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珍贵照片集(三十七)

福全

<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毛泽东与进步团体“辅社”同仁一同游览北京陶然亭的珍贵合影,镜头下的毛主席气宇轩昂,站姿笔挺,风华正茂。这一年,毛泽东主要在湖南和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此外,他还参与了“名人演讲会”,并担任演讲会记录整理者。</p><p class="ql-block">辅仁学社是1913年由湖南长沙第一联合中学部分学生组建的社团,其名寓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们积极参加了当时湖南的各种斗争,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他们刚到陕北的时候,连个土豆都没有。他们花钱从老百姓家买了两锅土豆,带泥煮的,煮熟后,一人分两个。</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警卫员自作主张,给毛主席多拿了一个土豆。毛主席不仅不领情,还把警卫员训得跟什么似的。最后,警卫哭得稀里哗啦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心疼了,又安慰他:就是这么点东西,我多吃了,可能别人就吃不上了。别哭了,别哭了,将来咱们打下天下,咱们吃大米饭。</p><p class="ql-block">瞧瞧,这就是咱们的毛主席,坚持官兵平等,以身作则,就连一个土豆,也不多吃多拿。像这样的队伍,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支持?像这样的领袖,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爱戴?</p> <p class="ql-block">1936年的毛主席,43岁的中年男人,经历长征后,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一生,经历最大的挫折,莫过于长征。长征一年下来,红军损失惨重,几无立锥之地。</p><p class="ql-block">老蒋甚至叫嚣,三个月之内,消灭陕北红军。</p><p class="ql-block">然而,再大的困难都难不住毛主席。拍下这张照片后不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那一刻开始,这个中年男人,逐渐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也是个中年男人,如果你正在遭遇人生的挫折,如果你迷茫、矛盾、低落,那么,请看看这个时候的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此时的毛主席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刚刚到达延安。虽然,危机已经得到暂时解除,但新形势造成的压力又很快出现。这一年,他四十三岁。但脸上浮现出的沧桑感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p><p class="ql-block">此时,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与红军的命运等一系列问题都压在他的肩头。为此,他也感到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雄才大略的他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陕北延安,毛主席双手叉腰,面色沉静,一股凛然正气之色。张国焘双手背后,略带微笑,斜看前方,给人一种难以琢磨之色。</p><p class="ql-block">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出生,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1920年加入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共产党员(后被开除党籍)。1948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继续进行反共宣传。同年11月去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3日,82岁的张国焘冻死于一家养老院。</p> <p class="ql-block">生前辉万里,身后耀千古!1939年,毛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的珍贵留影。镜头下的他身形清瘦,身穿中山装,左手叉腰,神情肃穆,气势威严,自信满满!他的领导才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卓越!</p><p class="ql-block">他既是一个政治家,一个理论家,一个军事家,一个诗人,同时又是一个思想和实践上的杰出人才。因哲学而政治、因政治而战略、因战略而军事,如滚滚黄河奔流而下。不管经历何种困难,他始终坚定目标,运筹帷幄!</p> <p class="ql-block">1940年代,陕北窑洞门口,毛主席正全神贯注坐在一张椅子上读报,他的妻女默默在身边陪伴,当日天气很冷,一家人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一家人相亲相爱,这真是其乐融融、无比温馨的一幕!伟大的家庭透露出平凡,平凡之中又彰显着伟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他的两个子女,这兄妹俩,一见面就很亲近,毫无隔阂。</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6年,拍摄地点是延安。照片中的毛主席,虽然脸上只有淡淡的笑容,但可以推测出,他的内心是非常高兴的。</p><p class="ql-block">为何?一来是,阔别十多年的大儿子终于回来了。二来是,兄妹之间非常融洽,一见面就亲热,毫无隔阂。</p><p class="ql-block">据说,毛岸英第一次见到小李讷,就把她抱在怀里,爱不释手。小李讷不但不拒绝,还显得很自豪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幸福的一家三口!可是,谁也想不到,四年之后,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毛主席与周总理,两位伟人最后一次谈话是在1974年12月26日毛主席81岁生日当晚。 然而,很少人知道两位伟人人生中第一次见面的场景。1926年3月20日,因蒋介石逮捕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并计划对付共产党。当天晚上,多人齐聚李富春家里商量对策。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期间已与李富春夫妇相识,而李富春又是毛泽东的长沙老乡。当天晚上,当毛泽东来到这位老乡家时,28岁的周恩来也在这位好友家里。</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林遵(右1)等。左起: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秘书黄胜天,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蒋成玉、华东军区海军训练处副处长徐时辅、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科作战参谋王增、华东军区海军摄影队队长薛伯清、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华东军区海军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任金声、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司令曾国晟。