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东第一观扬州大明寺

且行且悟

<p class="ql-block">扬州南临滔滔的长江,东依静静的京杭大运河,风光秀、人文荟萃。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其由来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的运河,汉代广陵王的墓,南北朝的古刹大明寺,隋代迷宫、隋炀帝陵,唐城遗址,宋元时期的普哈丁墓、仙鹤寺、平山堂以及明清时期的楼、台、亭、阁、园林等,更使古城扬州放射出夺目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扬州,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为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扬州是唐代诗人徐凝笔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也是南宋词人姜夔口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p> <p class="ql-block">最负盛名的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让扬州这座古城名邑增添了无限风韵。</p> <p class="ql-block">从瘦西湖北门沿着平山堂东路湖边而行,这里虽不是景区内,却依然山石花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光水色,无不充满诗情画意,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湖边广场上有一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群雕像。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3) 。幼时家境清贫,十四岁时,随父于扬州大明寺出家,后游学洛阳、长安、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最深,成为律宗大师。</p> <p class="ql-block">715年,鉴真大师回到大明寺修行,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四万多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742年受邀,前后经历六次东渡,历时12年方成功,创造了古代渡海史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临近蜀岗,远远看到那郁郁葱葱的密林深处,隐隐约约一座巍峨高塔,黑色的瓦,白色的墙,又有淡淡的一抹红。</p> <p class="ql-block">沿城北古木参天、 松竹掩映的蜀冈中峰拾级而上,道旁有“大明寺”三个大字。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历史上屡次圮废,又重建修葺。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毁寺,同治九年重建。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沿着数百舒缓的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的牌楼,灰瓦庑殿顶,四柱三楹。中门上面有梅花篆书“栖灵遗址”四字匾额,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牌楼前一对石,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西侧有平山堂入口,不对游客开放,里面应是客堂,只有僧人和道士可以进出,不过可以从大明寺景区里面绕过去。门前写有“廉政教育基地”,对寺庙做廉政教育还是感到十分惊讶。</p> <p class="ql-block">寺前东院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是清雍正年间,扬州知府高士钥邀请金坛籍书法家蒋衡书写的“淮东第一观”,勒石立于大明寺前。出自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的诗句 “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平山堂以“淮东第一观”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寺前西院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是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吏部尚书王澍书写的“天下第五泉”。仔细看看上方的花格窗,你会发现虽然都是直线和正菱形的排列组合,但每一堂窗的花纹都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牌坊后是山门,也是大明寺景区检票入口,淡淡鹅黄墙壁,黑色小瓦房顶,古朴而典雅。两侧分别有四个金色大字,左边为“蜀冈福地”,大明寺地处扬州西北郊蜀岡,福临之地也;右边为“鉴证故里”,鉴真大师东渡前主持大明寺,称“故里”也是恰当的。</p> <p class="ql-block">大明寺的山门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的“大明寺”三字,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集《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两边站立着四大天王。出于对佛教礼数的敬重,还是尽量避免拍摄佛像。</p> <p class="ql-block">过山门,拾阶而上,迎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明寺最主要的殿堂,体型雄伟,气势恢弘。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屋面,漏空花脊。殿前香火旺盛,屋脊高处嵌宝镜一面,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砖刻“国泰民安”四字。</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不偏丝亳,这是古人的杰作 。大殿内正中端坐着释迦牟尼佛,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是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殿前甬道有宝鼎一尊,为三足二层六角宝塔形,矗立在花岗岩雕制成的莲花座上。宝鼎正面镌“大明寺”,背面镌“万年宝鼎”,上署“公元1981年岁次辛酉秋住持能勤暨两序僧众立”。</p> <p class="ql-block">大明寺也是佛道共存的寺院,寺内有文昌殿。殿内居中是文昌君,右侧是五路财神,左侧是太岁星君,这三位都是民间喜爱的神仙。特别是文昌君,每到中考高考时,祈福许愿的学子及家长特别多。</p> <p class="ql-block">出大雄宝殿北门,是鉴真纪念堂。