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的遗像</p> <p class="ql-block"> 人若能时时怀着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情感谢父母、感谢生命,那么这个人的内心就充满着爱和希望。 </p><p class="ql-block"> ——题记 </p><p class="ql-block"> 面对父亲遗像所想到的…… </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十五年了。在2024年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久久地凝视着父亲的遗像,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他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写满了人间沧桑,慈祥坚定的眼神里道诉着无言的心声。这一刻竟不知不觉地使我无言,不禁让日落暮色渗透我的泪眼……</p><p class="ql-block"> 父亲——麻雨润。祖籍山西省浑源县郭家茬村人。生于1923年6月24日(农历五月二十五)。故于1999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三)。终年七十六岁。 父亲姊妹四人中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时家境贫寒。早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凭着极强的悟性和自学相当现在一个初中生的水平。由于生活的困窘父亲被迫辍学跟随爷爷、奶奶颠沛流离从浑源逃荒到山阴县的北王庄村居住。靠给人锄地、种菜、扛长工打短工度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朝不保夕的耕作生活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兵荒马乱的岁月中,父亲辗转于山西境内数年。在与穷困的抗争中,父亲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为谋生路,一人从口里出口外,当民工、凿隧道、无苦不吃。直到五十年代初才流落到内蒙古包头市果树试验站当了一名会计。后应阿善沟门村需要文化人之邀弃市民,当农民定居于沟门村度过了他的大半个后生。当时真可谓是全村唯一的先生。</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地主的庄园中挥洒下父亲艰辛劳作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北同蒲线上闪现着父亲苦于求生奔波的身影; </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塞外高原上遍及了父亲背柴捡粪跋涉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常年的含辛茹苦和辛勒劳作,父亲的脸上留下了岁月刻划的年轮,头上镶嵌着春秋打造的霜花。</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月不仅父亲如此。听父亲讲大姑就是在逃荒的路上卖给别人当童养媳的。待我懂事时,她早已离世,从未谋面。二姑我是在奶奶去世后来包见到的第一面,那时也已是白发苍苍,暮年老态。留在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二叔,生活的穷困使二叔没能进过一天学堂。二叔是靠给学堂当工勤打铃提水在教室外听课自学而得到了一些文化知识。二叔为了求生,独自一人远走他乡,靠自己的勤奋求得一份正式工作。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后来定居于山西省灵丘县唐之窊村。由于儿时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让二叔落下了终身的胃病?</p><p class="ql-block"> 为谋生存父亲从口里出口外来到塞外包头的一个小山村,随后从山西接来了爷爷奶奶。童年时觉得家中很少有客人来。印象最深的是每逢二叔来了那就是家中唯一远道的亲人。在我那幼年的记忆里,二叔是穿着四个兜中山装的干部模样,还会骑自行车。二叔来了就把我放在自行车的前大梁上带我去磴口商店买东西。村里人见我家来客人总问:是什么亲戚?我就自豪地说是老家来的当干部的二叔。二叔亲和力挺强,也很会和人们交流。