</p> <p class="ql-block">1951年,毛主席和纺织女工郝建秀,多年之后,她成了纺织部长。</p><p class="ql-block">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通过自己的努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有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在国家和组织的培养下,郝建秀深入学习,逐步成长,直至当上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p><p class="ql-block">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一路升迁至纺织部长,在毛主席那个年代,这种例子,并不鲜见。</p><p class="ql-block">故事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在现如今这个时代,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吗?</p> <p class="ql-block">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54年,杭州街头,伟大的毛主席正大步走在马路上。他穿着整齐笔挺的灰色中山装,双手插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器宇轩昂、健步如飞,精气神十足,自信而威严!向毛主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和宋庆龄等在北京机场迎接外宾的珍贵留影。宋庆龄是一名伟大的女性,她淡泊名利、权势和阔绰优裕的家庭生活,20岁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革命。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解放后为了国家的事务鞠躬尽瘁。</p> <p class="ql-block">两张罕见照片,见证毛主席的温馨时刻</p><p class="ql-block">第一张照片是侯波拍摄于1953年的春天,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在中南海散步,但照片左起第4个人,也就是在毛主席左侧的唯一女子,却是毛主席长女李敏,(照片左起李银桥、王鹤滨、毛主席、李敏、王振海),有女儿陪伴身边,毛主席心情很好;</p><p class="ql-block">第二张照片也是毛主席和李敏等人在中南海散步的画面,毛主席和李敏走在栈道上的最前方,昂首挺胸的样子,大抵是女儿在身边的自豪。</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务管理上,很少能分出时间陪伴子女,而这两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毛主席与女儿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也是毛主席难得的亲子时光。</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孩子们游玩玉泉山,但“大女儿”十分不开心</p><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30日,北京玉泉山,风和日丽、惠风和畅,敬爱的毛主席带着长女李敏、次女李讷和“大女儿”刘思齐、侄子毛远新等人,来到玉泉山游玩。</p><p class="ql-block">游玩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但毛主席的“大女儿”刘思齐(即刘松林)的心情十分不好:刘思齐是毛主席长子毛岸英的妻子,也就是毛主席的大儿媳妇,从丈夫毛岸英于1950年10月份“出差”后杳无音信,十分挂念和担心他的安全。然而她现在不知道她心心念的丈夫毛岸英已于两年半前牺牲在朝鲜战场。</p><p class="ql-block">致敬伟大的烈士毛岸英,缅怀伟大的毛家人,永远怀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洛阳舰并与水兵们在一起。当毛主席登上洛阳舰后进入驾驶室,握住舵轮转动了几下,问道“这是驾驶盘吗?”旁边的舰长回答道:“海军的术语叫舵轮。”毛主席幽默地说:“对,应当用海军术语,我今天也学到了海军术语了。”</p><p class="ql-block">当毛主席走到甲板上后,水兵们都围了上来。毛主席问:“同志们都习惯海上生活了吧?”水兵们齐声回道:“都习惯了。”毛主席点点头,又说:“过去你们在陆地上,那时要求你们爱山爱土,今天你们在水上,大家就要爱舰、爱岛、爱海洋!”</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北京,毛主席正与藏族佛教大师喜饶嘉措交谈。两人谈话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毛主席坐在大师的后面,问道:“佛教里都说人是有轮回的,那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真的有轮回呢?”</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毛主席:“您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毛主席回道:“看不见。”大师又接着问道:“那您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毛主席听后笑道:“嗯,明白了,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0日,毛主席与陈叔通坐在午门城楼上。陈叔通将主席的一根竹杖拿在手上反复观摩。他应该非常欣赏这根竹杖。毛主席也对这根竹杖爱不释手。原来,这根拄杖是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期间所砍的。</p><p class="ql-block">离开杭州时,毛主席将这根竹杖带到北京。他并没有将这根拄杖搁置在一边,而是经常使用。因为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5月20日,毛主席就是用这根竹杖登上午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住了77天,惊奇的是,这座南方城市下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主席开心地照了很多相。</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很喜欢雪,他写的诗词中就有多个雪景,最著名的《沁园春.雪》更是他诗词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时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东征方针,决定东渡黄河,打通东进抗日道路。随后,毛泽东、彭德怀等带领1.3万人组成的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黄河岸边。</p><p class="ql-block">2月5日,毛泽东和红军总部的工作人员来到袁家沟村,在这里生活了16个昼夜。当时,毛主席借住在当地群众白育才家的窑洞里,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p><p class="ql-block">2月7日,毛泽东到黄河岸边视察地形,眼见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心情非常振奋。回到白育才家后,他坐在炕桌旁,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注解:雪,指封建主义,总不能去骂他们,后三句指无产阶级。