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补遗

山之阿

<p class="ql-block"> 西安补遗</p>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逗留的日子里游了四座寺庙。即大兴善寺、大慈恩寺、荐福寺和广仁寺。这四座寺庙,虽不像法门寺有至高无上的佛骨舍利,却都是历史上大有来头的皇家寺院。说来也巧,这四座寺庙分别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各两座。</p><p class="ql-block"> 东汉初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土后,汉明帝在洛阳修建了第一座寺庙。由于传教经书是白马驮来,这座寺庙便取名叫做白马寺。白马寺当之无愧地成了汉传佛教祖庭。白马背上的《四十二章经》亦成为首部佛教经典。</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恰是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p><p class="ql-block"> 大约过了三百年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信奉。于是,北边有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壮阔,南边也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寺庙纷纷从福地洞天与深山古刹来到帝都皇城。一时间,金粉六朝,风流魏晋,汴梁东京,大都北京,禅院林立,梵音缭绕。甚至当代的满洲国新京长春,也建起了所谓的护国般若寺。皇城寺庙当以北京为最,具梁思成统计四九城內竟多达一百一十多座。千年帝都古韵长安的寺庙则仅次于北京。隋初,隋文帝杨坚在古都长安兴建了大兴善寺。唐初,李世民为化解杀兄逼父之戾气,派三藏法师玄奘去西天取经。玄奘取经归来后,李世民修建了存放经书的大雁塔。永微二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为报母恩扩建大雁塔为大慈恩寺。你来西安问路大慈恩寺,可能很少有人知晓,若打听大雁塔怎么走,西安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为你指路。</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慈恩寺的“山门”匾额为江泽民所书。这座六十多米高的寺庙佛塔能享誉海內,仰仗着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坚韧,同时更有赖于那真命天子皇权的加持,不向这座寺庙与佛塔顶礼膜拜都很难。由大雁塔向北行至五公里处,有一个叫荐福寺的庙宇,寺院内除有钟、鼓楼大雄宝殿等标配外,也有一座形似大雁塔的九级浮图,人称小雁塔。荐福寺为武则天所建,塔高约四十七米。此寺庙虽为“大周天子”武曌敕建,却始终没人叫它“大荐福寺”。就在不远处商圈小寨的一条巷子里,却有一座被称做大兴善寺的所在。隋文帝杨坚建此庙的初衷,同样是因为坐上龙椅后,觉得杀戳太重,用此超度亡魂,安抚天下。大兴善寺为藏传佛教被后世公认为密宗祖庭。日、韩密宗信众争相来此膜拜。能冠以"密宗"二字的寺庙大抵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最大的不同,则是大雄宝殿如来神像与五方如来殿神像的差异。同为佛教,汉传佛教世尊慈眉善目宝像庄严,站在佛像前你绝对没有那种诚惶诚恐的压迫感;藏传佛教世尊胡须上翘面目狰狞,加之用少男少女的皮和脑骨腿骨做法器,总给人带来不寒而慄地惶恐。长安西城墙根下的广仁寺,更是一个妥妥的藏传喇嘛寺。这里也是达赖班禅赴京朝觐的行宫。广仁寺拥有佛祖十二岁等身像、千手观音以及对文成公主和王昭君的供奉。康熙曾来此住毕并重修广仁寺。之后,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也来上过香。如今,该寺金壁辉煌,香火尤盛。其中有座神佛,不受香烛供奉,只认国酒茅台。那香案上摆放的茅台,似乎正在告诉世人,这位尊者之所以修成正果,绝对是一杯接一杯地浮一大白!</p> <p class="ql-block">  大慈恩寺、大雁塔与西天取经的故事,大部分国人肯定不会陌生,这完全有赖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但一定很少有人知道,在玄獎去天竺取经的前二百年,还有一个叫鸠摩罗什的姚秦三藏法师,也曾经过百折千迴地来到长安译经传道。鸠摩罗什出身天笠望族,辗转了到了龟兹(新疆)。前秦皇帝符坚听说后,便派吕光率十万大军“迎取”这位法师。当吕光将鸠摩罗什劫至甘肃凉州时,传来符坚驾崩的消息。吕光便胁天竺高僧在凉州拥兵自立。十六年后,后秦皇帝弘始又派姚兴去凉州,向吕光索要鸠摩罗什。一场恶战过后,姚兴杀了吕光,鸠摩罗什也终于来到了长安城。此时,鸠摩罗什已经58岁了。鸠摩罗什在长安生活了十二年。这期间,他翻译了《大品般若经》、《阿弥佗佛经》、《维摩诘经》和《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其中《金刚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鸠摩罗什被后世认做汉传佛教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一位笔友送我一本佛经,佛经是线装木刻版的《金刚经心经》合订本。