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2日,为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们原在四川省冕宁县沙坝公社插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知青,相约再次回到了第二故乡,踏上了洒满我们辛勤汗水的那片黄土地,一起怀念逝去的青春、一起怀念那如歌的岁月!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张勇、南虹、李瑜梅、郝建、何保卫、何浩、刘彦志、靳兰英、陈华、顾平建、于鸣、张吉斌、张娟、曹书冲、张淑敏、李俊光、张学辉及特邀嘉宾共计25人。</p> <p class="ql-block"> 在驶往西昌的高铁列车上,我们从成都出发的一行人(含先期抵达来自辽宁鞍山的陈华和来自北京的张娟、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曹书冲、来自河南郑州的靳兰英)非常的兴奋,就要回到50年前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了,大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其实,自从这次活动筹备以来,发起人张勇和南虹等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张勇为搞好这次活动,协调各方资源,尽力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条件和环境;南虹为了一个活动的会标,不厌其烦的与广告公司反复讨论协调制作,就是为了给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尽管忙碌、疲惫,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为大伙儿累并快乐着。随着活动筹备工作的不断升温,大家都翘首以盼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每天都在群里热烈议论即将开始的活动,你一言、我一语为活动的成功举行出谋献策,气氛非常的热烈。连日来,大家踊跃报名参加活动,许多当年的老知青纷纷启程从辽宁、河北、河南、江苏、甘肃、山西、北京等省市区向四川西昌汇聚,参加者几乎占了当年下乡人数的半数以上。此刻,尽管车轮飞驰,但大家依然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向那大凉山深处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车窗外步换景移快速闪动着,可我的思绪却回到了50年前插队下乡的那一天。那是一个盛夏时节八月的一天,火辣辣的阳光覆盖着大地,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院里的体育场上,似乎热度更高,人头攒动、彩旗飘飘,热闹非凡,雄壮激昂的乐曲在场内回荡,基地首脑机关和各个团、站即将下乡的子女胸佩大红花、背负着行装依次进入会场,参加欢送的部队首长和指战员为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部队首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期待着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能大有作为,我们的知青代表代表大家讲话,表示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滚上一身泥巴、双手磨出老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作出贡献。尽管这些讲话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色彩,但欢送的气氛毋庸置疑是十分热烈的。随后,基地派人派车把我们送往冕宁县的沙坝公社。没想到沙坝公社又为我们召开了欢迎大会,公社领导同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各个大队和生产队也派人前来迎接我们,场面也是十分的感人。每每回想起当年的那个场景,我们总会有抑制不住的内心激动,因为我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人生航船就是从这里启航的!</p><p class="ql-block">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这座首区大院内的体育场隆重召开上山下乡知青欢送大会,我们的人生航船从这里启航!</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山下乡第一批知青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山下乡第一批知青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中除后排左数第一位外,其余均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批下乡知青</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二批上山下乡知青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解放军国防科委发给上山下乡知青的纪念品(还有一支钢笔)</p> <p class="ql-block">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山下乡知青落户的大凉山冕宁县沙坝公社(如今的沙坝乡)</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国家的交通实在是快捷方便,高铁早晨八点整从成都出发,十一点不到就抵达西昌了,要知道当年可不是这样的,那绿皮火车没有十二个小时休想到达,如今的大凉山高速公路、高铁、民航应有尽有,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彻底改变了过去“对面能听声,相见需数日”,“出门靠走路、过河靠溜索”的极端落后交通状况,从茶马古道到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丈量大地的方式早已变更,大大拉近了大凉山与世界的距离,此刻,我们在宽敞明亮的高铁列车上拥抱诗和远方,作为变化的见证者之一,为国家的日益强大与富强而自豪。下车了,一出站就见到本次活动筹备组张勇及先期抵达西昌的当年知青的迎接,其中一些“乡亲们”几乎也是近五十年没见面了,我们这些军人子弟非常重感情,一见面大家彼此握手、拥抱、非常的亲热,当年分手大家经过农村生活劳动的洗礼,身体强壮了,黝黑的脸庞洋溢着的是青春的气息,如今久别重逢后,却都已变成年逾花甲、两鬓斑白的老人了,此刻彼此对视满满的都是感触,五十年再次重聚,一段段被深埋的回忆涌向脑海,过去的时光像是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或浓厚、或依旧、或愉悦!</p> <p class="ql-block">此刻车窗外闪现的即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美丽的沙坝公社(如今的沙坝乡)</p> <p class="ql-block"> 到达西昌的当天,我们住在邛海之滨,那宾馆的房间推窗见海,风景让人赏心悦目。