二叔每次来包都小住几天,记得老和爸爸坐下来常时间的促膝攀谈,记不得他们当初谈什么。也真体味不出来当时亲人相聚的那份欣喜和相见一面的那种不容易。只记得二叔回时要坐火车,一家人要到很远的磴口火车站去步行相送。火车开动时,二叔每次都从车窗探出头来挥动着帽子向我们告别并流下两行热泪。车下的我们也是以泪洗面。 我高中毕业后是二叔最后一次来家。二叔曾和我就家庭的现状以及人生的道理交谈了很多。二叔善于交际不像父亲那样倔犟耿直。因此,我心里很佩服二叔。随着二老年岁的增高,父亲得了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二叔病休在家成了常病人。路途遥远相聚显然成了奢望。直到辞世弟兄俩都未能谋面。现在想来,如果有现在的通讯工具老弟兄俩就可以倾心交谈道一声珍重那该多好啊!</p><p class="ql-block"> 结婚后的我曾怀着要了却亲自去山西灵丘看望二叔的心愿翻越恒山去灵丘唐之窊寻找看望久仰的二叔。我的到来二叔喜出忘外。当二叔用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时,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血浓于水的含义。二叔当时激动地说:“这是我在灵丘往了多少年第一个麻家门上的亲人来看我呀”!由于亲人相见感情大起大落使二叔旧病复发,我深感内疚。但据妹妹们讲,二叔感情一激动就容易这样常常是有惊无险。在灵丘我与三个堂妹们首次相见很是高兴。在妹家作客妹妹们盛情款待情真意切。互相交谈虽感夹带一丝陌生,但沟通中又渗透了亲情。多少年姐妹们虽同系一根,但天隔一方。艰苦的岁月留下了很多人生的遗撼。好在姊妹们都好学聪颖,靠自己的努力打拼下一份稳定的工作,现生活状况都很不错。 在唐之窊的几天中,二叔仔细询问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同胞兄弟曾经的手足之情,那份关爱,那腔真情我心领神会。并也将二叔的这份真情回来后如实地转告于父亲。</p><p class="ql-block"> 时隔两年后,忽然接到二叔病故的电报,刹那间心里特别无神。当时正值父亲耳朵发炎肿得什么也听不见,我每天必须去陪他老输液换药。故没能脱身去看二叔最后一眼,送他老最后一程。这也是我内心的一大遗憾。当我把二叔病故的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长时间地静默不语,目光暗然失色,眼眶里滚动着泪花。最后长叹一声说:“你二叔也是可怜人,这下不用再受病痛折磨了。但想不到他咋走到了我前面。”分明是一种痛楚后的感慨。 二叔去世后,我一直保持着与几个姊妹们的联系。从内心讲我非常珍惜这份亲情。在我这个小天地里麻姓罕见。但在灵丘的一隅中,有我麻姓弟妹们。也时时勾起我心灵深处一缕温暖的情愫,以此驱散我内心的孤独感。我常常这样想,父辈的心愿今生未了,下一代人应该延续这份亲情不要再成为遗撼。</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宽宏大度——</p><p class="ql-block"> 父母一生共生有四个子女,我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但都相继夭折了。我出生时赶上国家保证人权。后母亲剖腹产生下我后就做了绝育手术。但按照旧俗“草长留根,人活留后”。于是父母又抱养了弟弟建国。当时是1959年,弟弟的生父是包头糖厂建厂的元老。因是知识分子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勒令迁返回江苏老家。当时出生仅九天的弟弟经人介绍被母亲抱回家中。弟弟在宋家排行老五,上有四个哥一个姐。弟弟仅比老四小一岁。当时的弟弟出生时身体很瘦弱。母亲精心喂养,直到二岁多时才学会走路。但在全家人的爱抚下健康成长为1.8米的帅小伙。弟弟从小不爱学习老是逃课。对此父母大动肝火都无济于事。后只能在初中还未读完就辍学回家务农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弟弟十六岁,命运忽然因生父宋礼庭落实政策发生了转变。宋从江苏来包落脚住在我家,生活上我们竭尽全力关怀帮助。根据当时的平反政策当年迁回的人数即是现在再迁来的人数。但已婚者不行。漫长的十六年中,长子长女都已结婚成家。故在人数上有差额。于是父亲为了弟弟的前途萌生了将弟弟也算作其回迁子女一并落成市民户口。当时城乡差别大,落个市民户口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父亲提出这个想法后,宋叔说:“你把孩子拉扯下这么大我又要回来不仗义。我现在还有四个儿子了”但在父亲的一再努力和运作下,两位老人达成了共识,一切为了孩子。