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上的诗情画意

Lao K

<p class="ql-block">广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彩瓷烧制技艺,简称广彩,是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属于釉上彩瓷艺术。这种技艺始于清代康熙末年至雍正时期,融合了五彩、粉彩等多种彩瓷技法,盛行于乾隆、嘉庆时期,发展于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以其绚烂华丽、金碧辉煌的特点而闻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国外收藏者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广彩如何定义?</p><p class="ql-block">一、"广彩是广州生产的织金彩瓷"?--概括了广彩大面积使用金彩装饰的风貌,但并不是所有广彩都大面积施金彩,有的甚至不用金彩</p><p class="ql-block">二、"广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事实上同时期在广州还有其它品类的彩瓷生产,广彩是其中一类</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 洛克菲勒式广彩描金开光山水纹海棠形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纹饰广彩瓷是广彩瓷演变历程中一个阶段性产品,据欧洲相关文献资料可知,该类纹饰源自英国一瓷业工厂" Lowestoft "在18世纪时为贵族设计的图案,在乾隆晚期被用作广彩纹饰,专为皇室贵族订烧,其用料精纯,纹饰精细,边饰大范围用金。中心主题图案多为珐琅彩绘制中式庭院故事人物纹或乡野景观,此外有少量的山水纹及花卉纹。画面有着强烈的油画立体效果,颜色亮丽,显得金碧辉煌。生产时间大约从乾隆晚期至嘉庆早期20多年时间,此后不再生产。这种奢华绚烂的广彩瓷因美国著名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约翰·洛克菲勒家族两代大量珍藏而得到"洛克菲勒纹饰"的美誉,引领着潮流的走向,为海外瓷器藏家大力追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 广彩锦地开窗庭院人物纹菱形盖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广彩的器型"式多奇巧",很多器型来自欧洲的金银器、玻璃器皿等。清乾隆广彩锦地开窗庭院人物纹菱形盖瓶就是中国传统器型少见的。这对盖瓶以麻色、西红、金彩、茄色等暖色调为主。锦地为金彩"人"字锦,瓶盖、瓶颈、瓶身都使用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风格" S "形的线条描金勾勒开窗边饰,主题采用西洋绘画技法绘制中国富人阶层仕女婴戏行乐的场景,是极具乾隆时期典型特征的贵族高档定制品</p> <p class="ql-block">广彩给中国瓷业带来的影响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彩料方面:引进西洋以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颜料等</p><p class="ql-block">工艺方面:引入西式明炉烤花技术,有别于景德镇传统的暗炉技术</p><p class="ql-block">彩绘方面:采用或部分采用西式绘画技巧的明暗、光影处理技法</p><p class="ql-block">运营管理方面:以景德镇订烧白瓷胎,异地在广州彩绘烤花,完成销售</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 广彩松石绿地开窗庭院人物纹竹节把方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绝大多数广彩作品基本上是密不透风的,其纹饰除主题纹饰外,大量使用边饰。此方壶造型新颖,壶把和壶流部分使用斑竹的纹饰、竹节的形状象生设计。壶四面开窗庭院人物纹,近景为庭院一角妻妾或坐或站,婴童在庭院玩耍,远景可见群山,一副国家富饶其乐融融的画面。中国人生活场景纹产生于18世纪,是欧洲了解神秘的东方尤其是官员家庭生活场景的载体,是广彩图案中最受欧洲市场喜欢和熟识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 广彩青花纹章纹碟(</span>纹章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纹章诞生于中世纪,具有身份识别作用,佩戴或描绘在盾牌上,方便披挂盔甲的双方辨别敌我。16世纪,葡萄牙人率先向中国定制纹章瓷。随着广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荷兰、西班牙、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上层阶级——官员、贵族、商人也开始仿效葡萄牙,在广州定制纹章瓷</p><p class="ql-block">18世纪,随着中英贸易的开展,英国进入了中国纹章瓷定制的黄金时代。根据中英贸易开展阶段社会发展变化,初期多是东、西印度公司的董事及职员定制;20世纪30年代起多是英国贵族和绅士,18世纪末,各行业成功人士、社团、公司纷纷加入了定制行列,此时伪纹章瓷随之大量出现,纹章瓷慢慢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纹章瓷的设计,主要涉及器形及纹章图案。纹章瓷图案分为纹章纹饰和边饰两部分。纹章纹饰主要是纹章的持有者根据纹章的图案规则及纹章色彩规则设计而成;边饰早期主要有中国工匠按中国传统纹饰设计,后按徽章使用者的要求设计。在纹章盛行的西方国家,有专门的纹章管理机构及纹章官进行纹章注册、授权、管理等,有负责纹章诉讼的骑士法庭。