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拉练 那碗热汤面

李孟荣

<p class="ql-block">野营拉练 那碗热汤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对吃饭几乎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是能吃的东西我都可以吃,没有吃什么不吃什么那么多讲究。只有一种饭,我不大愿意吃,就是汤面条,原因要追溯到50多年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军各部队无一例外的要在隆冬季节组织野营拉练。我们团的拉练目的地雷打不动的是伊宁县墩麻扎镇旁的群山深处,因为那是我们防修(苏联)突袭入侵的阵地所在。拉练路线不外乎三条:一是由尼勒克县部队营区出发过喀什河翻越阿布热勒山直接到达;二是经伊宁县曲魯海、上盘锦绕行入住;三是绕白石墩经农四师工建团进入。墩麻扎阵地有简易房屋,也有坑道可供部队驻扎和野外训练。</p><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始于1969年冬季。1969年11至12月间,沈阳军区某师将部队拉出营房,进行"千里野营"。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军区、济南军区的一些部队也开始拉练。1970年2月,毛泽东在总参谋部关于新疆、沈阳、济南3个军区野营拉练情况的报告上挥笔批示:“野营拉练好,不当老爷兵,这样训练好。”</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17日,北京卫戍区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关于千里战备野营拉练的总结报告,其中提到,卫戍区组织了13个团,进行1000里和2000里战备野营拉练,同时组织6个团进驻山区农村,结合战备疏散,进行了以练"藏"、"打"为主的野营训练。</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24日,毛泽东这样批示:"全军是否利用冬季实行长途野营训练一次,……大、中、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否利用寒假也可以实行野营训练一个月。工厂是否可以抽少数工人(例如四分之一,但生产不能减少)进行野营练习。"</p><p class="ql-block"> 中央当即召集京津沪等地代表,就野营拉练问题座谈。《周恩来年谱》中记录,周恩来接见进京出席座谈会的全体人员,强调开展野营拉练"要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自觉自愿","不能给人民增加负担"。</p><p class="ql-block"> 12月8日,周恩来将中央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要以毛主席十一月二十四日重要批示为纲,立即掀起一个'实行野营训练'的热潮"的通知稿送呈毛泽东,毛泽东作出第二次批示:"如不这样训练,就会变成老爷兵!"各地纷纷成立"野营拉练指挥部",全国掀起野营拉练高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野营拉练的三条路线均要在途中行军3~5天,野营拉练练的是部队“走、打、吃、住、藏”的能力。走就不用说了,有一天行军几十公里的正常行程,也有昼夜兼程二百二(华里)的強行军。打,当然是设定敌情,与假想敌作战。吃就简单了,干粮袋里有干粮,开饭就是考验各炊事班的野炊能力,在规定时间内,让部队吃上热菜热饭。我们司政机关食堂的野炊水平比不得建制连队,每次开饭永远是汤面条一大行军锅。干面条是出发前从市场上买来的半成品,压好的面条晾干后用纸条一封(有时是旧报纸)一包大概一公斤左右。行军锅葱花炝锅,就地取渠水(或雪水),水开下进去干面,撒一把大盐粒,齐活。</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的汤面条,几十个人吃饭,你动作慢了还真填不饱肚子。所以,有人总结:第一碗先盛半碗,快速吃完后再盛一大碗慢慢吃,基本可以保证吃饱。部队到达目的地后的驻训时段,多数也是这样的汤面条,吃着吃着就腻了,一直腻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的住和藏比较简单,途中或哈薩克老乡家借住,或用雨衣搭建帐篷。待到进入墩麻扎阵地驻训,可以选择入住的坑道很多,卫生坑道,军需坑道......都可以屯兵。住在坑道里,既隐蔽又舒适,只是白天需要出来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否则,驻训个把月,天天不见阳光,怕要变成白种人了。</p><p class="ql-block"> 我很怀念拉练驻训的时光,无论是住村里老乡家还是住麻扎阵地某坑道,炊事班都会想方设法的改善伙食,包子,饺子,肉花卷,抓饭,捞面条轮换着来。有时司务长会花几百元钱买头牛宰了,大碗吃肉,大快朵颐!有一年在阵地上驻训吃饺子,司政食堂的习惯是把面和肉馅分到股,各自包了去炊事班下。团首长们依次到各股巡视,走到司令部炮兵股时,首长对老股长方全录说:老方,我们就在你们这里吃吧,方股长一本正经的回答:欢迎啊,反正怎么也是不够吃!首长们听了只好作罢。说到包饺子,煮饺子,司政食堂的管理员王风云是个奇人,他可以在炊事班滾开的煮饺子大锅里伸手捏出一个饺子尝生熟,这神操作把我们这些小年青的看的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全诗为:“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首词描绘了在严寒的雪天里,工农红军艰难行军的壮丽景象,展示出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品读领袖诗词,感觉似是在勾划我们野营拉练的雄伟和壮观:隆冬季节的尼勒克阿布热勒山麓,厚厚的积雪铺满了大地,夏日里沿山绕行尘土飞扬的沙石路早已被厚厚的雪掩埋的无影无踪。拉练先头部队凭着军用地图和指北针在莽莽雪原上蹚出一条通道,待后续部队过完,蜿蜒的冰雪大道就呈现在人们面前。漫天风雪中,红旗猎猎,人头攒动,绿色长龙飞奔在冰雪大道上,“这样训练好,千里红旗飘〞的雄壮歌声在雪野山谷里迴荡......。那场面,那气势,到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动人心魄,心生豪气!</p> <p class="ql-block"> 汤面条本是一道美食,现在许多酒店的食谱中都有一道香味四溢的炝㶽面,很受顾客欢迎。可无论什么美食,多了就腻了,况且,那个年代机压的干面条粗制滥造,又加上野营拉练途中炊事班的烹饪技术一般,汤面条不受欢迎就很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那几年,我的身份是团政治处宣传股电影组放映员、电影组组长。拉练期间,我是《野营快报》的主编兼刻板、印刷。团里规定:为方便办好小报,我们有时可坐上为电影组拉运放映机的马车在行军队伍中采访,完成采访和稿件收集后提前到达预定的宿营点编辑、刻印小报。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和大部队一起感受雪里行军情更迫的艰辛与豪迈。五十多年过去了,野营拉练的场景恍如昨日,尤其是那碗热汤面,更是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 06 12</p><p class="ql-block"> 草就于乌鲁木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