但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官方组识认为合情不合理,要求必须提供文字材料说明原委。并且还必须将麻姓改为宋姓。一说改姓,父亲说养儿栽根立后但到头来还不续麻家烟火,因此很是犹豫。但思前想后父亲为了弟弟的前途还是宽宏大度地以当初宋家将孩子先寄养我家为由提交了文字材料。为弟弟的前途着想而放弃儿子继承麻姓这对于一个从旧社会深受传宗接代思想影响而走过来的老人是需要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啊!但父亲做到了,此举真是非一般人所为。 父亲的努力改变了弟弟一生的命运。也为弟弟争取了个当初不容易得到的市民户口和一份难得的正式工作。安排工作是按知青待遇,之前的劳动时间都计入工龄。戏剧性的变化使多年来一直姓麻的弟弟一入糖厂大门就叫宋老五,一出糖厂北门就叫麻建国。一时成了人们羡慕之余的饭后谈资。弟弟结婚父亲倾尽全力。婚后生子引出了一场风波。宋家五兄弟四个哥哥均生的是女儿,唯有弟弟生一男孩,父亲很高兴。按父亲的想法是弟弟改姓为了工作,而孙子姓宋就有些想不通了。但宋家此时坚持让继宋姓。在这个问题上弟弟态度不明朗。不知是忘了凭良心说话来安慰父亲,还是屈于宋家的某种压力而唯唯诺诺。为了不再僵持,父亲要求复姓,(宋麻)但弟弟没有同意。在这个问题上我出面开导父亲说:“姓其实是个符号,儿子都不姓麻了,还强求孙子干啥?只要儿子记得这份养育之恩,对爸您好就行了。当初为了建国落户找工作,现在咱再为建国在宋家有地位就别强求了”。父亲听了我的话就建议孙子叫宋广林(麻)</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酷爱读书 ——</p><p class="ql-block"> 父亲虽上学不多,但自己读书不少。无论古典名著还是现代作品他都浏览过目。于是积蓄了较深的文学素养。儿时的我记得家里藏书很多。除四大名著外还有《家》、《春》、《秋》、《苦菜花》、《迎春花》、《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当时年幼名著看不懂。翻开《水浒传》连人物都分不清。三年级时看的第一夲小说是《红岩》,后来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林海雪原》。反复看后书中主人公形象深深印入脑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力宣传破四旧。凡有藏书一律收缴。故从此家中的小说被洗劫一空。 当时的父亲是村中唯一的文化人。不仅能写而且会算。再加上热心助人,故深受村民信赖。当时,凡是村中政务方面需要行文的材料或乡亲们买房、置地、打官司等各种契约的执笔起草都非父亲莫属。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常常有人来求父亲写材料。每每来人父亲就热情地将小黄方桌往炕中央一放,盘腿一坐,老花镜一戴,然后仔细询问后就斟词酌句写起来。每当这时,我就趴在桌子前认真地听大人们在交谈什么。看爸爸在写什么。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觉得这种场合非常严肃同时还伴有一种神秘感。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和我所学文字的增多渐渐地这种工作就变成父亲口述我代笔。当我读初中时,一些普通的文字材料父亲就干脆交给我写了。当我能以通顺的语言和创新的意识写出父亲想表达的意思时,父亲的脸上就露出欣慰的笑容。有时甚至高兴地说:“看我的春玲,现在比我强了”。每逢这时,人们也就奉承地说:“是啊,虎肚里剥不出狼儿子”。此时,我那天真的内心里掠过的是一阵窃喜。 </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有一大爱好是看戏。父亲比较通晓晋剧。对豫、评、越、黄梅戏等剧种都略知一二。诸如红、黑、生、旦、净、末、丑的人物角色,谈起来饶有兴致。每逢在欢乐的场合,还能唱出片段。</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珠算水平也堪称一流。多年从事会计工作,自己独具匠心地总结出一套用加减代替乘除的快速拨珠法。全村土地的丈量分配,父亲都了如指掌。村集体的年终绝算,都由父亲坐阵把关。迄今为止,翻开阿善沟门村的陈年台帐,都曾是父亲一手建立。那清晰的帐页,工整的字迹赫然在目。也算是给沟门村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吧。</p> <p class="ql-block">我早年和父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崇尚学问——</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重视我的学习,故自幼对我要求甚严。