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玉璞</h3> <b>一、灵寿建制沿革</b> 灵寿县历史悠久,夏商时属冀州,周、春秋、战国灵寿属中山国,都城在牛城乡故城村(县城西北,距县委9公里)。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魏灭中山国后属魏;周赧王十九年(前296)赵灭中山国后属赵国。秦时先后属钜鹿郡、恒山郡之属县。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为灵寿有确切纪年的置县时间(治所在今牛城乡故城村),灵寿县仍属恒山郡(韩信带兵出井陉、定赵地、治恒山郡辖灵寿等十八县),文帝元年(前179)讳帝名改为常山郡辖灵寿县。东汉建武十七年(41),常山郡并入中山国,灵寿改隶中山国,建武二十二年(46),又析出中山国置常山郡,辖灵寿县。永平五年(62),封常山郡为常山国,建初四年(80),国除为郡,永元二年(90)复封为常山国;建安十一年(206),常山国除,复置常山郡,此间均辖灵寿。三国魏时属常山郡。 晋代袭用前制,灵寿县治由故城村迁至今治(县委大院所在地)。北魏属常山郡。北周宣政元年(578)秋,在灵寿设立蒲吾郡,郡治在灵寿西偏南15里蒲吾村,辖灵寿县。隋开皇三年(583) 罢蒲吾郡,改属恒州,大业3年(607)恒州改为恒山郡,辖灵寿;义宁元年(617)置燕州,州治在灵寿县今治所,辖灵寿县。唐武德元年(618),废燕州改属并州、恒州、镇州。五代后梁时先后属镇州、真定府;后晋、后汉分属恒州、镇州。宋初属镇州,熙宁六年(1073)并入行唐县,熙宁八年复置灵寿县,属真定府。金代属河北西路真定府。元代初属恒州后属真定府。明代因之,仍为真定府属县。清属真定府,清雍正元年(1723)改真定为正定,属正定府。宣统三年(1911)灵寿属清河道正定府。民国元年(1912)属清河道正定府;民国二年、三年分属范阳道、保定道;十七年(1928年)废道,灵寿县直属河北省统辖;二十六年(1937)属第十一行政督查区。 1938年1月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冀西区,同年秋划属冀西区三专区,1940年上半年改属五专区。1941年1月建立北岳区,1942年2月、1944年6月、7月分属北岳区五专区、四专区、冀晋区(北岳区分为冀晋、冀察两区)。1945年8月24灵寿全境解放。1946年4月、1947年6月、1948年6月,灵寿分别改属冀晋三专区、冀晋四专区、北岳四专区。1949年1月,建立新察哈尔省,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属。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灵寿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1958年10月25日,灵寿与正定合县(灵寿撤县设立五个人民公社)。1962年1月1日,灵、正分县,恢复灵寿县。1993年6月,石家庄地市合并,灵寿县属河北省石家庄市至今。 <b>二、境域变迁</b> 据清康熙年间《灵寿县志》载:“灵寿县在府治西北五十里;至京六百五十里;东至行唐 县界一十五里,至行唐县治四十五里;西至平山县界一十五里,至平山县治三十里;南至平 山县界八里;北至阜平县界七十里,至阜平县治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正定县界一十五里;西 南至平山县界一十五里;东北至行唐县界二十里;西北至山西五台县界一百九十里,至五 台县治二百九十里”。<br>其范围是:南循滹沱河而东,沿忽冻、南合村、同下诸村与获鹿以河为界;东循义和庄、 北纪城、溯慈河而上,至慈峪跨慈河东岸,经康家庄(今康庄)、龙王沟、程家庄到文山脚下, 依次与正定、新乐、行唐为界;北循文山向西至汊河、富豪寨、银洞山、白草山、墨黑驼与卑 平县、山西五台县为界;西循墨黑驼东南行至车轱辘驼、玉母观山、狼窝沟、南广化、东金 山、杨家洼(今东洼)、东王角与平山县为界。 民国31年(1942)5月,阜平县的牌房、瓦房台、寨南、刘家沟、板峪、大夫庄、杜家沟、 松阳8个村划给灵寿;平山县的九岭村划给灵寿。32年(1943)5月29日,灵寿县第六区划 给正定县。同年7月,西洼村由平山划给灵寿。34年(1945)8月,原灵寿六区各村由正定 复归灵寿。1956年7月,行唐县北洼乡5个村和新乐县党家庄村划归灵寿。1957年,灵寿 康庄、南霍营两村划归行唐;行唐县刘库池村划归灵寿。1958年10月25日,灵正合县,改名正定县。原属灵寿的牛城、东王角、西王角、东洼、西洼5个大队划归获鹿县。1975年,王角公社(包括牛城、东王角、西王角、中王角、东洼、西洼)从获鹿划归灵寿。1981年,王角公 社所属6个大队从灵寿划归黄壁庄特区(由平山县代管,大事记记载为石家庄郊区)。1984年,王角公社所属6个大 队划归灵寿。 1987年,县境东西最宽处约15公里,南北长达100公里,总面积1066·2平方公里。 其四至为:<br>南循滹沱河而东,自忽冻、南合村至同下与获鹿县以河为界。