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638440</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运行模式,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 它已引起我国政治、文化、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然而其中最根本的变革无疑是对人的变革, 这就是由过去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向现代具有独立个性人格的转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人,在现实性上不能不是社会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从个人的角度去看社会, 则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前提,则无疑又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即社会又是由具体的个人构成。事实上, 当我们把人的“社会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 从而也就在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社会关系”正是由人的具体活动组成的。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总和”不可能相同, 由此揭示出人同时还以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表示着自己绝非是“社会关系”的“固有抽象物”, 而是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即是说一一对个人而言一一独立性是一种天然的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社会性,说到底是来自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生产活动,而生产是社会性的,由此人与社会才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因对人类来讲,“生活本身仅仅是生活的手段”,所以,人类创立和发展社会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把自己从“社会关系”及自然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自然力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就一天天接近崩溃,人类或多或少就逼近了彻底解放的门栏。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身的社会性向独立性转变、发展和同一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无一不是个体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个人的任何创造性、主动性则又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而“社会”在这里不过是作为处在相互关系中,个体活动借以实现的方式而已。由此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则首先是人的独立性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马克思曾把人的独立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称“对人的依赖关系”为人的最初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奴隶制包括封建制的较长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只能通过血缘、地区等自然纽带的形式而归属于群体。那时的个人并不完全属于他自己,所以个人都基本没有独立性可言。只是在经历了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在机器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由于商品交换的客观要求,必须把交换双方都看成独立、平等的社会财富所有者,个人在历史上才第一次客观、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独立人格的存在,因此才使人类向独立性发展迈出了坚实而可贵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使人由自然的人身依附转向了对“物的依赖”,又可能使人沦为物和金线的附属物,并由此滋生出许多“丑恶”现象。但从人的发展观点看,这一步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里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不再体现为是一种前定的,无可更改甚至与生俱来的制约,人的价值也不再表现为等级或先天血统等自然秉赋,因而它不能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发展的第二大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一旦社会具有了“真正的普遍性个人”之后,人才可能进入人的真正历史,这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此即是人类更高级的历史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因而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它打破了对人固有的人身依附及由此形成的种种狭隘界限,因而也就把人推向了整个社会,从而也就进一步解放了人。同时,市场经济又使人处于一种社会化的交往和联系之中,这样,人自然就开始了全面的自我比较和鉴别,从而开始发现自我,也才有利于自身发展较为合理的选择和汲取,进而丰富自我,当然也就逐步产生出“真正普遍性个人”意义上的独立。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位的自主性经济,它与以权力为本位的计划经济比较,二者在主体及运作方式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活动受价值规律全权支配,而个人活动又是与自己行为,包括智力、本领、甚至胆识分不开的。因而市场活动中的个人命运完全是自我行为的选择结果。从这点讲,人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再服从一种既定的依附关系。其次,自主型经济必然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市场经济中充分展示自我能力、自我才华,不仅是个人的意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的期望。所以,市场经济培养和孕育着人的独立性。不言而喻,也只有独立性的个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把关于人独立性的哲学内涵,具体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来考查,则它应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自主、自立、自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作为独立性的个人,首要条件是自主,即他必须是自身的主体。他能独立判断、自我选择,负责自己的行为,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总之,他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进而成为他人的依附。关于这点,市场经济已为自主性的个人提供了外部条件。第二,自立。人的自立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他人包括前人所创造的社会劳动总体成果,二是具有运用这些成果的能力。这两点正是一个人力量的根本来源。具有这两点,才算得上是自立性的个人。