由于许多当年的知青要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最晚的几乎是这天的晚间才能抵达,因此活动筹备组就没有安排统一的活动,客观上给我们这些先期赶到的当年知青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于是这一天我携夫人上泸山、下邛海,玩的非常开心。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刚到西昌时(1971年元旦)就住在当时邛海之滨的四川林学院(部队借住),先后住了一年不到,因而对此地非常的熟悉,只是当年的这里没有如今的繁华,非常的古朴和“原生态”。这里曾经有过我的家,曾经有过我就读的学校,儿时的我就很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一群小伙伴经常不顾大人这里还有国民党残余土匪出没的警告,登泸山你追我赶在密林中跳跃穿梭,下邛海搏风击浪、摸鱼捞虾。在绿水青山中嬉戏玩耍、惬意快乐的场景至今难忘,这里曾给我们带来过许许多多的欢乐!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徜徉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慨,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如同邛海中的涟漪,荡漾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泸山与相距5公里的西昌市相依相融,主峰海拨2317米。泸山山峦奇秀,古树参天,动植物种类繁多,古刹、古树交相辉映,以"半壁撑霄汉,宁城列画屏"的气势与邛海一起被誉为"川南胜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p> <p class="ql-block">泸山光福寺中几百岁至1800岁以上的古树比比皆是,其中被称之为“九龙汉柏”的古树高达2200岁,可惜如今已经死了(做了防腐处理),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去西昌时这棵汉柏虽枝干遒劲却也枝繁叶茂,据说是“天府十大树王”之一,它与寺内的另外六株唐柏组成了“北斗七星”状,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七星伴月”!</p> <p class="ql-block">唐朝年间栽植的柏树,如今依然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乌云笼罩下的邛海依然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当天晚间,张勇做东为当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部队的下乡知青、沙坝公社当年的回乡知青及特邀嘉宾,举行了主题为“五十年岁月如歌、再聚首第二故乡”的隆重欢迎仪式。欢迎仪式的入场式别开生面,所有部队下乡知青都围着一条红纱巾,和当年沙坝公社的回乡知青代表及特邀嘉宾,伴着《二十年后再相会》优美欢快的旋律,双双牵手以饱满的热情、神采奕奕的依次走进会场,这个精彩场面不仅热烈非凡,而且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仿佛一下子年轻了50岁,又回到了从前,流露的尽是对当年的情谊,一下子就把欢迎仪式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待大家坐定后,南虹热情洋溢的主持了当晚的欢迎仪式,她和张勇都是本次知青聚会的召集人。她代表所有到会的人请张勇致辞,张勇的致辞非常富有情感,他说,五十年前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中去,插队落户到沙坝公社,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在那里我们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挥洒了我们的热血和汗水,经风雨、见世面,从此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张勇的致辞激起了我们的共鸣和感慨。是啊!正是在那段历经风雨的知青蹉跎岁月中,尽管烈日晒黑了我们的皮肤和脸颊,但艰苦的劳动却铸就了我们刚强的意志和健壮的体魄,最终使我们成为了敢于担当、最有责任感的一代!今天,我们当年的知青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一起,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重温当年那一段难忘的岁月,追寻往日的珍贵情谊,共叙离别的思念之情,举杯畅谈对晚年美好生活的愿景。张勇致辞完毕,携夫人一道给大家敬酒,大家举杯相庆这美好时光,对张勇夫妇表达了敬意。随后大联欢的序幕被拉开了,军人的子弟连表演节目都体现了解放军的传统,各大队的知青用部队拉歌的形式进行,那气势是一浪高过一浪,大家卯足了劲请胜利大队的知青最先表演节目,齐声高喊“胜利大队来一个,扭扭捏捏不像话”!胜利大队的知青也不示弱,马上就站到了一起,高唱了一曲《团结就是力量》。然而大家还不满足,知道胜利大队的知青文艺细胞多,继续追着他们喊到“胜利大队唱的好不好?再来一个要不要?”大家齐声响应“要”!随即就呱唧呱唧声一片,于是胜利大队的女知青又来个歌伴舞,曼妙的舞姿给了大家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胜利大队的知青们以为自己的表演就告一段落了,没成想大家依然抓住他们不放,再一次将拉节目的目标瞄准了他们,在一片呐喊声中,南虹和陈华又来了一段藏族舞。你还别说,她们两个人的藏族舞,一招一式还真是富有浓郁的藏族风情呢,舞姿很是优美。特别是陈华当年不仅是公社宣传队的主力队员,并且还是冕宁县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演员,不仅舞跳的好,而且人还漂亮,当年那回头率可是高着呐!胜利大队的知青们终于得以片刻歇息了,大家又把目标转向了东风大队,拉节目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是张勇给大家唱了《祝酒歌》、《留客歌》等两首具有彝族风情的歌曲。张勇长期在凉山公安系统担负领导工作,与那里的各族群众朝夕相处,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还学会了许多彝族歌曲,并且唱的很有味道,联欢会上他的彝族歌,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叫好声。张勇的歌声刚落,刘彦志的诗朗诵又“粉墨登场”了,说来还是他自己的原创呢,他的朗诵声音洪亮、情绪饱满、富有感情,是联欢会上独具一格的节目。东风大队节目表演过后,我想下一个目标该是我们曙光大队了,不过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们曙光大队的知青同样多才多艺。</p> <p class="ql-block">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联欢会就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用高潮迭起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席间大家频频举杯互相敬酒,当晚喝的可是好酒,是东风大队的知青何浩从山西带来的汾酒,酒是一种神奇的饮品,独特又富有魅力,大家斟满美酒,一杯两杯下去,话匣子便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即使沉默寡言之人,也会被这温馨又热烈的场面感染,退休以后滴酒不沾的我,那天晚上竟然四处碰杯喝了很多的酒,和大家一样完全是兴高采烈的状态,因为五十年后相聚的“乡亲们”,此刻饮得是岁月沉淀的心情,饮得是故事和人生,品的是我们这一辈子的丰盈滋味,这美酒怎能不喝?