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人的小木屋

闲云野鹤【刘耀】

从图瓦人的小木屋走出来,眼睛有点睁不开。是木屋里的光线太暗,出门迎来的阳光太强?还是房东女儿敬的奶酒后劲太大,迷糊了双眼?<br>  蓝天白云间一只翱翔的鹰在盘旋,众人呼朋唤友仰着脸尽情观赏。我抬着头,就是看不清楚,就像在神秘的氛围里,一切触感都有点模糊,不敢自信。<br> 在来喀纳斯的路上,小导游就把费用收取了。这个项目叫图瓦人家访。<br>  据导游介绍我国本应该有57个民族,不知为什么图瓦族没有列入,也许是人口太少的原因。现在官方的定义图瓦人属蒙古族,但是当地的老人却说他们和蒙古族没有一点渊源。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遥远的西伯利亚,可是在他们的木屋里,墙的正中央挂的却成吉思汗的画像,不知如何解释。图瓦人使用突厥语,还会哈萨克语、蒙古语,随着喀纳斯成为旅游胜地,当地许多年轻人说起汉语来也很流利。<br>  图瓦人村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信仰喇嘛教,萨满教也有较深的影响,人口约有2000多人。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中,基本与世隔绝,人们沿袭着传统的习俗轨迹生活,骑马滑雪,狩猎放牧。男的彪悍粗犷,女的能歌善舞。由于自然和医疗条件的局限,图瓦人的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div>  据导游说要是有人自愿在图瓦村里安家落户,当地政府会奖励羊、马匹和房屋。但是要签下协议承诺两年内必须给女方家添丁进口。当然,这也可能又是导游的调侃玩笑。<br></div> 来到图瓦人村落,会让人回忆起天真烂漫的童年。高大的白桦林,尖顶的小木屋,清澈的溪流,柔软的草地,不就是孩提时期随手涂抹的图画吗?可能还会有狼外婆、美丽公主、邪恶魔鬼、白马王子等等童话故事发生期间。<br> 图瓦人的房屋结构很独特,古朴原始,但很实用。直径几十公分的原木单层堆筑而成,榫卯相扣,不用铁钉。先用原木圈成一个四方体,顶层覆盖河里厚厚的苔藓,这是一种特殊材料,保证冬暖夏凉,然后用木板搭建陡峭的尖顶,以利冬季厚厚积雪的滑落。<br>  喀纳斯图瓦人的居住地一年有7个月是冰天雪地,雪的厚度2—3米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图瓦人个个是滑雪的高手。冬季来临之际,图瓦人会赶着马车或爬犁,去到170公里的布尔津县城采购漫长冬季所需的菜类、白酒和生活用品,这个工作要七八天才能完成,然后满载而归。<br><br>  在大雪封山漫长的日日夜夜里,图瓦人是怎么打发寂寞呢?这是需要很强的定力和道行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没有寂寞。<br>  据说图瓦人非常喜欢喝酒,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喝。“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嘛。<div>  图瓦人自酿的奶酒度数很低,然而后劲很大,用他们的话说叫“打腿不打头”。喝高的时候,头脑是清新的,腿就是抬不起来,走不了路。喜欢喝酒的男人骑马踏雪串门来,喝痛快后在回去的路上摔下马来,就很难再爬起来了。<br></div> 家访的木屋墙壁四周挂着兽皮,有野猪、狼、雪兔、狍子、鹰等。一只大野狼活灵活现地蹲卧在屋中央,虽然不过是个标本,也有些瘆人。游客需脱鞋进屋,地面铺着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毯,很是好看。倒是一堆形形色色的鞋,散乱地放在门口,散发出长途行走后特有的味道,有些不伦不类。<br> 年长的游客按照图瓦人的习俗被让到上座,其他人依次而坐。对着门的墙中央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外面客厅挂的是班禅的画像。也许是缺电的缘故,一盏灯泡吝啬地发着昏黄的光,给木屋凭添些许神秘的气氛和肃穆。由于贪恋拍照屋外的风光,我是最后一个进门,虽然年纪已经不轻,无奈围成半圈的茶桌后边已经坐满人,只好在门口找个板凳随意落座。没想到这个位子不仅是欣赏图瓦人演奏民族乐器的最佳位子,还是带来一场惊喜的头等舱。<br><br> 茶桌上早已摆好了奶疙瘩、饼干、糖果等小食品和热腾腾的奶茶。几个小时的颠簸,游客们早已是饥肠辘辘,我也随手捏一块儿奶疙瘩扔在嘴里,咸咸的酸酸的,味道有点腥,带着草原特有的原始味儿道。主持人进来先介绍一番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请一个汉子演奏图瓦人特有的乐器“苏尔”和“冬不拉”。<br> “苏尔”作为民间遗存,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能熟练演奏的人极少。它有独特的构造和演奏方法。看上去像是只有三个孔的箫,材料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杆。演奏的时候半含在嘴里,管腔发出声音的同时嘴里也发出声音,形成一种和弦泛音,仿佛一个乐队在演奏,令人啧啧称奇。“苏尔”演奏的曲调虽然简单,表现力却也很宽泛,时而低沉忧伤,时而婉转柔情,时而明亮欢快,时而荡气回肠,加之窗外远山近水,蓝天白云,称之天籁之音一点都不为过。<br><br> 漂亮的房东女儿穿着民族服装进来给大家敬献奶酒,依次敬天、敬地、敬成吉思汗,然后在劝酒歌声里大家慢慢饮下。茶余酒后,能歌善舞的女孩儿提出要和一位男游客对歌,大家以酒遮脸,纷纷推让,一改在旅游大巴上的高谈阔论,肆无忌惮。推来推去,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竟落在坐在门口角落我的头上。<br> 在众人的起哄声和女孩儿的热情邀请下,最重要的还是在老婆默许鼓励的眼神下,为了不破坏热闹欢快的氛围,我只好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侥幸,一首《敖包相会》还算熟悉,连蒙带唬唱了下来,女孩儿接着又是热情敬酒。还没有从唱歌兴奋情绪中解脱出来的我,在众目睽睽的注视下,无奈只好顺从。喝下三碗酒,紧张的汗都下来了。<br> 当我正准备坐下,主持人却说不能坐、不能坐,唱得好要有奖赏。<br> 我急忙问道:什么奖赏?<br> 主持人莞尔一笑,大声说道:晚上和我们的姑娘敖包去相会。<br> 众人一阵哄笑。<br>  我忙正色连声说道:去不了!去不了!<br>  主持人一愣,说:为什么?<br>  我坚定地说:图瓦人的奶酒打腿不打头,我腿走不动了,怎么去?!<br>  稍顿,一阵大笑冲出小木屋,四散而去。<br><br> 笑声飘出小木屋,把古老和现代拉近,把静谧和喧嚣揉和。<div>  出得门来,一只苍鹰在盘旋,时而俯冲,时而远飞,我没有看清楚。于是,急忙取出摄像机,意欲拉近镜头看个仔细,转来转去,一面五星红旗占满了镜头,定睛一看,是图瓦村唯一的一所小学。</div><div> 小学的房子是援建的,是村了最好的房舍,校门口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2010年于乌鲁木齐<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