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图是贝希斯顿摩崖石刻照片,其中铭文长约25米、高约15米,底部距离地面约100米,大约刻于公元前510年。铭文记载了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开疆拓土的功绩。浮雕中的人物左一、左二是大流士的手下,左三是大流士,右边9人是叛王,用绳子捆绑起来,最后全部被杀死)</p> <p class="ql-block"> 从公元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一些旅行家、考古学家在西亚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雕刻有古代西亚多国、多种楔形文字的碑文。公元18世纪时,在古代米底国的首府爱克巴坦那(今伊朗的哈马丹市)郊外的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发现了用古代三种楔形文字刻写的铭文(后来知道分别是阿卡德文、埃兰文和古波斯文,见题图)。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和破译这些楔形文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后来研究的人有所启发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1835年,会多种外语的英国学者亨利·罗林森到伊朗哈马丹市去拓印了一部分贝希斯顿铭文拿回去研究、破译。罗林森参考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和《圣经》等著作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于1843年首先破译了古波斯文。到1851年,罗林森一共破译了大约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和大约500个单词,基本上破译了阿卡德楔形文字,并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p> <p class="ql-block"> 不过当时的人们并不太相信罗林森破译了楔形文字。不久考古发掘得到了一个新的、没有释读过的《提格帕拉萨一世编年史》铭文。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就是由英国皇家学会亚洲分会主持一次“考试”,将上述铭文分别寄给罗林森、爱尔兰人爱德华·欣克斯和法国人朱利叶斯·奥佩尔,让三人各自进行独立的释读(“考试”),看看各人“考试的答案”如何?结果是“答案”基本上一致。因此,1857年被公认是破译了楔形文字的一年。后来,罗林森、欣克斯和奥佩尔被人们称为“楔形文字三杰”,而罗林森的贡献最大,因此被人们称为“楔形文字之父”。</p> <p class="ql-block"> 到20世纪初,古代西亚地区的各种楔形文字,例如苏美尔文、阿卡德文、巴比伦文、埃兰文、赫梯文、亚述文、迦勒底文、米底文、叙利亚文、古波斯文等基本上全部被破译,更神奇的是基本上都能读出音来。由于楔形文字被破译,古代苏美尔-巴比伦文明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才广为世人所知。</p><p class="ql-block">(注: 截至目前,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楔形文字泥板大约有100多万块)。</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英国语言学家、“楔形文字之父”亨利·罗林森(1810~189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图是阿卡德楔形文字的例句)</p> <p class="ql-block">(现在将上图中的阿卡德楔形文字例句用拉丁字母标音出来并译成汉语:</p><p class="ql-block">1. a-wi-lum 一个男人</p><p class="ql-block">2. i-na e a-wi-lim 在一个男人的屋子里</p><p class="ql-block">3. it-ti dumu a-wi-lim 和一个男人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4. ina qat mar awilim在男人儿子的手中</p><p class="ql-block">5. arad e-gal 一个王宫的奴隶</p><p class="ql-block">6. ana biti-ya 去我的房子</p><p class="ql-block">7. ina ekalli-ya 在我的王宫里)</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参考了《神之门——神秘的中东文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古代西亚塞姆语(现在称为亚非语系)和印欧语楔形文字和语言》(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3月第2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