纹章设计者根据纹章学原理,遵循纹章色彩及图案规则进行设计,后向纹章院提出申请,缴纳一定的费用,得到批准后便可拥有该纹章。一般男性纹章为遁形,女性纹章为菱形</p> <p class="ql-block">这是欧洲人常用的马克杯,可惜摆放方式使得杯子把手藏在后部看不见,把手呈现两条白布交叉状,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 广彩开光庭院人物纹单耳盖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光时期还能见到少量的通景画,同治、光绪时期则基本都是开光布局。开光的边饰,在道光至同治时期还没有完全定型,有双尤戏珠纹开光、双夔龙纹开光、连续"回"字(如意云)纹开光等。到同治至光绪时期,则形成了固定的开光边饰模式:以连续的" C "字形线条构成开光的分隔带,中间绘花草或花蝶、花鸟纹,把绘画的面分隔成四、六、八个开光不等,在开光内绘人物与花鸟图案,两两相隔、相对。布局繁密华丽,已完全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暖盘,猜测双耳可注热水入内保温</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广彩凸雕松鼠葡萄地开光庭院人物纹八角茗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世纪后期,欧洲生产出来的高档瓷器足以与中国的高档瓷器抗衡,贵族们大量减少订烧或不再订烧,广彩生产进入了创烧以来最困难的转型期。嘉庆、道光时期凸雕纹饰数量大为减少,冷色调的颜料开始较多使用。主要采用蓝彩、绿彩、墨彩等冷色调,黄色、麻色等只作点缀之用,用彩朴素,施釉较薄,有"绿广彩"之称。此件广彩凸雕松鼠葡萄地开光庭院人物纹八角花插的开孔位置及底座都绘以蓝色调花瓣形锦地开窗花鸟纹饰,器身凸雕松鼠葡萄纹地开窗庭院人物,色彩以五彩为主,色调有干大红、淡黄、水青、水绿等,全用黑线来画人物衣纹和景物,构图变得简洁呈现出道光时期的风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此盘中标注阿拉伯文,应是出口阿拉伯地区</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 广彩庭院人物纹座钟</p> <p class="ql-block">光绪时期的广彩座钟,多数不是损坏了就是钟面被改装了,完整的原装座钟非常罕见。这座广彩座钟正是原装机芯并且上链后能正常计时,是光绪广彩器中一件难得的精品。座钟正面描金双夔龙纹开窗嵌数字钟盘,下部饰有掐丝花体字母,说明是当时的一件订制作品。外层一圈金地缠枝花卉纹,加上蓝彩回纹的中式建筑的正脊形制为顶部,造型独特,庄重华丽。两侧描金夔纹开光庭院人物纹,间绘花蝶纹,把绘画的面分隔成三个开光。纹饰色彩绚丽、构图逐步程式化</p><p class="ql-block">在用彩方面,这一时期主要使用西红、干大红、绿彩、金彩、蓝彩、麻色等。金彩的使用更为大量;蓝彩是粉蓝的颜色,掺入了较多的玻璃白,与前期的法蓝(水青)有所不同;茄紫色已基本不见;麻色仍然是单用和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的都有。总体来说以大红、大绿、大金为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广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广彩专指外销于欧美等市场、具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彩瓷品类,以上各类广彩用品俱是</p> <p class="ql-block">广义上,则把在广州地区生产的彩瓷都统称为广彩。其中争议较大的是民国时期的岭南画派画家彩绘的瓷器作品。也有建议说,岭南画派画家彩绘的作品分两类,一类是对传统广彩改良,还能看到传统广彩的影子,应归入传统广彩:另一类以新国画入瓷,属于完全创新的品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 高麟粉彩"雄风图"盘</span></p><p class="ql-block">题跋:“雄风 君果是英雄剪涸草泽中,一吼惊南北东郊岂能容。庚申(1920年)春壬正月八日,高麟画,双山何侠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探新</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时期,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画家们介入到瓷器彩绘中,以中国画入瓷,为广彩带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高剑父创作了不少狮虎题材的画作。此盘画一雄狮侧身跃于草丛中,采用灵动的线条、松动的釉色表现其形体,再加细致的点画描绘出五官及四肢。既有雄健强劲的笔力,也不乏写实生动的造型,明暗处理也吸收了日本画的特点,这属于高剑父"新国画"的典型风格。从雄狮的象征意义及题字可见,此瓷绘与高剑父等人在辛亥革命前后所绘的鹰、虎题材的绘画一样,被孙中山视为革命精神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高剑父与瓷业救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剑父不仅自身投入到瓷业绘画中,还建立商会和瓷业公司,并在瓷业著述和撰文、瓷业办学和培养人才方面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一、建立商会和瓷业公司</p><p class="ql-block">1、广东博物商会(1908-1911)</p><p class="ql-block">广东博物商会是清末当时的一些知名画家、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他们先是在河南宝岗附近,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里开设了绘画和彩瓷的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了"广东博物商会",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面在博物商会烧窑处制造炸弹,来支持革命。