供应。1951年4月12日卢长山院长给中南局卫生部姚克方副部长(1899~1973,兼汉口协和医院院长)发电报,请姚副部长在汉口帮助代购设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口《3309》姚部长:本院手术队需购小型爱克司光机一部,汽油发电机一部,价款在八千万以内请代购,盼电后。卢长山4月12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平一分院现有的设施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卢长山为了改善开封人民看病就医环境,计划给河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建筑一座门诊大楼,以适应新中国建设的步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医学院争取到中南卫生部拨款门诊楼建筑费10.8亿元(旧币),河南省政府拨款1.6亿元,自筹部分资金,总投资17亿元,建筑了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外形工字型的门诊大楼(含外科病房和手术室)。</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大附设医院门诊楼(开封)</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一座崭新的工字型门诊楼拔地而起。门诊楼的启用,及大地缓解了门诊看病难的状况,显著改善了就医环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运动从1952年1月开始,发动群众揭发检举,要求各单位领导干部带头检查,联系自己实际查找问题,接受群众监督,旨在纯洁领导干部队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他从22岁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战争的残酷锻造出他钢铁般的意志,养成了他性格硬朗,脾气耿直,习惯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军事化管理模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是解放军条令、条例所赋予铁的纪律。即使命令是错误的也必须执行,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秉持着这条原则,卢长山从军队调到旧知识分子成群的河大医学院后,为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党对旧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他沿用军队中粗放式工作作风,简单生硬,无形中与旧知识分子之间造成隔阂和矛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南大学教务长、党委书记刘介愚(1909.12.2~1991.1.4,重庆人)在1952年9月16日《三反思想改造总结》中讲到:“我们全校的教师,干部在教学思想、思想意识上,主要的问题是对抗工人阶级领导60%,…对新中国的不满,说领导是土包子,团是死孩子,党是狗腿子,这就是他们对新中国的看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反”运动开始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趁机煽风点火,抓住一些领导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污蔑医学院党总支是贪污集团,蜕化集团,一直发展到开展签名运动,要求枪毙程鹰,撤销卢长山的职务,致使医学院的领导一度陷于瘫痪状态”(摘自《河南医学院1950~1957年期间几件大事》)。“三反”运动的扩大化,终使程鹰被撤销中共河南大学党委第二总支(医学院总支)书记职务,卢长山停职反省。</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年时期的卢长山</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后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伴随着“肃反”、“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四清”、“文革”、“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一个接一个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使卢长山命运多舛,厄运不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三反”运动,1952年2月2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潘梓年,副部长李步青、陈创修签名,给河南大学嵇文甫校长、张柏园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关于学校分立及“三反”运动中有关问题的复函》(52)高教字第343号:</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个教授均应参加三反运动,使他们在这伟大的群众运动中,好好洗个澡,认识自己,放下自高自大的教授架子,以期得到斗争的经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授中如有严重问题的,尤其是有贪污问题的,应依靠群众,对他作坚决的斗争,给以应得的教训与磨练。但着手方法必须慎重,主要的是必须掌握正确具体的材料,多用劝说开导,何者应令其当众检讨,何者应个别代或向小组坦白,最后须根据案情的性质轻重或贪污数目的大小分别办理,与当地党政领导上商量后作决定。</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劣迹昭彰、贪污数目很大、抗拒检讨坦白者外,均应予以适当照顺与帮助,使其改造自己,重新做人。”</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进入中苏友好蜜月期。在“学习苏联”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举国上下,处都响彻着“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1952年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进行院系调整。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9月15日,河南大学院系调整完毕,医学院脱离河南大学管理独立建院,更名为河南医学院,成立医疗系。