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四月八号这天下起了小雨,天也是灰蒙蒙的,旅店的服务人员建议我可以去留园看看,因为相比之下留园的游人要相对来说少一些。留园,曾名“东园”、“寒碧山庄”,此名听起来很像武打小说里的庄园,值得冒雨去观赏一下。下了地铁,问了几个路人,很快就来到了留园路,留园就在苏州市留园路338号。</b></p> <p class="ql-block"><b> 售票处顾客不多,但售票的小姐姐似乎并不高兴指导人们如何去购买门票。</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我扫了扫“留园免费自助讲解”二维码,这个功能非常实用,特别是导航系统,它可以根据游人所在的景点来进行讲解。就让我们跟随留园免费自助讲解来逛一逛留园吧。</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的大门只是一个水泥框架的石门,门楣上写着“留园”二字,</b></p> <p class="ql-block"><b> 入园便是门厅,抬头可见“吴下名园”的匾额悬挂其中。“吴下名园”就是指留园是苏州一带有名的园林,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三次游玩留园后所作出的评价,而这四个楷书大字是由原上海市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在其85岁高龄时留下的笔墨。匾额下方是一幅大型的玉石漆雕屏风,由各色玉石镶嵌而成的留园全景图,精美绝伦。屏风的两旁有幅抱柱联:“几处楼台画金碧,个中花石幻灵奇”,总括了留园的精妙所在。屏风背面是俞樾撰写的《留园记》全文。</b></p> <p class="ql-block"><b> 从园门到花园有一过道,时窄时宽,弯弯曲曲,当来到一小院时,便会看见一颗玉兰、一颗桂花,寓意“金玉满堂”。</b></p> <p class="ql-block"><b> 院前的厅内有一屏门嵌有山水花鸟字画,屏门的上方悬有一横匾,上面有“留园”二字,旁边记载的则是园名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b> 路过厅廊的过道墙壁上嵌满了书条石。书条石是苏州园林的特色之一,留园尤为突出,园主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之上,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留园的书条石是由园主刘恕、盛氏等人陆续收集所得,统称为《留园法帖》。书条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艺术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在留园敞厅西北的门楣上方嵌有青石镌刻“长留天地间”五个大字,落款为“伯温”,疑为元代书法家周伯温所书,据说此石为园主刘恕所置。</b></p> <p class="ql-block"><b> 由入口夹弄至敞厅小庭,青条石、湖石画坛、门窗洞等元素已略见一斑。根据留园免费自助讲解的顺序,我首先来到了留园中部,也是原寒碧山庄的旧址。这中部景区以池水为中心,池中有小蓬莱岛,池西北为假山,东南为建筑,它们大都掩映在山水林木之中,这里是留园的精华部分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古木交柯”景点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南墙有砖刻为清代郑思照手书。</b></p> <p class="ql-block"><b> 古木指明代栽种的一棵古柏和一株耐冬(山茶的一种),交柯指两树枝干交错缠绕,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为昔日园中十八景之一,今花台中山茶翠柏为近代补植。整个庭院别无他物装饰,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b></p> <p class="ql-block"><b> 正对着“古木交柯”的是一面白墙,上有六扇图案各异的漏窗,透过漏窗花格,隐约可见窗外的山川楼阁,别有一番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古木交柯”西侧有个小天井叫“花步小筑”,南墙上嵌有“花步小筑”四字青石匾额,乃第二代园主刘恕的朋友、清代著名史学家和汉学家钱大昕所写。留园旧名为“花步里”,这里的花步有指装卸花木的埠头。园主自谦:此宅只是码头边上的一个小建筑而已。这里百年的古藤爬满墙,湖石、石笋、天竺也沿着墙根穿插摆放着,组成了一幅天然国画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花步小筑对面有一小屋叫“绿荫”,取明高启“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之诗意,因轩旁原有一棵古树,此建筑正处于古树的绿荫之下,故而得名。这绿荫轩临水而筑,是观景的好地方。今日正逢雨天,湖中蓬莱小岛深藏在弥漫的水气中,朦胧不清,宛如仙境一般。此处大树浓荫,十分凉爽,是夏日小憩的首选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内亭、馆、楼、榭、轩都是以曲廊相连,贯穿全园,迂回连绵长达700余米。</b></p> <p class="ql-block"><b> 也许是雨天的缘故,我看见许多学生都躲在不同地段的长廊里写生作画。