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宜清风徐来时

一片绿叶

<p class="ql-block">  重建中稍横岗钟氏宗祠之故,近读清光绪十七年《钟氏族谱》、清光绪元年《南安府志》和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其三均载:“雍正年间,钟高贤、高赏兄弟捐资于中稍横岗建清风亭,以济崇犹路人。”</p><p class="ql-block"> 从中稍枫树排过中稍河即土围,西往经石盘、南岭、李坑口,便至横岗,继续西行,过杨梅坑河,便是中稍圩。古时,这是犹崇驿道。路以石铺就,有两桥二亭。桥一是土围石拱桥,河中两桥墩,三孔,坊间称“三眼桥”;桥二是杨梅坑河汇入中稍河口上的横岗桥,单孔。其亭一是“最宜亭”,位于三眼桥旁,时任县知事沈瑜赠“急公好义”匾额;其亭二是上文所提到的“清风亭”,位于横岗桥旁,时任知县李濂题“清风徐来”匾额。</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三眼桥”和“最宜亭”,据1936年《黄氏族谱》载,中稍枫树排黄祥万(字子兴,1865-1929)平生好善乐施,在土围(今天沐温泉酒店处)建三眼拱桥,后在其旁建“最宜亭”。随后在自家门口又建一座石桥,因其心善,怜孤恤贫,通乡称为善士。</p><p class="ql-block"> 枫树排老一辈人口述,黄氏自清康熙年间在中稍定居后善待亲邻、勤俭持家兼诚信为商,至祥万公之父茂兰公时,家境逐渐殷实,请私教,授子孙,祥万公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仁义良善,为人公道,且有家国情怀。相传,光绪乙酉年时,清军大破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国人振奋。消息传来,恰逢祥万公长子出生,为纪念大捷,祥万公为其取名“镇南”(因为“珍”字辈,谱中记载:名瑞珍,子玉山,号镇南);辛亥革命后又曾捐银数百。</p><p class="ql-block"> 从上犹方向通往中稍、崇义常走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枫树排往西绕铁锣排田坎经鹅形,此路窄;另一条是从枫树排南边趟水到对岸土围过横岗,此路宽,但有水涨河冬寒之不便。祥万公决定在土围建一座石拱桥。先后两次建桥,第一次是请的本地师傅,还没建成就被河水冲垮了;第二次请了广东的师傅,耗时四年终于落成。三眼桥落成后,为了方便过路人歇脚,祥万公在其旁方建了茶亭,不远处又建了饭馆(乡民称河坝店)。三眼桥在1962年发洪水时被冲毁了一段,此后人们为桥续上木板过河,随着犹崇公路(赣丰线,今G357)修建,古驿道被遗弃,三眼桥也被冷落,塌落河里的桥石成了附近村民建房的基石,最后桥身也被拆卸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中稍民间所传“三眼桥是枫树排黄玉山牵头,桂兰坑黄桂兰后代生意人资助而建。”可以确定的牵头人是黄祥万(即黄玉山的父亲),之所以会出现说黄玉山牵头的原因可能是其影响力更大一点,黄玉山是中稍最后的秀才(此后废除了科举)。至于“桂兰坑黄桂兰后代生意人资助”应有其事,枫树排的长辈回忆,桥旁立有建桥功德碑,写有捐款数额,其中有个故事是路过中稍的路人甲听说建桥也曾捐了几块大洋,碑文中也有记录。如同中稍圩石拱桥一样,是凌姓人牵头,中稍乡民捐资共同所建。</p> <p class="ql-block">  关于“横岗桥”与“清风亭”,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乾隆年间,钟高贤捐资于中稍建横岗桥。”“雍正年间,钟高贤、高赏兄弟捐资于中稍横岗建清风亭,以济崇犹路人。”从时间上,“横岗桥”“清风亭”早于清末所建的“三眼桥”“最宜亭”。</p><p class="ql-block"> 钟高贤,字士先,号希甫,例授府经厯,以孙仟成貤赠儒林郎,生于顺治己亥年,殁于乾隆丙辰年。高贤公由中稍横岗迁居犹城之西,慷慨好义,为学高,士大夫皆与交好;乐善好施,捐资学宫,铺路修桥渡建凉亭等,县志有载二十余项(见文后附录)。其子钟峩(峩,也写作峨),全名钟雯峩,字景姚,号两峰,清贡生,曾任豫章书院主讲。钟峩性情至孝,母亲患足疾,他寝食不离侍奉一年多。钟峩遵父遗命,设义田,修桥渡、寺观,赈孤济贫,独自捐资建上犹最大的永清书院,花费数万金也不吝惜。</p><p class="ql-block"> 横岗桥,以所在地取名,经此百来米是中稍圩,关于中稍圩,我在散文《那古树,咏叹着百年春秋》中已有所记。但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犹县地名志》所载“同治元年钟承春、钟承道先后从广东兴宁迁此立基开店。”存在凝问,据《南安府志》和《钟氏族谱》比照,钟承春、钟承道乃横岗官民公下十四世孙,廩貢生钟雯嵓房下四世孙志福、志禄,由中稍迁广东南雄,其孙钟承春、钟承道后由广东南雄而非兴宁回迁中稍圩。