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依然五点起。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习惯,身体仿佛跟光阴有了某种协定,从不因任何节假日而慢怠了这一天之晨。</p><p class="ql-block">起来不换衣不梳洗,第一件事就坐到琴前,让手脑在音符的跳跃中开启齿轮的转动,而后带动整个身心来完成一夜沉睡后的复苏。</p> <p class="ql-block">生命作为有机体,必须有新陈代谢,有人选择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更新,而我选择了每天。在每天的清晨,用一小段时间或弹琴或练字或写作或做些手工来进行心智的新陈代谢;再用一小段时间跑步运动进行身体的新陈代谢。</p><p class="ql-block">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半熟,七分熟,八分熟,九分熟……但不会选择烂熟。因为只有不确定性才能开启运动激发活力;唯有新的感觉与体验,才能带给人真实的存在感。</p> <p class="ql-block">以前弹琴纯粹是对音乐的喜爱。年龄渐长后,纯粹的东西已越来越少。不知何时起,我把这不染尘俗的清音列入了助力健康的活动。在一个个独立的音符连串成曲的过程中,感受手脑的日渐灵动与心境的日渐宁谧。</p><p class="ql-block">若这些定义为对衰老的恐惧也不为过,但更多的是对时间的珍惜,希望在易逝的时间里能拥有更多。有朋友笑我贪,我笑着接受,我陶醉于“学”向“成”转变后的体验感与成就感,其他种种早已不放心上。</p> <p class="ql-block">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想说:我“做”故我在。思考属于理论世界,是以空想为前提的虚知。而“做”属于现实生活,是用实践累积的真知。</p> <p class="ql-block">这个清晨我没有时间进行身体的新陈代谢,因为琴音在温柔的晨光中响起的时候,内心的从容宁静让我无须动脑就将音乐流泄而出,并细细感受到乐曲深处的情感。我知道,我已练至十分熟。那就沉浸享受音乐的美好,一遍又一遍,无需他顾。</p> <p class="ql-block">每次练至十分熟,我都以视频记录。于是,选背景,换衣,化妆,带上长耳环,为这即将画上记号的乐曲以仪式感表示尊重。是的,视频录完后将不再弹奏同一曲,然后再去寻觅喜欢的新曲,寻觅新的陌生感带来的新鲜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穿越新的未知,把向往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确定。在不停轮回转化中,感受自己的活力与成长,感受自己由“笨拙”一天天走向“聪明”的欣喜,感受来自内心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人到了一定年龄,见识过的东西越来越多,感受到的新意越来越少。连圣经上都明晃晃写着:There is nothing new undre the sun . 可我觉得并不,我一直在寻觅新意的路上,并逸兴正浓,也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以前学琴练字,总想着更好再更好,半夜起来练也是常有的事。急于求成的背后其实是匮乏。有对未知的恐惧,有对能力的怀疑,有对外界的期待,说到底都是虚荣与执念的操控。随之而来的是心境的躁动,自然欲速则不达。后来感悟到过程的珍贵,当下的美好,于是就不以“好”为目的,而是心平气静的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反而完成了许多以前觉得难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向外求终归在喧闹中失望,向内求却在孤独中圆满。当然是我自认的圆满,这已足够。</p> <p class="ql-block">都说成长是在世俗的打磨中变得更清醒更理智更圆滑。我想,成长是一直保持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偶尔得到这种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瓦尔登湖》摘录: 我觉得自己还有好几种生命可以过,所以不必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一种活法。我们很容易就糊里糊涂地习惯了一种生活,并踏出一条轨迹来。大地的表面是柔软的,人脚会留下足迹;同样,心灵走过的路也会留下印记,踩出一条小路来。想想俗世的大路是如何被踩得尘土飞扬,传统和习俗又形成了多么深的车辙啊!我不愿坐在船舱里游船,而愿选择站在世界的桅杆前和甲板上,因为在这里我更能看清群山之间的月光。现在我不打算再下到船舱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