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春,我第一次瞻仰了位于云南师大121校区的西南联大旧址。并且知道了西南联大在昆的八年中曾设过的两个分校,一是蒙自分校,1938年因联大刚到昆明校舍无着落,因此文、法两个学院设在蒙自,一个学期后迁回昆明;二是叙永分校,1940年夏,日军占领越南,为防万一,学校在叙永设立分校,当年考入联大的所有新生及先修班学生全部到叙永上课,次年秋战局稳定,学生迁回昆明,分校随即撤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秋,我走进蒙自,在南湖边流连半日,通过蒙自海关、哥胪士洋行、周家宅院、碧色寨火车站等一批旧址和古老建筑追寻当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记忆,第一次领略了“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年后的端午,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叙永分校旧址——在完成了连续两天绵绵阴雨的助学家访之后,初夏的叙永竟然晴空万里,蓝天白云下的春秋祠以其明媚开朗欢迎远道而来的后辈小子。这是我第二次踏上叙永的土地,第一次是去年五一的助学家访。叙永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西通云南,南接贵州,素有川南门户之称。全县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神奇秀美。2020年,叙永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西南联大的历史中,叙永分校是不得不翻开的一页,这个在昆明频繁遭遇轰炸时启用的迁居之所,以其比之昆明更差的物质环境而闻名,以其能与西南联大教育奇迹一脉相承而传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日军侵占安南、交阯地区等越南北部,云南边陲遂成为前线战场。为避免学校遭受兵燹涂炭,国民政府教育部令西南联大“作万一之准备”。联大教务长樊际昌随即在四川宜宾、泸州一带寻找迁校地点。最终经过综合考虑,叙永县成为了新校址的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处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过渡带的叙永,是宜宾泸州南部区域的中心,就当时的交通而言,水路可通过永宁河到泸州,陆路可直通昆明,搬迁方便;另外,叙永县内寺庙和祠堂众多,可以容纳上千名师生的教学住宿;更主要的是,叙永县政府和当地士绅听说是西南联大要来,纷表欢迎接纳,有的还慷慨助资。这些,都使叙永成为西南联大分校当之无愧的首选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11月13日,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正式成立,校常委会秘书长杨振声出任分校主任。第一期入校的学生达到了七百余人。他们之中有的是华侨的归国子女,有的是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有志青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让我们走近远离我们八十多年的尘世,去追寻刚毅坚卓的千古名校的历史遗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联大分校录取的669名新生在12月10日之前全部到叙永分校完成报到。以叙永县城精华建筑春秋祠为代表的多处祠堂、寺庙如约按时成为分校校舍。然而,彼时抗战方殷,汇款邮路不畅,西南联合大学分校如期开学在即,需款孔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迳启者,兹因敝校汇款未到,拟请贵县长令饬财委会暂为拨借国币伍仟元,以资周转,一俟收到校款。即如数归还。至希惠允办理为荷!” 11月27日,分校筹办人樊际昌向县政府发函请求资金援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11月28日,叙永县县长张大明签发训令:“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汇款未到,需款至急,亟应设法协助,合亟令仰该会筹拨伍仟元,尅日交付樊教务长亲收。” 紧急批准县财委会借款国币伍仟元(现值约五十万元)予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解决分校办学经费周转困难的燃眉之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无声,档案留凭。这是叙永县档案馆在馆藏档案中发现的《叙永县政府准西南联大函请借款伍仟元以资周转的训令》。泛黄的故纸,沉淀历史记忆的吉光片羽,见证了川南叙永有幸为战时中国最珍贵的人才教育资源做出的保护和发展,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联大40级招收的616名新生和先修班18名学生、33名旁听生全数到叙永县报到就读。有的通过敌占区、有的绕道香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负笈到叙永求学。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学子们穿草鞋、点油灯、住古庙、蹲在地上吃饭,无热水洗脸洗脚洗澡,在永宁河边做学问,天当教室地当铺。学子们卧薪尝胆,高唱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叙永分校的校舍,基本上都是城里的庙宇和祠堂。当地的文庙,是叙永分校办公处和教室;帝主宫是女生宿舍;南华宫是工学院男生宿舍和大教室;春秋祠是男生宿舍;天上宫是实验室和图书室。房屋破漏,宿舍、教室、饭厅分散。学生们起床后就端着面盆等漱洗用具到永宁河边去漱洗,完毕后,再端一盆清水回宿舍作晚上的洗脚水。听课也是来去匆匆,东城跑西城,去迟了没有凳子,只能站着听课,晚上点灯芯草油灯照明,风稍大就被吹灭,有时还要躲空袭、跑警报。永宁河沿岸是学子们早、晚自习和看书的地方。这些地方环境破旧,四面漏风,冬冷夏热,一年四季都有蚊虫袭扰。有些体弱的学生,因为环境恶劣而病倒。但是,这些困难仍然没有阻挡他们的求知欲。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学生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手不释卷的苦读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在县城永宁河的两岸,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总能看到川流不息的莘莘学子在东西两城匆匆而行。市民们忙着生计,学生们忙着求知。不是县城里建学校,而是学校内有居民,如同现在现代化大学的“城在校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叙永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小县城,县里有钱的盐商们间或举办大型活动,戏台都分两个,男人们和女眷们看戏是要分开的。但学生来了,夏天到了,学生们纷纷跳入永宁河洗澡游泳,乡绅们竟然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默许这样“有伤风化”的“大逆不道”。叙永人对联大学生的宽容、溺爱令后人动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叙永分校的科目设定,与昆明联大几无区别。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历史学系;理学院设有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等;法商学院设有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等;师范学院设有教育学系、英语学系、史地学系等,共5院20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虽然办学条件简陋,教师队伍却配备精良、整齐、充实。