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培童,中国焦墨画(刻石皴)(岩画人面皴)(沙漠风凌皴)创始人。中国焦墨焦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画史初探(十三)</p><p class="ql-block"> 史前中国焦墨画</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遗址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四、以焦墨为基调,以线写形的彩陶纹样是中国画的根</p><p class="ql-block"> 经过百年考古,尤其是新中国70余年考古研究,文革时期(七十年代初)中华民族起源的多源说开始兴起。在详实的史前文化遗址基础上的研究结果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中成为一种绘画主流艺术和精神载体。</p><p class="ql-block">这些样式各异的焦墨线条纹样,即有倾向于写实的纹样,也有倾向于写意的图案。鸟纹、蛙纹、鱼纹、草纹、花瓣纹、漩涡纹、网纹、圆点纹...类形不一,简洁质朴。而变体的纹样,非常夸张,比如变体蛙纹,腿部粗壮有力。这也说明史前时代,人类已经能够用夸张的方法,表现人类对力量的崇拜。在彩陶中,鱼纹占比是比较高的,即有写实的鱼纹,也有抽象的几何化纹饰。史前彩陶纹样大多以黑色作为基调,以点、线、面为基本构图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等方法组合成朴实、简单、明朗的主体纹样。来自七千年前的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已经体现出先民们用色和点、线、面造型技法的成熟和他们对审美观点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花瓣纹彩陶钵</p> <p class="ql-block">从庙底沟彩陶焦墨纹样的基本特征、寓意,尤其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来看,其影响的范畴,可能是史前形成的中国最早的以焦墨线条造型为主的绘画艺术文化圈。它所承载的是史前中原人类对色彩、线条、点、面、族属、信仰、自然......等方面的认知和质朴的审美观念。始于7000多年前的彩陶焦墨线条造型技法,无论是从墨色,还是线条以及它的写实与写意方法来看,毫不夸张的说,其原始、古拙、朴实的线条造型艺术,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最有代表性的仰韶时期的焦墨线条造型艺术,与考古界对仰韶文化的分期一样。从属于半坡期文化、庙底沟期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庙底沟二期文化,前后若干个(包括分支)发展阶段。从不同纹样和相互衔接传承的角度,验证了史前中国焦墨线条造型技法和写实、写意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 1、考古学家著述的资料显示,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是以黑色颜料为基调,并以这种黑色线条形式,勾勒出流畅匀称的焦墨线条纹样。纹样造型朴素、简练。表现了史前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2、半坡彩陶焦墨造型艺术,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7000—6000年。被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彩陶焦墨画,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半坡焦墨色纹饰有鹿纹、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两种以上纹样组合的构图。也有单纯的折纹、三角纹、网纹。</p><p class="ql-block"> 3、庙底沟彩陶焦墨纹样,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广泛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之间。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是当时中国文化圈中最强势的绘画艺术。庙底沟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对周边地区彩陶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向四方播散,甚至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它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彩陶焦墨画遗存,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器物以焦墨纹样彩陶为主,花瓣纹、旋纹、鱼纹、人面纹等是常见装饰纹样。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多为红底黑花。</p><p class="ql-block">庙底沟彩陶焦墨造型艺术,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协调得当,空间疏朗明快,纹样富有节奏感。表现出史前人类一种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4,马家窑文化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风格。有学者认为,它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作为主要色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彩陶焦墨画,早期以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在中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彩陶焦墨画比例是最高的,焦墨画时代色彩特别鲜明。</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焦墨线条造型艺术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史前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半山彩陶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葫芦形纹、大圈纹等等,也有变体的蛙纹。在应物象形上,以粗线条、曲线构图。线条粗硬,漩涡变粗。由大圆圈,向圆圈纹演变。彩绘集中在肩腹部,一直到口沿,密密实实充满装饰纹样。半山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体现了上古时期绘画由简到繁的一种思考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最为突出,因此被命名为“龙山文化”,亦称“黑陶文化”。龙山也有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等多种颜色的美丽图案。</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是它们在地里位置、时间跨度、文化特征虽有所不同,龙山文化紧随仰韶文化之后,两者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p> <p class="ql-block"> 5,半山彩陶焦墨画,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半山彩陶焦墨画造型,由黑白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里套小图形成的。半山彩陶焦墨线条造型是旋转而连续的结构,各种圆圈一反一正,相互背靠,互相连接,有前后呼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融合、绵延之势,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汉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庙底沟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包含仰韶彩陶焦墨线条造型和早期龙山彩陶焦墨线条造型的基本特征。进而以实物形式验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接关系,从纹样造型技法和审美观点上,验证了中国焦墨画造型艺术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庙底沟彩陶焦墨造型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黑色花纹,开启了中国史前第一次焦墨线条造型的艺术大潮,谱写了早期中国璀璨辉煌的墨色文明篇章。是史前红墨文化的鼎盛期。也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史前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突出的特点有四:一是黑色成为基本色调,与陶器质朴的土红色或赭红色相映成趣;二是以线条和点、面为勾勒含填涂方法(如花瓣纹),表现应物纹样;三是纹样简洁、稚朴、神秘;四是线条造型逐渐由写实风格向写意风格(抽象)过度,但想象空间丰富。</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汉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由史前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来看。即使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是以点、线、面为基本绘画手段,以墨色线条为主。六朝时期的谢赫说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似乎就来自于史前彩陶线条造型方法。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画勾线填彩、以线写形、以形写意,这种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作为基调的史前焦墨线条造型艺术,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中国史前彩陶焦墨线条造型艺术,是中国画的根。</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本系列焦墨画史研究,在分析中国焦墨画发展轨迹,借鉴同行一些观点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焦墨画发展轨迹与史实的再认识。非经本人许可,谢绝非法转载、复制粘贴传播。有意探讨焦墨画历史者,留言与我探讨焦墨画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对中国焦墨画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p><p class="ql-block">丹青居士</p><p class="ql-block">2024.6.8</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中国焦墨画(刻石皴)(岩画人面皴)(沙漠风凌皴)创始人。中国焦墨焦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