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到的武侠书是台湾作家孙晓的《英雄志》。这是部长篇巨著,已经出版了二十二卷,还有四卷没有出来。历史背景在明代,其重构的历史波澜壮阔,被誉为“清明上河图”风貌的长篇小说。书中塑造了四个主要人物,其深度和高度在武侠小说领域无与伦比,读起来时而沉郁顿挫,时而热血沸腾。人称“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br> 今天我们讲这书中的一个配角的一个片段,我们就可以看出书的高度和深度。<br> 书中有个美女,叫顾倩兮。她的父亲是顾嗣源,兵部尚书。为了替被驱逐的宫女们讨个公道,他给皇帝上书,皇帝不想让步,大怒,给他下了大牢。大臣们也支持顾嗣源,但发现关了那么久这事儿还僵着。顾嗣源坚持不让步,皇帝就坚持不放人。最后大臣们觉得,解决之途只能靠顾嗣源让步了,先给皇帝一个下的来台。<br> 结果顾嗣源觉得这事不能让步,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宫女的命运。当大臣们也跑来劝他让步,他觉得情况变了,如果他继续坚持,那简直成了他和所有人对着干了。这下把他逼到了绝路。那天晚上,他在牢中贴满他的奏折,四五十道奏折和墙上,用血和泪写满“正道”两字,之后撞墙而死。<br> 顾倩兮在这个过程做了什么呢?一开始,皇帝为了逼顾嗣源让步,停了他的俸禄。意思是让你一家老小没了生活来源,看你服不服软。结果他女儿全力支持父亲坐牢,她自己返回扬州老家,变卖家产,拿回这些钱来以维持生计。后来这些钱也用光了,她把剩下不多的钱分给家里佣人,把他们都遣散了。剩下三五口人住到小房子里,卖画度日。皇帝一听她要卖画,自是大为恼怒,当月勒令京城书画买卖,一率课以十倍重税,又发动些酸儒去讥讽她的画。生意做不下去了,只得被迫停下。然后她找了朋友学手艺。改卖豆腐。<br> 然后是父亲撞死。她继续卖豆腐。过几年攒足了钱两,便又仿着父亲的遗志,重新开办书林斋,想尽法子刻印禁书。她非但把父亲遗留的手札发出去,还不断转发当时一些士人的新稿,书林斋成为读书人清议中心、京城舆论重地。她以这种方式,一直挑战着朝廷的权威。<br><br> 好。情节的铺垫讲完了。下面我们要进入正题了。我们看书中一段文字,这是我每次想到都会动容的一段话,里面提到了“天命”。这是多年以后,一个叫琼芳的姑娘和顾倩兮聊天的内容:<br> <h5><i style=""><br></i><i style=""> 顾倩兮道:“我这个人有个好处,生平从不抱怨。”琼芳心下一愣,没料到她是这个意思。沉吟道:“不论遭遇什么事,你都不抱怨?”顾倩兮道:“是。”<br></i><i style=""> 眼前这女人享过荣华,吃过大苦,得过所爱,却也失过至亲。如今听她自道心事,似对命运起伏已能逆来顺受。琼芳摇了摇头,轻声便道:“顾姊姊,你不该这么说。当年你父亲撞死在狱中,遗弃了你,难道你也不埋怨吗?”<br></i><i style=""> 这话实在太重,顾倩兮听在耳里,却未现出忤色,只静静地道:“妹子,你并不晓得,这世上有许多人,他们打一出生便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也因此,他们从不抱怨、更不会悔恨,不论结果是甘是苦,他们都会一件一件、把该做的事情一一做完。”<br></i><i style=""> 琼芳道:“即使结果是死路一条,也要做下去吗?”顾倩兮道:“是。因为若不这么做,这一生等于白活了。”琼芳深深吸了口气:“你也是这样的人吗?”顾倩兮道:“是。”不知不觉间,琼芳想到了飞蛾扑火,低声便道:“这是你的脾气使然,对吗?”顾倩兮道:“这不是脾气,这是我的天命。”琼芳失声低呼:“天命?”顾倩兮道:“天命如此,所以不必抱怨、也犯不着后悔,我只能鼓起勇气,一路向前,直到上苍赐给我一个答案。”琼芳喃喃地道:“你……你等到上天的答案了吗?”顾倩兮低下头去,便又不做声了。琼芳呆住了,她本以为顾倩兮是个小妇人,一生无权无势,至多不过是求个好丈夫、找个好归宿,故而拿当年婚嫁之事来诘问她。岂料到这位女子怀藏隐志,竟是如此的自负?天命者,使命也。宛如飞蛾扑火,焚毁残躯。命运之起伏跌宕,在她不过是场笑话。她是故意撞上去的。琼芳怔怔望着她,忽道:“顾姊姊,我……我的天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么?”顾倩兮摇头道:“对不住了。一个人的天命,须得自己寻找。”知天命与畏天命,这便是君子成道的最后一关。一个人找到天命后,这一生便不会后悔了。从此便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为大勇之人。”<br></i><br></h5> 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文中提到的“天命”到底是什么? <div><br></div>一,天命是什么<br> 天命,就是一个人天生的使命。对于唯物论的国度而言,这个词我们简直听都没听过,但实际上,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信仰,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主题,更是宗教的一个主题。<br> 我们先从古代儒家看。孔子多次提到天命,包括“五十而知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居易以俟命”。这里的“俟命”,就是等待天命,等待上苍的答案。《英雄志》书中塑造的角色,不少正是儒家士大夫形象。<br> 西方也有讨论天命的作品。《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一部伟大的葡萄牙语作品,它讲的就是一个牧羊少年寻找自己天命的故事。里面说:“所谓天命,就是你一直渴望去做的事情。”“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br> 这两句话,解释了什么叫天命。