</p><p class="ql-block">18年后的今天,也就是1953年12月28日~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来到杭州,在这里度过了77个昼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p><p class="ql-block">想不到,1月23日,杭州下起了大雪。当地人说,这是杭州几十年未遇的一场大雪,上天用一场罕见的大雪欢迎这位尊贵的客人。</p><p class="ql-block">24日,大雪初晴,毛主席高兴得不得了,一大早他就起来,到西湖边看雪景。主席身穿深色呢子大衣、头戴浅灰色呢帽,两手合插在身前,含笑站立在西湖边的石栏处,让摄影师侯波帮他拍照,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留影。</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此时站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起草第一部新中国的宪法,不知道有没有触景生情,想起袁家沟村那个土窑洞,挥笔写下的气势磅礴、震惊中外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戴着草帽在田间行走的照片,真实接地气。镜头下的他身穿白色衬衫,戴着草帽,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虽然打扮朴素,却不失神采。他亲切地与人民群众交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很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他认为这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始终心系民生,对土地深深地热爱,看到农作物长势良好时,一片丰收的景象时,他的内心则满是欣慰和喜悦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7年4月毛主席亲切接见全国优秀文艺代表的画面,与毛主席握手的是著名女演员夏梦。</p><p class="ql-block">夏梦主演的影片绝代佳人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荣誉奖,毛主席在观影后也给了夏梦很高的赞赏。</p><p class="ql-block">夏梦在获得主席的肯定后,非常的高兴,因为能获得毛主席的肯定,这对于是文艺工作者是非常高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三峡乘坐江峡号轮船留下的珍贵镜头,当时的新中国已经有女船员,毛主席听说后非常高兴,这位女船员身着制服和毛主席交流。</p> <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来到了辽宁抚顺的一处煤厂,毛主席望着眼前的这座煤做的人还即兴作了一句诗: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瞰煤海半个边。</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一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毛主席不论是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还是吟诗作赋,都是一位造诣非常深的伟人。</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外,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在生产和军事领域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和彭真在武汉东湖一边散步一边谈工作时留下的珍贵照片。彭真正开口汇报着什么,毛主席凝眉沉思、神情肃穆,每走一步都在考虑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未来,也让人深感毛主席的亲切与伟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彭真担任晋察冀分局书记,同聂荣臻一起开创、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先后担任北京市市长、北京市市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p> <p class="ql-block">1959年,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游泳休息的珍贵画面,随性洒脱。镜头下的毛主席身着一袭浴袍,随意地坐在路边,脚上沾满了泥土,闲适自在,。</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十分热爱游泳,他常说:“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很好的休息。”无论是湘江、长江,还是北戴河、东湖,四处都留下了他游泳的痕迹。</p><p class="ql-block">随后,他沿着小路漫步到了一个农户家门前,一群孩子满怀好奇地看着他。而毛主席则温暖亲切,笑容、眼神和动作,都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深关怀。</p> <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59年6月24日,毛主席畅游湘江后,他登上长沙牛头洲,来到群众中间,与老乡们亲切地交谈。并走访橘子洲头菜农,与橘洲小学学生合影留念。随后去韶山,写下了《到韶山》的诗。那一天下午2点多,毛主席从武汉乘火车抵达长沙,一下火车就乘小车特意来湘江游泳。毛主席穿着影条格睡衣和青色毛线尼布鞋,满面笑容。此时此刻,船上所有的工作人员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岸边的群众发现后,纷纷奔走相告,放下手中的锄头、扁担等工具,涌向江边观看毛主席游泳。毛主席的优美泳姿引众人翘大拇指称赞!</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毛主席最接地气的照片,坐在路边休息,挤在一起取暖。</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毛主席、陈老总等人拜谒中山陵的途中所拍摄的。</p><p class="ql-block">也许是他们走累了,他们就坐在路旁的台阶上休息。坐在地上那位,也不是普通人,他叫陈丕显,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他们挤在一起,是天冷吗?不知道。这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许多孩子挤在一块,在我们那里叫“挤尿床”。</p><p class="ql-block">看了这张照片,让人感慨万千,真是不得不敬仰他们那一代人。他们干出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生活行事却和普通老百姓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不得不承认,毛主席那一代人,确实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毛主席真正的老朋友,看得出,他打心眼里高兴。</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个老朋友,叫曾志。早在1928年,曾志就上了井冈山,成为了毛主席的战友。</p><p class="ql-block">曾志为人泼辣,心直口快,天不怕、地不怕。她曾突然袭击查过伟人的锅,看是否和战士们吃的一样。结果让她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她敢拍伟人的肩膀,直呼“老毛”,足可见,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p><p class="ql-block">60年代,二人再次见面,看他们笑得多开心。