<br>东自义和庄而北,至东纪城、党家庄与正定为界;逆慈河而上,至慈峪跨河到中霍营, 向西北面行,沿程家庄、文山到刘库池、大夫庄、杜家沟、牌房、瓦房台与行唐县为邻;<br>北自瓦房台的店子庄西行,沿土岭、磨子驼、南驼与阜平县和山西五台县接壤;<br>西南循南驼面东南行,自头道岭、阎王鼻子、车轱辘驼、康回头、炮台顶、尹家庄、枣园、 王母观山、长峪、白家沟、南庄、塔上、东金山、蒲北、城西、西洼、西王角与平山县毗连。 <p class="ql-block"><b>三、灵寿县区划演变</b></p> 灵寿置县,悉遵秦、汉制度“十里一亭、亭一乡”,亭有亭长主管,乡有三老、有秩、啬关、游微分司,此后历代王朝,或划为乡,或划为里或划为社,名称虽异,职司如一,直到清末,世代沿袭,只是年代久远,失于记载,清代之前,难以详叙。迨至民国时期,始推行村里制和试办自治会,改革区划制度:县下设区,区辖乡、镇。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基本沿用旧制。1953年春开始到1958年初,逐步撤区扩乡、合乡并镇。1958年撤乡建立人民公社,村名改为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村建置。1996年再次合乡并镇,基本保持至今。<br>1、清康熙24年(1685)《灵寿县志》载,灵寿辖12个社(在城、同下、北托、青廉、慈谷、文城、叉头、燕川、白石、朱乐、菅村、牛城社),146个村。西至陈庄村、燕川洞里、乐羊沟。 2、民国初年沿袭旧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底),依照《县组织法》、《区乡镇自治施行法》及河北省《划区办法》,划分行政区,编定乡镇闾邻。1930年春,正式成立区公所,共编分3个区,116乡,350村,911闾,4349邻。1932年中旬,灵寿党组织三线归一,仍保持三个区。一区所辖村庄基本分布在现今三圣院乡、北洼乡、南寨乡、牛城乡、灵寿镇、狗台乡、青同镇的几个朱乐。基本上是以北湖、青廉、漂里、护驾疃一线以南地区的村庄。二区所辖村庄基本分布在现今的青同镇(除几个朱乐外)、塔上镇、燕川乡、慈峪镇,谭庄乡的南文城、南谭庄、北谭庄、南北阳沟、霍营、以及后属行唐县的康庄,岔头镇的东西岔头。基本上是西岔头以下、东青同以上,东西横向所含村庄(塔上、阜安、菅村、燕川、白石以里)。三区包括岔头高阳庄以里山区的所有村庄(即现今三个山区乡镇的大部分村庄)。 <p class="ql-block">民国26(1937)年6月,国民党灵寿县政府在日本进逼下撒逃,全县陷入无政府状态。193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灵寿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仍沿用原有行政区划。12月,县抗日政府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将原来的3个区划为6个区,并将日伪控制的县城及其附近10个村庄,分别划入五、六区所辖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1939年初,二区区政府住团泊口,区委书记李学忠,区长杨廷智,包括漆油沟、寨头、任家庄以上山区所有村庄,共35个村。一区区政府住陈庄,区委书记樊德智,区长安廷彬,所辖地区包括东岔头、高阳庄以上,牛庄、大湾以下所有村庄(含新开、北庄两个沟域),共48个村。三区区政府住燕川,区委书记张建明,区长郑披星,包括山门口以下,南霍营(现属行唐)以上,谭庄、柏山、五河、燕川大部分村庄。四区区政府住柳沟,区委书记曹玉辰,代理区长孙凤武,包括慈峪以下南青同以上正南路西侧(塔上、岭北、东西刘庄、寨里、胡家庄等)大部分村庄,共46个村。五区区政府住岗北,区委书记尚会文,区长赵化风,主要管辖分布在护驾疃、漂里以南,正南路以西(不含小东关关)的大部分村庄(牛城、狗台、阜安朱乐、东西合村、南岗等),共53个村。六区区政府住北贾良,区委书记刘振国,区长郑凡三,管辖包括北岗以南沿正南路以东、北贾良、含马家坟以南的青同镇东部、北洼、南寨、三圣院所有村庄(及灵寿镇四关的小东关村),共33个村。</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为加强慈河中游一带的工作,以适应抗日斗争、经济建设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即横山岭以下、慈河沿岸的一些村庄:李家沟、石佛峪、郝家河、胡家庄、台头、桥塘沿、东西岔头、南至康庄等 21个村庄划为七区,区委书记高振国,区长杨廷志,区公所设在北谭庄。次年1月中旬,撒销七区,各村庄分别划归原辖区。</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将白石岭沟的牌房、瓦房台、寨南、刘家沟、板峪、大夫在、杜家沟、松阳等村由阜平县划归灵寿县,属一区管辖;将九岭村由平山县划归灵寿县,属二区管辖。</p><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1 日,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通告,为便于正定县委开展工作,正式决定将灵寿六区(北贾良以南县城以东的县境东南角)划归正定。先此,反蚕食斗争之初(1941年前后),正定全县遭沦陷,正定县政府已经迁移灵寿六区之青廉、贾良一带,借占六区。驻地在岭北村。