</b></p> <p class="ql-block"><b> 池边的涵碧山房和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这一组建筑好似一座船舫,微风吹起时,碧波涟漪,就如一艘大船缓缓从远方驶来。朴素平直的山房与明瑟楼相接,形成高低错落对比,呈现出参差错落的结构美。</b></p> <p class="ql-block"><b> 明瑟楼为二层,屋顶为单面卷棚式,古朴典雅。近水而筑,造型精巧。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命名。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恰似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楼下名“恰航”,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诗句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恰航内有一抱住对:“卅年前曾记来游,登楼看雨,倚槛临风,俯仰已成今昔感;三径外重增结构,引水通舟,因峰筑榭,吟歌长集友朋欢”,由张之万题留园明瑟楼“恰航”。此联为旧联新书,由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寿平补书(行草)。游人在此休息,倚着美人靠,仿佛置身于舟楫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涵碧山房”取南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涵碧不止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峰树木在池中的倒影。山房厅堂非常宽阔,分为三大部分,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各挂有两幅红木字画大挂屏,厅内高大宽阔,古朴大方,有明代建筑的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屋中“涵碧山房”的匾额由潘锺瑞书写。潘锺瑞,晚号香禅居士,在诗词、书法、金石等方面著书多部,颇负文誉。匾额款署:留园主人属篆,香禅居士。</b></p> <p class="ql-block"><b> 在涵碧山房以西,有连接入西部的之字曲廊叫做“别有天”,砖匾作书卷式,因门内外的风格大不相同,故取“别有天”之名,有别有洞天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闻木樨香轩”为方形小亭,一面靠墙,三面敞开。轩前有鹅暖石铺成一幅象征吉祥的“凤穿牡丹”图案。“木樨”即桂花,此亭四周种有桂花,每至中秋,桂花盛开,暗香浮动,闻木樨香轩由此得名。此处为中部景区的最高点,是观赏秋景的绝佳之处。正如这里的楹联所描述的情景:奇石画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b></p> <p class="ql-block"><b> 轩的西面墙壁上的书条石《破羌帖》为东晋王羲之所著。有几位女生坐在轩里,像是美校的学生正在自修写生课似的。</b></p> <p class="ql-block"><b> 出了闻木樨香轩,沿石径行走,便可到达留园中部假山的另一山头,山顶有一座小亭叫“可亭”,两边各有一颗二三百年的古银杏,“亭”是“停”的谐音,指此处有景,可以让游人停留观赏之意。亭内的六角形石台,为园中旧物。此台是用安徽省灵壁县产的灵璧石制成,这个灵璧石桌极其珍贵,在苏州园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注:匾额上的可亭二字疑为集王羲之字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远翠阁位于中部景区以北,为两层楼建筑,楼上“远翠阁”得名于唐代方干的诗句:“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楼下署名“自在处”,取宋代陆游诗句: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之意。“自在处”的匾额是集文徵明字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远翠阁外有一庭院,中间有一方形青石牡丹花台,为明代园林遗物。</b></p> <p class="ql-block"><b> “汲古得修绠”以前是间书房,房名取自韩愈《秋怀》诗句: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指做学问犹如到深井去打水,短绳是打不到深井里的水的。如想得到高深的学问,则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修学之法方能成功。透过庭院的花窗,便可看见赋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b></p> <p class="ql-block"><b> 清风池馆是临池而建的水轩,它向西敞开,设有吴王靠,每当清风徐徐吹来之际,池馆便分外凉爽,应是夏季纳凉的好地方。“清风池馆”匾额为萧劳补书。</b></p> <p class="ql-block"><b> 清风池馆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所题楹联一对:墙外春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上联咏远借之景,下联咏近观之色,为状景抒情联。