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经济繁荣之城 文化底蕴之都

袁老师(兰竹)

<p class="ql-block">  心存向往,背上行囊,迈开脚步,登上地铁,前往徐州东站,朝着上海出发!(4月5日)</p> <p class="ql-block">​ 落地上海,街景一瞥</p><p class="ql-block">​ 曾多次来过上海,却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意犹未尽,这座美丽的世界大都市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不一下火车,信步走在大街上,变化如此之大,一步一景,令人目不遐接,驻足不前。</p> <p class="ql-block">  一. 开天辟地大事变:党的一大会址</p><p class="ql-block"> ​1919年7月23日一8月2日,来自全国的13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了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为党的领导核心。自此,中国革命就面貌焕然一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大会址,十二名代表围桌而坐。陈独秀、李大钊因故未能参加会议,毛泽东任会议记录人。</p> <p class="ql-block">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共13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p> <p class="ql-block">  二. 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一大会址相毗邻,位于上海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始建于1950年,完善于2021年。</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共分为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综合采用多种展示手段,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p> <p class="ql-block">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p> <p class="ql-block">  戍戎变法三君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苦寻光明之路,但都失败了,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p> <p class="ql-block">  党的一大的历史意义:开天辟地大事变。</p> <p class="ql-block">  一大选出的中央局领导人:陈独秀、张国涛、李达</p> <p class="ql-block">  三.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是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四.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p><p class="ql-block"> 她座落在上海南京西路新世界城F10楼,于2006年开馆,传承了二百年蜡像精髓,展示了三千多个惟妙惟肖的名人蜡像,使游人有机会与名人互动,感受他们的魅力风采。</p><p class="ql-block">​ 杜莎夫人生于法国(1761一1850),1771年她为伏乐泰创作了第一尊蜡像。后来陆续在全世界建立了6座蜡像馆。</p> <p class="ql-block">  五. “一条多伦路 百年上海滩”</p><p class="ql-block">​ 多伦路位于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这条长550米的小街曲折幽静,街边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它是二十世纪初文化重地,也是鲁迅、郭沫若、瞿秋白、丁玲等文化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三十年代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印迹和文化缩影都在这里完美体现。(4月6日)</p> <p class="ql-block">  当年多伦路两边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与民国文化名人丁伶女士对话</p> <p class="ql-block">  六.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成立大会,(也是中国艺术大学所在地),旗帜人物是鲁迅,1936年解散。</p><p class="ql-block">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国民党爭夺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和思想。</p> <p class="ql-block">  左联成立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  大会选出的左联首届常委</p> <p class="ql-block">  左联五烈士: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杀手害于上海龙华。1933年鲁迅作文纪念《为了忘却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五烈士是革命文学的代表,他们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抱负,他们的文章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左联成员们大量的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  留下宝贵的记忆,留下至臻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七. 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27年,鲁迅来到上海定居,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p><p class="ql-block"> 上海鲁迅纪念馆位于虹口公园(鲁迅公园)。与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周总理题写馆名。</p><p class="ql-block"> 馆内以: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种者,精神界战士、华厦民族魂五个方面介绍鲁迅生平、业绩及伟大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3日鲁迅来到上海定居。儿子海婴也在上海出生。</p> <p class="ql-block">  鲁迅生前穿过的毛背心。</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前所著作品</p> <p class="ql-block">  八. 鲁迅墓</p><p class="ql-block">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十万多各界人士参加公祭活动,棺椁上盖“民族魂”条幅。</p><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万国公墓迁藏于今虹口公园(鲁迅公园)。毛主席题写碑文。</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问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九. 鲁迅最后的故居:大陆新村9号,鲁迅一家在此居住三年,并于1936年在此逝世。</p><p class="ql-block"> 文化巨匠茅盾就住在隔壁6号。</p> <p class="ql-block">  十. 李白烈士故居</p><p class="ql-block"> 李白烈士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他是湖南人,参加过秋收起义,长期从事上海党的秘密电讯工作,先后三次被捕,宁死不屈,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p> <p class="ql-block">  李白烈士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渡内107弄15号。这里是李白烈士生前在上海进行革命斗争的工作和居住场所之一,共有三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李白烈士被授予“为新中国建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李白与纺织女工裘兰芬假扮天妻,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后成为正式夫妻。</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裘兰芬和儿子李恒胜。</p> <p class="ql-block">  李白烈士故居原设置。</p> <p class="ql-block">  十一. 南京路步行街</p><p class="ql-block"> 步行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境内,西起西藏中路,东至中山东一路。 外滩长1528米,宽18一28米,起源于1848年,拓展完工于1999年。</p><p class="ql-block"> 步行街两侧商店林立,现代化建筑夹杂着欧式老楼,白天看建筑,晚上看灯光,给人以纸醉金迷之感,复古又浪漫。</p> <p class="ql-block">上海地标性建筑和平饭店,建于清咸丰1854年,由英国人创办,起名于“帝国饭店”,1956年更名于“和平饭店”。</p> <p class="ql-block">  十二.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外滩的建筑风格是古典的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是上海的金融街,素有东方华尓街之称。</p> <p class="ql-block">十三. 苏州河畔的景色(4月7日)</p><p class="ql-block"> 乍浦路桥位于苏州河上,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873年由美国人始建,1927年由木桥改成现在的桥梁结构。</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上外白渡桥</p><p class="ql-block">此桥是连接黄浦区与上河区的过河通道,1856年由英国人建造一座木桥,1907年重修成现在的钢结构大桥,全长106.7米,宽11.2米,是上海现代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畔的1925书局</p><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在此建成开业,陈云是当时的店员,1925年,中共四大在此附近召开,1933年,著名作家丁玲在此附近被捕。</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建党百年前夕,此处更名为“1925书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畔的上海邮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由朱学范创建,原名上海邮政总局,是上海中国现代邮政的发祥地。清光绪(187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枚邮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繁花》拍摄地,富丽堂皇的"上海证券博物馆”。它既见证历史又继续交易营业。</p><p class="ql-block"> 1846年, 清道光26年,建浦江饭店(礼查饭店),1990年将此处改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它见证了上海和世界证券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上海之旅圆满结束了,那一连串的红色回忆是那么绵绵流长,铭记于心。那些古老而又崭新的建筑是那么历久弥新,展示新的高度和腾飞。</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上海我爱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