1945年8月24日灵寿全境解放,9月六区重新划归灵寿。八月底,废除县城的敌伪保甲制度,建立灵寿市人民政府,由田春林任市长,辖城内、大东关、小东关、北关、西关、胡庄、岗头、东合村、西合村、南合村、南岗、大吴庄。9月,划给正定县的原六区村庄全部划回灵寿,仍为六区。</p><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全县7个行政区(即六区一市)并为5个区,即撒销市区划归五区;撒销六区,将六区南部所辖村庄划归五区,北部划归四区。</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49.10--1956.12)</h1><h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沿用原来行政区划。1953年春建乡后,健全了领导机构,改进了组织领导形式,加强了基层领导力量。1953年7月4日,历时两个多月,完成新的行政区划工作。此项工作自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全县251个村划为69个一般乡,两个区辖镇(陈庄、慈峪),一个县辖镇(城关)。5个区下辖69乡3镇共72乡(镇)、<font color="#333333">256个村(《大事记》20页,县志64页)。1955年6月5日,灵寿县人民政府改称“灵寿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农业合作社已完全由初级社转为高级合作社, 乡辖单位减少。为了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撤销区级,扩大乡级机构,减少领导层次,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灵寿县委于1956年6月23日制定了《关于撤区并乡的规划》,适当扩大了乡的行政区划,逐步撤销区级机构。1956年6月新乐县党家庄乡(只有党家庄一个村)、行唐县北凹(</font>洼<font color="#333333">)乡(原东孙家楼、西孙家楼、南凹、北凹、小韩家楼5个村)划归灵寿(《行唐县志》记载为1955年),全县共有5个区,增为74乡镇。根据减少领导层次、充实县级加强对乡级直接领</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导的精神,将五区(城关)、四区(青同)、三区(慈峪)撤销,原辖范围内的乡镇直接受县级领导。由于一区(陈庄)、二区(团泊口)距县城远,交通不便,两区仍旧保留,改为办事处,代表县领导乡级工作。根据有利生产、便于领导的原则,并根据自然条件、人口密度、村庄多少、距离远近等情况,将原有的72(74?)乡镇合并为39个乡。</span></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7--1966.4)</b></div><p><font color="#333333">1957年,南霍营、康庄两个村(从中霍营乡)划入行唐县(南翟营乡),同时将刘库池划入灵寿县(《行唐县志▪境域变迁》)。1958年2月再次合乡,将39个乡合并为30个,各乡均设党委,仍保留一、二区委。1958年8月(即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撤销30个乡镇,建立城关、护驾疃、慈峪、陈庄、团泊口5个人民公社,同时撤销一、二区两个办事处(大事记P56)。10月,灵寿与正定合县(《正定县志》大事记记载为11月5日,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p55;《石家庄大事记》亦记载为两县自11月5日按新建制办公),同时将东王角、牛城、西王角、东洼、西洼5个村划归石家庄郊区。1959年1月将原属灵寿的5个公社改名为火箭公社(灵寿)、卫星公社(青同)、东方红公社</font>(慈峪)、钢铁公社(陈庄)、奋斗公社(团泊口),同时下辖63个生产管理区(灵寿13,青同11,慈峪13,陈庄15,团泊口11),1959年4月又调整为36个;1961年5月,撤销各生产管理区,原属灵寿的5个人民公社改建为33个人民公社(大事记P71有明细 );1962年1月1日分县(与《正定县志》大事记一致,其县志补记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P58,《石家庄大事记》记载为3月27P100),灵寿县辖以上33个人民公社;1962年10月10日,黄土梁公社社址由黄土梁村迁至团泊口村,改名为团泊口公社;10月,撤销了五个工委?,建立了“中共灵寿县陈庄工作委员会”(《大事记》77页)。1964年4月30日,县委发出《关于合并几个公社的通知》,漫山、李家沟并入南营人民公社;九岭并入寨头;南沟并入陈庄;横山岭并入岔头;撤销青廉公社,将南、北贾良大队并入青同公社,将秋山、青廉大队划归南寨公社。全县合并为27个公社(《大事记》91)。1964年5月21日,撤销团泊口办事处(《大事记》92)。