归中央卫生部和中南卫生部双重领导,委托河南省卫生厅代管,卢长山出任河南医学院首任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8月14日,经河南省委组织部批准,河南医学院成立党分组。卢长山任党分组书记,王明波、杜葆林、颜静琪、宋健、陈恺、张道彰(1940年8月参加革命,图书馆秘书)任委员。</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稽文甫、张柏园、卢长山签发的毕业证(1952.02.28)</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程耀吾签发的毕业证(1952.02.28)</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2月28日,是河南大学与河大医学院分家,医学院独立建院的分水岭。之前的毕业证只盖河南大学一枚印章,签发人依次排序是河大校长稽文甫、副校长张柏园、医学院院长卢长山。同一天盖河南医学院和国家教育部两枚印章的毕业证,签发人改为医学院院长卢长山、副院长程耀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苏两国友好时期,全国掀起了全民学俄语的高潮,中学外语科目俄语为第一外语。河医在1953年、1954年、1958年利用寒、暑假,为全校师生先后举办了四期俄语速成班。卢长山也在这个阶段学习了俄语,他家至今还保留着一抽屉他当年写的俄语单词卡片,梦想着有一天能去苏联留学。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卢长山的留苏梦彻底破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卢长山他在上过国立大学或洋学堂,喝过洋墨水的文化人眼里,就是个“山沟里来的土包子,文化低办不成大学”。一些人提出教授治校,他们忽略了共产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年代,高小毕业就属于文化人。八路军卫校高级班(研究生)毕业的卢长山,则认为自己是高学历,自己对管理学校有一定经验。对识字班文化水平工农干部出身的上下级领导干部,他也认为是“土包子”。造成了对上下级领导的关系不够尊敬和融洽,以致“使学校的领导核心长期不能形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恰巧这时,一场声势浩大的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运动(简称肃反运动)席卷而来。“肃反”的目的是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线,纯洁干部队伍,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也出现错定性和错处理。有些问题政策界限不清,致使发生斗争面过宽、处理过重等偏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肃反”运动如火如荼时,1956年河南省委指示停课搞“肃反”时,因当时中央卫生部曾有指示,高校不经中央批准不能任意停课搞“肃反”。卢长山强调“运动影响教学,须经中央卫生部批准才行”。但当省委坚持要停课“肃反”时,卢长山还是执行了省委的指示。他的这种对抗省委的态度和言行,被曲解为“反对党对学校的领导”。他强调执行校长负责制,被认定是“脱离党的领导,强调特殊,向党闹独立”。</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50年代)</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丰富,正是大展拳脚,施展才华与抱负干事业的好时候。可惜卢长山他倔强的脾气,固执的性格,不妥协的信条,势薄力单,孤立无援的他回天乏术,终究没能抵抗住来自省里、院部、基础部和附设医院几股势力,人多势众墙倒众人推,招来革职之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0月25日,是卢长山卸任院长前最后一次参加医学院毕业典礼。河医21期毕业典礼即将成为他的谢幕告别,此后不久他将挥手告别为之奋斗的河医,祝同学们在今后彼此不再相见的岁月里,做一名医德双馨的好医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秋季,卢长山在一次在中南局卫生部会议上,遇到了同是四野的战友,广西医学院院长韦必克(1915~1986,广西扶绥县人)。韦必克说广医没有耳鼻喉科,提出请卢长山帮忙聘请一名耳鼻喉科教授。卢回想到1950年2月河大医学院聘请董民声(1915.12.31~1999.12.05)、陈祥焘(1912.10.19~2009.08.09)两位耳鼻喉科教授来河大时,曾就留一个人还是留两个人的问题,卢没有考虑到两个人曾经是旧同事,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没有采纳省文教部和省卫生厅二选一的意见,结果都不愉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答应韦必克可以帮他联系,人家愿不愿意来要看其本人意愿。卢回汴后把情况同时说给河南医学院五官系主任董民声,河医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祥焘两位教授。陈祥焘和河医附属医院眼科医师胡家峥(1926.10.22~2001.02.06)夫妻俩,表示愿意去广西医学院工作,并于1956年冬携妻儿老小调广西南宁。陈祥焘教授调广医附院后,先后任耳鼻喉科主任、副院长等职。</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学报》创刊号(1957.0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长山为学报创刊号写的“发刊词”(1957.03)</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初,河医创办了学术性刊物《河南医学院学报》,成立了以卢长山为主任的学报编辑委员会。3月《河南医学院学报》创刊号出版,卢长山为创刊号写了《发刊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2月,卢长山被免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兼河南医学院院长,中共河南医学院党分组书记职务。免职后卢长山被调离医学院,回到省卫生厅工作。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接手从由苏返汴的旧河大医学院烂摊子,一手创办起的河南医学院。离开了他为之奋斗河南医学教育事业,离开了他热爱的开封明伦街85号这片土地。</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巨川全家福(1960.08)</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原在开封河大校园里,有单位分配的一大一小两间住房。