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绽放华彩

逸梦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觉得特别高大上,离我们的生活应该很远,这次借朋友的光,一起做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课题,阅读了一些文献资料,观看了相关报道后,对非遗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非遗早就在我的生活里了,只是自己知之甚少。“穷走夷方,急走厂”的马帮文化;家里的大大小小的水瓮;心心念念的清明节锅子菜;顺江的手工红米线;黄得鲜亮薄如蝉翼的豌豆粉拌大薄片;从小窝在上面享受日光浴的藤蔑靠椅;上山下地时挡雨遮阳的蔑帽;过年过节贴在门边的马甲画……</p><p class="ql-block"> 这些平凡的日常,如今想起来是多么朴素温暖。</p><p class="ql-block"> 非遗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非遗宛若一条滚滚流淌的长河,河的上游祖先来开拓,河的下游我们来承载。碗窑的陶器,开始是以实用为初衷的,盛水的大瓮、肚大口小的酒器、淹咸菜的罐子、吃饭的粗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流传数百年的陶器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实用性,还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工匠紧密结合时代风尚,慧心设计,土陶遇上花艺、餐饮、茶道,迎来了华丽转身,穿上了文艺的外衣,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p><p class="ql-block"> 看那栽在土陶花盆里的一盆盆古朴的团团簇簇的多肉;发出像雷鸣般轰响的“雷响茶”罐;那吃火锅时插在土陶罐子里仍生命盎然的蔬菜。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那种从过去一直奔赴未来的顽强。</p><p class="ql-block"> 非遗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些苍老的非遗传承人,一直坚持传承非遗项目,并不仅仅是为生计,而是在传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滚烫的家国情怀,每当撑开那把内敛沉静的油纸伞时,看着那一根根细小的伞蔑,让我联想到它从一棵修长的竹子变成精致艺术品的无数道复杂的工序的不易,感动的是他们对祖辈的怀念,对温暖童年的眷恋,这无疑也是对人生风雨坎坷的最好治愈,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p><p class="ql-block"> 非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每每看到刘家寨的皮影戏结合现代技术,在海内外演出、播放时,那种自豪感从心底迸发,凝集着祖先智慧的非遗项目,能够融合民族的优秀文化,带着光,走进谴巻的岁月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隧道里,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非遗和文化相融,文化和旅游相遇,古老和新生相撞,在传统的技艺里注入当代文化活力,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非遗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绽放时代华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