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真是一个好天气,阴阴的很是凉爽,真的适合登山。上午7点半,用过早餐的我们向着目的地一一麦积山石窟进发。</p><p class="ql-block"> 一路前行,我们看见许多装满货物的卡车在高速上行驶,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年来国家搞西部大开发,加速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更增强了百姓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路的两边是郁郁葱葱的秦岭延伸山脉,它是经甘肃天水的麦积山向陕西伸展。车子先行进入陕西境内,无意间我看到路边的广告牌上写着“老凹的老家”,才知到了商洛市的范围。这不由得使我想起陕西最著名的乡土作家贾平凹先生和他的女儿贾浅浅,以及贾浅浅的那些屎尿屁诗。贾老师的《废都》我读过,《暂坐》只了解了个大概就罢了,至于贾浅浅的那些屎尿屁诗,我不敢苟同更不欣赏。</p><p class="ql-block"> 汽车前行,我与西安擦肩而过了,与大雁塔,西安碑林擦肩而过;与秦始皇兵马俑擦肩而过。这些都是我往后余生一定要驻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40分打卡麦积山</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秦岭西段北麓,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山高142米。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著名禅僧玄高、昙弘聚积僧人300禅修。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洞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现存窟龛221个,泥塑丶石刻造像7000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由于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以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p> <p class="ql-block">009窟</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581年)宋、明、清重修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壁并列开7个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经历宋、明、清重修或重塑。壁画约60平方米,为明、清重绘。第四龛顶部绘共命鸟,为人头鸟身的双头童子形象,造型生动别致。</p> <p class="ql-block">由于塑像崖阁高于地面84米,登上去时我恐高了,膝盖及小腿肚都有点发软打抖,匆忙拍下这些视频,以供那些想来而未来的朋友欣赏一下,不足处见谅!</p> <p class="ql-block">打卡完麦积山石窟已是下午5点零5,我们继续前行,在7点半左右下榻于天水市的甘谷县。</p><p class="ql-block">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丰富的城市。天水名称的由来与一个美丽的传说紧密相关,即“天河注水”。这个传说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天水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民众生活困苦。一天夜里,天空中出现异象,一道金光闪耀,大地震动,裂开一条大缝,天上的河水倾泻而下,形成了湖泊,这个湖被命名为天水湖。人们认为这个湖与天河相通,因此将该地区命名为天水。</p><p class="ql-block"> 天水不仅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还因一碗小小的“麻辣烫”走红祖国的大江南北。成语典故如”天河注水”,“女娲补天”、“得陇望蜀”.等等更是孩子们睡前不可缺少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甘谷县,隶属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甘谷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50.18万人</p><p class="ql-block"> 甘谷县内文物古迹众多,并先后荣获“全国辣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等称号</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没有好听的故事,今晚我枕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入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