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鉴真纪念堂,纪念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鉴真纪念堂由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根据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仿建,雄浑而庄重,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碑亭内耸立着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南纪念堂为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门口站着手拿禅杖的鉴真铜像,屋里的墙壁上挂满鉴真大师的事迹图片。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正殿由于场地限制,形制由七楹变为五楹,单檐庑殿顶、腰鼓柱、方棂窗,屋顶正脊两端设有一对鸱尾,风格秉承盛唐建筑样式,糅合了日本当时建筑特点,体现了中日文化相互交融。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大师盘膝而坐、闭目微笑。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为日本天皇所赠。</p> <p class="ql-block">出鉴真纪念堂往东是广场,对面是栖灵塔。栖灵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塔高九层,塔内供奉佛骨,塔得名于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p> <p class="ql-block">新建成的栖灵塔气势雄伟,在绿杨城郭的许多地方远远地就能目睹这九级浮屠的风姿。塔尖刺入云端,每层四角的飞檐下,皆垂有风铃,清风吹来,叮当作响,与塔内传出的梵音浑为一体。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鼓楼,在栖灵宝塔南面的左右两侧双峰并峙。此二楼也是仿鉴真大师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样式所建,建筑气势宏伟,深黑色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唐朝的大气和恢宏。鼓楼和钟楼上的金匾是由著名书法家陈忠明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鼓楼,在古代是按晨钟暮鼓来报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钟声和鼓声来知道时辰。</p> <p class="ql-block">栖灵塔北有一座亭子,里面是一尊白玉佛像。佛像是2011年缅甸仰光市长访华参观大明寺时赠送的。缅甸佛像身后是卧佛殿,也是近年重建的,通常汉传佛寺布局中卧佛殿是在中路最后面。</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是仿乾隆年间的明清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架梁结构,灰瓦单檐歇山顶,周围有檐廊。卧佛殿里有一尊白玉卧佛像,是在殿前玉佛像之前的1996年缅甸仰光市长赠送。</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东侧有一所院子,是鉴真戒坛院。中心主体建筑为二重庑殿顶结构,为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最高规格。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包括戒台、连廊、廊房、庭院等。</p> <p class="ql-block">里面是有戒台。戒台是僧徒传戒的地方,授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p> <p class="ql-block">戒台殿外面是一圈回廊,回廊上挂满祈福牌,承载着心愿,寄托着祝福。</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的西侧是一座亭子,叫做弘佛亭,是为了纪念一段佳话而建。2007年5月为纪念一尊来自中国西晋的观世音菩萨白玉佛首从日本奉归中国,并无偿捐献给大明寺,大明寺内建立了这座“弘佛亭”。</p> <p class="ql-block">弘佛亭,亭檐高6米,加上宝顶总高达10米,体量巨大。由于当今古建所用斗拱纯为装饰,而此亭却是原汁原味的唐代斗拱做法,在现存寺院亭阁建筑中非常难得。碑亭内有一碑“阿弥托佛”,背面是“般诺波罗蜜多心经”。</p> <p class="ql-block">弘佛亭北面土坡上还有一座唐式建筑,叫做“善女龙王堂”。龙王堂便是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位于弘佛亭西侧,面南背北,二层五楹,九架梁,单檐硬山,轩敞疏廊,前有卷棚廊。匾额由赵朴初题书,正厅两侧有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说其功德;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p> <p class="ql-block">过藏经楼,沿湖西行后又拾阶南上,到欧阳修祠。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公祠、六一祠。该祠三面砖墙,面阔五间,前有回廊、方梁方柱、飞檐翘角,为清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塘修建。</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有若干横匾,上面这块“贤守清风”匾是清康熙帝所赠。画像两边楹联“万卷图书集成部,千秋风雅始欧阳”。上联来自乾隆,说的是编撰《四库全书》。下联说的是欧阳修开创北宋诗文革新,做为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欧阳修之千古风雅是没得说的。祠堂里还有一套文章贴刻,是苏轼手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出欧阳祠往南是谷林堂,苏东坡做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恩师欧阳修修建。从后门进去转过屏风,屏风上方悬挂“谷林堂”匾额。两边对联是苏东坡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p> <p class="ql-block">谷林堂前有一走廊连接前面平山堂,廊前堂檐下悬挂一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平山堂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为欧阳修贬任扬州知府时所建。欧阳修极爱平山堂,曾在《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诗中写道:“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p> <p class="ql-block">从后门进入平山堂,正门之上悬挂在清代彭玉群所书“放开眼界”之匾,其下有曾任扬州知府的伊秉绶所作之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堂内挂一匾额为“平山堂”,左边匾额为“风流宛在”,右边匾额是“坐花载月”。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常和宾客饮酒于平山堂。</p> <p class="ql-block">平山堂前方视野很开阔,堂前有树,有草,还有栏杆。栏杆下面是花园,远处有山,好像是众仙持笏来拜。此堂与远山相齐,便起名平山堂。不过,这里只是欧阳修的郊外别馆,他日常办公吃住还都是在城里府邸。