</p></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化大革命”时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66.5-1976.10)</b></p><p class="ql-block">1966年2月1日,县人委(注:1955年6月灵寿县人民政府更名为灵寿县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大庄、寺家庄、白家河三个大队合村,名为“张家台”大队(《大事记》103页)。</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2日(县志记载11月28日P42页),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获鹿县的王角人民公社划归灵寿。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实<font color="#333333">际上一直没有被灵寿接管(《大事记》107页)。1967年11月15日,灵寿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县直各单位、农村各公社大队亦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75年8月,王角人民公社所辖6村(东、西、中王角、牛城、东、西洼)划归灵寿,全县28个人民公社,276村(2023.6.7张国芹提供《河北省行政区划资料》1975年8月河北省革命委</font>员会民政局,缺慈峪公社凤凰楼、柳沟村和团泊口公社银洞村)。</p> <h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76.10----2000.112)</b></p><p class="ql-block">1981年1月1日,县委、县革委会分设办公(12月27日撤销“灵寿县革命委员会”,<font color="#333333">“灵寿县人民政府”成立)。1981年,王角人民公社6个村划归平山县,全县27个人民公社(273个生产大队,增加柳沟、凤凰楼和银洞村;1624个生产队)。1984年1月,恢复乡镇体制,改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乡(镇)、村,将原来27个人民公社划为24个乡、3个乡镇(城</font>关、慈峪、陈庄),下辖273个村。5月牛城公社6个村划归本县,增1乡,成为28个乡镇,279个村。</p><p class="ql-block">1990年12月19日经报请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灵寿县陈庄区公所(大事记P235)</p></h3> 1996年初(一月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行合乡并镇,由28个乡镇合并为15个乡镇,辖6镇:灵寿镇、青同镇、塔上镇、慈峪镇、岔头镇、陈庄镇;9乡:三圣院乡、北洼乡、牛城乡、狗台乡、南寨乡、燕川乡、北谭庄乡、寨头乡、南营乡;279个行政村(自然村2020年统计676个)。2002年1月,适应城镇化需要,建立城东、城西、东兴3个临时居委会,2019年又改变为五个社区:牌楼社区(东至城东南街,西至京赞线,南至南环西路,北至人民西路)、中山社区(东至城东北街,西至京赞线,南至人民西路,北至京赞线)、松阳社区(东至正南南大街,西至城东南街,南至南环东路,北至人民东路)、育才社区(该社区四至范围,东至正南北大街,西至城东北街,南至人民东路,北至京赞线)、龙岗社区(南至南环东路,北至京赞线,正南大街以东)。拥有1个省级开发区——河北灵寿经济开发区。此区划一直沿袭到1996年合乡并镇。 <h3><b>四、更名情况</b></h3><p class="ql-block">1978年冬,全县276个大队撤销"革命委员会"组织,全部恢复大队管理委员会建制,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不合理管理体制。县志P47。</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24日,西岔头公社胡家庄更名为胡家坪;刘庄公社更名为苏家村;南营公社李家沟更名为油盆;燕川公社李家庄更名为鲁柏山;北庄公社李家庄更名为李家寨。</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27日,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灵寿县人民政府,同时设立政府党组。</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31日,县委县政府将灵寿县城关镇更名为灵寿镇。</p><p class="ql-block">1992年6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塔上、西岔头、南青同三个乡,相应设立塔上、西岔头、南青同三个镇(新版县志18页)</p><p class="ql-block">1996年,合乡并镇,南燕川乡改名燕川乡,北狗台乡改名狗台乡,北谭庄乡改名谭庄乡,南青同镇改名青同镇。西岔头镇改名岔头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