无论从传统礼议、言谈举止乃至行为习惯,要求我必须正统规范。特别是对我学习方面的要求近于苛刻。做作业必须一丝不苟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而且成绩还得优秀。在小学阶段,每次考试后,在班里的排名必须如实汇报。每年寒暑假的作业做完后,父亲都要亲自过目。特别是寒假,过年正月村里办红火,我心红的凑热闹跟着秧歌队转院玩,结果按规定的时间做不完作业,父亲检查就责令不让吃饭重写。因此,在我年幼的心灵里是非常惧怕父亲的。现在想来正是因为当初父亲治学严谨,对我严格要求,才培养了我日后对待学习的态度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作风,才使我学业不断长进最终靠所学知识跳出农门,得心应手地从事后来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二叔和二婶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善于精思——</p><p class="ql-block"> 勤学习常动脑是父亲的一贯作风。我很欣赏父亲的这种作风。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深度的男人。我出生时父亲已过而立之年,燃烧的岁月已将父亲的青春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父亲的额头闪光。可以说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永远高大伟岸。</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比较贫困的大集体年代,大多数的农家人都在力求解决温饱问题。父亲老是动脑筋开种些白留地。出集体工之余起早贪黑种植些土豆、葫芦、烟叶等。除了自己食用外还卖掉烟叶周转经济。白留地的作物每年都能获得大丰收。每到春夏之交,遇天阴下雨集体不出工,父亲就带着我上山挖药材,然后卖掉换回些油盐钱。秋收季节,父亲就带我去拣土豆。在收过的山药地里,有时刨几平米大的一块地也难拣到一颗遗留的土豆。尽管这样,我们父女俩仍契而不舍地刨着。至今,父亲拣土豆时那种执着的表情还时时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每逢冬天地里停工了,父亲就好天上山背柴,天不好近处拣牛糞,以供家一年四季燃炊之用。一次打柴归途中,父亲背柴前边走,我紧跟其后。冬天沟里的泉水涌向路面结成冰,背着柴禾在冰上负重前行只能是小步挪跑的感觉。父亲偶尔的一次停顿,我脚下打滑停不下来撞到父亲后背的柴垛上额头上开了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父亲急忙放下柴背,从破棉袄中撕出棉絮用火柴点燃烧成灰烬后按在伤处,这土法真灵,血一下就止住了。但时至今日,我前额留下的伤疤中还有烧焦棉花的黑点,不能不说是那段不平凡劳苦阅历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有句口头禅是:“硬求地不求人”。虽然说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总是动脑用心去种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父亲也无例外地分到了责任田。他经常通过看报、听广播研究捕捉市场信息,再根据自己不同的地段合理安排种植,是名符其实的有头脑农民。特别是春季水萝卜的安种上邻村上下小有盛名。父亲种水萝卜采取大小分开种,红白两色相间;早种的采用地膜覆盖,晚种的采取明地撒籽。这样可以分期收获分段上市。红白萝卜抢先上市能赢得市场行情,相继收获也缓解了出售的压力。在种植管理上经常看到吃苦耐劳的父亲耕耘在田间地头汗珠子滚太阳,也经常看到勤于探索的父亲痴迷于多个名优特新品种,自己育苗在院内做实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样的地段不同的经济效益,常常使人们在惊叹之余深感信服。</p> <p class="ql-block">和二叔、二婶、堂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秉性刚烈 ——</p><p class="ql-block"> 性格暴躁是父亲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他致命的弱点。父亲25岁时与只有十六岁的母亲结合,可以说没有一点感情基础。父亲当年从军驻扎在山西忻州禄家庄村,当时老爷病故,姥姥拖儿带女生活困难。