</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亭中,举目四望,园中山池风光呈现于眼前。小蓬莱坐落水中,两边由曲桥相连,上置紫藤花架,正是紫藤花开时,周围碧水环绕,好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曲溪(谿)楼为南北走向的带形长屋(下图右手边),实为沿墙界而设的廊的变体,起着分隔间和“藏拙”的作用。因临水而建,故以曲谿为名。</b></p> <p class="ql-block"><b> 曲谿楼中有一六边形门洞,门洞上有“曲谿”石刻一枚,传说是文征明到书法真迹,象征“流觞曲水”。这里,曲谿楼前,有清流回宕、古树掩映、绿荫婆娑之景色,故以流觞曲水来借景抒情,令人回味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曲谿楼前有一方亭叫做“濠濮亭”,名字取自《庄子·秋水》,濠、濮为水名,是观鱼之处。据说这里也是园主观鱼的地方,该亭借濠濮之名,用的到时十分的贴切。</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的“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东部拥有具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馆名取自唐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意指庭前假山挺秀。馆面宽敞高大,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因梁柱用楠木,又称楠木厅。五峰仙馆建成之后就被作为主厅之用,是举行重大饮宴活动的场所。通过一排屏门、沙隔和飞罩将大厅一分为二(一南一北),主厅(南厅)宽敞明亮,为宴饮会客的场所,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供桌左右两把椅子为上坐,转为园主和上宾所设,左为主右为宾,接下来是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有序,一一对应就座。</b></p> <p class="ql-block"><b> 另一面(北厅)相对较小一些,供女眷使用,下人也在北厅等候传唤,此厅也称为内厅。 五峰仙馆的北厅有幅对联是由清代苏州状元陆润痒所撰写,上联是:“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列举五部古代士大夫必读之书,用正、变、幽、达、坚五字概括五书的精髓,说潜心在书中其乐无穷。下联为:“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举五种花中上品,用野、疏、洁、芳、韵无字描述其独特的风姿,自喻为花中神仙,借物言志,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表达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五峰仙馆的牌匾是园中仅存三方旧匾之一。五峰仙馆在修复时,盛康喜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便邀请著名书画家、金石学家吴大澄为馆题写匾额,又将得石之事记在匾额上,此匾历经百余年,仍完好地悬挂在厅堂上方。正中的屏门上刻有光绪年间马锡藩所书的《兰亭序》全文,两旁为纱隔窗,这是园林建筑装饰中的独特门类,它的形式与长窗相似,只是多在其上部裱纱娟书画,再与飞罩组合,分隔室内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苏州自古以来盛产丝绸,一些大户人家就会将丝绸制品用在装饰上,不过这里使用如此大幅的丝绢画来分隔空间也是比较少见的。</b></p> <p class="ql-block"><b> 此处的纱隔窗上有精美的花鸟图,窗户上的丝绢薄如蝉翼,即可看见丝娟上的书画,又可隐约看到对面的景色,虚实交错,明暗相间,产生了一种画中有景,景中有画的特别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每边各有两幅大理石挂屏。红木屏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走到馆的西北侧,留园三宝之一大理石座屏陈设于此。这座大理石座屏犹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石面中间部分隐约可见群山环抱,崖壁重叠,瀑布飞悬,特别是正中上方的一个小圆圈,恰似一轮缓缓升起的明月,使整幅画面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真正具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馆南的假山为写意的庐山五老峰,象征着隐世和仙人的乐园,颇有情趣。这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前假山,左右两边都有小径可到达峰顶,即使在家中庭院里也可享受远足时登高望远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b> 五峰仙馆经历留园三代主人不断的修建和改造而成,它的台基为青石,似为明代遗物。厅前小院的地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冰裂纹青石板路,厅前的台阶是用湖石垒成,即独特又颇有野趣。