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行第十八天,昨天下午从干户苗寨驱车100多公里,到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的镇远古城。</p><p class="ql-block">这是昨晚拍摄的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背靠石屏山的天后宫。</p><p class="ql-block">建立于清代, 祭祀海神妈祖和福建商人的聚会之所。</p> <p class="ql-block">镇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五千年前,“五溪蛮”和“百越人”两支苗族先民从中原徙居至此,与本土民族逐步融为一体。先秦时期,镇远属夜郎故地,楚将庄豪循沅江伐夜郎,夜郎及苗族部落战败归附,从此,镇远逐渐被纳入了历代王朝的行政管理。宋朝绍定元年(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以“S”形穿城而过的舞阳河,把被北屏山和雷公山环抱的镇远古城分为二部分,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住宿的地方就有一段古城墙,叫做“卫城垣”。</p> <p class="ql-block">“卫城垣”建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有战神庙、城墙、锋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淋,曾多次抵御过兵患水患,使镇远卫城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镇远县政府在前几年投资300多万元拆迁安置214户占据卫城垣的居民和单位,重新修葺一番。如今这处历史遗迹再次得以阳刚之气伫立于舞阳河畔,向人们展现昔日雄姿。</p> <p class="ql-block">站在连接两岸的新大桥上眺望,或者沿着舞阳河岸碎石铺就的甬路漫步:碧绿的河水、远处岸边的宝塔、小桥、停靠在岸边的游船、通向河道的码头……“镇远”这一充满豪气的古城,又有了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优雅。</p> <p class="ql-block">舞阳河北岸是旧府城,沿河的马路一侧有好几条由民宅夹成的长长的小巷,层层石阶,通向山坡上的民房、街道。</p> <p class="ql-block">从离得最近“冲子口巷”进去,爬坡上坎、拐弯抹角。从外边看就是一个巷口,而这里其实是巷中有巷、巷巷连通,就像是一个迷阵。</p><p class="ql-block">这些青石板的巷道如同穿针引线般将巷道两侧的古老民居和小商铺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巷道的下面有着设计精妙的排水系统。路面上这个有着铜钱般图案的小圆孔,就是将下雨时路面的积水泄漏到地下排水管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绝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这就是人们说的镇远古民居的“邪门歪道”。</p><p class="ql-block">听当地人讲,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即“财不露白”。</p> <p class="ql-block">小巷有北京胡同的幽雅清静,却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小巷的清秀静怡,却无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老巷子的风格,却无山城的喧嚣热闹。</p> <p class="ql-block">镇远的先民在搬到山上的时候,创造性地建造了保有吊脚楼、回廊特征的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是,富人的深宅大院,均为四合院结构,既有江南小庭院的风格,又有依山而筑的特点。它们围在高大的风火墙中,既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鸟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成了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如果是特别富裕的家庭,门楼悬着烫金的门匾,如傅家大院的“封唐召泽”、杨茂兴大院的“清白家声”等,无不折射出富家的自豪与雄心。</p> <p class="ql-block">傅家大院,一座百年私人宅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两百多年前,傅家由弃官经商起步,傅姓货郎夹在匆匆人流中,从江西肩挑-副货郎担来到镇远定居下来,往来贩卖货物于洪江与镇远之间,经商养家。傅家民居是座很典型的四合院,里面保存了许多古家具,古建筑,屋里一凳一桌皆有来历,古物到收上都是,洗脸盆架、供、桌、床、瓷器、一转一瓦等等,都是付姓人家世世代代传承保护下来的,随便拿起一件都是付家的传家宝。付家大院也成为镇远古巷子古名居具代表性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极具商家眼光的傅家老祖看到了桐油带来的商机,转行做起了桐油生意。多年艰辛创业,大码头边就有了了享誉镇远的“裕盛老行”。</p> <p class="ql-block">何氏民宅(只拍了个侧面)</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元时期,明清有改重建。早期为镇远土司何氏后裔私宅,沧海桑田。几经变故,现作为一个景点,对外开放游览。</p> <p class="ql-block">杨茂兴大院。这就是那个“清白家声”杨茂兴,在他家大院的门楣上书写了“瑞洁衔环”四个字。这是一个成语。在古代文化中,玉器(瑞)和环(洁)都是珍贵的物品,象征着尊贵和纯洁。而“衔环”则是一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儿童救了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以报恩的故事。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瑞洁衔环”的成语,用来比喻受人恩惠后定当厚报,生死不渝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纯洁、高尚品德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巷中有井。小巷中古井遍布全程、而且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较有名的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p><p class="ql-block">猪槽井。猪槽井位于猪槽井巷。猪槽井巷井身包括底部,是一条狭长形天然石槽,酷似猪槽,井头处水深估计接近1.8米左右,水色清亮,井中还有好几条可爱的小鱼游来游去。</p> <p class="ql-block">猪槽井有一圈围墙。墙面斑驳,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据说此井始建于明代。猪槽井是镇远古镇石屏山中段居民主要用水地方。</p> <p class="ql-block">四方井位于四方井巷。建于宋元时期(另一说法建于明代),因井口呈四方形而得名。水源来自石屏山深处的岩泉水,为天然活态清冽洁净山泉水。是巷内居民生活的主要用水。井旁边的介绍文中写到:历代有井中养鱼传统,名“投鱼看信”,即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井壁一侧被绳索勒的有些凹陷,可见其年代的久远。</p> <p class="ql-block">踏着台阶随意漫步,曲径通幽,小巷一边有着很多售酒的百年老店、自酿酒馆,这儿的酒味一定会有镇远糯米的香、四方井水的甜,醇厚浓郁、饮后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p><p class="ql-block">从四方井巷出口又回到了舞阳河边。镇远古城除了青山绿水、古巷民居,在山水之间还有不少重要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晚清朝廷为平叛战死的镇远县令邹泗钟所建的纪念祠堂,现在是镇远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滇楚锁钥”牌坊。镇远古城地处大西南丝路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素有湘黔咽喉之称,凡是从云南、四川过来的马帮货物,必须在这里报关后,才能上船运往湖南、江浙、沿海等地。</p> <p class="ql-block">在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还有一个古建群,叫做 “青龙洞”。</p><p class="ql-block">其中:</p><p class="ql-block">横跨舞阳河的这座七孔拱桥叫做祝圣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大帝祝寿,改为“祝圣桥”。它不仅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都是比较长的一座桥。 这座桥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阳河爆发山洪,该桥数次被冲毁。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按照这个说法,这座桥修了250多年。</p><p class="ql-block">桥中央有一个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被称为"状元楼"、"魁星阁"。据说此楼建成十年后,贵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两个状元。</p> <p class="ql-block">河对岸的这组建筑叫做“紫阳洞”,又称"紫阳书院"。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号紫阳先生)于明嘉靖年间而建,以此传播儒学。紫阳洞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它们完全没有地基,而是依靠在山石上、以支木架梁作为基础而建造。</p> <p class="ql-block">在紫阳洞下方,有一座“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是一个商业性的会馆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公元1735年)。包括牌楼、石库大门、前院戏楼等。自元明以来,镇远成为黔东南水陆要冲之地,舟车繁忙,南来北往的商贾把这儿当做货物集散之地,纷纷在此建立同乡会馆。江西商帮为在此立地生根,作长远打算,便选择舞阳河岸的水云码头这块风水宝地集资营建了万寿宫。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侵蚀,现在万寿宫已风光不再。</p> <p class="ql-block">一座城市,有历史就有底蕴。</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7日,镇远古镇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