而这两点的实现,又正是来自与他人和社会的广泛联系。也就是说,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的统一活动之中,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合力的人格化身,也才能获得独立的能力,成为自立性的个人。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本质特点,必然要使现实中的每个人逐步趋于自主和自立。第三,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保障交换自由和公平竞争,尊重个人意愿及个体价值的法制化经济,这种法制化正是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准。因而,人只有通过充分的社会化这一途径才能真正使人的独立性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所以社会化正是实现人的独立性及个性化的保障和条件。自律正是体现出独立性的个人对社会化的自觉维护和主动参与。综上所述,人独立性的三个方面无一不是与市场经济这种新型的人之间的交互形式相联系,它与市场经济本身互为因果、互为前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总之,只有当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体都充满活力,整个社会才能从整体上互补,在多样化中发展。概括地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独立性个人应表现为独立进取,而不是依附保守。所谓独立,不是极端个人 主义,脱离社会、背离集体;进取也不是意味着为了个人私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在体现时代对独立个性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去充分展现个体价值。这样的个体,一定是表里一致,内在丰富,充满活力的崭新实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市场经济如此迫切地呼唤着人的独立个性,它要求人们以一种新的姿态去生存。为此,也向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这就是应把对学生的独立个性培养贯彻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市场经济是个人独立活动的社会化交流形式,因而独立性个人的生成,个人决不可能摆脱对社会及他人的依赖。这里所要摆脱的仅是过去那种固定化的人身依附。从这方面讲,人仍然具有双重人格的性质。即既是独立的,但又是社会的。在人类历史未进入“真正普遍性个人的世界历史”之前,人只能如此。事实上,从历史的发展去看,人的社会性与独立性虽然相互限制,相互制约,但在促进人类自己合理发展上恰好又是相互补充。所以,人的社会性与独立性是人类自身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不过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的社会性是因独立性的存在而存在,随独立性的发展而逐步消亡。社会性只是手段,而独立性才是目的。人类就是由社会性走向独立性的统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相互辩诘,在教育上即形成教育目的的两种对峙性提法: 这就是从人的角度讲,是使学生突出每个人的个性去全面发展,还是让学生成为统一模式的“划一”产品?从社会角度看,是让学生今后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还是仅仅成为社会的工具?这也许就是长期以来,教育内部矛盾的症结之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其实,在“人”看来,人的社会性与独立性虽然对立,但又是不可分割的,因而不存在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既然是改造社会的主体,那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这就使主体必须首先成为社会“工具”,为社会所利用。在使用过程中,只有首先实现主体的工具价值,而后才谈得上社会主体价值。即工具价值是实现主体价值的必经之路。这是因为人的任何一项有创造意义的活动的最后完成,其首先开始于对社会客观现实老老实实的实践。这就难免不使主体暂时屈居于社会工具的地位。而一旦实现了工具价值,由于追求独立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体必然的内在要求,这就自然跃升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体。这就是说,任何主体的最后确立,必须首先充当“工具”。但是,对一个只想成为社会工具的人,他断然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体。因为主体对工具作用的排斥,不是表现在主体活动的开始,而仅仅体现在主体作为工具作用的结束。这正好说明主体价值在二者之间的主导地位。由此,学校教育的目的最终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体,而不仅仅是社会的工具。主体的形成首先以人的独立个性为前提。所以,作为教育,则应把对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放在培养和塑造人的重要方面来加以考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已为人的独立个性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较之于过去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当今的社会已再不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万马齐喑的社会。当代青年的独立个性也的确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清楚地看到,在青年学生独立个性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现状,一方面受到长达数千年封建历史隋性的约束,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又要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消极的极端自我的种种思潮的侵扰。加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初级发育阶段,与之相应的人的价值体係,观念体係,都处于扬弃和重构之中。因而,当代青年独立个性的成长正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他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 思想观念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价值选择在变。以往既定的人生准则巳不再适用,于是便有了冲突,也便有了思考、选择、参与的一代。深入到他们当中,常常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准则变幻不定,忽传统、忽现代;忽东方、忽西方。这也许正是被人们认为是不稳定,不成熟的表现。但恰恰因为这不稳定不成熟,从另一个方面又在说明这一代人在思考、在选择、在判断,当然也正在酝育着创造。这也就是凝聚在他们身上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前辈生活的那个一切要求划一,要求一律,用不着去怀疑和选择的大一统年代相比,他们生活得更艰难。因为他们必须去选择,否则就无法生存。所以,不可想象,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一个不会选择和创造的人,能在当代社会生存下去。所以,教育对当代青年独立个性的培养,不仅是义无反顾,也是刻不容缓的了。(完)</b></p> 回忆记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注: 此文写于1996年10月。次年被由张中伟省长任主编的《四川省百名跨世纪优秀中青年论文集》收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