</p><p class="ql-block">2、开办瓷业公司(1912-1914)</p><p class="ql-block">1912年,高剑父携弟子前往"瓷都"景德镇筹备开办公司。1914年春高剑父曾想与潮州籍友人在景德镇开设"江西瓷业公司"。以出口瓷画及瓷像为主,此公司开办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3、裕华陶业公司(1915-1925)</p><p class="ql-block">1915年,广州裕华陶业公司成立,聘请高剑父为艺术指导,刘群兴为其技术总监。1925年,裕华公司停产后,刘群兴、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伍懿庄等人从江西景德镇购买素胎瓷碟,在广州伍家祠道(现在的同福中路)设炉绘瓷。高剑父曾经以半月之功画成《牡丹彩瓷瓶》。1926年,刘群兴、高剑父、高舟峰、陈树人、伍德彝等人聚集广州伍家万松园(今广州晓港路口之万松园)再制广彩,制作出了一批水平极高的彩瓷作品</p><p class="ql-block">二、著述和撰文</p><p class="ql-block">高剑父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刊登多篇文章阐释实业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后撰写《中国瓷业大王计划书》,著述《论瓷 第一篇 绪言》、《论古瓷原始于瓷器》等</p><p class="ql-block">三、教学和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高剑父一生都在创办学校,他在巡善学堂、时敬学堂、高等工业学堂、缤华女艺院等担任过图画课教学任务,开设国面知识课程。1919年高剑父还担任广东工艺局局长兼省立工业学校校长,主要研究陶瓷工艺及培养陶瓷工艺人才。其徒弟刘群兴和张虹均在不同瓷业公司取得骄人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广彩的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5年2月,美国举办"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当时的北京政府将此事作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一件大事,积极筹备参赛展品。利丰洋行老板把刘群兴的“十二王击球图箭筒”送展</span>,获得优等奖。从而在1915年至二十年代初期,有了几年短暂的兴旺时期</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号召抵制日货。当时广彩工人把已经制好的产品,集中在河南龙船岗全部打碎,轰动了广州城。但是,因供货短缺全行业出现了停产、停工的现状,广彩工人的生活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1938年,广州沦陷,百业停顿。广彩人纷纷逃难,转到香港和澳门的瓷厂谋生,留下来的只能靠打苦工维持生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广彩业在香港遭到重创,所有产业化为乌有,工厂只得遭散工人。抗战前后的十年间,广彩业一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战后寻找到的技师人数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是广彩史上最黑暗的一个衰落时期</p><p class="ql-block">1947年,广彩业在停战两年后得以全面发展,一是产品远销欧美的织金彩瓷,亦即洋庄货;二是产品成销港澳、东南亚和省内的日用瓷</p><p class="ql-block">从1948年始,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工厂主亦无法经营,陆续把资金转移到香港,重新建厂,广彩艺人不得不再次离开广州。"港九绘瓷业职业工会",成为广彩的生产基地。50年代初,香港的广彩业由兴旺而竞争激烈,部分广彩人开始回流广州。1955年,广彩赵兰桂堂的赵国垣与原义顺隆瓷庄老板司徒福,写信给广州市政府,建议恢复广彩生产,他们动员滞留香港的35名广彩艺人回穗,共同组建了广州积金彩瓷工艺厂的前身——广彩加工场,1956年8月11日正式投产。至此,广彩重回她的诞生、发展之地——广州。</p><p class="ql-block">20世纪下半叶,广彩经历了两个全盛时期,1956年至1966年,1976年至1986年。也经历了两个低落时期,1966年至1972年的文革时期,出口生产受到冲击;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工厂受经营体制束缚,工艺设计陈旧,不重视手工精品,大路货泛滥,使生产逐渐萎缩,大量人才流失,令广彩的许多独门绝技已不复再见,广彩业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2008年,广彩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彩人更在近年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利好环境下,技艺不断创新,好作品层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外销彩瓷三百年》(下),《羊城晚报》</p>