酒过三巡后,大家又开始拉节目,李瑜梅在我们知青中吹拉弹唱的功夫小有名气,特别是歌儿唱的好听,并且唱歌时的动作和神态颇有范儿,于是大家拉她唱歌,李瑜梅平时就从不怯场,同学、朋友或成都的“乡亲们”聚会,她常常是有求必应、说唱就唱。此刻只见她落落大方,邀张勇一同唱了一首《我们这一辈》,由于这首歌的歌词契合了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和心声,一下子就触及到了我们的心灵,许多知青与之相呼应一同唱了起来,李玉梅和张勇深沉浑厚的歌声赢得了大家的喝彩。</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经历不平凡!</p> <p class="ql-block"> 郭哥作为京戏发烧友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主动站起来为大家助兴,清唱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两个片段,郭哥唱戏那叫一个气宇轩昂、字正腔圆,让人听起来韵味十足。他和其夫人姜虹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特邀嘉宾,当年他虽不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下乡知青,却是中心驻守沙坝部队的一名指挥员,算是一个老沙坝人了,其夫人也曾是中心部队的漂亮女兵,他们退休后住在基地的成都干休所,反而与干休所内当年的沙坝知青有了更多的接触,一来二去就成了知青活动的常客,因其酷爱京戏,并且颇有研究和心得,每逢聚会他总会为大家唱上一段,因此很受我们知青们的欢迎和喜爱。郭哥的京戏刚表演完,拉节目的声浪再起,这回我们曙光大队的知青终于要亮相了,大家站起来伴着优美的旋律来了一个男女混声小合唱《在北京的金山上》,期间南虹和陈华又下场为我们伴舞,于是我们的节目又变成了歌伴舞。一曲终了,场上和谐欢乐的气氛越来越浓厚。那个夜晚令人终身难忘,大约从七点开始狂欢直到十点才结束,“乡亲们”唱啊、跳啊、笑啊、闹啊,灿烂的笑脸,爽朗的笑声,团聚的喜悦,和谐的亲情,使大家分外的惬意舒心!</p> <p class="ql-block">回乡知青与下乡知青共度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的清晨(5月13日),我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便挎着相机到邛海边上散步拍照。昨天还是阴霾密布的天空今天却是云霞斑斓、如梦如幻,简直美的不似人间,就像上帝之手打翻了的调色盘。而邛海则仿若“天空之镜”,全盘接收了这份天赐之礼,晕染出了这个童话般的清晨,送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让我拍出了许多令我的“乡亲们”赞美的美图。用过早餐后,我们前往当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沙坝公社,一路上大家都在朝车窗外张望,眼睛都不够用了,努力追寻着故地、议论着往事,不时的发出愉快的笑声。大约上午十点半左右,一行人抵达了当年沙坝公社的胜利大队,于是这天的活动就从这里正式开始了。当年我们第一批在沙坝公社插队的知青共有28人,分别安置在胜利大队、曙光大队和东风大队三个大队的六个生产队,这次我们将一一走访。大家首先陪同南虹、李瑜梅、张娟、何保卫、于鸣、陈华等寻找当年各自的知青点,他们曾分别在胜利大队的二队、三队和四队落户,由于如今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们竟然一时都找不到当年自己所在的知青点了。</p> <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家分头多方打听,然而问了许多的村民他们都说不知道。其实,如今的村民如果没有七十岁以上的年龄,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当年的往事。终于遇到了一位当年的年青人、如今已是大爷级别的村民,带领我们穿过一片菜地、跨过一条深沟来到了位于胜利二队深处的知青点附近。在这里南虹、李瑜梅又遇到了一位拄着双拐的老年妇女,她一眼就认出了南虹和李瑜梅,表情非常激动,南虹和李瑜梅走上前去搀扶住那位老年妇女,双方着实亲热喧寒了一阵子,那位老年妇女知道了她们的来意后,竟然不顾自己腿脚的不便,带路引导南虹、李瑜梅找到了当年的知青点,南虹、李瑜梅、张娟等难掩激动的心情,纷纷在过去居住的老宅子里拍照留念,那感觉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这份真挚的感情让随行而来的三位特邀嘉宾看在眼里深受感动,她们拉住李瑜梅在曾经的家门前合影,气氛令人激动不已。而何保卫、于鸣、陈华等人也都分别走访了自己曾经落户的生产队,尽管当年的知青点已被拆除,心情颇有点失落感,但毕竟走访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年在这个大队落户的一行人终于满足了自己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下一个目标走访曙光大队。曙光大队当年的11位知青分别落户在曙光三队(5人)和五队(6人)。当我们的车辆开进曙光大队的地界后,曾经在曙光三队落户的曹书冲和郝建同样也是找不到自己当年知青点的具体位置了,问了许多村民都说不知道,找来找去竟然先找到了曙光五队,这正是我和同行而来的张淑敏、靳兰英插队落户的地方。当我们向村民说明来意后,一些知情的村民纷纷热情的为我们带路前往,同行而来的刘彦志比我们还跑得快,急匆匆的走在最前面,当年他的姐姐刘彦芳也在此落户。不一会儿我们就顺利找到了被包围在一片新建农宅中间的当年知青点,过去我们的“老宅子”左侧是一片田地和一道不高的小山梁,上面满是冰糖梨树和板栗树,右侧有一片高大的板栗树林和一道清澈的山涧小溪,每到板栗成熟的季节,落下的板栗在房顶的瓦片上滚落,常常会发出一连串的悦耳响声,门口有一颗华冠如盖的板栗树,每到夏秋季总能为我们提供一片阴凉和甘甜的果实,前面则是广袤的田野四季葱绿,细细数落我们这个知青点的风光恐怕是当年所有知青点最美的了,可惜如今美景已荡然无存,这不免让我生出了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 走进“老宅子”内,环顾四周景象依旧,没有多少变化。当年我们有六个知青在此落户,这次来了三个,我和张淑敏、靳兰英在各自曾经居住的房间拍照留念,一切都感到是那么的亲切。房间内放着一个具有沙坝地域特色的小背篓,立即就激起了张淑敏、靳兰英对当年生活场景的记忆,那时每逢赶场日(北方称之为赶集),大家都会背着这样的背篓去赶场。于是张淑敏、靳兰英相继背起了小背篓重温旧日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时光,我立即就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幕,也许以后会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在院子里我们向如今的房主人打听一个邻居叫汪胴胴(小名),那善解人意的房主人立即就帮我们找人去了,片刻功夫就把汪胴胴带来了,当我们彼此面对面时竟然不敢相认,互相端详了好一会儿才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汪胴胴说,你自从离开沙坝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我们都非常想念你们,说着就要拉我到他家,说当年我们穷,请不起你们,如今我们不穷了,杆杆上有的是腊肉,捞下来(拿下来的意思)煮起就吃了。