</p> <p class="ql-block">  同样存在疑问的是钟氏先人何时立基中稍横岗。清光绪版《上犹县志》载“钟作霖,字民望,父嗣昭迁上犹兴贤里(含城关、中稍等)。”清光绪元年《南安府志》记为“上犹中稍人”。又记“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梁克家榜)。仕至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生平以礼法自持。幼子祐,隆兴癸未进士(宋代问榜)。长子褆,淳熙乙未(《南安府志》记为乾道二年,詹骙榜)进士,授迪功郎,南海推官。皆有词藻。子钟鼎,字文昭,慷慨好义。家饶于财。尝观范文正义田事,偕侄日新买田五百亩,置义庄,建书院(钟鼎书院),延师以教乡族子弟。子三杰,庆元乡科四名,化州司法参军(副官),归,值邑令胡泓建城,三杰方筑室,尽辍,所购砖石输官。有司以闻,赐敕有‘哲夫成城,保卫乡里’之褒。三杰子特立,身长九尺余。南宋宝祐戊午(1258年),流寇犯邑,特立率宗党从仆数十人击之。寇睹特立貌,已惊异,俄伏兵四起,遂大破贼,俘斩甚众。授星子尉(副官),擢乐昌尹(长官)。”</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大胆的推断,中稍钟氏先祖,非明代洪武八年立基中稍,而是宋朝。官民公乃作霖公第八世孙,高贤公乃官民公第七世孙,从宋朝作霖公始至清朝高贤公已传十五世。</p> <p class="ql-block">  “清风亭”与“最宜亭”,似双翼,展翅于东西两座桥头,又如两座灯塔,竖立于中稍河畔。知县所题“急公好义” “清风徐来”匾额是对乡邑名士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桥亭已不在,但乐善好施的精神在传承,在延续。</p><p class="ql-block"> 当国家“一五计划”重大工程陡水电厂建设需要安置移民时,没有安置任务的横岗人热情地接纳了来自龙门的胡姓移民,要地基给地基,要田土给田土,要山场给山场。移民与横岗人融为一体,亲如一家。枫树排、土围、南岭,新屋、鹅形人为支持天沐温泉旅游开发,拆迁、征地,让出一片好山好水。政府也不忘这片土地上善良的百姓。架桥铺路,美化环境,天沐温泉,南岭“醉美中稍”,“移民新村”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古道,已扩宽成为村道,柏油的路面平坦通畅,中稍河有了大小十几座钢筋水泥桥,正在建设的横岗钟氏宗祠已经浇筑好楼面,竣工后,必将成为乡间有气派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胜境。横岗人意欲选址重建清风亭,复刻李知县题词“清风徐来”,并写上亭联“春韻似清泉,聲聲入耳;風和如化雨,點點舒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4日于上犹</p> 文中部分资料由同乡黄兴健(枫树排人,在油石乡政府工作)提供,致谢!<br><br><b>附录:钟氏先人善行录(来源于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b><br><br>雍正十三年,钟高贤捐资修建上犹儒学泮池和红桥。<br>雍正元年,钟鼎盛捐资修建崇圣祠礼门,义路等。<br>雍正七年,钟高贤于县治西一里捐资建望梅亭供路人行庇息并施茶以济路人,建僧舍,并施茶于路人,后其子钟峩续建凉亭。<br>雍正年间,钟高贤于七里垇捐资建饮和亭,供路人行庇息并施茶以济路人。其子钟峩乾隆九年续建和捐租田以供茶资。<br>乾隆五十六年,钟馥芳捐资修建崇圣祠魁星阁。<br>乾隆丁丑年,钟峩、钟鼎盛捐资修建上犹儒学大成殿、大成门、明伦堂,龙门等。<br>乾隆年间,钟高贤、钟峩父子于东门外文新街南捐资建薰风阁,并捐租田用于施茶费。<br>乾隆年间,钟高贤、高赏兄弟于中稍捐资建观音阁。<br>乾隆年间,钟峩于县城捐资建飞凤腾龙坊,独资建上犹最大书院永清书院。南安知府游绍安题字。雍正八年,钟高贤于县城捐资建宝乘寺,并捐租田。<br>乾隆年间,钟馥芳捐资建茶亭梅水河木桥。<br>乾隆年间,钟高贤捐资于县治东建备田石拱桥。<br>乾隆年间,钟峩捐资于县治五里黄泥潭建永济桥。<br>乾隆年间,钟高赏、钟鲁贤捐资于县治西十里中稍建上佛垇桥。<br>乾隆八年,钟峩捐资于县治东南二十里下马石建传盛桥。<br>乾隆年间,钟高贤捐资于中稍建横岗桥。<br>雍正元年,钟高贤携兄弟钟高赏、子钟峩捐资设县治犹江中段渡船。<br>雍正年间,钟峩捐资设南河渡船。<br>乾隆年间,钟高贤携子钟峩捐资设黄沙渡船。<br>乾隆四十三年,钟高赏捐资建城隍庙坛宇。<br>雍正十三年,钟高贤捐资建城隍庙中栋戏台、头门、租田等。<br>雍正十年,钟高贤捐城隍庙租田四十九担。<br>乾隆年间,钟高赏、钟嘉连,钟嘉熏携子立均捐献土地扩建廖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