</b></p> <p class="ql-block"><b> 曾经的园主刘恕除了刻印书条石外,还喜欢从自己收藏的书法作品中“集字”,即挑选各位名家写过的汉子,排列成园中景点的名字,然后嵌在对应的位置上。比如庭院左边的石门楣上的“鹤所”二字,据说就是文征明的书法真迹。据盛家后人说这“鹤所”其实的确是昔日放养仙鹤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石林小院,抬头可见月洞门额的题词“静中观”,是清初大学者朱彝尊所书。其名取自唐刘禹锡的诗句“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语意超尘出世,“静中观”即穿透表象静观内蕴,超越人世烦恼,从而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图片来源于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小院的建筑为亭式,由于两边即廊,只有一角,又称角亭,颇为罕见。小院的布局也可称之为苏州园林艺术小中见大的经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揖峰轩是石林小院中的一座建筑,屋内东墙上悬挂着一幅由袖珍山水字画石组合的挂屏,简朴大方。此轩环境幽雅,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的绝佳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揖峰轩内有副对联: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据说为郑板桥题留园揖峰轩。其北面墙壁上的窗框,将屋外天井里的翠竹、石峰圈入其中,构成了几幅精致的挂画,给揖峰轩平添了几分书香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揖峰轩前的庭院的正中央,立着一座石峰,叫“晚翠峰”,上面一块像是俯冲而下的老鹰,下面一块像是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此峰又俗称为“鹰斗猎犬峰”。</b></p> <p class="ql-block"><b> 峰后背面的小亭叫作“动天一碧”,南墙上的空窗外也有一座石峰,此峰背对着晚翠峰,两峰相对,乍看空窗如镜,晚翠峰便成了镜中之景,很是有趣。</b></p> <p class="ql-block"><b> “东山丝竹”门外的“东园一角”,原是园林里戏楼的位置,后来大火烧毁了戏楼。现在“东园一角”这块土地种植了牡丹、芍药等花卉,</b></p> <p class="ql-block"><b> 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东园即今留园的前身,不知这“东园一角”的取名是不是为了纪念旧时的东园呢?</b></p> <p class="ql-block"><b> “林泉耆硕之馆”也是个鸳鸯厅,北厅悬挂林泉耆硕之馆的匾额,匾额之下的屏刻为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撰文的“冠云峰赞序”,旁挂对联:胜地长留,即今历劫重新,共话绉云来父老;奇峰特立,依旧干霄直上,旁罗拳石似儿孙。屏门正对“冠云峰”。屏门两旁各有月洞门落地罩一座。走过月洞门,便是南厅。</b></p> <p class="ql-block"><b> 南厅悬横匾“奇石寿太古”,据说此五字由当时的江苏巡抚张之万手书并赠于盛康,之后被盛氏制成横匾,悬挂在“林泉耆硕之馆”南厅的上方,此匾应为著名国画艺术家谢孝思补书。屏风正面刻留几位晚清书画家合作的《冠云峰图》,屏对“东山丝竹”小院。</b></p> <p class="ql-block"><b> 林泉耆硕之馆的南北两厅装修有所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不仅窗花不同,连地砖的形状与拼摆位置也有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的镇园之宝“冠云峰”,是太湖石中的精品,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享有“独霸群峰外,孤秀白云中”的美誉。取《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形神兼备,冠云峰之名由此而来。据说冠云峰归留园所有曾轰动一时,大师俞樾为此特地撰写了《冠云峰赞有序》。</b></p> <p class="ql-block"><b> 相传这冠云峰是北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它与五峰仙馆里的大理石座屏、冠云楼里的鱼化石并列为“留园三宝”,为江南四大奇石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冠云峰以北建有冠云楼,冠云楼屋正中的堂上有横匾“仙苑停云”,意思是说这座云峰停留在此,宛如蓬莱仙苑。匾下的墙上嵌有一块灰黑色的鱼化石,这块鱼化石是距今有一亿四千多万年前浅海中的古鳕鱼化石,你可以在石上找到二十多条小鱼,像活鱼一样畅游着,非常珍贵,是留园的三宝之一。鱼化石旁挂有对联:鹤发初生千万寿,庭松应长子孙枝,为清代篆刻家陈鸿寿题留园冠云楼,字体为行书。</b></p> <p class="ql-block"><b> 亦不二为半亭式建筑,它贯通东园一角,犹如一把团扇框架,将东园一角的美景收入其中。小亭的正北,面对待云庵。</b></p> <p class="ql-block"><b> “亦不二亭”静妙而颇具禅意。据介绍,“不二”出自《维摩诘经》里的一段话语,意为无需语言文字,直接入道。