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诤友,一辈子都不见外。</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和谢静宜的合影,这个女孩一笑俩酒窝,相当可爱。</p><p class="ql-block">1959年,谢静宜当上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这个女孩,长相甜美,爱笑,一笑俩酒窝,相当招人喜欢。</p><p class="ql-block">谢静宜还爱做鬼脸,这常常引得毛主席哈哈大笑,这一笑,也驱散了身体的疲劳。</p><p class="ql-block">谢静宜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17年之久,在我的印象中,司职毛主席机要秘书,她算是最长的。</p> <p class="ql-block">1962年,毛主席和卫士李银桥夫妇。</p><p class="ql-block">37年前,毛主席是李银桥夫妇的媒人,37年后,他俩成了毛主席女儿李讷的媒人。</p><p class="ql-block">1947年的时候,李银桥是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夫人韩桂馨是李讷的保姆。他俩第一次见面,毛主席就觉得这俩人挺般配的。</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的鼓励和撮合下,一年之后,李韩二人在西柏坡结为夫妇。</p><p class="ql-block">80年代前后,李讷带着他的儿子曾经生活得很困苦。李银桥夫妇对李讷母子二人多有接济。</p><p class="ql-block">1984年,李银桥夫妇促成了李讷和王景清的婚姻。</p><p class="ql-block">37年前,毛主席是李银桥夫妇的媒人。37年后,李银桥夫妇成了毛主席女儿李讷的媒人。</p><p class="ql-block">这是巧合?还是轮回?无论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毛主席和李银桥夫妇都做了好事。</p> <p class="ql-block">令人心生喜悦的珍贵照片:主席正坐在台阶上,面带微笑,看起来非常开心。毛主席每天都要处理繁杂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出门游玩和放松。因此,这次放松心情,对他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愉悦时刻。</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夫人是一位热爱摄影的业余爱好者。在这张照片中,她的技艺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整个照片拍摄得非常自然、生动,充分捕捉到了毛主席的欢乐时刻。</p> <p class="ql-block">李进摄影师正在为毛主席拍照,著名的仙人洞照片也是李进摄影师拍摄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非常亲切的在配合李摄影师的拍照,这张照片看不到毛主席的正面照,只能通过侧面去记录两人的珍贵瞬间。</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侧面与后面的毛主席扮演者古月老师非常的像,从侧面也说明当年古月老师扮演的毛主席这个角色,是非常符合毛主席的形象的。</p> <p class="ql-block">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老人家出席国宴,深情注视着桌面的美味佳肴陷入沉思</p><p class="ql-block">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中是毛主席出席国宴,深情注视着桌面的美味佳肴,被摄影师发现并记录了下来,从老人家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对过往艰辛岁月的沉思。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尽感慨——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直至新中国成立的礼炮轰鸣……每一次历史的转折,都是以无数先烈的鲜血和汗水铺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都在为中国奉献自我,从湖南韶山走出的青年,到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时刻,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仰,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不懈奋斗。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他倡导“人民战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他提出的“三大改造”和“五年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在他接手这个国家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5.4亿人口,人均寿命只有35岁,文盲率高达80%。然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逐渐走出了困境,经济、工业和民生建设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毛主席离开这个世界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9.3亿人口、人均寿命高达65岁、文盲率下降到20%的社会主义大国。</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无私奉献。他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的福祉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他的这种精神,不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这张老照片,我们都会被毛主席的深邃目光所打动。那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欣赏,更是对过往艰辛岁月的沉思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正是有了这样的领袖和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1958年,毛主席视察湖北大冶铁矿。</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海滨</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和吴旭君,她走路大大咧咧,好像比伟人还有气势。</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身材魁梧,走路大步流星,笑容满面,看起来非常有气势。</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这位女士,叫吴旭君。她是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在伟人身边工作长达21年之久。</p><p class="ql-block">看她走路的姿势,很放松,旁若无人。看她走路的气势,好像比毛主席还足。</p><p class="ql-block">从这里,我们可以一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没那么多规矩。毛主席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没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毛主席跳交谊舞的照片,看起来很有特点。