用我的话来解释呢,就是你生命中最深的那个呼唤,最深的那个渴望,你觉得要去做的最重要、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你的天命。“天命”的观念是说,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不是无目的、无意义的,人生下来,就带着自己的使命。但是这个天命是什么,不是一目了然的,你得去慢慢等待它,慢慢发现它。<br> 举个例子。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讲了主人公阿米尔和他忠心耿耿的仆人哈桑的故事。哈桑被坏蛋阿塞夫等人截住凌辱,怯懦的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希望爸爸把哈桑父子解雇,没能成功。于是又陷害哈桑,说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认了偷窃。然后哈桑父子搬走。从此阿米尔对哈桑的负罪感挥之不去。之后很多年,阿米尔移民到国外,他们的祖国阿富汗沦落到塔利班的控制之下,塔利班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阿塞夫成了一个塔利班头目,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收为舞童,使之受尽凌辱。最终懦弱的阿米尔决定回国救索拉博,他回到家乡,见到阿塞夫。阿塞夫告诉阿米尔可以带走索拉博,但必须和他先处理一些陈年烂账。在屏蔽左右之后,阿塞夫戴上不锈钢拳套,轻松毒打毫无搏击经验的阿米尔。<br> 故事写到这里,出现一个细节:阿米尔被打得狠狠摔到墙上,口中吐血。他很可能被打死。但是,阿米尔竟然笑了。你觉得他为什么笑呢?<br> 他终于面对他得负罪感了,他觉得他做了正确的事情。这就像是他终于得以实现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履行他的天命。理解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理解,顾倩兮为什么说“我从来不抱怨”,因为他在做她觉得正确的事情,为之受苦受难,也心甘情愿。<br><br>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能大致知道,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就是去看自己内心深处。《牧羊少女的奇幻之旅》中说“心会告诉人一切”就是这个意思。电影《死亡诗社》中,基汀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倾听内心的声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庄子说“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的意思也类似。《西藏生死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做对的事情,心就会满意。《英雄志》中不断提到“正道”,解释为“做对的事情”,也是这个意思。<br> 我们还能看出寻找天命的途径,并非靠空想。而是通过“做事情”,触发自己内心。《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把这个意思说成为:“上帝要通过可见事物去理解上帝的教诲,所以要有行动。”明代的王阳明也表达过这个意思,他主张知行合一。那个“知”,是找到自己的良知,也就是内心的声音;他的“行”,是行动、实践,他把它叫做“事上练”。 二,庄子的说法<br> 谈天命的这些人,都是关注现实的。《英雄志》里塑造的角色,也都是围绕着现实政治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的人。这些好像和庄子的哲学相反,庄子貌似总想和政治保持着距离。<br>我们看下面这一段:<br> <h5> <i>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上,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i></h5> 庄子借瞻子之口,告诉中山公子牟要离开政治,去注重修养自己的生命。没错,这是庄子的基本观点,但庄子是不是不关注政治呢?不是,他的意思是没有足够的德行修养不要去介入政治,好的政治需要大的智慧。庄子是不是不讲究天命呢?更不是。我们看《庄子· 人间世》中的这段: <h5> <i>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br>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i><br></h5> 叶公子高要出使齐国,这次出使难度较高,他怕传递使命失败会给自己惹来祸患,问孔子怎么办。庄子借孔子之口(庄子引用孔子等人时,往往是在借他们的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你既然已经处在这种不得已的局面中,你就只能“行事之情而忘身”,尽忠,按照事情形势本身去办事,忘掉自身的安危,即“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又说“莫若为致命”,也就是履行你的使命。这个使命,即是国君给你的任务,也是上天给你的使命——每件事背后,都有天命。<br> 我们看,庄子并非让人逃避现实政治,只是叫人不要轻易卷入政治,除非你有足够的智慧。但一旦已经卷入,就要认真理解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天命,认真履行。