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年5月27日,全国的手机用户都收到了一条公益短信,内容是:<b>中宣部授予陆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新时代传人,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b>“杨根思连”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广泛报道宣传后,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让全国人民记住了“杨根思连”。</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英雄的杨根思部队</b></h5> <div>“杨根思连”是诞生于闽东革命老区的红军连队。1944年2月,杨根思参军入伍时,被分在了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一团一营三连三排九班。从此,杨根思就随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连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团、师、军的英雄模范人物,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50年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0年11月29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斗中,时任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奉命坚守1071.1高地及其东南侧的小高岭。他们连续打退美陆战第一师的8次疯狂进攻。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人。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壮烈牺牲。<br></div><div><br>1951年,杨根思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杨根思连”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命名的红军连队,“杨根思连”所在部队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从此,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被称之为“杨根思部队”。<br></div><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根思部队的发展历程</b></h1><div><b><br></b></div><div>1932年7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组织福安地方游击队,在兰田村发动武装暴动,消灭了兰田民团并收缴了武器。“兰田暴动”后,正式成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闽东建立的第一支成建制武装力量。在党的领导下,闽东革命武装不断发展壮大。1934年9月,在宁德桃花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辖三个团,2400余人。<br><br></div><div>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闽东独立师奉命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2月14日,根据党中央指示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屏南棠口、双溪出发,踏上抗日征程。<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第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b></h5><div><b><br></b></div><div>1938年10月,第六团奉命挺进苏南茅山地区,归新四军第一支队建制,由陈毅司令员直接指挥。1939年5月,陈毅命令叶飞率第六团向苏南东路地区(锡澄公路以东、京沪铁路两侧的长江三角洲地带,南起太湖、北至长江、东接上海)开辟发展。5月5日,第六团抵达武进戴溪桥,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江抗三路)合编,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六团改称江抗二路。<b><br></b></div><div><br></div><div>1939年11月,江抗在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仍称新四军挺进纵队。随后,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进入苏中,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此后改编为新四军一师教导旅、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旅、1946年之后,先后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旅、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1949年2月,全军整编定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1950年10月,该部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11月7日,该部入朝参战。1952年10月,离朝回国。此后经过历次裁军、整编,该部仍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现为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始终保留该部一营三连番号,该连三排即“杨根思排”。而杨根思在这个连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直至牺牲。</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阴是江抗部队的浴血奋战之地</b></h1> 江阴地处长江南岸,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历史上向为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江阴地处丹北和东路两块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是大江南北往来的战略通道。<div><br></div><div> 1939年5月,为了贯彻党中央“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派新四军第六团东进作战发展。由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部东进抗日。在武进戴溪桥与由江阴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的江抗三路汇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由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乔信明任参谋长,刘飞任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六团改称江抗二路,江抗三路番号不变。5月5日,江抗指战员从武南出发,越过沪宁铁路,在江阴月城穿过锡澄公路,经花山、长寿、祝塘到达锡北,进入东路地区。</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进前,陈毅与第六团干部合影。