</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其实,早在1937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就学会了跳交谊舞。</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跳舞,步幅较大,还喜欢走满场。他带领舞伴,一会儿到这,一会儿到那,飘忽不定,无拘无束。这像极了他的书法。</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舞姿,虽谈不上特别优美,但一定是全场最有特点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跳舞时非常专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不专心一点,那就会踩到别人的脚,人家会有意见的。</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6日,周总理和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真正的深入群众,毛主席在两位上将的保护下艰难前行,伟人满面笑容,毫无畏惧。</p><p class="ql-block">没有清场,没有戒严,没有阻拦索,更无荷枪实弹的士兵。毛主席就这么走下天安门城楼,走向群众。</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左边是萧华上将,右边是杨成武上将。这两位上将,就如门神一般,保护着伟人的安全。</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脸上,无一例外,都挂满了笑容。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如鱼得水,从来没担心过会发生什么不测。</p><p class="ql-block">相关部门曾劝毛主席穿防弹衣,毛主席自信地说道:我不穿,要穿你们穿,人民群众不会搞我的,坏人搞不了我。</p> <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检阅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军。</p> <p class="ql-block">1966年,毛主席和李宗仁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珍贵合影,两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共同见证着新中国取得的成就。照片中的毛主席身着中山装,饱满的额头,中国人熟悉的发型,李宗仁也是心情激动,笑意盈盈。这历史性的一刻真是难得一见,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国民党桂系将领,曾担任过国民党代理总统,后出走美国定居。他能重回祖国并有幸和毛主席站在一起,也体现了伟大领导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珍贵影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留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一:毛主席在机要秘书张玉凤的陪同下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最亲密的战友交谈;照片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延安时期的外国友人斯诺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礼的画面;</p><p class="ql-block">晚年的毛主席行动时有些不太方便,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外宾和非常重大的节日活动,他才会登上天安门城楼。</p><p class="ql-block">以上两幅照片记录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和友人、外宾、战友在一起的珍贵瞬间,虽然此时的毛主席已七十多岁,但依稀可以看出他的洒脱和超然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毛主席右边那位女士,叫吴旭君,时任主席的保健护士长。毛主席右后那位将军,叫杨成武,时任代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看照片上的这些人,笑得多开心,无拘无束,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p><p class="ql-block">不光是这张照片,你若稍微留心一点,就会发现,凡是和毛主席合影的这些人,大多都会笑容满面。</p><p class="ql-block">这一现象,说明毛主席这个人是很阳光的,也是很好相处的,没那么多规矩,更没有任何架子。</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毛主席真正的老朋友,看得出,他打心眼里高兴。</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个老朋友,叫曾志。早在1928年,曾志就上了井冈山,成为了毛主席的战友。</p><p class="ql-block">曾志为人泼辣,心直口快,天不怕、地不怕。她曾突然袭击查过伟人的锅,看是否和战士们吃的一样。结果让她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她敢拍伟人的肩膀,直呼“老毛”,足可见,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p><p class="ql-block">60年代,二人再次见面,看他们笑得多开心。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诤友,一辈子都不见外。</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和龚澎的合影,她才是真正的外交“女大咖”。</p><p class="ql-block">这几年,我们常津津乐道华春莹华姐的风采。我们也听说过、看到过六七十年代我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但相比龚澎,她们这些人,只是后起之秀。</p><p class="ql-block">龚澎当过毛主席的英文翻译,当过彭老总的秘书,当过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她是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注意是第一位,不分男女。</p><p class="ql-block">龚澎容貌出众,在燕京大学就是公认的校花。她展现出来的外交形象,就像周总理,睿智优雅、落落大方、饱含人情味。</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夸她天生丽质,周总理说她无可替代,彭老总叹她人才难得。这就是龚澎,一个真正的外交“女大咖”。</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一日,天安门城楼上的风格依旧带着延安的尘土与风采。当天,毛主席接见了斯诺。与他站在一旁,为他翻译的,便是那位美丽而坚毅的龚澎。她,新中国的第一代女外交家,一个在国家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p><p class="ql-block">她的美不仅仅是容颜,更是她那坚定的目光与气质。那一头乌黑的长发,那清雅的脸庞,透露着她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国家的忠诚。她的眼神,更像是一位在外交战场上锻炼出来的战士,坚韧与庄重并存。