我连忙说,这次我们是集体活动,以后再来一定到你家看望你们,一再坚持后,汪胴胴说以后你们一定要来,太久了恐怕就见不到了,这句话也激起了我的一丝伤感,当年我们在这里落户时,汪胴胴才二十出头,如今却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也许真的就是见一面少一面了。此刻情感翻腾,话不能再说了,我们匆匆告别离开了曙光五队,都走出很远了,汪胴胴还在目送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当年的宿舍,中间是个厅,四间住房分布在两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当年的厨房和柴房,如今已分给另一家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的汪胴胴,如今也已两鬓斑白</p> <p class="ql-block"> 当年落户在曙光三队的曹书冲和郝建还没了愿,于是大家一起又前往三队。沿着乡间小路,不一会儿我们就踏上了三队的地界。路边有一家小卖店,曹书冲和郝建走上前去准备打听当年知青点的下落,谁知一走进小卖店,曹书冲和郝建就认出店主是当年的村民宋华明,意外相逢双方都感到惊喜。宋华明说,这不是做梦吧,昨夜梦中我还梦到了你们,没想到今天你们就真的来了。双方握手、拥抱、合影亲热了好一阵子,宋华明便骑着电摩带他俩去找当年的知青点。说起这个知青点当年兴建时,曹书冲等嫌窗户太小屋内光线昏暗,就把部队拆除旧房上取下来的两副窗框安在了他们的房子上,那房子与我们所有知青点的房子相比自然很敞亮,当年大家都非常羡慕他们,在那个年代的凉山农村,这无疑算是“豪宅”了啊!在村里七拐八拐转了几道弯,终于找到了“豪宅”的所在地,却得知当年的房屋早已拆除,为此曹书冲和郝建颇感遗憾。这时郝建看到一栋破旧的房屋,与他们当年的知青点非常相像,就拉着夫人留了个影,好歹也算是满足了心愿吧!随后郝建开始调皮,走进一家彝族农舍坐在门前,女主人对他好似邻居前来串门与之攀谈甚欢,场面滑稽,我连忙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幅有趣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即将离开之际,恰巧又与店主的哥哥宋光栋不期而遇了,他是个木匠,参与了当年知青点房屋的修建,和曹书冲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不见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好站在路边说了一会儿话,然后相互祝愿紧紧握手后就匆忙离开了。至此,曙光大队的走访活动结束。随后我们就前往今天走访的最后一站东风大队,感觉如今乡村公路的建设大大拉近了村庄之间的距离,不一会儿我们的车就直接开到了东风一队当年知青点所在地。这个知青点也是早就被拆除了,如今已是“沧海变桑田”,当年张勇、何浩、刘彦志、李俊光、张吉斌等五人就落户在这里,故地重游他们纷纷站进那片桑田拍照并合影,脸上满满的都是怀念的神情。这天中午我们将在东风一队用午餐,在那位回乡女知青的安排下,部分村民和当年的村干部及张勇在原27军服役的几个战友前来迎接我们,热情的引导大家走进了乡村公路旁的一户农家小院,那农家小院周边阡陌纵横,刚栽插的水稻绿意盎然,不远处的油桃林挂满了成熟的果实,好像红灯笼泛着红光,旁边大棚里的葡萄也已是果实累累成熟在即,感觉这里风光非常优美,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家刚在农家小院围桌坐定,热情的乡亲们便端上了两大盆刚刚采摘的油桃,那油桃比起成都的油桃,竟然是那么的鲜美和脆甜可口,让大家赞美不绝!随后当年知青们的一些老朋友也相继到来,大家久别重逢彼此握手喧寒、相互问候、亲切交谈,满院子里都洋溢着浓浓的迎接远方来客的热烈气氛,让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非常的感慨和感动。不一会儿,餐桌上就摆满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美味佳肴,平时只在当地过年和接待尊贵客人时才上的坛子肉、坨坨肉也纷纷摆上了桌,丰盛的美馐使整个院里香气四溢,乡亲们的热情更是使知青们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暖,大家亲热的围坐在一起相互敬酒、觥筹交错间饱含着村民与知青间的情意,此时院子里已经没有了主客之分,乡亲们把我们当作了在外的游子回乡,而我们也是真真切切的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的就是满满的亲情。席间,当地村民和当年的村干部及张勇的战友们频频向张勇敬酒,他们说张勇这些年来为这里的乡亲们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话里行间充满着对他的敬意和感激,对此我们也是深有感触。到了分别的时刻了,乡亲们站在村头欢送我们,而我们带着他们的深厚情义,带着一份情怀,完成了各知青点的走访活动!</p> <p class="ql-block"> 那天,结束各知青点的走访活动后,我们原本打算抓紧时间去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场。作为第一代航天军人的后代,我们对这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美国人称之为“中国的休斯敦”的航天发射场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它凝结着我们父辈的心血、智慧和汗水。父辈们1958年从朝鲜战场上秘密回国,还未洗去战火硝烟的征尘,便奔赴大西北建设了我国的第一个航天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仅十余年的时间,他们又裹着西北大漠戈壁的风尘,千里转战一头扎进了大凉山的深处,建设了我国的第二个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他们那一代人一生参与建设了两个航天基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所书写的荣光常常让我们为之自豪不已。而我们当年上山下乡的地点就在它的身旁,曾亲眼见证了它的发展和壮大,并为之做出过直接和间接的贡献,因此我们对参观发射场非常的渴望。然而非常不巧的是,在我们到来之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卫星,那天刚好运载火箭转场,任务期间谢绝一切参观,我们也不例外。尽管我们曾多次走进过发射场,但是能在上山下乡五十年之际参观发射场感觉特别有意义,突然说不能参观了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以下这一组图片系当年一同下乡的两位知青何浩、刘彦志提供</p> <p class="ql-block"> 在来沙坝前我曾向张勇披露了想要去长征桥看看的愿望,后来得知发射场因有火箭转场任务参观不成的消息后,看长征桥更成了我唯一的奢望,离开东风二队时,我又和张勇说发射场去不了就算了,但长征桥我是一定要去的,希望车辆能从长征桥那条路走,走到桥头能停一会儿,让我看看长征桥,凭吊一下我的老父亲。其实,看长征桥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心愿,也是同行的几个原工兵团、原工程队、原汽车团子弟的心愿,因为我们的父辈当年都为建设这座桥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张勇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好兄弟,他知道我的老父亲当年是这座桥工程施工的工地指挥长,曾为建成这座桥付出过心血和汗水,他明白这座桥对于我来说寄托着一种特殊的情感,非常理解我特别想看这座桥的心情,因此在来之前他早已做了周到安排,特别交代驾驶员一定要走过长征桥的路(如今这里不仅只有这道桥了),并在桥头停靠,为我们提供方便。