姥姥看到父亲识字有文化就将母亲托付给父亲为妻。忻州解放时兵荒马乱人们四处逃生。当时还只是花季年令的母亲就随父亲远离故土从山西忻州回到山阴县同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太原城解放后,姥姥携舅舅姨姨们到了太原。原来老爷是一个兽医,家产不多但还算殷实。挑值钱的让父亲用毛驴驮回山阴县。但由于在山阴县的爷爷奶奶生活难以维持,不得不靠卖掉些值钱的东西换些粮食糊口。不谙世事的母亲本来背井离乡想亲人,现看到又将留念想的东西要卖掉,母亲死活不同意。故由此父母亲经常发生口角。“贫践夫妻百事哀”所谓旧时所说的“闹饥荒”在同时代多少同龄人身上酿造了数不清的人间悲剧。紧接着日后的文化大革命和四清运动,当时担任村会计的父亲作为村集体的枢纽干部和其它村干部一样很自然地被定为“四不清”干部。用当时时髦的审查方式说是上楼。父亲是文化人,无疑涉及到村内一些隐秘的事情,工作组就让父亲写出文字材料交待。劳作的辛苦再加上思想的压力致使父亲积劳成疾导致在九一年患脑血栓半身不遂,经抢救才从死神手里清醒过来,但一直腿脚行动不自如。但在患病的九年中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战胜病魔坚持劳作。</p><p class="ql-block"> 不能在责任田里劳动,就在自己院内栽种各类蔬菜。为让蔬菜在高温期不缺水常常是整夜不睡觉引管浇地。用他一个朴实农民对土地执着的情愫换来累累的果实。每到收获季节,红红的大柿子挂满枝头;紫色的大茄子掩映在肥厚硕大的绿叶下;较低矮的辣椒秧苗间能挤好几个大青椒;高高的豆角架上爬满了成串鲜嫩的豆角。一摘一大筐,吃也吃不完。村里的乡亲们每逢路过院门口都要驻足观赏赞叹一番。这时也就是父亲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用病弱的身体和有限的余力通过自己爱恋的土地来实现着自己存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每逢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买上肉、糕等一些村内不便买到的副食水果回到父亲身边和家人共进午餐。那时候常常在心底许着为父亲尽孝的宏愿,却不知道命运从来都是这么充满着偶然。总以为自己还年轻,以为来日方长,以为可以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时再从容尽孝。却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了父亲的今天,我才真正体味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星期天从村里回来时,父亲将亲手摘好的蔬菜捆绑在我们的自行车后面,驮得满满的足够一个星期吃。每当父亲拄着拐杖颤微微地走出院门,目送我们离去的时候,我的内心期盼的是下一个星期天的到来。回到家里,邻居们都非常羡慕这菜长得好。我们除供自己吃外还送给邻居一些。殊不知这些丰硕的果实里饱含着父亲多少汗水和辛劳。</p><p class="ql-block"> “总是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总是让命运穿过激流。每一次把希望还给大地,每一次把苦涩埋在心头。向自己的故事挥一挥手,还没有结束又有新开头。太多的忙碌冷淡了温柔,无穷的辛劳是一生的朋友”。每当我唱起这首《无言的寻求》歌时,我好像是在唱我的父亲。因为它概括了父亲的人生轨迹。也可以说是父亲人生历程的浓缩。父亲直到辞世那一天,她老人家种植的蔬菜仍还是绿荫满院。</p><p class="ql-block"> 有一幕景象始终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不招自来。那是在父亲犯病昏迷以后,我正在学校组织老师们进行期中集中阅卷的工作。接到玉清打来父亲病危的电话,我急忙打车赶回沟门。此时,父亲已昏迷躺在炕上不会说话了。我泪眼婆娑地大声呼喊着爸爸……爸爸……,只看到父亲的双眼在我的呼喊声中微睁了几次都没有睁开。只听到父亲呼噜呼噜急促困难的喘息声,仿佛像沉睡已久的梦中人。父亲真的是太累太累了,她已经精疲力尽该歇歇了。爸爸你什么时候可以醒来?什么时候才能再听到女儿的呼唤?我的呼喊始终没有叫醒将要熟睡的父亲。在手忙脚乱中我们用尽各种方法抢救,但最终还是没有留住父亲。那份凄凉让你不得不相信,我们人是有一个大限在等着我们的。无论你是多么年轻,无论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你怎样气壮山河,无论你有多少爱与被爱,死亡都是存在的。没有人能够抗拒。</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病危到病逝仅延续了半天时间。