</p><p class="ql-block">那天,会见结束后,毛主席转向龚澎,似乎想起了他们在延安时期共同度过的日子,他微笑着说:“龚澎同志,我们留下一张合影如何?”就这样,这张合影定格了历史的一刻。在那张照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两位为新中国付出巨大努力的人,更看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与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不仅是毛主席与龚澎之间的纪念,更是那个时代,那个为国家、为人民倾尽全力的一代人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有没发现?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几乎总是笑呵呵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和周福明的合影,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周福明是毛主席的理发师兼卫士。</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慈眉善目,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说老实话,一点架子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周福明,双手背后,浑身轻松,满脸笑容。看得出来,他很自然、轻松、开心。</p><p class="ql-block">不仅是这张照片,只要你稍微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毛主席和工作人员的合影,上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1970年,毛主席等人的合影,注意左边那个女士,看起来很腼腆。</p><p class="ql-block">这个腼腆的女士,叫张玉凤。为何她显得有点腼腆?因为她刚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不久。</p><p class="ql-block">右边那个女士,叫吴旭君,她是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她看起来就比张玉凤自然多了。</p><p class="ql-block">张玉凤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来到伟人身边工作。她更不会想到,六年之后,她见证了伟人的离世。</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毛主席和张玉凤的第一张合影,那时的她,还只是一名列车员。</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1970年或更早一点,拍摄地点不详。后面那辆火车,应该是毛主席的专列。</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张玉凤,只是一名列车员。从她的穿着也可以看出,那时的她,还在列车上工作。</p><p class="ql-block">张玉凤怎么都不会想到,有一天,她能走进中南海,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1966年,毛主席和张玉凤的合影,张玉凤看起来很稚嫩。</p><p class="ql-block">作为列车员的张玉凤,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到伟人身边工作。她有她的优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低调,不乱说话,不乱打听。</p><p class="ql-block">20多岁的人,按说年龄也不小了,不应该显得这么稚嫩。然而,她现在毕竟是在伟人身边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那么成熟。</p><p class="ql-block">人们都有爱屋及乌的心理,凡是喜欢毛主席的人,看见他身边的那些工作人员,也都觉得很亲切。</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凡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全都行得端,走得正。毛主席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1日,毛主席在武汉和工作人员分别都照了一张合影,这是其中和张玉凤、王海容、周福明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晚年最离不开的三个人,就是图上这三位。</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0年8月,拍摄地点是杭州西子宾馆。照片左起,张玉凤,毛主席,吴旭君,周福明。</p><p class="ql-block">张玉凤是毛主席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吴旭君是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周福明是毛主席的理发师兼卫士。</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晚年,最离不开的人,就是这三位。</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是剧照,非也非也,这就是毛主席本人。</p><p class="ql-block">持怀疑态度的人,也许是觉得毛主席坐的地方不对。他怎么可能直接坐在水泥台上呢?</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毛主席。毛主席,这个人,坐在哪里是很随意的。他坐过农村的田垄,坐过公园的台阶,坐过天安门的水泥地。</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就是这样,很接地气,走哪坐哪,不怎么在乎脏不脏的。说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他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有没发现?毛主席越老,面相越慈祥。</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3年,那年,毛主席刚好80岁。他靠坐在椅子上,头略微扬起,面带微笑,一脸慈祥。</p><p class="ql-block">他身上好像泛起一层光晕,让人看着那么柔和,那么舒服。</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老人家像佛,我倒觉得,他老人家比佛还功德无量。佛不言不语、无动于衷,老人家身体力行、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孰高孰低?各自心中自有答案。</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生于1893年12月26日,于1976年09月09日与世长辞。毛主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无数人敬仰和崇拜的伟人。进入七十年代后,毛主席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毕竟,衰老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衡。但是,主席晚年却并不糊涂,他思维清晰,言语清楚,目光睿智,还很幽默。</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组高清彩色老照片,领略主席的伟人风采。</p><p class="ql-block">图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70年,当时主席的身体还比较好,出席活动也比较频繁。