因此,我们的几辆车从东风一队一出来,就绕道而行直奔长征桥,当时坐在车上的我,想着就要看到并踏上长征桥了,心情格外激动,所以车辆刚在桥头停稳,我便跳下车第一个跑到桥的侧面,当桥的全貌映入我的眼帘时,眼眶不由自主的就湿润了.........</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道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运行后已在原址翻修</p> <p class="ql-block">长征桥当年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当年长征桥是进入和建设发射场的控制性工程,因此,部队刚入川就展开了这道桥的工程建设。当时是寒冬腊月天,河水冰冷刺骨,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为抢挖桥梁基坑,工兵团的战士们轮班作业,脱掉棉衣跳进水里施工,冻的受不了了,就上岸到工棚里烤烤火,喝上几口烧酒,接着跳进水里继续干,就这样克服了一切艰难困苦,赶在雨季到来前建成了长征桥。2021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为此采访了老父亲,当时已92岁高龄的老父亲对这些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其实在他晚年这段时间里,他时常向我说起那段难忘岁月里鲜为人知的往事,每每说到动情处,会常常激动的不能自持。如今经常有原工兵团当年参与建桥的老兵结伴不远千里来探望长征桥,我曾经在原工兵团老兵群里看到这样一部视频,四个山东德州老兵来到长征桥头,他们在桥上来回巡视,非常仔细的端详这道桥,其中一个老兵轻轻的抚摸着桥栏杆,轻声说道“儿子,我看你来了”!这个视频非常感人,曾让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刻我和夫人站在桥旁,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从桥上驶过,看着桥下安宁河水滚滚东流,心中感慨万分,我感觉这道桥就是原工兵团、汽车团的老兵们、原基地工程队师傅们的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 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长征桥,我们前往西昌市境内的礼州镇参观“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参观了许许多多的博物馆,但参观知识青年博物馆还是头一回,因为与我们的人生经历相贴切,所以我和我一同下乡的知青们对参观这个博物馆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期待。大约行车半个小时我们即抵达了西昌知青博物馆。据资料介绍,这座博物馆占地109亩,规模在全国现有的同类博物馆中算是比较大的,主要由展厅、主题雕塑、若干二维半雕塑、知青窑洞、知青林等组成,内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这些文物都真实的记录了那段激荡青春风采的难忘岁月。进入博物馆,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非常简洁且外墙的装饰并不奢华,但非常吸引眼球,浓淡相间的红色,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年知青们的绚丽芳华虽已逝去,但那段火红青春的记忆将永生难忘。主体建筑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由背架子、十字镐、眼镜和翱翔雄鹰的影子组成的主题雕塑,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象直观的展现了当年知青们负重拓垦的精神风貌。据说雕塑的作者本人就是当年在凉山落户的知青,这座雕塑让人看了有强烈的带入感。</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一行人就步入展厅,展厅分为上下两层,我们依次参观,感觉上下两厅展陈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引人入胜、震撼人心。我们这群人生性乐观豁达,一边参观一些人就开始扮演起了不同的角色。南虹站在一堵图片墙前,扮演起了讲解员的角色,也许是具有同样经历的缘故,她把角色扮演的生动传情。郝建先是坐在坝坝电影的场地上,喜笑颜开的体会当年当知青时不顾夜路难行,走田坎、淌激流去看露天电影的喜悦心情。随后他又看到了背架子,不由自主的走上前去背起了它,体会当年上山背柴的艰辛。其实,这些都是当年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参观中的许多内容也是我们当年所熟知的,如成都知青孙传琪、巫方安主动申请去凉山深处插队落户的事迹,当年可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参观过程中,那个“时空隧道”展区,利用西方传教士方舒雅修女经过西昌大通门、1935年刘伯承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部队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凉山等五个场景,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凉山解放、一跃千年,实现了彝族人民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孙传琪和巫方安在田间劳作(选用西昌知青博物馆图片)</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西昌地委领导与知识青年代表座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知青代表荣晓春出席了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图上的老人是沙坝公社一位受人敬重的老红军,这是他与胜利大队的部队知青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露天展场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很有看点。一是那些二维半雕塑,形象直观的展示了当年知青们的劳动生活场景。实事求是的说,插队落户的经历,为我们增添了坚韧不拔的韧性,是我们这一代人有所成就的动力源泉。二是完整保存的一排窑洞,据说这些窑洞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位于此地的“四川省青年农场”的知青们,为解决生活、生产、就医、开会、学习问题,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修建起来的,目前全国仅存两处。这些窑洞不像陕北窑洞那样在黄土高坡上开挖出来,而是就地取材、用简单材料搭建而成的穹顶式建筑,如今这些窑洞已成为西昌知识青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窑洞相对的展场上,停放着几台当年农村常用的小拖拉机,一下子就引起了何浩、曹书冲等人的浓厚兴趣,他们兴高采烈的爬了上去,重温了当年曾是拖拉机手的旧梦,我和靳兰英当年虽不曾开过拖拉机,也还是饶有兴趣的爬上去过了把瘾。