</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起: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焜、乔信明</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叶飞的率领下,以新四军第六团为骨干的江抗1000余人挥师东进,江抗二路、三路并肩作战,一路猛进。首战江阴、无锡交界的黄土塘,击毙日寇30余人,内有大佐一人;夜袭苏州浒墅关火车站,歼灭日军警备队20余人,使京沪铁路被迫停运三天;江抗二路二支队队长廖政国率领二个连袭击了上海西郊的虹桥机场,烧毁了日军四架飞机,震动了日伪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抗副总指挥、中共东路工委书记 叶飞</b></h5><div><br></div>江抗东进期间,在江阴地区进行了几次重要的战斗。6月初,江抗进入江阴东部地区,遭到了国民党忠救军五支队的阻击,他们在祝塘镇南石桥构筑了工事,部署重兵,企图阻挡江抗前进。江抗从南街发起猛烈进攻,忠救军步步后退。忠救军凭借工事抵抗也无济于事,只得后撤,江抗一鼓作气追到镇北一公里多的大宅里。忠救军负隅顽抗,很快被江抗击退。在这场战斗中,江抗副总指挥吴焜亲手击毙了敌中队长朱冰人。<br><br><div> 8月底,江抗回师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此时的江抗已今非昔比,从东进开始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武器装备极大改善,战斗力大大增强。9月2日晚,江抗抵达江阴顾山南麓准备宿营,发现国民党忠救军已经抢先一步,在山上及周边村子部署兵力,准备阻击江抗。次日早晨,忠救军从山上向南山坡运动,向江抗驻地发起攻击。江抗在副总指挥吴焜的指挥下,奋起反击。江抗从山南和西山脚向敌人反击,经过激烈拼杀,江抗攻占了东山头,敌人只得从山上向山下仓皇溃逃。江抗打垮了敌人的进攻,粉碎了敌人企图袭击江抗的阴谋。战斗中,江抗共毙伤敌人二三十余名,缴获机枪一挺。江抗伤亡十余人。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在率部冲锋时,敌人一颗子弹打在胸部,鲜血直冒。江抗连夜将他送到阳澄湖后方医院治疗。由于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子弹一直没有取出。45年后的1984年10月24日,刘飞在南京逝世。这颗子弹被外科大夫取出,他的亲属将它捐献给了苏州革命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展陈。这颗子弹是江抗将士在江阴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刘飞体内留存了45年的子弹</b></h5> 顾山战斗后,江抗一支数百人的部队进入长泾镇北的油车里、仲巷上等村。部队进驻的第二天凌晨,北漍据点里的100多名日军摸黑倾巢而出,直扑长泾镇北的江抗驻地。战斗瞬间打响,江抗依靠有利地形,顽强阻击。由于日军有备而来,火力凶猛,江抗边打边撤,向西转移。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江抗击毙了日军6人,击伤多人。江抗牺牲21人,伤4人。这是江抗在江阴地区战斗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抗副总指挥吴焜</b></h5> 国民党忠救军第五支队在顾山被江抗击败后,向忠救军总部告急求援。随后,忠救军就增派兵力达3000余人,向江抗发起攻击。江抗没有退路,被迫应战。9月8日,双方在无锡东部白丹山一带摆开战场交战,这是江抗东进以来与忠救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反摩擦战斗。由于两军实力相当,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江抗为避免造成重大伤亡,主动撤出战斗,向江阴境内转移。不料,在途径江阴马镇湖塘里时,遭遇忠救军一部偷袭,吴焜头部中弹,鲜血如注,当即倒地,壮烈牺牲。江抗总指挥部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烈士遗体安葬在江阴周庄定山东麓。1958年5月,烈士遗骨迁葬于南京望江矶烈士陵园(现南京雨花台功德园)。1985年4月,江阴县人民政府在江阴周庄定山东麓,建立了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的“吴焜烈士埋葬处纪念碑”,供后人瞻仰纪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焜烈士埋葬处纪念碑</b></h5> 江阴是新四军挺进东路的第一个立足点,是江抗三路的起源地。江南抗日义勇军,这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在江阴各个乡镇都留下了征战的足迹,江抗指战员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在江阴大地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永载江阴人民革命史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江抗部队中的江阴人</b></h1> 1938年10月成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是由三支江阴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的,是苏南东路地区第一支被新四军改编、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隶属于新四军第一支队建制。这支抗日新军成员大部分是江阴子弟兵。1939年5月,与新四军第六团在武进戴溪桥汇合后,合编成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东路征战,打击日伪军。江抗东进后,又有许多江阴儿女踊跃参军,加入抗日队伍。江阴子弟兵在作战中,冲锋陷阵,勇猛顽强,前赴后继,多数人先后牺牲,血洒疆场,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支英雄部队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江阴籍战士不可磨灭的印记。以下三位是杰出代表人物。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江抗五路司令员 朱松寿</b></div><div><br></div></h5><h3><b>朱松寿</b>,江阴长寿人。江阴早期农民暴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朱松寿当选为中共江阴县委委员,并担任江阴红军南路司令。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他被江苏省委指定为中共六大代表,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1937年冬,江阴沦陷,朱松寿在家乡揭竿而起,以抗日为号召很快就拉起了武装。由于他懂得军事,又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威望,原农暴地区的云亭、长寿、周庄、后塍一带的老党员和赤色群众纷纷响应,一下拥有400多人枪。1938年7月15日,朱松寿率部在颜家桥伏击从祝塘“扫荡”返回无锡的3船日军,歼敌96人,创造了苏南东路地区一次战斗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记录。1938年10月,朱松寿带领队伍在茅山接受了新四军的改编,被编为江抗三路第一连。朱松寿则按照陈毅司令的要求,没有随部行动,而是返回家乡继续收集旧部扩充队伍。1939年8月,江抗在东路扩编时,朱松寿担任第五路司令。江抗西撤后,朱松寿年底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1940年春,奉副军长项英之命回家乡再次组建抗日武装,为新江抗部队输送了一大批有生力量。谭震林任命朱松寿为江抗东路指挥部副司令。1941年5月,朱松寿奉命到苏州陆墓做扩军争取工作,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时年41岁。