照片上,主席正在会议上鼓掌致意。他面色凝重,不苟言笑,显得十分严肃。</p> <p class="ql-block">1970年五月二十日,主席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庄严声明。照片上,毛主席手拿稿子,面带微笑,目光如炬,显现出伟人风采。</p> <p class="ql-block">1971年,主席在北京。他正扬起手和人打招呼。照片上的毛主席心广体胖,沉稳大气,伟人风采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1972年,主席在北京。注意看,他的住处全是书。主席真的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精力充沛的人。</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被引进一个陈设简单、放满了书籍和文稿的房间。在他坐椅旁边的咖啡桌上摊开着几本书。”……在我们告辞的时候,毛说:“你那本《六次危机》写得不错。”我微笑着摇摇头,朝周恩来说:“他读的书太多了。”</p><p class="ql-block">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毛主席非常爱读书,住处堆满了书,以方便他随时阅读。</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北京。他的住处全是书,整个房间都被书占满了。他的房间就像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大会上。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进入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大会上。</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主席在大会上。</p> <p class="ql-block">1974年,主席和邓小平亲切握手。两位伟人面带微笑,他们穿过了历史的重重障碍,最终还是把手握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主席和李先念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1975年,主席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1976年,逝世前的主席。</p> <p class="ql-block">在湖南湘潭县的韶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孕育出了一位震惊世界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的祖先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富饶而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传承着农耕的传统,是地地道道的韶山子弟。然而,韶山的毛氏家族并非仅仅满足于农耕的平凡生活,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尚武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烈火一般,燃烧着家族的每一代人。</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出生的前后时期,毛氏家族中有六十余人选择投军报国,他们放弃了安逸的农耕生活,毅然决然地走向战场,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毛氏子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凭借出色的战功获得了朝廷的封赏,其中更有三人荣升至提督这一高级军职。在清代,提督是统辖一至两省军队的高级将领,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司令员,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这样的荣誉和地位,对于韶山的毛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毛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高官,尤其是提督这样的高级将领,与邻县湘乡出的大人物曾国藩有着密切的关系。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军事家、政治家,他组建了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曾国藩的号召下,韶山有数百名青年投身其麾下,他们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毛氏家族中有数十人脱颖而出,获得了高官厚禄,成为了家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在毛氏家族的三位提督中,毛正明的故事尤为传奇。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放牛娃和长工,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凭借着自己的刚毅、胆识和过人的力气,在投军后逐渐崭露头角。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他临危不惧,独自竖起倒地的军旗,成功吓退了敌军。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的勇敢与智慧,也让他得到了主帅的赏识和提拔。从此,毛正明在军队中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提督这一高级军职的拥有者。</p><p class="ql-block">除了毛正明外,毛祥新也是一位杰出的提督。他二十岁时便毅然从军,跟随湘军首领左宗棠南征北战。在战场上,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因在阻击英俄侵略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朝廷钦加提督,并授予建威将军称号。征战结束后,他选择回到家乡韶山安度晚年,将家族的尚武精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韶山毛氏家族的众多青年从团练到正式从军,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国家建功立业。这种尚武精神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家风。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毛泽东也深受影响。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军事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异禀的才能。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毛泽东和几个在长沙读书的韶山青年也曾尝试去武汉投军报国。虽然他们最终没有成功,但这段经历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最终,在韶山毛氏家族中,泽字辈的毛泽东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不仅源于家族的尚武传统,更在于他个人的勤奋学习和实践积累。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毛泽东的成就不仅是毛氏家族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