当年的何浩不仅会开拖拉机,而且还会修理拖拉机,那可是个多面手呢,只不过当年的“小鲜肉”如今已变成了“动脑筋爷爷”的形象了,真是岁月沧桑催人老啊!</p> <p class="ql-block">何浩,当年的“小鲜肉”,如今已变成“动脑筋爷爷”啦!</p> <p class="ql-block"> 西昌知识青年博物馆参观完了,即将离开之际,我想起博物馆入口处前沿中的一段话,那段话是这样说的:“这里曾经是沉睡千年的高原荒坡和乱石滩,还有与这片广袤苍凉大地连在一起的整整一代人的记忆”。这段话说到太好了,何尝又不是我们的感觉呢?只不过是地域稍有差异而已,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早已作为“岁月留痕”永驻心田。不过此刻我站在博物馆门前,望着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巨幅标语,感觉自己还不是花甲之年,而是青春年少的时光!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一支歌,这是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高亢的歌,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这一天的活动到此就结束了,但这一天的活动我感觉最有意义,一整天都处在令人激动的氛围里。傍晚,我们回到了邛海边的驻地,在张勇夫妇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泸山山腰上的一家餐馆用晚餐,那家餐馆周围风光如画,背后是苍翠碧绿的泸山,脚下是碧波万顷的邛海,在这样的地方用餐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大家坐在这里用餐、聊天、品茶,直到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清晨(5月14日),这是我们来西昌的第三天了,起床洗漱完毕便挎着相机到了邛海边上。那天的天气更好,海边空气清新,晨光熹微中的邛海更是风光旖旎让人赏心悦目,我和夫人、还有张吉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一边拍照,心中很是惬意。回去用过早餐后,大家聚集在宾馆门口,这天我们将前往凉山昭觉县的七里坡(又称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游览。不一会儿张勇夫妇也到了,告诉我们七里坡那里没办法解决午餐,昨天晚上结束活动后,老两口赶回城里采购了大饼、卤肉、凉粉等,安排大家在七里坡索玛花海搞野餐。一席话让大家非常感动,称赞他们不辞辛苦为大家,想的太周到了,具有大哥风范。出发了,我们的车辆沿着邛海边的公路向东绕行,大约围着邛海转了半圈后,向大山深处驶去。如今凉山的公路也都很好了,那条公路虽不算宽阔,但路况较好,行车比较顺畅,不一会儿就抵达了半山腰上一个很大的观景平台,站在观景平台上远方崇山峻岭中的邛海尽收眼底,不过它竟然是那么的小,感觉好似山涧中的一汪清水,但很美犹如一幅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离开观景平台我们继续前进,行车也就是片刻功夫就受阻了,原来是一辆运送风电装置叶片的载重车辆,因叶片太长在弯道上缓慢转弯,导致后续车辆受阻,但如此景象却让车上的摄影爱好者们喜欢有加,于是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下了这难得一遇的场景,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不知不觉间我们超过了那“巨无霸”,车辆逐渐驶入高山地带,那里的风景超美,蓝天上云卷云舒气象万千,大地上青山如黛碧绿无限,“大风车”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懒懒的转悠着,山间谷地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静谧优美的如同世外桃源!大约行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抵达了七里坝,据相关资料介绍七里坝位于西昌以东昭觉县,距离西昌49公里,属高原湿地类型,海拔达3200米左右,彝语的意思是“大雁筑巢的地方”。这里远离喧嚣,环境优美,草木葳蕤,山峦环抱,有低吟浅唱的风,流浪的云,成群的牛羊,万亩索玛花(杜鹃花)花海,还有美丽的高山湖泊、草甸、沼泽湿地及附属河溪湿地。有人曾这样评价这里,草甸、湿地、花海、雪景……谷克德从来不缺乏人们对美景的所有美好想象!</p> <p class="ql-block"> 下了车,我们一行人就迫不及待的沿着栈道走进了七里坝深处。七里坝周围山峦起伏,天空是那样的澄澈,蓝的晶莹剔透,人站在碧空下的栈道上,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此刻,只听见山风在耳边呼呼的吹,一望无际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索玛花随风摇曳,掀起阵阵花的涟漪,其中一些高大植株上的花朵在蓝天下显得格外的娇媚,到处都是一派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索玛花(杜鹃花)被人们称之为“花中西施”,因为每到春天盛开时节,会把群山装点的五彩缤纷,常被南方许多省份的人们又称之为“映山红”。据说这“花中西施”具有与小鸟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难怪人们耳熟能详的彝族歌曲《情深意长》中会这样唱到“索玛花开一朵朵,天上飞来金丝鸟”,也难怪人们会将索玛花的花语定义为爱的快乐、爱的喜悦。在这样一片风光旖旎之地,我们知青中的女同胞们爱美爱花的天性展露无遗,只见她们穿上最美的衣服、围上最美的纱巾,融进花丛中、站在花树下,摆出各种造型拍照,那天可把我忙坏了,相机咔嚓咔嚓的响个不停。不过我们这帮女知青年轻时颜值就很高,如今老了也风韵犹存,拍出图片来那叫一个花美人更美!</p> <p class="ql-block"> 那天拍照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连日来拍了海量的图片,相机存储卡所剩空间无几,事先我疏于检查,所以拍着拍着快门就无法按动了,这一下让我十分着急,因为还有两三天的行程呢,我便把此情况告诉了张勇,希望下山后找一家照相器材商店购买一张存储卡。张勇说你不要着急,我帮你解决,说着他就打了电话给一个店家老板(也是他在部队时的战友),下山后请他帮我解决,于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下我无法使用相机了,手机拍的效果远赶不上相机,干脆我就不拍了,把自己从摄影者变成赏花观景者。我在栈道上漫游,头顶湛蓝的天空,旷野中弥散着清新凉爽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阵阵山风吹来,花海里涛声一片,置身这索玛花海中,无论怎么转身都能与灿烂的花朵相拥,感觉这里实在是太美啦,七里坝的繁花似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张力。转眼就是中午时分,我们在花海公路边上的一片小树林里用午餐。此刻我由衷的感谢张勇夫妇,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在鸟语花香之地野餐的机会。