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华文学校

思维无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邂逅华文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三角纪行之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月30日,从美斯乐返回清迈的回国途中,我和朋友们乘坐的中巴车拐进了华亮自诚华文小学。此前朋友们接济过这所学校,现在又将其纳为止戈和平学校的校区、准备持续帮助他们,今天是来授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0多年前,国民党残军第三军放下武器,归顺泰国,在以唐窝村为中心的马康山脚下建了若干个眷属村,华亮村是其中的一个村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残军像自然界的一个新物种,要适应新环境,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从未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例如开办华亮小学。这所学校是残军头领李文辉、景寿颉亲自创办的,景为了号召孩子们来念书,将自己的乳名“自诚”嵌进了华亮小学的名称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泰国的孩子并非无书可读,泰国全国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前9年是强制性的,但残军官兵想要的是华文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亮自诚华文小学创建于1968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节点,走头无路的残军正在向泰王国提出归顺请求,做任何一件不为政府乐见的事都可能断送残军的生存希望,但是,官兵们要办一所华文学校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们要的只是泰国公民的身份,从没想过要放弃骨子里的中华文化基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泰国,办泰文学校易,办华文学校难,公立的泰文学校有政府提供的资金来源,华文学校却没有。没有钱的华亮自诚小学却要对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因为孩子们大多来自穷苦家庭,交不起学费。缺钱常常使这所学校面临窘境,可它却屹立了46年,未来也没有倒下去的迹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创办之初只有1间茅草房,现在都是砖瓦房了,只是学校还不够大,只有4间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共有7个班级、80多个学生,却只有一个校长、两个教师,真不知道学校是怎样安排教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校园里没有任何体育器材和设施,就像有一锅米饭,却没有菜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泰国学校一年有三个长假,寒假、暑假和夏假。三月底是夏假的日子,学校为了表达对我们一行的欢迎之意,特意安排9位同学返校表演节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们的脸上呈现出热带季风气候赋予的特征,黑里透红,但跟满星叠大同中学的学生相比,应该说她们的肤色更像农村的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跳了一个集体舞。面对一群“外国人”,她们不太灵动的眼神流露出紧张彷徨;动作笨拙,跳得甚至不如中国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瞅着眼前的孩子们,我有点心痛。在前辈的打拼下,他们勉强有饭吃、有书读了,但在一个只能种植少量水稻的小山村里,他们的家庭和富裕还沾不上边,如果要交学费,很多人就来不了学校。他们不可能像中国的孩子,动辄拿出几千元或上万元人民币参加一个舞蹈培训班。再说他们的时间也不够,每天下午5点上完泰文学校的课后才能来本校学习,一直学到9点,当然是饿着肚子。在课余和假期里,她们要像数十年前中国农村的孩子一样,帮家里割猪草、做家务、看护弟弟妹妹,给田间地头劳作的父母送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安排孩子们来表演,无非是为了对朋友们过去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也是希望能继续获得好心人的帮助,这让我有些不安,此前我从未给过他们任何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面会安排在教室里举行,校方将课桌摆成一圈,桌上摆着为大家准备的椰子、面包、奶茶、盒饭,盒饭里有白切鸡和白菜,在偏僻、贫穷的山区,这就是一顿丰盛的午餐。此时已经将近14点,大家应该都饿了,但又好像都没什么食欲,我也是这样。我倒是想喝那杯奶茶,但又觉得应该留给门外那些孩子,就没动。心里想着孩子们的不止是我一个人,其间一位女士说,“把面包给孩子们吃吧,”于是就有人往外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亮华自诚小学的杨校长参加了见面会。杨校长瘦瘦小小,戴副眼镜,印象中最坚韧、生存能力最强的男人就是他这个样子:目光有锐气,身体有干巴劲儿,这是历练的结果,又是经得起历练的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互动知道,教师们的薪酬很低,每人每月只有1000泰铢,合人民币200多元。我想,杨校长是有能力的,如果他去泰国清迈、曼谷等大城市干点什么,收入一定会比现在强得多,他却在这个学校待了20多年。20多年都没去干别的事,恐怕只能用热爱华文教育来解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国内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校,他讲这段话时磕磕巴巴,有点不好意思。羞于找人要东西和借东西,是中国耻文化的一部分,杨校长在这一点上很“中国”,但是,我认为他不是在乞讨,而是在邀请大家一起来建设华人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谈不上耻辱。我认为在场的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某公益机构的孙先生将“止戈和平学校自诚校区”的牌匾和一份捐款交到杨校长手上,宣布今后每年将资助学校50000泰铢,每月给每位教师发5000元工资;对杨校长介绍来的另外一位华文学校的校长,孙先生也承诺每个月发给5000泰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面会结束后,大家纷纷给学校捐款,上海来的陈律师和他的钢琴家妻子最先将款项交给校方。学校为每位捐款者颁发了一张捐助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稍稍注意就会发现,还有一些中国机构也在帮助这所学校,课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清迈总领事馆捐赠的,课本是北京华文学院编辑、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觉得,帮助他国发展、增进国与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最好的方式就是这样从精神文化层面入手、让民众直接受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期盼华亮自诚学校越办越好,期盼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长大后能搭上中泰友好的列车,奔向幸福的远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