大毛(49年出生)上小学,四毛(54年出生)是残废儿童需要保姆照顾,她们三人住小屋。1956年前干部实行供给制,吃饭在食堂。二毛(51年出生)、三毛(52年出生)都在省委幼儿园免费上全托,几个月从幼儿园接回家一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2月,巨川在医学院脱产上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河医妇产科医院弃干从医,当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实行24小时负责制 ,全天不能离开医院。妇产科医院位于相国寺附近,医学院在铁塔附近,一个城南一个城北距离比较远,当时不通公交车,巨川利用每个星期三下午到医学院参加政治学习的机会回家一次,这个家庭是聚少离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工作被调离后,上缴了房屋搬出了医学院校园。拖儿带女搬家到了妻子巨川工作单位附近,居住在河医妇产科医院租赁的寺后街三民胡同。</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封寺后街三民胡同</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封三民胡同是一条很窄的胡同,宽度约2米。胡同南北向,南起寺后街,北至徐府街,长300余米,胡同里脚蹬的三轮车能勉强通过。卢长山一家7口人从此就蜗居在这条胡同的一个二进院的四合院里。前院住的是妇产科田淑婷(1923~2019.01.05)护士一家,后院住的有妇产科马琪(1933.12~)医师和卢长山家,卢家人口多住了三间正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省委安排卢长山去中共河南省委文教部办公室任副主任,卢因在“三反”和“肃反”运动时,与文教部某负责人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故不愿去文教部工作。“肃反”运动尚未结束,“反右”运动又接踵而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5月11日,河医“反右”整风运动拉开序幕。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标志着全国反右派斗争正式开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7月,省委安排卢长山去湖南医学院进修寄生虫专业一年。此时淡出政界的卢长山,在湖南进修期间人生地不熟他侥幸免祸。1958年7月,卢长山湖南进修结业返回开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河医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从时间逻辑上推理,应与卢长山无关,因为此时他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进修,没有机会参加河医“反右”运动。再者,他已经调离河医,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span></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麦平均亩产2105斤(1958.06.8日)</div>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6月8日,“大跃进”运动全国放出第一颗亩产卫星。《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6月12日,又报道该县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7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亩产7320斤。并刊登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次省委会议上,卢长山说:“我是农民出身,河南亩产小麦5000斤?亩产小麦500斤地上就要铺这么厚一层麦粒,不可能。”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弄虚作假,虚报产量浮夸风的言论,在“大跃进”中再次遭到错误批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7月13日,河南医学院开始陆续迁郑。迁郑后卢长山家搬到了河医家属院“老八排房”。准确地说这不是卢长山分的房子,而是河医分配给本院职工巨川的房子,住房证上户主是巨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八排房”是灰砖红瓦的平房,户型是一户一间半。卢长山家是在老八排东第一排第一个门(一间半)和第二个门(一间半),共计两套,两大两小间,对面是一排简易的厨房。“八排房”共有两个公共水龙头,一个在东二排的东边,一个在东二排的西边,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盛水的大水缸。</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川和他的孩子(郑州)</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医迁郑不久,子弟小学没有开设五年级,高年级的孩子或者在刘楼小学,或者在建新街小学上学。早晨大毛去刘楼小学上学前,先把残废的妹妹四毛背到“老八排房”西第三排妇产科医师王重梅家,托在家休产假的王重梅阿姨照看四毛。放学后大毛再把四毛背回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又纷至沓来。“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卢长山祸不单行首当其中再遭劫难。他在“大跃进”中的言论,被指责为反对“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10月14日经省委批准,给予留党察看两年,由行政10级降为13级处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犯错误牵连到了妻子巨川,巨川部队转业时是副营级干部。1956年工资定级为行政18级干部,工资88元。株连式处罚巨川工资降两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其妻子巨川后来回忆说:“原来处分是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一级。我让他别人说啥你不要反驳,可他牛脾气上来死犟,不甘受辱,极力争辩,拒不签字。后来变成留党察看两年,行政工资降三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父辈划成“右倾”,子女跟着受牵连。