用完餐后我爬上了一座小山岗,没想到俯瞰野餐场景更有意思,在我挥手致意之际,张勇、何浩为我拍了一张有纪念意义的图片,后来每每回想起那天野餐的场景总有一种浪漫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野餐结束后,大家依然在花海中漫游了很久才下山,出山后我们的车辆沿着邛海边的公路转了早晨来时没有走过的那半圈,当年在凉山地区工作时都没有转完过邛海,没想到在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全部转完,心里感觉有点圆满。途中我们在邛海边上小有名气的青龙寺停留了一会,那里有个观景台,可以纵向浏览邛海的全部海面,刚才在山上看邛海就如同看山涧里的一汪水,可在这里眺望邛海感觉却是无边无际。海边有一片古榕树,非常的高大茂密漂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这里是西昌的偏远之地,如今都早已成为旅游胜地。当天晚上我们到西昌市内的唐园用晚餐,在这里张勇让我把相机交给了他的战友解决问题,当天晚上他就把存储卡里的图片全部倒了出来,第二天一早将相机送了回来,保证了拍照的顺利进行,当时我的感激之情是油然而生啊。唐园坐落于西昌市的建昌东路,是一个以大唐文化为主题的仿古建筑城,包括有建昌塔、州阁、孙水桥、唐诗园等建筑,景观非常漂亮。傍晚时分进去时,唐园在阳光的照射下颇有历史厚重感,然而等我们晚餐结束出来时,唐园却是灯火璀璨、火树银花、风采万千。可惜出来时由于天下大雨,没能好好看看这座美丽的“不夜城”。</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进入第四天(5月15日)了,这天的上午我们前往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参观游览。它座落于西昌市高铁新城,计划建设14个主题博物馆,据说全部建成后将有50余万件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相关藏品与游人见面,其中仅电影海报就有5万余张,电影台本1万余本,还有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100多件。首期5个馆已于今年二月对游人正式开放。近十点不到我们一行人抵达了这座电影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园区内,即看到它占地面积广阔,看了相关介绍,才知道它是由凉山州、西昌市、蜀道集团、建川博物馆共同打造的国家级文博项目,不得不感叹这是凉山州、西昌市的大手笔,不过我们来时基本没有游人,园区内显得格外冷清,如果平时都是这样,担心其运转可能难以为继。我们依次参观了电影摄影博物馆、故事片博物馆、纪录片博物馆、电影声音博物馆、电影衍生品博物馆,实话实说,每个馆都体量巨大,如摄影博物馆仅电影拷贝就有上百吨,各个时代、各种各样的摄影、放映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如果认真仔细看,一天都恐怕难以看完,所以我们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看看了。</p> <p class="ql-block"> 即使是这样,通过参观五个馆,我们还是收获不小,对电影的历史变迁有了了解,从中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在电影摄影博物馆,我们通过上百吨电影拷贝和摄、放映机实物,了解了电影摄影的技术之道与艺术之美;在故事片博物馆,通过馆藏的11个类别的故事片,有剧照、有电影摄影道具,让我们沉侵式的体验了故事片的类型、风格与发展历史;在纪录片博物馆,这里仅国际级的藏品就有28件,通过这些藏品感受到了中外纪录片和科教片独到的精彩;在电影声音博物馆,我们通过首尾相接的内外环绕空间感受到了经典影片中声音的美妙,体会到了电影声音的力量,品读了电影声音人的故事;在电影衍生品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电影衍生品世界,感觉电影产业的产业链条很长,可以有效拉动方方面面一系列相关产业包括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之未来发展可期,能够有力促进国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看到这里我又感觉自己进来时的担忧可能是多余的,从而由衷的希望这样一个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丰富想象空间的博物馆,能够真正成为博物馆行业的“常青树”!</p> <p class="ql-block">电影摄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故事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电影声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建川电影博物馆参观,仿佛是把人们置身在了电影历史和文化的海洋之中,大家都看的特别认真,一边看一边思索,一边与别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各抒己见,甚至有时还要争论。有时大家会聚集在同一个展品前,仔细的观赏,从中发现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的秘密所在,好奇和惊奇的表情全都写在了脸上。由于各个馆的布展各具特色、生动、传情、有趣,因而能够让我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从中感受电影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有一些布展有很强的互动性,许多真实的电影场景在这里可以“被看见”、“能触摸”,甚至可以尽情的参与到各种表演中去,分分钟华丽变身为大片角色,因而被大家喜闻乐见,如那个“经典台词猜一猜”,让大家一看下一秒钟就会成为某部电影中的重要角色。一些电影剧照还有“二维半雕塑”的属性,游人可以非常方便的加入其中,一部电影剧照前面摆了把椅子,何浩和同行的刘老师及曹书冲、李瑜梅、张娟、张淑敏等人就坐上去置身于剧照中举枪射击,表演看起来惟妙惟肖。由于电影博物馆里藏着光影交错的世界,因而是人们品味电影百年历史,感受艺术永不谢幕,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艺术品味的绝好地方。到这种地方参观,一个字——值!</p> <p class="ql-block"> 大约中午一点左右,我们结束了在建川电影博物馆的参观游览,拍完合影照、去马坪坝附近一家餐馆用完午餐后,便前往西昌邛海之滨的古村落大石板村参观游览。经过西昌城里时,张勇带我去了他的战友的店铺,他的战友不在,可能是他的夫人吧,热情的出来打招呼,随后把一个U盘交给了我,连日来拍的图片都在里面,本打算付款,可人家无论如何都不要,本来人家帮了我一个大忙,没挣一分钱,还倒送了一个36G的U盘,让我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了。没多久我们就抵达了大石板村,它位于西昌市东南部,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据资料介绍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个古民居、古树、古井、古寺、古道相依600余年的古村落,大石板村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历史上这里旅店、马店、茶馆、酒肆、商铺、作坊一应俱全,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记,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谐相容,如今已是西昌著名的旅游景区了。