<br> 除了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都在讨论天命,尽管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还是有很多统一的基本认知的。按照庄子的观点,在春秋战国之前,其实中国人各种观念是统一的,更接近道家的观念。到后来才分裂开来,大家纷纷标榜自己,否定他人。“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他感到悲哀,后人再也见不到上古时期纯正的哲学了。<br> 三,品读一个人物:杨肃观<br> 回到《英雄志》,我们认真读作品,会发现里面塑造的大量人物都抱着天命的观念。比如四大主角之一的杨肃观,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但正因为复杂,所以耐读、耐品。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大家试试品鉴人物的功力。<br> 他的天命观如何体现的呢?他曾诵读一首佛偈来表明心志:“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是《无量寿经》里的偈子。杨肃观以此自勉,他要像佛菩萨那样救渡世人。<br> 他是怎么做的呢?第一个事,是他发现他的师父打算在各方势力中做调和。但当时有个大阴谋家在背后操控一切,杨肃观是唯一一个看清全局的人,他知道他师父这样做肯定会使局面大坏,造成无法收拾的恶果。他知道劝不服师父,拖到最终大事发生前的节点上,他果断杀死师父,劫走关键人物,扭转了局面。吓不吓人?你说他是英雄还是魔鬼?他做这些事的时候,说了一段话:“欲救众生苦,须持修罗法,愿天地罪孽,尽归吾身。”<br> 第二个事,是他和一帮皇子讨论一段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马上要攻往花剌子模的时候,花剌子模面临着抉择:打还是和,怎么打,怎么和?<br> 我们站着花剌子模的立场上帮他们分析一下几种选择的后果。1,打行不行?赢的可能性很小,输了必受大屠杀。2,忍辱求和行不行?成吉思汗西征前早已打算要攻破花刺子模将他们的百姓全数杀光。求和也多半遭受这个命运。即使不被屠杀,以后也会被驱赶着去为蒙古大军当马前卒,当炮灰。3,讲究战术,坚守不出行不行?蒙古人已有大炮,他们的城墙不够厚,必然在铁木真的面前倒下。<br> 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杨肃观的办法如下:“蒙古所欲谋我者不过食粮、美女、金帛三者。我若杀美女、焚金帛、毁食粮,试问蒙古跋涉万里所为何来?死伤数十万将士得空城一座,无功而返,我看成吉思汗怕连自己的位子斗保不住了。”你看吓人不吓人?他还有一个思路:<br> <h5> <i>“我若是扎兰丁,将自率国中三千美女,献一切宫内金帛,俯爬匍匐出城跪降,以求保存举国之实力。”牟俊逸道:“若成吉思汗杀你呢?”杨肃观道:“那便死吧。王子出城乞降尚且被杀,则举国上下谁敢再言降?王亲贵族一旦心不存侥幸,势将万众一心起而抗之。成吉思汗若不死于西域是为侥幸。我见国家保存、百姓俱在虽死犹生矣。”</i></h5> 杨肃观还分析,花剌子模政治的死结,就在于太后专权。要想强国,必须改变这个局面。 <h5> <i>“我若能逃过死劫入城后便将政变。”众人大惊道:“政变?”杨肃观道:“是!我将幽禁太后,罢黜可汗,尽杀举国异心之人。三年之内,我将血洗蒙古,使全漠北闻吾之名如婴儿之闻猛虎,嚎啕悲泣于万古,以昭天下之大信。”<br> 听得杨肃观公然谈论政变,何大人房总管、诸大臣人人面面相觑,深感此言之大逆悖乱已臻于极。牟俊逸低声冷笑:“杨大人你你真想造反啦你?”<br> 杨肃观淡淡地道:“有些事我不单是说过还已经做过。请你们牢牢记得杨某的政道所言,必是对的事。”</i><br></h5> 杨肃观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一只虎捉住一只小羊要吃,你该怎么选择?人们可能想要救下小羊,但杨肃观说,假如这是一只饿了很久的母虎,还有几只刚生下的小虎,都已经奄奄一息,如果没有这只羊,老虎一家都要被饿死,你怎么办?他的答案是:掐死小羊,喂虎。<br> 他做过很多让人费解的事,让人敬佩,也让人惊惧。如果你以后读《英雄志》,好好深入品读吧。最后我稍作评点,其实这则虎和羊的故事,改变自佛教典籍《贤愚经》的一个故事。是释迦摩尼佛的前世(当时他叫摩诃萨埵)遇到的,最后,摩诃萨埵的选择是,把自己的血肉喂了老虎,救了老虎。<div><br>四,结语<br> “天命”的观念,不要以迷信去定义,它和迷信可以全不相干,是种很崇高的观念。它会让人活得更有责任感,更有尊严感。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我们中国人严重丧失了尊严感,导致我们很多人活得潦草、做事没有底线。如果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寻找出路,这才是文化的精华,可以洗涤人性。 <br> 如果以天命的观念去看待人生,那么人也会从很多悲观中走出来,更能昂藏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现代性的焦虑。<br>最后,录上两段《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文字作为结束: <br></div> <h5><i> “年轻时,一切都那么明朗,没有做不到的事,人们敢于梦想,期待完成他们一生中喜欢做的一切事情。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实现天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主宰了我们的人生,这就是最大的谎言。”<br>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帮你实现愿望。”</i><br><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