1959年的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三毛,放学回家哭得很委屈,问他怎么啦?他说张力校长说我是“右派分子”的孩子,不能当三好学生。1964年三毛在河医子弟小学上六年级时,也当上了少先队大队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受处分后的卢长山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拿着烫手弃之可惜,安排工作很棘手。恰逢这年,河南省卫生厅抽调各医院的医务人员,筹建河南省医疗大队,就派卢长山任队长,1959年下放到伏牛山区卢氏县开展大骨节病的防治,1962年才撤回。下乡医疗队一去就是三年,家里挑水、接送四毛等力气活,他都无暇顾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左右,河医家属院的3~12号家属楼相继竣工交付使用,卢长山家的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那些她们爸爸和妈妈曾经的部下,一个个都住上了楼房,不明白为啥她家没分上楼住。楼房有自来水龙头,不用往水缸里挑水。楼房有厕所,方便残废妹妹。她们幼小的年纪那会知道分房是按级别的,她们的爸爸早已经不是医学院的院长,她们的妈妈也早已不是妇产科医院的副院长。</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疗大队长和少先队大队长(1961.10)</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10月,时任河南省医疗大队大队长卢长山,少先队三道杠的大队长大毛,及其少先队员二毛、三毛留下了这张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1月11日,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大会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要求全党总结教训,纠正错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贯彻“七千人大会”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管文教的副部长党若平(1913.12.28~1988.02,河南省唐河县人),指示卢长山所犯错误时的原工作单位,河南医学院党委对卢长山处分重新审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2月,河医成立甄别复议办公室,对1958年以来历次运动中遗留问题甄别复议。最无望的时候,卢长山坚信“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6月20日,经河南医学院党委《关于卢长山所犯错误的复议结论》,结论如下:</span></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省委指示停课搞“肃反”时,卢长山提出请示中央没有错误。</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省委不够尊重,但尚不能认为是污蔑省委。</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省委的态度上有一定缺点和错误,但不构成反对党对学校的领导。</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给中央卫生部部长助理齐仲桓,河南省委文教部张柏园部长、党若平副部长信中表达对省委的不满情绪,不能认为是攻击省委。</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之,错误把思想和工作作风问题,当作反党问题去批判处理,因此原结论应予纠正,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撤销对卢长山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恢复原行政十级工资待遇204元。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降级处分这两年八个月扣发的工资不再补发。</span></li></u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9月,卢长山被派到河南省委党校学习一年。学党的理论、学方针政策,提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9月,在河南省委党校学习一年结业后,省委有计划地培养高级领导干部,又派他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在中央党校宿舍是单人间,伙食也不错,还给每个干部都做了体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是卢长山一生最荣耀、最幸福的一段日子。这年9月在中央党校毕业时,他和同学们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并留影。合影照片他一直悬挂在堂屋中央,可惜文革中抄家时被造反派抄走后丢失。</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庆15周年观礼台代表证(1964.10.01)</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卢长山被邀请在观礼台上观礼。每个代表胸前都佩戴着红绸条的代表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能受邀参加国庆观礼,这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能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就是河南省委对他最好的评价,是党组织对他信任和充分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10月,卢长山参加完国庆观礼后,从中央党校结业返回郑州。落实干部政策卢长山得到重新启用,12月接到中组部通知异地任职。因孩子临近期末考试,他就一个人坐火车先去了南宁,出任广西医学院副院长。</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一楼前妇产科欢送巨川大夫留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5.01.23)</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魏丽远、屈新月、户玉枝、王静英、魏文兰、李秀玉、李丽霞、耿正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排左起:李子森、唐秀珍、左闺贞、××、巨川、盛智仁、胡萍、吴义勋、马树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排左起:××、陆敏信、高桂贞、××、黄翼予、××、魏月娥、任品金、张兰声、许心杰、崔孟连、贾可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徐凤英、郑晓云、范魁生、周淑英、唐会文、王凤枝、章思驹、郑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1月,孩子们都放寒假了。