有名的杨振声、吴晗、郑华炽、吴之椿、陈嘉、蒋硕民、李广田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国外学成归国的新秀等都齐集叙永,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个个抱荆山之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分校主任是“五四” 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民国教育部长朱家骅,著名学者傅斯年等教育大家先后来此视察。他们甘于艰苦,甘于淡泊,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既教书又育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着、努力着。期间还指导学生们创办了《流火》《布谷》《野草》《山泉》《红叶》等许多壁报,宣传抗日救亡。这里虽然名为分校,但是以其师资力量和学科门类的全面性而言,足够高山仰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中间,有现在成为已故李总理的法学导师龚祥瑞教授;有写作了2022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的现代文阅读散文《到橘子林去》的作者李广田先生,文章所写的橘子林就在叙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自清先生后来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载了这些往事:“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上下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却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 到处泥浆,两城都不好走。” 真实地再现了叙永分校的师生曾经生活过的历史场景。朱自清甚至曾先后应叙永县初中、小学的邀请,给中小学生作学术和抗日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十年后,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 30 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字:“自由”。言之凿凿,掷地有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繁重艰辛的学习生涯中也偶有龃龉。有件历史史实,值得在这里说一说。叙永分校自开始上课到撤离时仅八个月,却也已成立了主要由学生组成的ZG临时党支部,当然公开合法出面的是学生社团“社会科学研究会”。“皖南事变”后,社团出墙报,写专题,在学生和叙永民众中产生了影响。这让当地驻军十分恼怒,荷枪实弹包围学生宿舍(帝王宫),把墙报整个撕下来拿走,还欲强行进入女生宿舍搜查。分校教务处当即阻止,并向驻军提出严正交涉。当局发出查禁密令,并不断向学校施压,导致徐欣堂等个别学生被迫离校。学校给出的理由是:“擅自离校多日,未经请假,亦未返校”,“着即开除学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感叹,发生任何一个事件,民众了解到的真相和真正的事实永远不在同一频道。即如叙永分校这样板正耿直、一丝不苟的名校也不能免俗——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或宗旨,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没有违背这个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百试不厌百战不殆的传统,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青出于蓝,过犹不及,进而演化成“真话全不说,假话不全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令人振奋的事。1941年4月,联大叙永分校学生们知道冯玉祥将军到泸州为前方抗日将士募集军款,便决定举行为期三天的义演和义卖活动。4月的叙永,忠义路(陕西街)上分外热闹,南华宫内锣鼓喧天,师生们为抗战募捐演出京剧正在进行,叙永县父老乡亲们闻讯慷慨解囊,大街上人山人海,群情激奋,声援联大叙永分校学子们的抗日义举。春秋祠外长街一百步内全是地摊,摆满琳琅满目的半新半旧货物,有皮鞋、中山装、西服、长衫、高跟鞋等衣物,也有金笔、毛笔及各类旧书、名著……收款处设在南华宫戏院门口,交钱就开单子去摊上取货。叙永民众争相购买,好些人交了钱却并不去取货。三天义卖义演集资八千元大洋。学生们专门派代表去泸州,亲自交到冯玉祥将军手上。冯将军从学生代表手中接过大洋,热泪盈眶,亲笔写下:“抗战到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二个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盟军来华对日作战,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这群热血青年积极报名,所有男生都应征入伍,充当翻译,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这群曾在叙永磨炼了意志的学子们,被后人称为联大的“叙永哥”!他们大多分配到美军在印度、缅甸的部队,包括美国十四、十六航空队、工兵团、炮兵训练中心和48后方医院当翻译。有的被选入中美两国组建的空中运输服务队,成为副飞机师或副驾驶员,不顾生命危险运送抗战物资。有15名“叙永哥”被清华老校友、中国远征军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征到军中服务,直飞印度,进入野人山原始森林,参加密支那战斗和进军八莫等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起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博士曾经说过:“毫无疑问,20 世纪前半叶,至少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全球学术水平最高的地方,除西欧北美, 就是中国。”那个时代的中国学人当之无愧,名至实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春秋祠,我沿着永宁河畔兀自行走,眼前浮现的是师生们八十年前从河东涉水去河西,或从河西涉水去河东,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授课的和求学的,为了民族自救,从不懈怠!紫霞峰灼灼,永宁河潺潺,叙永这片光荣的土地默默地述说着的,是那些我们都差不多遗忘殆尽的曾经发生过的感人肺腑的壮丽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能够来到这里追寻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历史遗韵,是我和我的助学志愿者同伴的幸运。往事虽已苍老,但并不如烟消遁。文化的繁荣,需要积淀与传承。在近代以降急遽嬗变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的生态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大师汇聚,学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虽已远去,但这一方土地依然必定保留着许多西南联大的文化基因和血脉传承,如同大山里孜孜不倦顽强不懈地奋力求学的孩子们,如同千年流淌永不停歇的永宁河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