然而四十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时的这里贫穷落后,街道上的房屋东倒西歪,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村落,两侧大小商铺、民宿林立,游客熙熙攘攘,感觉这里的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常不错,在街上我们看到一块大石板村的情况简介展板,说该村目前共有民宿232家、餐厅85家、旅拍门店38家,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让村里1000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据说村民们富裕的程度堪比江苏华西村,不知真假。走着走着一座外观非常漂亮的庙宇映入了眼帘,这就是始建于明代、颇具传奇色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寺——灵鹰寺,当地人说它是这个村庄的灵魂所在,门前别具一格的两座石像,据说是专门为镇压水妖所立,反映了沿邛海而居的渔民、商贾祈求没有水患、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寺庙内外皇宫和玺式彩画与民间传统融为一体,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为古村落点缀着不一样的色彩。这里的旅拍非常兴盛,村庄里随处可见穿着漂亮彝族服饰的游客拍照,寺庙的黄色大墙前更是拍照的热门打卡地,靳兰英、张淑敏本来就穿着白色的衣裙,与那黄色大墙形成鲜明反差,因此也不甘寂寞的走上去拍照,有趣的是张淑敏正在拍照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不慌不忙的走进画面,构成了一幅老少隔辈人各有神韵的超然画面,于是我迅速按下快门,得到了一张非常生动的趣图,每每看到我都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村落蜿蜒曲折、宽窄有度,古色古香的古道之上,两旁历史遗迹、古建筑和特色博物馆比比皆是,你似乎能感觉到五省会馆(即四川、西康、青海、云南、西藏)商帮的风云际会场景犹存;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古朴而厚重的仿古民宿犹如古韵再现;庭院中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古树摇曳在讲述着昨日的故事;路旁的双龙古泉碧绿澄澈,水流撞击井口依旧发出的叮咚脆响,是千年前的古朴旧时光发出的清脆交响;众多的博物馆重新集结是在续写传统优秀文化的崭新篇章;龙吟亭成为见证古村落古往今来变迁的时代老人,并将继续见证。在这里,每一方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丰富的人文内涵,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尽显着古村落的古韵风采,它好似一幅画一首诗 ,流连其中,大有时光轮回、心静如禅之感。这样一个“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园之地,以后我会带着夫人再来的,住在这里看云卷云舒日升月落,品岁月深处古韵悠悠!本次纪念活动进入尾声了,当天晚上张勇再次安排大家聚餐联欢,场面也是十分的热烈,席间大家载歌载舞庆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表达了各自珍重、幸福安康的祝福之情,联欢会在《难忘今宵》歌声中结束,大家相约五年后再聚“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五省会馆</p> <p class="ql-block"> 联欢会结束之后,本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山下乡五十年纪念活动最后一项大的活动,就是当晚去参观游览西昌市内的建昌古城。说起这个建昌古城,过去我们在西昌时,古城轮廓虽在,但古城墙残缺不全且并无城门楼,古城内也是一付破败的景象。然而,近一年来多次有好友告诉我说,建昌古城重新打造后非常漂亮,有白天和夜晚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美景,非常值得游览。于是我萌生了前来一睹为快的念头,但由于老母亲需要人照顾陪伴,因此迟迟未能成行。没想到借助这次参加纪念活动,终于如愿以偿。建昌古城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延续了自明清以来“扇形城郭、十字为轴、直街曲巷”的传统空间布局,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据说也是四川最大的木结构城市群落,打造一年多来,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走进古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璀璨灯光映照下的古城门洞及连接起来的一排蜿蜒的古城墙,墙体的古砖经过岁月的洗礼古旧而斑驳,里里外外的城墙上竟然长出了几颗大树,那似青筋暴露的树根深深扎进砖体之中,已经和城墙融为一体,这几棵大树为巍峨高大的大通门楼及城墙恰到好处的增添了几分秀色。</p><p class="ql-block">网络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城门进入古街,古朴的味道扑面而来,地面上铺着不规则的石头,虽然凹凸不平但却磨的很光,让人不难想象当年建昌古城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漫游古街可以看到古城内道路纵横交错,两侧商铺、住宅、古建筑琳琅满目,灯火阑珊、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四牌楼,这里显得更加灿烂辉煌,远远近近、忽远忽近、重重叠叠的灯光、灯彩,尽情的装点勾勒着规模浩大的建昌古城,而那高大巍峨的四牌楼上的灯火似乎更不甘落后,将整个楼体装点的灯火辉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站在四牌楼门洞里四下望去,由许许多多、林林总总具有西昌地方特色建筑物打造出来的建昌古城,在夜色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古色古香,宛若一座美丽的海市蜃楼。在古城内我们转了一大圈,最终又回到了来时的城门洞。就要离开建昌古城了,但建昌古城美丽璀璨的夜景却深深的刻进了我的脑海里。有一位游人这样形容建昌古城,白天似一位俊朗、彪悍,身披察尔瓦、头上打着英雄结的“阿黑哥”(彝族小伙儿),晚上则变为身穿百皱裙、婀娜多姿的“阿米子”(彝族姑娘)了,我认为形容贴切,准确的表达了建昌古城不同时段的美态!</p> <p class="ql-block"> 本次难忘的活动结束了,5月16日的上午大家就又要分别了,我们也将于下午乘高铁回到成都,相聚时难别亦难,美好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大家站在宾馆门口欢送每一位先行离开的当年知青,彼此握手话别、互道珍重,共同期待五年之后第二故乡再相聚!我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光的短暂,只好心中默默的念到,当年的知青朋友们,再见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