巨川办理完她的人事和党组织关系调动证明,孩子的转学证明,户籍和粮食关系转移证明等手续,告别了河医妇产科同仁,29日带着孩子踏上南下的火车。31日凌晨一点左右,火车到达到南宁车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半夜三更到南宁后举目无亲的一家老小,被接到广西医学院陈祥焘教授(原河医耳鼻喉科主任)家里,陈祥焘、胡家峥夫妇给煮了一大锅面条,饥肠辘辘的四个孩子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是她们在南宁吃的第一顿饭,也是最香的一顿饭。</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西医学院(1964)</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巨川到广西医学院报到后,没有让她再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被安排在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1965年8月卢长山被派往广西桂平县农村“四清”工作队(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去就是一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8月5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点燃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下,造反狂潮迅速扩展到各个领域,许多领导干部受到批斗,国家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广西南宁全家福(1965)</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西医学院代院长王远明,是1963年3月从北京首都钢铁公司调来的北方干部。“文革”初期就遭受迫害,他不堪受辱,1966年9月服毒自杀,此时的卢长山还在农村搞“四清”。同年9月“四清”工作队解散,卢长山返回本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二月逆流”之后,造反派开始全面夺权,向“走资派”和“牛鬼蛇神”展开猛烈攻击。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是在劫难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卢长山被诬陷为“走资派”、“阴谋家”、“野心家”,等莫须有罪名,遭受关押、审查、抄家、批斗、陪斗,被殴打致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后,卢长山又被诬陷为广西医学院“五•一六”分子总后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林批孔运动几个问题的通知》,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再度泛滥,造反派肆意对单位领导干部揭批发难,使刚刚趋向稳定的政治形势又遭到破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8月28日,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区党委错误决定给予卢长山留党察看一年、行政工资由10级降为11级的处分,然后按一般干部分配工作。下放到百色医学专科学校(后改为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图书馆当馆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代中期,百色医专还是一所简陋的“草棚中专”。十级高干沦为图书馆馆长,彼时人生落差不可谓不大。他不惧人生落差,笑对错位。广西的路坎坷不平,他没在逆境中消沉,坎坷中毅然坚强。</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1916.08.24~1981.11.26</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0月,秋日里传来一声春雷,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八亿神州东风劲吹,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人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载歌载舞,举国欢庆。卢长山听到这阵阵激昂口号声,心潮骤涌,笼罩在他头上的乌云终于被吹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妻子巨川在广西医学院工作,家也在广西医学院,卢长山渴望恢复工作后还回到原工作单位广西医学院。他幻想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却事与愿违,未能遂心如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卢的好友,广西中医学院王野舟院长开导他,无论在哪里跌倒,不妨试试换个地方爬起来。王野舟在1961年 1月21日任广西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前,也曾在广西医学院任过党委副书记。最后他接受了王野舟的建议,去了广西中医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0月13日,在百色医学专科学校的卢长山,接到广西区委任命通知,任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党委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2月3日,广西区党委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对卢长山的处分进行了复查,撤销了1975年8月28日对卢长山的处分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卢长山自己认为这个“审查结论”是留有尾巴的,平反是不彻底的。