在通往待云庵的小路上,一边种有过墙高的翠竹,一边却是芳草悠悠,让人感悟到了那一丝丝的禅意。</b></p> <p class="ql-block"><b> “待云庵”是留园主人的家庵,为昔日主人参禅的地方。因盛康别名“待云”,故得此庵名。据说“待云”二字原为砖匾,在整修时已破碎,不能断定是什么砖刻,孟郊诗曰: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意为建造亭子,仿佛要贮存云雾,在岩石上开凿,首先得到了泉水,此院中有峰有泉,故得贮云庵之名。庵内有一幅楹联:儒者一出一入有大节,老僧不见不闻为上乘,为盛康题留园待云庵。</b></p> <p class="ql-block"><b> 冠云楼西面有一个门洞,穿过就进入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顾名思义,也就是说一年四季不论雨雪天气都值得到此游览观光。此处也是东部与西边连接的一个过度。</b></p> <p class="ql-block"><b>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里的匾额款署为集王羲之书著:此为集诗文碑帖之语成额。</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北部原有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这里种植了果树和翠竹,“又一村”等处还搭起了葡萄和紫藤架,开辟了留园的盆景园地。</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的“又一村”取名出自宋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就是说进了这个园拱门后将见到又一种不一样的风景。昔日的这里,算是园中的农家小院的位置,留园的主人在这里栽种蔬菜、饲养家禽,一派农家田园风光。留园整修之后,改为盆景园,现在它与虎丘万景山庄、拙政园盆景园并称苏州园林的三大盆景园。</b></p> <p class="ql-block"><b> 小桃坞位于留园的北部景区,门前的两颗大阪松“迎客”和“阳刚本色”是对苏派盆景作出杰出贡献的盆景大师朱子安的遗作。</b></p> <p class="ql-block"><b> 盆景园中的大型松石盆景和大型水石盆景。</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西部的假山上有两座小亭,其中一座是个圆形攒尖式小亭,外形特别像江南的油纸雨伞,名为“舒啸亭”,表达园主对古代名士不受世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另一座叫做“至乐亭”,意思是此处山林野趣能够令人轻松快乐、心胸舒畅。至乐亭与舒啸亭周围遍植枫树、银杏以及各种花草,是赏秋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 西部以假山为主,山上绿树成荫,山墙延绵起伏,山前溪水潺潺,置身于此,颇有远足郊外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b> “活泼泼地”位于西部土山东南麓,坐北朝南,跨越山涧,是留园西部仅有的一处临水而设的水榭。小屋古雅,掩映于苍苍绿树之中,水榭下泊有一木舟,野花、野草、灌木、水榭与小舟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文人画作。山涧潺潺流去,一直流到南边的廊下。</b></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南边廊壁上嵌有“缘溪行”壁额,出自东晋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意为沿溪水前行,竟忘了路程的远近,亦指这片林园景色的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君子所履亭”位于留园西部,亭名出自《诗经·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意为君子涉足之处。小亭两边接着曲廊,连接景点,游人走入亭中,可饱览野草绿树、水榭山亭以及飞鸟野雀。</b></p> <p class="ql-block"><b> 亭内高悬“君子所履”横匾,匾下面的墙壁上开有一扇方形空窗,墙后空地栽种翠竹,叠放石笋于其中,而空窗就成为一个框架,这便</b><b style="font-size:18px;">自成了一幅竹石图。竹石图的两侧悬有一幅对联:今日还宜知此味,当年曾记咬其根。</b></p> <p class="ql-block"><b> 盛家祠堂位于留园景区的出口处,是景区内的一处历史建筑,它分为四进,后二进为楼,楼下大厅现在是留园展示馆,讲解和介绍留园的历史和文化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祠堂的前二进如今为文创小卖部和留园的出口。</b></p> <p class="ql-block"><b> 留园里有太多的看点了,游一次显然只能对留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这次来即没有去细品留园的书条石,也没有去寻找玲珑多姿、刚柔并济的峰石,还错过了一些石刻、牌匾、楼阁和小亭。哎,好像直到这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留下遗憾才叫人生的道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