离去的是那样出乎意料的突然和短暂。骨肉亲情,生离死别,那一刻令人悲痛欲绝。守在父亲的遗体旁,方才领悟出人的生命是这样的脆弱,结束一生就是如此简单。扼腕息痛,送别父亲,那一幕令人刻骨铭心。跪在父亲的灵柩前方才痛悔到,老人辛劳一生不图回报,做儿女的竟还有诸多的缺憾。安罢父亲,我徘徊在父亲的院落中,久久地环顾着父亲生前这简陋的生活空间,真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他带着对人世间的眷恋,对儿女的无奈和些许愧疚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一生以德立命,以才安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刚正不阿,博学精思,靠本事吃饭,堂堂正正做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父亲的重要,父亲走了之后我才觉得父亲的不可缺少。我再没有爸爸可叫了。现在每每看见中风的老人像当年爸爸一样的挣扎着用半个身子走路,我都会停下来甚至想扶一扶,吸吸他们身上的气息或者目送着他们努力地走远。泪水又一次涌上了我的眼帘。</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本不容易解读的书,时至今日我才真正懂得了这本书里深切的内涵。常言道:“养儿才知父母恩”。当我们子女都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能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受到父母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热血心肝和铮铮铁骨。父母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勤奋质朴、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而这些才是一个人傲立于世的无价之宝。是不断前进、不懈奋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关于父亲的话题总是说不完,对于父亲的感情总是写不尽。父母恩胜万金,春晖寸草心。推衾送暖,舐犊情深,尽孝守本分。此时,挂念慈亲悲不尽。体味生活感悟人生,儿时觉得父亲严厉难以亲近他,长大后悟出父亲潜移默化中,正是那个对自己性格形成影响的人。从不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谅解。两代人的情感回归,跨越代沟的人生之旅,蕴藏着人生多少酸甜苦辣。</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采集自种的西红柿</p> <p class="ql-block"> 人生豪迈不应有悔,醍醐灌顶不应用泪。每个人都渴望理想和成功牵手。但愿让父亲的人生理念,漫长的生活历程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串成的一部编年史。去纪念流金的岁月,从而启示我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永远胸有成竹。父亲走完了最后的路,女儿也走上了辉煌的路,家庭走上了小康的路,自己更要走好脚下的路。</p><p class="ql-block"> 写到此,我仿佛从回忆中醒来。让好久悬浮在我心中复杂的情感都静静地沉淀下来。不知是感悟还是怀念,像流星般陨落,但却不会转瞬即逝。作为晚辈,我没有理由和权利去评说已经过世的长辈。但一种特殊的情愫促使我愿将父亲经历过的事情仅我所知的点滴记录下来。作为对天堂父亲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拙笔行文寄托哀思,表达对父亲无尽的思念。缅怀父亲珍存遗像,欲使父亲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爸爸,流在心里的血将澎湃着您的声音。您用勤劳双手打造下的这片天地将任我翱翔驰骋;您用世事沧桑所演绎的人生真谛将永远激励后人不懈地追求;您那一身傲骨,独善其身,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精神将永远伴我信步人生。希望您永远含笑九泉吧。</p> <p class="ql-block">原创者图片</p><p class="ql-block"> 女儿写于2024年父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