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问的八层境界》有感

LYJYQF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我阅读了梁漱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学问的八层境界》演讲词,略有感悟,故先摘得作者精要原文片段,再谈个人心得。这样有的放矢,不致于偏离主题。另外摘其精要,可窥一斑。以古人旁批读书法效仿之,乐在其中。一鼓作气,一气呵成。若有不妥之处,待今后时悟时改,力求感悟符合原文主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学问的八层境界</b></p><p class="ql-block"><b> 作者:梁漱溟</b></p><p class="ql-block"><b>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人云亦云的想法,那叫没学问。</b></p><p class="ql-block"><b>少年读书,学会不停地提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梁漱溟用很浅显的解释为读者厘清了学问的概念,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看法、见解与主张。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告诫读书人,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深入的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心得,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其次做学问易早,始于少年读书,从一开始就养成在学习中不停地提问,这是第一步。有问题,自己要尝试着去解决它。真正获得真知灼见,是在独立思考中学会自主解决。</b> </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b></p><p class="ql-block"><b>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b></p><p class="ql-block"><b>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即使主见很浅薄,也值得自己拥有。</b></p><p class="ql-block"><b>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自己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判断,哪怕是偏见,也值得拥有,因为它是你思考后的所得,不盲从别人。哪怕是很肤浅,又不高深,也值得拥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问的起点就是培养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小思则小得,大思则大得,深思则厚得。一开始不要追求完美,也不要追求高品质,只要有就可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b></p><p class="ql-block"><b>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b></p><p class="ql-block"><b>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对于主见有先后之分,先自己,体现出自己不同于别人。有了自己,才可以去关注别人。在关注中,你会发现各种问题有道理,又没有道理,但自己暂时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候你要花心思再一次进入到求学的道路上,也就是孔子所説“思而不学则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棘手问题,老师众说纷纭,各种解决方案并存。作为有主见的自己,既不固步自封,也不要盲从他们。解决问题之道:找大教育家,找全国特级教师,从源头学习他们的理论,关注他们对此类问题的主见,或许会帮助你寻找到突破口,结合实际,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正确主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b></p><p class="ql-block"><b>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b></p><p class="ql-block"><b>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b></p><p class="ql-block"><b>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b></p><p class="ql-block"><b>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既要关注古人,又要关注今人,他们的主张和言论哪怕有些许与自己不同,就需要留心,莫放过。要尝试去解决和了解,将他们的主张和言论融汇到自己的主张和言论。这种融汇可以丰富当初的主见,让它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时候才形成真正的学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为读书的正确方法:在读中形成最初的主见,说自己的话,不要盲从,不要博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平时在教学中形成对某篇文章的教学认知,基本上已经程式化,或者固化,但这是固步自封,未形成大学问。欲求取学问精进,必须打破定式思维。多学习并比较众家教授此文的教学课例,融入到我的教学实战中。久而久之,你会博采众长,获得大学问。</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b></p><p class="ql-block"><b>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b></p><p class="ql-block"><b>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b></p><p class="ql-block"><b>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b></p><p class="ql-block"><b>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b></p><p class="ql-block"><b>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求学的条件必须具备心思缜密和心气谦虚,前者是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由主见之浮显,到融汇贯通,由浅入深,周而复始;后者是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一定要谦恭虚心。只有这样别人的主见才会被自己接受,才会被自己比较,从而体会他人主见之利弊之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对于做学问,一定要抱有怀疑的精神,去发现别人的意见思想比自己高明,要找到别人精思深悟的地方,谦虚地接受。只有自己知不足,人的学问才会向纵深推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b></p><p class="ql-block"><b>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同一问题,大家有不同的意见看法,只有认真地研究,以前的零碎的知识和只言片语的见解都不见了,而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学问到此阶段,才算成功上岸。系统的思想重在思维品质,不在量上,大抵是大道至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同样一堂课,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老师教授,优秀老师教起来驾轻就熟,上起来轻松自如。语言通俗易懂,解释简洁,用语准确。学生学得无心理负担,参与度高。而普通老师则将零碎的知识拼接在一起,硬塞给学生。课堂容量大,学生疲于应付,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完成。前者以简驭繁;后者繁琐至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反思我们自己,能形成教育教学系统思想的老师,身边少之又少,他们大多为教而教,为学而学,充其量是一种思想贩卖。这种贩卖成本低廉,借名人效应,标榜自己博学,以此来抬高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b></p><p class="ql-block"><b>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b></p><p class="ql-block"><b>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此境界的人,没有任何问题。即便出现新问题,也可以轻松解决。这种人才是有真学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这时候将考验老师的能力和方法。能成功化解,且不留斧痕的处理艺术,这样的老师有学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在攀登读书山顶时,遇到浮云遮望眼,遇到山水疑无路,但没有退缩。体验过程的酸甜苦辣,尝尽别人的傲慢偏见,个中滋味,只有自己饱尝其味。一旦学问精进,登临山巅,便可以知哓正在攀登者的艰辛,正如自己的从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读书要读通,否则难以融会贯通。也就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第八层境界:通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的感悟:做学问,通晓事理,看透本质。不争不抢,不骄不躁,问心无愧地生活。达到了俯仰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心。做学问,也就是做人。达此境界,唯圣人而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