</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刘金林烈士</b></h5><div><br></div><b>刘金林</b>,江阴夏港人。1938年初,刘金林在江阴、武进交界地区开展抗日活动,队伍发展到100余人。江抗三路进入该地区后,刘金林主动接受收编,编为江抗三路独立大队,刘金林任大队长。1939年5月,改编为江抗三路第五支队,刘金林任支队长。8月13日,第五支队在青浦观音堂遭日伪军突然围攻,刘金林在反击中不幸阵亡。<br><br><b>陈剑雄</b>,江阴璜土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地下秘密活动。1938年春,党组织派他回乡开展抗日活动。后加入江抗三路,先后担任军事教员、侦察参谋、江抗二团三营营长。1940年9月6日,在黄桥战役的营溪战斗中英勇牺牲。 江抗部队发展成长中,还有一部分江阴籍战士,在经历过九死一生的戎马生涯,成为战争的幸存者,有的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级指挥员,他们是新四军江抗部队中江阴籍战士的佼佼者,是当之无愧的“江阴骄子”。由于战争年代部队番号多变、人员调动频繁,幸存的江阴籍老兵都有在多支部队、多个岗位上的调动任职经历。下面将在杨根思部队战斗工作时间较长的将领介绍如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云鹤</b></h5> <h3><b>赵云鹤</b>,生于1919年4月,江阴人。1938年6月参加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5月随部改编加入江抗。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连长、营长,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三旅特务营营长,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教导队队长,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过黄桥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四十六团副团长,南京警备司令部警备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三总队教育长,第一机械化师副师长,六十四军一九Ο师政委,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次年晋升大校军衔,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1年7月离休。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独立功勋荣誉奖。1997年1月逝世。</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 屏</b></h5> <b>路 屏</b>,又名陆抡才,生于1922年8月,江阴城内人。早年就读江阴澄翰小学、征存中学。1939年5月,经中共上海地下党指引,路屏到无锡梅村参加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南抗日义勇军期间,先后任政工队员、文化教员,曾参加浒墅关战斗及顾山战斗。1940年起,在新四军挺进一团政治部教育干事,新四军师一旅一团政治处技术书记,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技术书记、新四军一师一旅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参加过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等战斗、战役。1945年,在苏中军区特务三团任指导员,参加过解放兴化、如皋、盐城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路屏历任华东野战军十一纵队指导员,纵队组织部组织干事,三十一旅九十三团教导员,纵队党委秘书。参加过七战七捷,攻克涟水、淮海、渡江等战役,曾两次负伤。1949年后历任十兵团直工部组织副科长、科长,工程兵三团政治处主任、工程兵二团政委,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三营政治委员,第一工程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9年调任工程兵技术装备研究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三级解放勋章。1983年10月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2017年11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无锡解放军101医院逝世,享年95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 昊</b></h5> <b> 王 昊</b>,笔名望昊、王伯鸿,1926年12月出生,江阴城内忠义街人。中共党员。1941年肄业于上海光实中学,同年到苏北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战地服务团团员,苏中军区泰州独立团二营文化教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一团参谋处书记,一旅司令部参谋处书记,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师一团政治处干事、股长、党委秘书、秘书科长、宣传科长、副处长,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长、文艺科长,金华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苏二师司令部副参谋长,总政文化部文艺理论研究处副处长,文化体育处处长,副军职。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换心记》,诗集《火线诗集》,长篇传记小说《杨根思》,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合作),长篇纪实文学《青松挺且直——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开国上将叶飞》、《传奇人生——我所知道的独臂将军廖政国》、《百旅之杰》(上、下卷,合作)等。2016年6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h5> <b>《杨根思》 望昊著,这是第一部描写杨根思的传记小说</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徐黎澄</b></h5> <b>徐黎澄</b>,曾用名徐藜澄,原名徐丽春,生于1924年11月,江阴峭岐人。早年就读江阴县梁丰中学,1940年10月,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参加民运工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春,入盐城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同年9月,毕业后分配至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三连任文化教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一营营部书记、团通信情报站站长、三营九连党支部书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第十支队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一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渡江船管营营长、营教导员等职。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一营教导员、师作战科副科长、科长。回国后,1954年9月任第五十八师一七二团团长。1958年12月至1961年6月在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第7期学习。