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潘金莲的爱情观

海上生明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很多外文版本,其中一版,十分有趣地将书名译作《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也正好从侧面说明了《水浒传》通篇讲述的大都是男人,书中的女性只是配角,寥寥无几,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 是为数不多的女性,书中也是除了开篇王庆母、金翠莲、林娘子三位贤淑外,其余要莫红杏出墙、水性杨花;要莫就是打打杀杀孙二娘之流,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也大多没什么好下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作者施耐庵在为几位女性头领冠名时,也是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一(大)、二、三娘,轻描淡写村姑式命名,让不少女性读者颇有怨言 。若有区别也只是对日后的东源县君顾氏,稍作顿笔改称大嫂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施耐庵在创作时对女性如此冷漠、鄙视,诚然和作者生前所处的明朝年间,程朱理学盛行有关,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之低,命运之悲惨,也确实发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及《水浒传》中女性,要说名气之大,流传至广,影响深远,非潘金莲 莫数了。潘金莲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之一,在国内一个人即便是沒有看过《水浒传》,也一定听说过潘金莲这个名字,说其是家喻戶晓,妇孺皆知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浒传》付梓刊行几百年以来,“潘金莲”甚至还一度成为了心狠手辣、墮落女性的代名词,这般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绝无仅有,无出其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金莲 的故事集中在书中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至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结束。《水浒传》对潘金莲出场介绍是这样描述: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馀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於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後,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他倒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封建社会,使女身份基本上等同于户主人私有财产。大户看上使女金莲,实际上是潘金莲转换身份的绝好机会,但使女出身的潘金莲“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此刻的金莲冰清玉洁,不屈不从,也颇有头脑,很容易让人看罢心生怜悯,暗暗佩服;可后面“他倒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直让看客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极转直下地马上浇淋在一头雾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述此番笔触可谓是十足的自相矛盾,施老这般写法不知笔误,还是有意为之。笔者直觉觉得,“笔误”应该不可能,施老笔法虽以出奇闻名,如“写罢林冲买刀,紧接着写杨志卖刀”,但也不至于区区百字描述一角色出场,性格前后竟闻所未闻的有如此极大反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场伊始,潘金莲鲜有矛盾性格的展现,很容易让看客萌生一探缘由的好奇心理。紧跟着兄弟相认,叔嫂初见,书中对 潘金莲 有着这样一番心理描写:( 潘金莲)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倒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叔嫂初见”在潘金莲心里,少焉片刻间便泛起涟漪 ,进而一并 掀起了 惊涛骇浪,潘金莲既动了情,更动了心。施老这番着笔处理,也为接下来书中“武松杀嫂”最经典情节的推动发展,做了 铺垫 ,埋下了伏笔。我们现在再回头品味 潘 金莲身上那般“矛盾性格”,显然在字里行间行文处,不矛盾已初显端倪,浮出水面:自古嫦娥爱少年,潘金莲喜欢的是少年郎,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跨越阶级,跨越历史要求古人,何况《水浒传》毕竟是文学创作。假若武松能洞察人性,善识人心地运用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方法,处理好与家嫂金莲间相互关系,给予她时间,赋予她内心力量,伴她成长,您说武大一家的悲剧能避免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创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