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论“色难”

木犁

<p class="ql-block">  “色难”这个形容词出自孔子《论语·为政》,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问老师:“怎样是孝道?”孔子回答说:“色难”。这意味着,子女为父母仅仅提供物质上的供养,有好吃的先让父母享用,有事情让年轻人去承担,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孝顺,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天经地义,不管是道德层面还是法律责任都会得到大力提倡与硬性约束。即使如今,步入现代社会的我们仍然有许多人遵循“养儿防老”的习俗与社会规范,这也许是东西方文明在亲缘关系上的最大不同。所以,我们依然面临如何处理“养育和孝道”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古人以孝治天下,“孝”历来在国人心中都有着重要地位。但是如何“尽孝”则不断地在调整演变,而唯一不变的就是“耳顺”这个看似简单问题,却是最难做到的。说其简单,无非是保持一种和颜悦色的表情态度,难则难在出于自觉且能够天长时久。</p>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自立自信,但又面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压力大的境况。况且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日常往往会遇到很多烦心的事。老年人逐渐失能需要照顾,并且大多保守又固执,如果到了“床前侍奉”阶段,更难免“久病床前无孝子”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毫不讳言,对父母不能好言,也不排除是对父母在自己儿童少年给与粗暴对待的反噬,或许是父母当年如此对待上一辈的示范影响。</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面对老去的长辈,很难保持和颜悦色,这也就是孔老夫子此论述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所谓“泛论”,是因为孔圣人都认为是一个极难之事,我辈岂敢妄论。我想泛而论之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耳闻观察到了了很多类似的情景——恶语对待亲人,好话留给外人。在和外界接触交往中能够保持礼貌修养、客气包容,而与家人交流互动则不能正常表达,有话不好好说,习惯性否定、打击、迁怒、抱怨身边的人,阴阳怪气、正话反说,让家人心里非常不舒服,给别人不断带来负面的情绪价值。 </p><p class="ql-block"> 有时不单吝啬好言好语,更是刻意表现得冷若冰霜、恶语相加,给亲人带来情感的伤害。而且关系越近越亲,程度越甚!</p> <p class="ql-block">  对待家人总是挑剔指责,少有认可鼓励,满意处是你应该的,不满意则全是你的错。美其名曰:提醒你,为你更好。事实上是在压制人性、浇灭爱意、伤了亲情。</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希望和恐惧是人的原动力。“希望”概念里除了目标追求外,同时还有你做事做人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特别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这是你最重要的前行动力。而“恐惧”是特指可能危及生存或者生命,这个时候压力转换成动力,并非因对至亲爱惜产生的忍让和包容。</p> <p class="ql-block">  这种对待外人宽宏大量,对待家人尖酸刻薄,把最好的脾气留给外人,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家人。如果偶发,那可能是情绪波动所致,可以理解。倘若一贯如此,通常这样的人大都属于“心智不健全”,他(她)的成长过程不外乎是在矛盾纷争不断或者受万般溺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需要用爆发式的情绪表现来强化自己的话语权;需要他人持续不断的安抚满足自尊心。其实,这样的表现应该是典型的“巨婴症”。</p> <p class="ql-block">  这样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情绪失控,难以自制。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形成家风,可能会代代相承。</p> <p class="ql-block">  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做到“色悦”,这是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准,远比物质上的满足更能体现文明的价值。事实上,责任也好,义务也罢,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自己做,为自己的心安,为自己在积累,最终会应验在自己的身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吧?!</p> <p class="ql-block">  由对父母长辈孝顺的“色难”一词,想到了家庭成员应有的相处之道,不免议论了一番。是不是这个现实问题也存在“色难”一说,还是社会变革演化出的新情况?期待我们的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家能够关注研究,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增添更多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3日写于烟台</p><p class="ql-block"> (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