1962年12月后历任第六十师一七九团团长、六十师副参谋长,五十八师参谋长等职。1964年12月,徐黎澄调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研室教员。1970年春,调任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部长。1981年4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部研究员(部学术委员,副军职)。徐黎澄共参战60余次,负伤3次。国内战斗立大功、小功7次,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1986年离休。<div><br></div><div>徐黎澄从1945年3月自抗大五分校毕业,分配至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后,到1964年12月调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教员,在杨根思部队战斗工作了近三十年,先后担任过杨根思生前所在连、营、团、师的军政主官职务,是江阴籍战士在这部队战斗工作年限最长的一位。</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老两代江抗女战士 于玲</b></h5> <p class="ql-block">在当年江抗队伍中还有一位江阴籍女兵——于玲,原名王韶华,江阴城内人。她的姑父祝丹卿,是江阴知名人士。他坚决不当日伪江阴维持会会长,举家搬迁到泰州避祸。受他们的影响,于玲很早就接触了进步思想,阅读过不少进步杂志。1936年,她从江阴南菁中学毕业,因未能上大学,失学在家,认识了一些进步青年,参加了他们的读书会。1937年5月在江阴《民声报》创办副刊《长风》,动员妇女抗日,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组织抗日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并为抗日将士募捐。1939年5月12日,在已加入江抗的同学陈伊带领下,到无锡梅村参加了江抗,为了不拖累家庭,改名于玲。入伍不久,于玲就参加了攻打忠义救国军十支队周振刚部的战斗。她不畏生死,站在阵地前沿,担负了战场喊话任务。在祝塘战斗打响前,于玲接受了叶飞副总指挥交给的任务,她与另外两个刚加入江抗的江阴青年,化装一起到祝塘、长寿一带侦察敌情,为战斗取得胜利提供了情报。6月,于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她担任江抗四路政治部的组织干事并兼办油印的《战斗通讯》,参加了浒墅关战斗和顾山战斗。江抗主力西撤时,于玲因病在医院治疗,留在了东路地区。于玲担任了江阴县委宣传部长兼祝文区区长,被谭震林称为“江南第一女区长。后任苏中军区二分区政治部民运科长、华野总留守处直属队协理员和子弟学校副校长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于玲历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秘书科长、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宣教科长、江苏省监察厅处长兼厅党组成员、江苏省手工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兼局党组成员、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副厅级)。1982年离休。2010年1月9日于玲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家人将她的骨灰安葬在江阴祝塘英烈苑,魂归故里、叶落归根。</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英烈苑的题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玲墓</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根思部队的新传人</b></h1> 江抗离开江阴北上征战的十年后,1951年5月,又有一批江阴子弟,来到了这支当年曾在江阴征战过的英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江阴兵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年入伍的吴湘庆,江阴澄江镇人,历任学员、文化教员、排长、参谋、师教导大队队长。1981年6月调任第五十八师参谋长,在杨根思部队任职两年。1983年5月起任第二十集团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1990年7月调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从杨根思部队走出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又一位江阴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湘庆少将</b></h5> 1972年12月,609名江阴优秀青年应征参军,来到了驻扎杭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二八五部队,成为这支名闻遐迩的杨根思部队新的传人。这批来自江抗部队发源地的江阴兵,在部队以“性格秉直、待人真诚、素质突出、作风硬朗”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深受部队上下好评。其中有11名江阴籍战士先后在“杨根思连”服役。在英雄“三不相信”精神熏陶下,战士们得到了锤炼,成为“杨根思连”合格的兵。有三位江阴兵提干,担任了“杨根思连”的军政主官。他们是第十三任连长徐忠良,第十三任指导员高国文和第十五任指导员方剑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方剑平(左一)、高国文(中)、徐忠良(右一)</b></h5> <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河南漯河地区发生特大洪灾。在抗洪抢险中,江阴籍战士陆兴大,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被集团军党委追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共党员,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陆兴大烈士(1954—1975)</b></h5>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杨根思部队参加了在越南重庆地区的清剿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共有17名江阴兵荣立战功,其中1人二等功、16人三等功,为连队争得了荣誉,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目前在杨根思部队服役的江阴人已经踪影难觅,但在这支部队服役过的江阴老兵们兵心依旧,难忘部队情结,热爱、关心着老部队,而老部队也没有忘记昔日战友,保持着难舍难分的军旅情谊。2012年9月2日,由8名老兵组成的江阴籍老战士参访团,由“杨根思连”原第十三任连长徐忠良带队,在阔别部队二三十年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老部队、日思夜想的新军营,受到了老部队军、旅两级首长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在集团军军部,参观了军史馆,受到了集团军首长的亲切接见。 <h5><b>时任第20集团军军长徐经年少将(前排左四)、参谋长张剑锋大校(前排左二)与参访团战友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军史馆</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讲解</b></h5> 9月3日,参访团来到了杨根思部队,回到了“娘家”。40年前,他们告别家乡参军入伍,在这里开始了终身难忘的军旅生涯。在旅部,受到了旅首长的热情接待,并一起合影留念。参访团参观了新落成的旅史馆。