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乐文化之一 思乐村村名考

思乐厚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思乐村村名来历考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思乐村村名的来历有不同版本的传说,通过翻阅学史和走访村民,对思乐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从中整理了两种可性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奇石”说:</b></p><p class="ql-block"> 在很远很远的时候,有一年夏天,阴雨连绵,山洪爆发,洪水冲着一具青石(石灰岩)石狮顺河而下,冲到当时村庄前的河段处停了下来再也没有前行,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神物,是老天赐予本乡的神物,从些村民就把这一石狮请回村里供奉起来,以祭天灵。这个故事传遍十里八乡,人们就把此村叫为“狮落”(随日月更迭,今天这具石狮安置镶嵌在村东二街王长科家大门外的墙体上。可惜,该石造像在文革中损坏,现只留半截残体。它是本村独一无二的一具古代青石造像)。这就是“狮落”村村名起始来由。现在的村名“思乐”,则是以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据文物考证:现村名“思乐”是王氏先祖王佑所取。从古典文学《诗经·鲁颂·泮水》中,“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谐音而来。“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句中泮水,泮宫之水,早指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如半月。其本意是:古代士子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圣人时,可在泮池中采摘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文为心声,先人观之村前环绕的玉带河联想到泮水,进而由“思乐”替代“狮落”。寓意本地是培养人才之所在。现存本村官房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六棱石幢石雕文物,该文物一面刻有“思乐泮水”四字,另一面刻有“万魁塔”三字。万魁塔是用来镇水患作用的,因村东塔沟口正是思乐河从西至东环绕村庄后由于地理位置,河道由南向北到些直弯向东。每到雨季洪水泛滥至此会损我良田毀我家园,故先人在此高处修万魁塔镇水。</p><p class="ql-block"> 该石幢来自本村东北土垴上,传说此地曾建有万魁塔一座,后毁于雷击,现只留塔下小沟塔沟和此文物——半截石幢。</p> <p class="ql-block">“郡城”说:</p><p class="ql-block"> 据史资记载,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设乐平郡,晋泰始时期(公元265—274年)沾(县)、上艾(平定)、寿阳、辽阳(和顺、左权)、乐平五县统属乐平郡。乐平郡郡城(野坪城)为五县的政治文化中心。至唐武德三年,郡治在本村西南野坪。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重设乐平郡,并置乐平县,治沾城(今昔阳城),郡治仍野坪。(公元628年)重设辽州,其郡治、州治均在本村西南野坪之地。直至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废乐平郡。从公元219年,设乐平郡始到公元758年废乐平郡,乐平郡存在了539年。公元219年到公元448年,共229年,其郡设在野坪。</p> <p class="ql-block">  乐平郡的废除,对野坪古城的繁华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其城池仍在,来往商客还不少。当时乡村民距乐平城较近,经商赶集极为方便。相传至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公元1400年),燕王扫北,战火四起,一夜间野坪古城化为灰烬,建城近千年的古城夷为平地,往日的繁华闹市荡然无存。后属治变革,沾城就成为唯一的经济活动中心,今距城虽不远。但由于城池位置与吾村之间有水相隔。来往贸易、赶集过庙,都因受其所困。该河原为沾水,处城西故称西河,每逢夏季河水暴涨,路断桥毁,带来众多不便,影响生计,乡民时常思念往日野坪旧城池的繁华,故将此庄名由“狮落”更为“思乐”。寓“思念乐平故城”之意。故推断建村约在公元758年之前,距今约1260—1600年。</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人口逐步增多,又分成上、中、下三个思乐村。</p> <p class="ql-block">  总之,不论从那种说法,“狮落”这个原名的来源是一致的,后面更名的“思乐”其意均是美好的。我们应以拥有“思乐”这个名字为骄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思乐村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石随洪百里游,奔行止此乃庄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取名狮落随天意,泮水为邻思乐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