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故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一直伴随着我们,发源于乌蒙山脉的乌江流经1037公里到了涪陵融入了浩浩荡荡的长江,一同奔向了海洋奔向了世界,二十多天的乌江之行也就算完成了初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地理划分上从涪陵开始一直到宜昌的长江两岸地貌仍然属于贵州高原的一部分,我们继续顺流而下不但是走完了川江(俗称的长江川渝段)也走完了贵州高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从86年第一次走三峡到这次自驾行已多次路过这一地区,每次路过都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这次单车两人自驾行就更多了些自由和随意,游览三峡大坝建成后的几处著名景点也随意去了几处原来没有什么名气,不曾到过而又有特色的地方看看。</p> <p class="ql-block"> 看过大坝建成后的几个名胜古迹和几个以前没涉足过的景点和古镇,感觉有喜有憾,喜的是高峡出平湖,即使在这初夏的枯水期整个库区依然是波光粼粼舟楫荡漾,一年四季也不会断航;新建的城镇也摆脱了原来狭小闭塞和脏乱状况都变成了高大上现代都市,如果没有街道的路牌你也许都很难分清你是在哪个地方。在长江南岸新建的万州博物馆楼上凭栏北望想寻找三十多年前到万州的记忆印象,结果是两眼茫然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也找不到当年县城中间的那条河和河上的那座大石拱桥,让人萌生出一种莫名的忧愁。建坝后沿江库区城镇村庄大都异地新建,没有了往日明显的标志物和各自的地域特点,这样也让那些喜欢古诗文的人很难“对号入座”找不到诗文中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记得86年春节期间乘坐“江渝8号”走川江正遇枯水期,在涪陵江面上抛锚等待进港,这轮船就停泊在白鹤梁边上,白鹤梁上的摩崖石刻书法题字都一览无余。随着库区水位上升当年的白鹤梁全部沉入水下,在原石梁上建造了一处水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也成了涪陵对外宣传的一张“王牌”。</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当年人们的认知和经济能力的局限,让这库区的现代有了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十年代停靠在万县码头的江渝8号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峡水库蓄水前的白鹤梁</span></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会随着朝代更迭政权变动和交通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古老的、著名的地标可能被冷落甚至萎缩消失,也有些原本人迹稀少的荒野或小村庄也会着扩张变大成为新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 长江南岸的西坨原来并不被人熟知,也许是它对岸的石宝寨名气太大遮住了它,也许是它地处当年偏僻落后的湘鄂川(渝)接壤部不被人看中,所以当时长江上出名的码头没有西坨,航行在江上的大轮船也不停靠西坨。</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三峡大坝的水位上升,也得益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更得益于当今快速发展的旅游热潮,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云梯街尽头有棵古黄角树,巨大的树冠下正好是三个县的交界处,当地百姓就称这棵是“一树遮三县”</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沱历史文化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川盐销楚”西坨就是一个重要的码头,到了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就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p><p class="ql-block"> 西坨古镇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登天云梯”,从江边码头开始一条依山开凿的石梯垂直向上五里,直爬到平坦的地势。沿石梯两边的云梯街是古镇的主要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古镇中还有至今保护完好的汉砖和罕见的第三冰川世纪巨大的古树化石群。</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也没有停靠古镇的轮船,只有部分游客在石宝寨乘坐渡船来这里,古镇很清静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 三峡快结束有一个叫石牌的地方原来不曾熟悉,奔腾的长江在这里突然拐了个90度的弯使得江水变得更加湍急,行成了一个天然的水上隘口。八十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就在这个地方发生过一场不被人熟知也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战斗——石牌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场战斗,官方公开的史料不多,即使有些流传的记载和文献也都是“七零八落,纷纭复杂”。既然路过就很有必要实地考察一番,在乱像中一窥端倪。</p><p class="ql-block"> 虽然石牌就在长江南岸,可如果开车前往还真有些不易,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颠簸让人有些恍惚,到了目的地一看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石牌村依山傍水是一个“挂”在崖壁上的小村庄,你很难找出一块平整的地方停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宜昌博物馆内有关石牌保卫战的陈列沙盘</span></p> <p class="ql-block"> 沿着崎岖的小路寻找,从半山腰的忠烈祠到江边几处碉堡遗址,从战斗纪念碑到当年的战地救护所遗址,所到之处能强烈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鏖战,当地的老乡说那忠烈祠下原来是坟地,埋葬着一千多名战斗中牺牲的国军官兵。</p><p class="ql-block"> 且不论战斗规模大小成败得失,也不论这些官兵信仰的是神马朱姨,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在抵御外敌入侵,为国捐躯的英雄,仅此就值得后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忠烈祠下掩埋着一千多位在石牌保卫战中阵亡官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石牌战斗结束后,幸存士兵及当地百姓利用一处山上石砌方形蓄水池,从长江挑来江水清洗阵亡士兵遗体后下葬,池水已全部变血水故称浴血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块当年残留的石碑上的题字是抗战时期第六战区副总司令孙连仲将军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石牌遗址有多处利用崖壁改建的炮台,官兵们把从军舰拆下来的舰炮安放其中,便于封锁长江航道。</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贵州之行不单是饱览了贵州高原的秀丽风光和浓浓的民族风情,更像是翻开了一部历史的书籍,从中或许会得到多多少少的一点启示。</p><p class="ql-block"> 云贵高原在古代是流放罪犯的地方,明代大才子杨慎在被流放云贵高原期间,面对着延绵不绝的高山大川和滔滔流逝的长江水才感从心生,激发出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