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2日有机会到西安,参观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有关史料,重温那段历史,深切感受到“哪有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蒋介石行辕启承室。</p><p class="ql-block">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38号华清宫内。</p><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华清宫曾作为蒋介石的行宫使用,而“蒋介石行辕启承室”则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纪念。室内陈列着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的生活用品和起居物品,还有部分照片和画像等珍贵文物。这些展品共同展现了蒋介石夫妇在华清池的居住生活,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著名的五间厅,又名“桐荫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西逃途经临潼时均下榻五间厅;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于此发生了西安事变。</p><p class="ql-block">五间厅即五间房子,为一排坐南面北的砖木结构平房,平面呈矩形,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16平方米;蒋介石住在中间的一间,内有床、圆桌、沙发和椅子,是兵谏捉蒋的重要见证、西安事变的重要旧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导游冯冬冬在向游客讲解西安事变。</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爱人在认真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西安的气温比较高,39摄氏度以上。</p> <p class="ql-block">我冒着烈日酷暑,看着眼前的遗址图片,听着冬冬有条有理的讲解,想着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的英雄壮举,崇敬之情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更多的历史,为印证英雄壮举,我们一行人还徒步登上了“兵谏亭”。</p> <p class="ql-block">有关这个兵谏亭,导游冬冬讲得可谓绘声绘色,她说:该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胡宗南为拍老蒋马屁,最初叫做“蒋委员长蒙难处”,据说蒋介石知晓后很不高,甚至要追究胡宗南的责任,胡宗南想想也觉得不妥,于是改名曰“正气亭”,老蒋才不再追究。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当然符合历史事实,但有明显的政治色彩。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将该亭易名为“兵谏亭”。</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谏亭前的虎斑石,因其石形似虎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兵谏亭周边满是摩崖石刻,内容多样,形式不拘,但都与西安事变相关联,具体写的是什么,各位看官自我欣赏。</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作为一个普通游客一时半会是没办法了解其来龙去脉的。回到住处后,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这些石刻大多是蒋介石的军政要员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人在西安事变之后镌刻上去的,目的是美化蒋介,为其“歌功颂德”。</p><p class="ql-block">陈立夫、胡宗南和卫立煌等人题写的“蒋委员长蒙难处”“民族复兴纪念石”“仰之弥高”等手迹,先后被镌刻在虎斑石周围的山崖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老蒋藏身处。</p> <p class="ql-block">话说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临潼发动“兵谏”。</p><p class="ql-block">当日凌晨,东北军快速包围了华清池,并很快解除了华清池附近的宪兵和蒋介石卫队的武装。蒋介石于睡梦中闻到枪声,在护卫的帮助下越窗出逃,连假牙都来不及戴上,穿着睡衣由住处五间厅逃跑到五间厅后山,匿藏于虎斑石隙中,被搜山部队发现捉住,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p> <p class="ql-block">这两块碑刻则是解放后非国民党官员所刻。目的在于让人们铭记历史,追思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