金刚经的译者是鸠摩罗什,心经的译者是玄奘。过了好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慢慢地读下去,再后来对经书核心要义有了粗浅理解,对佛教文化也渐渐清晰起来。佛,其实并非是高大危呼哉的庞然大物。《金刚经》把佛的形象描述的超然朴实:“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而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座。”佛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穿上袈裟,手托钵盂,去舍卫城乞食,回来后收起衣钵,洗脚后敷座而坐,开始谈经论道。开篇经文通俗晓畅,犹如长街老树下的闲谈。这当然离不开鸠摩罗什翻译的通达与精彩。玄奘翻译《心经》也是如此:“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等等。我惊奇地发现,一千多年前的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经书中几乎没有太大的分别。读到深切之处,让人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佛是觉悟的人,人乃未觉悟的佛。</p><p class="ql-block"> 现今大多寺庙的僧人很另类,搜刮善男信女钱财时毫不手软。名山古刹门票昂昂,白天做和尚,夜里当新郎。进寺庙,当和尚,成了赚钱最快的行当。在西安时偶然间读了冯唐的小说《不二》。书中说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同时爱上了女诗人鱼玄机,并配有大量的性描写。我曾读过鱼玄机的《江陵愁望有寄》,诗写的朗朗上口,且情深意切。"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唐诗鉴赏辞典》曾说,凭她这首《江陵愁望有寄》,晚唐四大才女的称谓,当之无愧。我觉得小说《不二》,有点遭踏鱼玄机。当然,小说不是史实,老冯肯定另有深意。这让我想起林语堂对武则天的揶揄。林语堂推测,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在洛阳奉天寺建卢舍那大佛时,刻意参照武则天的面像塑造佛像。一定是薛怀义搂着武氏丰腴肉体时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个薛怀义是个色情和尚,同时也是个政治和尚。由此来看,就不难理解当下的乱象了。</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强调修行时,首先要“善护念”,“降服其心”;《心经》也讲究,如实观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禅宗六祖虽是文盲,却体现了下下人有上上智。本人曾照虎画猫地这样写过:看破放下谈何易,遁入空门仅缁衣,菩提树下少智者,南柯梦里多真迹。我觉得,是人便有贪嗔痴。佛教讲究度己度人,世间万事皆因果。于是,有了佛祖以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耶稣基督也一样,主张神爱世人,背负十字架救赎苦难。基督教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元素。教会大学、教会医院的兴办,促进了全世界的科学普及。与之相比,有仇必报,以暴制暴的宗教可就逊色多了..…</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喜欢进寺庙看看。但有一件事儿,至今也没弄明白。很多寺庙都供奉三世诸佛,即过去佛,燃灯上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如来者,佛祖也。那么如来佛与燃灯佛,哪个为先哪个为后呢?困惑!</p> <p class="ql-block"> 国人很有造神的传统。商周更迭,改朝换代,到了许仲琳(封神演绎作者)笔下,也成了姜子牙祭起打神鞭,一道魂魄前往封神台待封的桥段。于是涌现出众多掌管民间,司牧百姓的神祉。国人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巨人、伟人,推动历史进步的人,只能是历史人物,是历史人物就有功过是非。最可笑的是,神的盲目崇拜者们,一见到长像出众,或有几分姿色的俊男靓女,就立刻叫起男神、女神来,即浅薄又无聊。有个小品叫什么“女神和女汉子”,只见瞿颖和贾玲蹦达半天,也没看出来她俩在蹦达什么。我真诧异,中国的神已够多了,还要那么多神做甚呢?整日把神挂在嘴边的人,却不知神为何物。还是作家豆豆总结的好: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句,乾隆西巡在大兴善寺修的塔有看点;西城广仁寺內有一株菩提树,是汶川大地震后印度赠送的;距钟鼓楼以西一站地的城隍庙也值得一看,因为华夏的首位城隍爷纪信,就在这里被汉高祖刘邦封神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