</p> <p class="ql-block">下石阶转身往西到西园,西园又称御苑、芳圃,初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为迎接乾隆南巡而扩建,是乾隆在扬州休闲散心的清静之所。</p> <p class="ql-block">首先看到的是湖岸边的“第五泉”,唐代状元张又新、刑部侍郎刘公伯、茶圣陆羽皆为此泉作记。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内,为泉赋诗:“有冽蜀岗上,春来玉乳香。”</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碑亭位于第五泉南侧,为四角方亭,单檐,歇山屋顶,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盖,四面廊,廊内砖砌到顶。廊墙内外均涂白色,外设红色亭柱12根和坐栏。亭子三面设“∩”形门,南北墙开设扇面形透空窗各两扇,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天下第五泉”等景色。</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碑亭正面朝西,亭内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康熙帝所题杭州灵隐寺之五言诗:“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p> <p class="ql-block">西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第五泉之东侧有一座黄石大假山拔地破水而出,壁立如削,其上群峰突兀,甚至有猴子观山之景,其下洞曲临水,峰石基础植入水中,高五丈有余。</p> <p class="ql-block">此山是1963年清乾隆年间叠石名家王庭余的后裔扬州当代叠石家王老七利用园中旧石堆叠而成的佳作。此黄石假山造形如狮于盘山图,山中叠有石屋两间,左室洞谷,右室悬崖,岩山倒挂。南麓叠有园门,飞峰横跨山涧,山顶一峰,构思精美怡人。</p> <p class="ql-block">西园最南边的“听石山房”。此房1979年由城内“辛园”拆迁而来,俗称“柏木厅”。南面有假山一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假山南部屏墙,风至而回北,传至山房即可听到风声各有异、奇音妙响,谓之“听石山房”。</p> <p class="ql-block">从黄石假山西侧 ,由蹬道顺坡而下,越青石小桥,有一浮突水面的清式画肪船厅。此船厅于1963年由城内壶园迁来,在船厅之上环视风光,亭榭巧合,参差错落,池水波光,景树荷浮,回味无穷。船厅面南而建,小瓦竖脊,灰色小瓦覆盖,单檐,歇山屋顶。大门匾额“龙游曲沼”,楹联:“万松时洒翠;一涧自流云”,苏轼题扬州大明寺西园船厅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沿着前面的石板桥可走到西园中心的小岛屿屿, 岛屿上建有一方亭,亭名曰“美泉亭”,造形别致。</p> <p class="ql-block">一座贴水的清代风格小石桥,长30米、宽2米,呈现优美的九曲造型,恰好将岛和护坡连接起来。奇巧的是,此桥不见栏杆,只有60厘米高的坐墩,游客可坐在桥上边休息边眺望,欣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偏北还有乾隆御碑亭,单檐歇山顶的建筑,坐北朝南,三面敝饰,北墙嵌有三方御碑。这些御碑上刻有乾隆皇帝三次南巡时所写的御制诗。从御碑的书法来看,乾隆的笔法融合了柳公权和赵孟的精髓,字迹华实、美峻流畅、活而有力,是书法爱好者收藏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楠木厅位于西园日湖和月湖的隔堤上,原在城区南来观音庵内,为清初建筑,1979年迁此。三楹七架梁,架空花脊,歇山屋顶,四面开窗。南面设卷棚,东、西设廊,有廊柱12根,柱下有石磉。在厅的东、西两侧廊的北面分别有长方形板望状透空花窗,可见石涛墓、莲溪和尚墓、能勤大和尚墓、瑞祥大和尚墓等。</p> <p class="ql-block">楠木厅坐北面南,门前书有康熙皇帝给平山堂御题的匾额“贤守清风”。现贤守清风馆为平山堂省级廉政教育基地主题馆,展示有欧阳修、苏轼在扬州为官期间造福一方、勤政廉政的文化思想,也成为千百年来扬州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和苏轼既是师生,也算半个同乡,欧阳修祖籍虽为江西吉安,但生在四川绵州,苏轼则是四川眉山人。二人意气相投,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携手合作,与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黄庭坚、秦观等人共同促进了北宋诗文革新,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和苏轼先后来扬州为官时间虽不长,但均创造了三大功绩。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知扬州,为官11个月。苏轼先后十多次到过扬州,元祐七年(1092)主政扬州,任上半年。康熙皇帝御书“贤守清风”,令悬平山堂,赞誉欧阳修等先贤。</p> <p class="ql-block">环池一周,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一年四季青山绿水,山明水秀,给人们一种美好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经多次修葺西园,亭台楼阁,错落其间,相互掩映,令人襟怀爽畅,陶醉不已。御花苑书院静静地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远处的栖灵塔的倩影无论在何处都能看到,这是它的灵性所在。</p> <p class="ql-block">从大明寺出来后,朝观音山方向,经过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后,来到了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双峰云栈”。</p> <p class="ql-block">双峰云栈在清朝乾隆年间《瘦西湖园林名胜图》、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均有记载,是乾隆年间按察使衔程玓所建,位于蜀冈三峰中的东峰和中峰之间,即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和观音山之间,属于开放式的免费景点。</p> <p class="ql-block">复建的双峰云栈景区占地面积3.57万平方米,利用两侧的山石峭壁以及南北地势的高差来做瀑布跌水景观,再现“飞琼溅雪,汹涌澎湃”意境。</p> <p class="ql-block">近看瀑布飞泻而下,水珠飞溅、水声澎湃。宽约11米、高约8米的瀑布,无疑是整个双峰云栈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远看假山层层叠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山石中有悬崖、沟壑、山丘、曲桥,再点缀以松柏等绿树,山石松柏相间,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双峰云栈景区的特色之一就是栈道。双峰云栈的栈道铺设也可谓独具匠心。采用木石栈道结合的方式,贯通整个景区一周。</p> <p class="ql-block">沿水中栈道蜿蜒而上,沿途有露香亭、环绿阁。</p> <p class="ql-block">站在亭上,俯瞰曲桥流水在二边绿意中迤逦而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