在“审查结论”中还留有“文革”中不能成立的事实,要求重新复查和纠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还要求根据1979年7月13日中央《关于对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平反、改正问题的通知》精神,对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因他反映实际情况或在党内提出不同意见而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予以平反。应按党的政策对“反右倾”中的档案材料,一律销毁。对因他而受牵连家属、子女等人,也一律平反。</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卢长山平反决定(1985.08.31)</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7月4日,广西区党委对卢长山的问题重新审查,重新作出了《关于为卢长山同志平反的决定》桂委会[1985]83号):“为卢长山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撤销区党委1975年8月28日所作的《审查结论》,1979年12月3日的《复查结论》。推到强加给卢长山同志的一切罪名和诬蔑不实之词。受株连的家属子女、亲朋和有关同志,也一律平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生前一直在为自己平反的事情奔走,很可惜他并没有等到彻底平反昭雪的这一天。“由于卢长山同志遭受关押、审查、批斗,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加重,于1981年11月26日含冤逝世。”(摘自1985年8月31日,中共广西区委《关于卢长山同志平反的决定》),他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长山追悼会上,卢长山原在河南工作时搭班子共事的老搭档,原河南省卫生厅厅长、河南医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王太钧;原河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杜葆林;原河南医学院附设妇产科医院院长、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陈恺送了花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中卢长山身陷囹圄,被批斗、关押、审查蒙冤长达十年,子女们受牵连也被打成“黑帮”子女,插队下放农村。尽管遭受迫害,子女们对党的信仰矢志不渝。一次次写入党申请书,均因外调政审不合格不能发展入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途艰难,但是他们决不放弃,始终怀揣崇高的信仰,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践行对党的热爱。四个子女除残废的四毛外,都上了大学,都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巨川1926.09.18~2023.04.0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9月,广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师巨川离休。卫生技术9级,享受厅局级待遇,后调整为副省级医疗待遇。</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9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9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7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span></li></ul>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忆过往,卢长山一生廉洁奉公,唯一的公权私用,就是1951年1月他从河北老家带出来退伍在原籍的堂弟卢德山(1920.11.11~2007.01.27)。卢德山来河大医学院工作后,从不依仗堂哥院长的权势去谋取利益,而是踏实地做一名普通职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6月,河医准备由开封迁往郑州。当时考虑到郑州院区基建尚未完工,职工住房尤其紧张,因此规定双职工允许带子女迁郑,单职工家属和子女返回原籍或留汴。卢德山动员妻子带上五个孩子,户口迁回河北农村老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德山先后任河医教材科办事员、动物园负责人。1969年备战下放临汝县,1972年到中牟县筹建河医“五七”农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缺粮少食,卢德山在农村老家的孩子饥饿难忍,长女和次女卢伟(郑大一附院财务处)来投奔父亲,并落户郑州。1968年,卢伟中学毕业知青下乡到信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德山1969年下放临汝县时,医学院的住房就交公了。1970年卢伟招工回城,河医偌大的家属院竟无处栖身,她只能住在附属医院办公楼(现护理学院)二楼集体宿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河医“五七”农场撤销后卢德山返回郑州,因河医住房紧缺,卢德山一家无奈只能屈宿在康复医院(郑大三附院)三食堂饭厅将就着住了半年。</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访卢长山长女卢力群(2024.04.23)</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4月23日,当我采访卢长山长女卢力群(大毛,1949.03.21~)时,她对70年前开封和郑州时期的河南医学院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烙在心底里的印记,现在回想起来她依然热泪盈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毛张口就能说出邹荫方、朱绮霞、李子森、王重梅、周淑英等一串名字,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风雨沧桑,时光冲刷一切,却冲刷不掉卢长山后代的记忆和怀念。虽然河医她熟悉的这些叔叔阿姨都都已去了天堂,但感觉她们从未走远。点一盏思念的灯,祭奠卢长山在落难中每一位曾经帮助过他家的恩人。</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