旅史馆庄重大气,正面墙上“旅史馆”三个字由该部队老兵、中央军委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亲笔题写。翔实的历史资料,悲壮的战斗故事,珍贵的历史照片,使参访团每位成员都深感鼓舞和震撼。就在9月16日,这里隆重举行了老部队诞生80周年暨旅史馆开馆庆典。参访团成了旅史馆建成后的首批参观团队,十分荣幸。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参访团成员在旅史馆前的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旅首长与江阴籍老战士参访团合影</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前排:何松利旅长(左四)、刘银生政委(左三)、舒永海主任(左一)后排:李红波副政委(左五)、高新传副主任(左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温老部队的光辉战斗历程</b></h5> 在火热的老部队,老兵们看到了焕新的营房、完美的设施、先进的装备、整洁的环境和规范的管理,令人激动振奋。在“杨根思连”营房门前,指战员列队鼓掌欢迎,并向参访团老兵致以军礼。曾任“杨根思连”连长、指导员的江阴老兵徐忠良、方剑平,与战士们引吭高歌,同唱《杨根思连连歌》。参访团还参观了连队宿舍、荣誉室、训练场、文化活动中心、副食品生产基地等。所到之处,让老兵们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感受到了曾经的热血与荣光,了却了一桩回老部队走走看看的多年心愿。 2012年12月18日,是江阴籍战士入伍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恰逢老部队诞生八十周年。这天,近三百名老兵在江阴长江饭店隆重集会,纪念老部队诞生八十周年暨江阴籍战友入伍四十周年。会前,向老部队和老首长发出了盛情邀请。为此,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张仕波中将、第20集团军军长徐经年少将、济南军区副参谋长马秋星少将分别发来了贺电、贺信。老部队也专门发来了贺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隆重的纪念会会场</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兵们济济一堂</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会场后方树立着《英雄的58旅 光荣的江阴兵》大型专题展板</b></h5> <h5><b>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张仕波中将委托秘书发来传真向纪念会祝贺</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任第20集团军军长徐经年少将的贺信</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马秋星少将的贺信</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部队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b></h5> 应邀到会的两位老首长,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吴湘庆少将和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徐红少将提笔作诗、题词,共贺纪念会圆满成功。时任江阴市委常委、江阴市人武部部长戴旭东上校也专程到会,向老兵们敬酒祝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阴籍老兵吴湘庆少将在会上讲话</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第一七二团老兵徐红少将作老部队光辉战史专题报告</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第五十八师副师长姚仕龙祝贺讲话</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任江阴市人武部部长戴旭东上校向老兵致敬</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第五十八师副参谋长、第六十师参谋长江阴老兵赵洪坤到会讲话</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第一七二团政委曹松盛到会祝贺</b></h5> 悠悠四十载,难忘战友情。短暂的一天会期,让老兵们沉浸在难忘的激情岁月里,深深感到江阴兵与老部队、江阴与新四军江抗传承部队无法分割的红色历史情结。 江阴老兵与老部队的军旅情结在延续,时间来到了2024年5月20日。在以老指导员高国文、方剑平为首、连队老领导为成员的筹备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杨根思连”41位退役老兵(其中有三位江阴籍老兵),再次来到魏都许昌,回到了老部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英雄宣言”主题活动。瞻仰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参观《“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旅史馆,回访老连队营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连长的徐忠良作致敬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兵们向杨根思老连长敬礼</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落成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参观旅史馆</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语</b></h1> <p class="ql-block">最后引用当年发来贺信中的两段话。</p><p class="ql-block">——老部队发来的贺信:</p><h5><b>“我部与江阴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江阴是抗日战争时期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抗日根据地。是‘江抗’的发源地,也是我师一七三团的诞生地。1938年至1941年期间,新四军老六团东进抗日,征战足迹遍及江阴的大部分土地,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江抗’在江阴征战期间,一大批江阴本地的进步青年参加了‘江抗’部队,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b></h5><p class="ql-block">——集团军军长的贺信:</p><h5>“<b>在共同战斗的岁月里,二十军和江阴人民结下了唇齿相依的鱼水情深。解放后,一批批江阴籍有志青年,满怀热忱参军入伍,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与才智。特别是我们七三届江阴籍老战友,在五十八师这个英雄部队里,勇挑重担、勇当先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为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永生难忘的深刻记忆</b>!”</h5> 这也就是江阴兵与老部队、江阴人民与昔日新四军江抗部队——今日杨根思部队的不解之缘之所在!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i>谨以此文纪念</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i></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新四军江抗部队东进85周年!</i></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